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首份泌尿健康調查出爐 5成中世代曾尿失禁

尿失禁非老人專利!全球失禁照護領導品牌添寧首次與康健雜誌整合傳播部合作,於《康健雜誌》官網以及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粉絲專頁,發起「2019 泌尿健康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50%35-54歲世代曾有漏尿問題,且90%以上民眾誤以為漏尿是「膀胱無力」等錯誤認知。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耕莘醫院外科部主任廖俊厚醫師指出,肥胖、便祕等都是尿失禁風險因子,且大部分患者就醫後不用手術、藥物治療,透過喝水、排尿控制可改善;他並呼籲嚴重民眾應正確使用漏尿墊。

50%中間世代曾尿失禁 男女類型不同

此次調查共收集1,253份問卷,廖俊厚醫師指出,其中有48%患者曾漏尿,且頻尿、急尿、夜尿和膀胱過動症比例介於28%-22%之間,各年齡層都有泌尿道問題,但隨年齡越大越嚴重,65歲以上超過64%有漏尿症狀。

且男女漏尿類型不同,女性近80%屬於「應力性尿失禁」,劇烈運動、打噴嚏就不小心漏尿;男性則以「急迫性尿失禁」為主,尿急就不小心尿出來;其他還包含「滿溢性尿失禁」(排尿不乾淨)和夜間漏尿。然而,超過3/4患者認為漏尿對生活影響不大,不曾就醫或購買漏尿產品。

85%民眾尿失禁認知不足 這些行為母湯

調查顯示,85%民眾對尿失禁認知不足,70%認為泌尿屬於正常老化,90%民眾誤以為漏尿就是「膀胱無力」。廖俊厚醫師強調,尿失禁病因複雜,不應該都當成「膀胱無力」解釋,膀胱功能異常、老化、肥胖、便祕、懷孕、攝護腺肥大,甚至很多疾病、藥物都可能會造成尿失禁。

廖俊厚說,有些民眾更誤以為,如果尿失禁,應多上廁所、少喝水、減少出門與人接觸、勤換內衣褲、甚至自行買藥服用;但某些患者減少喝水,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減少出門恐影響社交,勤換內褲不治本,而自行吃藥根本無法對症下藥,甚至誤以為尿失禁要看腎臟科、復健科,其實應看泌尿科和婦產科。

尿失禁影響生活應就醫 大多不用手術、吃藥

由於尿失禁令人害羞,許多患者隱忍不治療,反而引發後續治療困難。廖俊厚提到,包含憂鬱、焦慮、害怕與喪失自信等心理上的困擾;且92.8%受訪民眾都認為漏尿丟臉而不願出門,影響人際互動,加劇認知退化,甚至罹患失智症;更提升照顧者的照顧負擔和經濟壓力。

尿失禁怎麼辦?廖俊厚建議,只要症狀影響生活就應就醫,大部分患者就醫後不用手術、藥物治療,透過喝水、排尿控制可改善。另外,也可多做凱格爾運動,或正確使用漏尿墊等尿失禁產品輔助,症狀嚴重或照顧困難的患者,尿失禁產品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錯把衛生棉當漏尿墊 小心感染又發臭

全球失禁照護品牌添寧北亞銷售總監劉全益指強調,70%女性錯把衛生棉當漏尿墊,恐引發會陰部感染、胯下悶濕搔癢、漏尿產生臭味等問題,適當使用專用漏尿墊,便不用擔心因尿失禁而失去行動及社交的能力。

劉全益說明,漏尿專用護墊具有大量高分子吸收體,吸收能力高於一般衛生棉8倍,瞬吸鎖水可避免外漏,也能減少悶濕、胯下搔癢等問題;另外,漏尿專用護墊具弱酸性,可抑制細菌滋生並中和尿液中的阿摩尼亞,減少異味。

你缺鐵嗎? 營養師教你如何補鐵

你有以下症狀嗎? 身體易疲倦、臉色蒼白、容易覺得冷等,小心你有潛藏的缺鐵危機!!!

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礦物質中鐵攝取情形,女性1-44歲攝取量均低於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男性則於13-15歲攝取量低於DRIs,其可歸咎於成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生長快速所需鐵量增加、女性因生理期流失鐵、孕期中因血液及紅血球增加,胎盤與嬰兒的組織增加所需之緣故。

攝取足夠鐵質避免產生貧血

營養師陳文君表示,鐵在身體中除了存於血紅素、肌血球素負責氧氣及二氧化碳運送外,負責呼吸鏈中電子傳遞及能量生成,同時也參與免疫功能及擔任酵素的組成分。

為避免因為鐵不足而產生的缺乏症-貧血,一天之中我們需要多少的鐵,也依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

圖片

動物性鐵吸收較植物性佳

飲食中的鐵分有兩種形式,陳文君營養師指出,血質鐵(heme)主要來自肉類,其吸收率約25%;非血質鐵(non-heme)來自各種植物性食品,吸收率約5%,易受到飲食中成分、腸道環境等影響。

圖片

陳文君營養師說,動物性來源的鐵吸收較植物性佳,素食者可攝取含鐵量較高的食物;此外,攝取含維生素C的食物也可以增加鐵的吸收喔!

鮮奶最營養? 營養師:奶粉和保久乳不會輸

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鈣質,市售的乳製品種類相當豐富,有奶粉、鮮奶與保久乳等,而民眾在選擇上會認為鮮奶最佳也最營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表示,論營養價值,奶粉與保久乳不輸鮮奶。而保久乳因為可長溫久放,無須冷藏,攜帶方便,營養師相當推薦民眾可以讓孩子隨身攜帶、規律飲用,補充營養。

奶粉、保久乳、鮮奶營養成分差不多

鮮奶及保久乳的來源都是生乳,只是殺菌方法不同,而奶粉、保久乳的營養成分與鮮奶差不多。蔡玉思營養師表示,民眾可以用產品包裝上標示的保存期限長短,來判斷是「鮮乳」還是「保久乳」,保久乳是以更高的溫度(攝氏130度以上)滅菌,且採無菌填裝,因此就算在室溫下,保存時間能長達半年至一年。

鈣質不會受熱破壞 B2可由食物補足

當溫度越高、加熱時間越長,維生素越容易遭到破壞,因此奶粉與保久乳的維生素會比鮮奶少,但是從蛋白質、鈣質、脂肪等營養成分來看,鮮奶、保久乳及奶粉間的差異不大。蔡玉思營養師指出,鈣質不會受熱破壞,因為不管用哪一種方式加熱殺菌,對內容物中的鈣質差異不大。在蛋白質的部分,蔡玉思營養師表示,確實有些蛋白質會受熱影響,但國人蛋白質普遍吃得足夠,較沒有缺乏蛋白質的問題。

蔡玉思營養師建議,維生素B2在熱環境下會較不穩定,有研究指出,殺菌的時間很短,不至於破壞維生素B2,若有不足,也可藉由其他食物來補足,例如:全穀類(糙米、全麥、燕麥等)、深綠色蔬菜、堅果類(芝麻、核桃、腰果等)、瘦肉、魚、牡蠣等。

規律飲用乳製品保持身體健康

根據衛生福利部營養現況調查,國人從飲食中攝取的礦物質,以鈣的不足狀況最為嚴重。國健署建議每日應攝取1.5-2杯乳品,蔡玉思營養師建議就整體營養價值而言,無論是奶粉、保久乳與鮮奶的營養成分差不多,一般還是建議以鮮奶為主,若是老年人及孩童考慮到溫度及攜帶方便建議可飲用奶粉或保久乳,每日規律飲用,以保持身體健康。

顏面骨折致臉塌 微創無痕內開手術

55歲陳姓男患者,因車禍造成右側顏面骨折,經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蔡穎瀚醫師檢查後,確診患者的右邊顴骨骨折導致塌陷,安排進行顏面骨折無痕內開手術,手術圓滿順利,住院一周後即返家休養。

車禍重擊顏面大傷 無痕內開手術重建

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蔡穎瀚醫師表示,患者因為車禍造成外力重擊顏面,造成了右側顴骨與眼眶骨骨折,如果採用傳統的重建手術,患者臉部將留下明顯的傷痕。與患者和家屬討論後,使用顏面骨折無痕內開手術來進行顴骨重建;先從患者的眼瞼內側進入,使用骨板將移位的顴骨固定回原位,手術後看不到傷口,住院一周後返家等兩周後再回診,復原良好,外觀完全沒有異樣。

骨折靠近眼部 從眼瞼內開入

蔡穎瀚醫師指出,顏面骨折的手術,因為外觀問題所以通常都會將切口藏在不明顯的位置(口內、髮際線等等),而因個案的骨折位置靠近眼部,因此選擇從眼瞼內進入,將斷裂且位移的骨頭回復到原位,再利用骨板將復位後的骨頭固定住,免除在臉上留下明顯的傷痕的情形。

微創無痕內開 臉部不留疤痕

顏面骨折的發生通常是因為外力或撞擊(車禍、遭受攻擊與運動傷害等)所造成,受傷後除了第一時間的顏面腫脹外,還需要檢查是否有腦部或眼睛受傷。蔡穎瀚醫師呼籲,民眾若需要進行顏面手術,須尋求專業整形外科醫師的診視,並與醫師充分溝通,微創無痕內開手術可避免在臉部留下疤痕,術後須遵守醫囑進行良好的術後護理,避免感染的發生。

脾臟很沉默 但別忽視了它

脾臟是另一個沉默的器官,若突然出現貧血、臉色蒼白、倦怠、骨頭疼痛、經期血流量大增或傷口出血不易止血等症狀時,應盡速至醫院抽血檢驗,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

68歲吳先生因倦怠並伴隨偶有腹部脹痛,到肝膽胃腸科看診,醫師詳細查問生活史,平時沒有抽菸或喝酒習慣,也沒有得過慢性B型或C型肝炎,雖沒有發燒或感冒但胃口減低、體重略降、明顯的體力變差,爬沒幾階樓梯便有點喘,且左側腹部感到頓頓而非尖銳難忍的疼痛。

經門診理學檢查發現眼瞼內側結膜略白,身上並沒有肝硬化的臨床表徵(如黃疸、手掌紅斑、前胸蜘蛛痣等),當天緊急做的血液檢驗發現,肝腎功能正常但血色素僅8.8(正常男性成人應至少13.0),此外,白血球為27,800(正常男性成人應為5000-10000左右),血小板數為51,000(正常男性成人應為140,000-400,000左右),顯見血球數量異常,已為中度貧血。幾年前影視明星高凌風便是出現了類似症狀。

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明顯脾臟腫大但無肝硬化或肝臟腫大現象,回憶起過去在醫院實習的時候,學長曾說過:「單純的脾臟腫大,永遠要想到是血液科的疾病」。於是當天將吳先生的血液做抹片檢查,在顯微鏡下的診斷確診為白血病,俗稱「血癌」,吳先生後來轉診至台大血液腫瘤科,經骨髓穿刺檢查並且進入治療階段,幾個月後吳先生再次回到門診,雖然頭髮變少了但是精神奕奕!

多數患者不易於第一時間確診,且血癌患者白血球變異速度快,惡化如光速般疾速進展,嚴重者甚至2周內癌細胞增至1千倍,提高感染風險,倘若未即時治療,嚴重恐喪命!請勿輕忽須尋求專科醫師,提供您必要的醫療協助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經常手麻! 小心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手麻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經常診斷為頸椎退化、骨刺壓迫、椎間盤突出或腕隧道症候群等,有一個臨床上相當常見,但多數民眾卻對它相當陌生,就是「胸廓出口症候群」。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許益彰醫師表示,此類患者常出現頸部、肩部、手臂、手指麻木、疼痛或無力等神經症狀,若壓迫到血管則會出現水腫、冰冷、蒼白等情形,任何需要抬高或持續使用手臂的活動都會使症狀誘發或加重,如梳頭髮、抱提重物、開車、或長時間打電腦等,也常在半夜或清晨睡夢中出現症狀。

斜角三角常發生胸廓出口症候群 不適應就醫

許益彰醫師表示,胸廓出口症候群是指,在胸廓出口的狹小空間內,因為神經(臂神經叢)或血管(鎖骨下動脈或靜脈)受到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根據壓迫種類可分為神經源性、動脈性和靜脈性胸廓出口症候群,其中又以神經源性最常見,占九成以上。而「胸廓出口」從解剖學來看,指的是臂神經叢及鎖骨下動、靜脈會穿過胸口三個較為狹窄的區域,然後到達並支配手臂,這三個區域分別為:斜角肌三角、肋骨鎖骨間隙、胸小肌間隙,其中以斜角肌三角為胸廓出口症候群最常發生的位置。

許益彰醫師說明,造成胸廓出口症候群最常見的原因為肌肉異常及外傷,包括斜角肌、鎖骨下肌、胸小肌等過度緊繃,或是第一肋骨、鎖骨骨折,損傷後結痂組織生成,以及重複性動作造成的慢性損傷,因此好發於常需舉手或抬手過頭的族群如運動員、低頭族、電腦族、車禍患者等。先天因素如頸肋、第一肋骨異常、第七頸椎結構異常等則占少數原因。依照臨床表現、病史、理學檢查來診斷,必要時可以輔以影像學檢查來幫助診斷或排除其他診斷。

針灸、拔罐、熱敷協助改善 久不癒者可配合中藥內服

許益彰醫師解釋,若病情比較單純,治療上中醫可用針灸、傷科手法、拔罐、熱敷、中藥薰洗及膏布外敷等許多方式來改善。

1.「針灸」具有鎮痛的作用,且可以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減輕軟組織的張力,改善周圍的微循環,常用的穴位有風池穴、頸夾脊、肩井穴、天鼎穴、中府穴、曲池穴、合谷穴、列缺穴、阿是穴、條口穴等。

2.「拔罐」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必要時加上「傷科推拿」,針對痛點、頸椎橫突、斜角肌群、胸小肌、及鄰近肌群等部位進行點按、提拿、滾揉來做鬆解,可以緩解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

3.「熱敷」、「中藥薰洗」可促進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並有助於肌肉的放鬆。若經久不癒且症狀較重、反覆發作者,或體質虛弱、年長者,可配合中藥內服,加強療效。

許益彰醫師強調,大多數胸廓出口症候群患者在保守治療下,都可獲得不錯的療效,由於此疾病跟重複性的工作型態、習慣性的錯誤姿勢有關,因此除了接受治療外,若想要有效改善,平常可配合伸展、加強肌力鍛鍊運動、頭頸部及肩部姿勢的矯正、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對減輕疼痛不適、加速復原以及預防復發,都有極大的幫助。

美國社群網站推捐血功能 號召網民捐熱血

美臉書推捐血功能,拚捐血量加倍!為鼓勵美國人踴躍捐血,美國臉書在全美5大城市推出捐血功能,提供捐血者附近捐血中心的資訊,並在鄰近捐血站缺血時通知有登記的臉友。美國紅十字會資深副主席Clifford Numark樂觀其成表示,概念上這可能使美國捐血者數量加倍,此舉可能改變美國血庫系統。

血液需求量大 急需網路熱血人士

根據《The Verge》報導,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估計,每年從全美1320萬捐血者貢獻大約1720萬單位的血液。然而,血液的保質期有限,醫療院所一直需要新鮮血液。

「招募捐血者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冬夏最缺血。」臉書健康產品總監Hema Budaraju表示,血庫過去常使用傳統媒體,包含電視、廣播、傳單和電子郵件號召捐血,「但我們必須在對的地方找到人,而美國約69%成年人使用臉書,對血庫非常有吸引力。」

社群媒體推捐血功能 可望改變美血庫系統

《CNN》報導,美國人現在都可以在臉書上註冊成為捐血者,但只有芝加哥、紐約、舊金山、巴爾的摩和華盛頓等5城市的人才會收到捐血通知,其他地區會晚幾個月開放。此功能提供捐血者附近捐血中心的資訊,並在鄰近捐血站缺血時通知有登記的臉友。熱血人士再與當地的捐血中心核實,以便預約並確認捐血資格。

事實上,臉書先前已在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和孟加拉等推出捐血功能,超過3500萬人註冊成為熱血人士。「根據臉書在巴西、印度和巴基斯坦取得的成果,從概念上說,我們實際上可以使美國的捐血者數量增加一倍。」美國紅十字會資深副主席Clifford Numark表示,這可能徹底改變美國的血庫系統。

不過,《Business Insider》報導指出,該捐血功能在印度引起非法血液交易的隱憂,有個人直接在臉書上請求別人捐血。對此,臉書強調,只有被認證的捐血中心才能發布捐血通知,並告知需要哪種血型,應不至於有違法情況發生。

參考資料:

1. Facebook debuts US blood donation tool, its latest public health move.

2. Facebook will help blood dr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ach willing donors.

造血幹細胞捐贈 讓大愛延續他人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日前舉辦「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邀請骨髓捐贈者,現身宣導「救人一命無損己身」以外,現場也有工作人員協助來院民眾抽血建檔。第一位來參加建檔的林先生,因父親去年罹患白血病,在醫生診療下經過化療已經痊癒,但煎熬的過程讓他毅然決然地參加驗血活動,他呼籲大家捲起袖管參與建檔,為更多血液病友帶來希望。

骨髓資料庫 展現大愛胸懷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表示,已建置超過43萬筆骨髓資料庫,存超過12,000人的臍帶血,完成超過5,000多例造血幹細胞捐贈,提供國內33家、國外1,009家醫院尋求病患配對,每年提供350例以上的造血幹細胞。目前含臺灣共有31個國家地區,受惠於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協助完成的造血幹細胞捐贈。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表示,救人一命無損己身,如民眾已年滿十八足歲,未達四十六歲,可上「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網站,查詢驗血活動的場次,歡迎加入救人行列。

完成造血捐贈 圓滿救人心願

大林慈濟醫院同仁許鳳玲在十幾年前曾參加捐贈骨髓驗血活動,在2016年5月接到要配對的電話,事隔十幾年她早已淡忘,幸運配對成功完成造血幹細胞捐贈,她感謝上天安排這十幾載的奇妙因緣,圓滿她救人的心願。

現年69歲的張員菁是全世界年紀最大的捐髓者,當時因為先生發生車禍,醫院以幾十袋的血救命,因此讓她起了救人的心願。56歲捐髓時是唯一配對成功者,也是送到海外的第一千例骨髓,甚至做醫療志工時,總會到病房分享捐髓經驗,也幫助其他捐髓者克服疑慮及恐懼,安心地完成救人的神聖使命。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