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糖尿病患遭單車刺穿臉頰 緊急阻感染

臨床上,因意外造成的開放性顏面骨折雖較為罕見,但隨著低頭族越來越多,民眾出門在外更需特別注意安全行進空間;馬偕紀念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尤傑銘指出,尤其若有特殊疾病史的患者,一旦不慎發生意外,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處置,並確認傷口照護及追蹤,才能避免後續引發併發症。

遭單車刺穿臉頰 女子當場血流不止

臨床上,一名64歲呂小姐日前出遊時,與友人走散,因急著使用手機聯繫對方,卻因未注意腳下鐵製腳踏車停車架不慎絆倒,還遭鐵架穿刺臉頰,當場血流不止,緊急就醫進行縫合止血後,因呂小姐本身有糖尿病史,造成傷口持續疼痛腫脹,加上擔心傷口後續照護問題,因此再次急診治療。

考量患者糖尿病史 緊急手術降低感染

患者起初抵達急診時,不僅左側眼角、眼下及鼻翼等有多處深度撕裂傷,甚至整張臉都淤血腫脹,經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左側上顎骨、顴骨及鼻骨都有粉碎性骨折,所幸僅差1到2公分便傷及眼窩底,險些失明;尤傑銘醫師表示,因考量病患有糖尿病病史,加上受傷情況,且開放性骨折發生超過四小時以上,恐增加感染機率,因此緊急進行手術。

糖尿病患若發生複雜性傷口 應盡快就醫

經三至四小時手術後,順利清除碎骨組織、血塊,並以鈦合金骨釘骨板固定骨折錯位處後縫合,術後追蹤患者恢復良好,也未有任何併發症發生;尤傑銘醫師呼籲,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功能下降,這時若有傷口,就可能容易感染影響癒合時間,因此若發生急性創傷導致的傷口時,尤其是大面積的複雜性傷口,就應盡快就醫治療。

刮痧解暑去痠痛? 醫:正確刮痧才有效

烈日當空曬得酷熱難當、頭昏眼花,出現中暑或感冒症狀,於是有人選擇操作方便簡單的「刮痧」療法,透過手指、刮板來開泄人體皮膚毛孔,刺激皮下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疏通經絡、開通腠理、流通氣血、加強各種正常的調節功能,達到排除病邪、祛病強體的目的。「刮痧」是中國傳統醫學且有效的保健方法,但刮痧方向手勢如何操作?出痧顏色愈深愈好嗎?

刮痧後可能會出現的症狀 刮痧後身體會出現一些「痧象」反應。 1)出痧:紅色痧點、痧斑,或是紫紅色、青紫色、青黑色的密集痧象,甚至在皮下部位出現大小不一的包塊狀痧象。 2)疼痛感:在刮痧後的1~2天內,出痧較多之部位按壓時會有程度不一的疼痛感。

2招分辨中暑:捏印堂、看紅線 中暑跟感冒有類似症狀,如何分辨?馮紀新醫師說,以大拇指、食指在兩眼間的印堂,輕輕快速一捏,很快出現紅紅的一條線,就表示有暑,這時刮痧就有效,刮痧讓熱氣可以打通出來,如果無法徹底解決,可搭配針灸或吃藥矯正。 預防中暑的自我按摩穴位保養法:雙手掌指尖向上貼耳,兩隻大拇指到的地方剛好按住後腦凹陷處,管頭部循環的「風池穴」,輕輕按壓促進頭部循環,氣散得出來,頭就不容易暈。

刮痧雖簡單易操作 但未必每個人都適合 坊間常用民俗療法刮痧來緩解熱感冒、中暑,中醫對此持正面看法。原因在於刮痧可讓小微血管擴張、破裂(皮下出血),表皮會紅腫,藉此宣散體內多餘熱氣,緩解發熱、頭痛等不適。有人會直接拿硬幣、湯匙、梳子來刮,但硬幣材質硬且粗糙材質容易刮傷肌膚,且上頭布滿細菌可能造成感染。醫師建議使用刮痧板,是較佳的選擇。醫師同時強調如果刮痧錯誤或過度使用,可能造成筋膜發炎,加重病情。刮痧雖然是常民保健良方,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例如:幼童、孕婦、空腹、體質虛弱、嚴重靜脈曲張者、糖尿病患、凝血能力較差者、表皮有傷口、過敏、長痘痘、毛囊炎、濕疹等,就不適合刮痧。

正確刮痧方式 也能達到美容瘦臉功效 藉由刮痧的動作,進而使循環代謝變好,同時刺激穴位與經絡,幫助身體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淋巴回流也會更順暢,藉以達到調整促進代謝,快速排除體內的毒素、廢物。若想用於治療中暑、偏頭痛,力道就要偏重、速度快,並掌握由上往下、由內往外的原則跟著經絡的走向來進行;若想用於美容保健,力道就要偏慢又輕、皮膚為紅無須出痧,以免得到反效果,手法則要逆向操作,由下往上、由外往內。醫師提醒在刮痧前一定要先把皮膚清潔乾淨,塗抹上介質(例如:精油、薄荷藥膏)再開始刮,避免磨傷肌膚。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年輕女孩差點猝死 CPR和AED救回一命

猝死可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二十歲的小雲(化名)前在家中昏倒,家人趕緊打電話叫救護車,立即施以心肺復甦術(CPR),當緊急醫療技術員一到,立刻裝上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進行除顫,幸好送診途中就已恢復意識。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李易達醫師表示,如有心悸、胸悶、喘等症狀,要盡速就醫,並建議學習操作CPR和AED,在公共場所遇上突發狀況,能在危急時救人一命。

心臟疾病 年輕女性也可能猝死

小雲曾因心悸不適到心臟內科門診,當時並沒有明顯的喘、胸悶等症狀,也無三高問題。主治醫師李易達從心電圖發現,小雲有頻繁的心室性心律不整,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功能較差,有猝死的風險,李易達為小雲安排了核磁共振檢查,並開立藥物,讓小雲持續回診追蹤,狀況保持良好。

突然暈厥猝死 靠CPR+AED及時挽救

日前,小雲在家中突然昏倒,家人因瞭解狀況、早有心理準備,趕緊為小雲做CPR,緊急救護人員抵達後正確使用AED,進行電擊除顫治療,送醫過程中,小雲的意識逐漸恢復,在抵達急診室時已清醒。在醫師為她裝上植入式去顫器(ICD)調整了原服用的藥物用量,住院幾天後就順利出院。

搶救心跳停止 最關鍵的「一分鐘」

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統計,心律不整而導致心跳停止的個案,如能在一分鐘給予電擊急救,成功率可高達90%,每延遲一分鐘,成功率將遞減7-10%。

不只老年人、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猝死,李易達強調,急救得當就有機會挽回性命。他呼籲,有三高疾病、曾經心肌梗塞、心衰竭、患有肥厚型心肌病變,或不明原因昏倒、家族有猝死病史者,都是猝死的高危險群。一旦出現胸悶、喘、心悸或昏倒,要趕快就醫,除此之外,學會操作CPR和AED,在公共場所遇上突發狀況,能在危急時救人一命。

幫助病患對抗疼痛 疼痛整合門診整合多科系

為幫助病患減緩疼痛,獲得完整照護,臺中榮總麻醉部成立無痛醫院專案小組,透過完整活動計畫,針對門診病人實施疼痛評估、教育與止痛;院長許惠恒指出,無痛醫院專案小組是由多科系模式所設立的疼痛整合門診,可望能使病患獲得完善的止痛照護品質,並落實無痛醫院的目的。

長年飽受術後疼痛 疼痛控制重獲人生

臨床上,一名64歲詹小姐,罹患免疫疾病硬皮症,20年前接受開刀脊椎手術後,有兩年都無法站立,且長年接受復健,也僅能拿拐杖行走,加上術後多年疼痛仍未改善,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直到近來求助於疼痛科,透過藥物控制及激痛點注射下背部等疼痛控制,目前詹小姐雖仍有疼痛狀況,但已與自己疼痛達到平衡,順利恢復生活品質。

設置按壓疼痛分數 讓醫師即時了解病況

另外,疼痛整合門診也結合精神部、傳統醫學科、復健科等,幫助疼痛病患可結合非藥物治療,並縮減轉診時間;麻醉部主任洪至仁表示,臨床上為了能更了解病患疼痛情況,院內門診外也設置生理量測站監測血壓頁面,並設置按壓疼痛分數及部位,透過病患所點選得疼痛分數,直接傳輸至醫師電腦,讓醫師能及時了解病患情況,給予合適的調整藥物。

疼痛監測為第五生命徵象 病人疼痛應被正視 

像是罹患慢性病的病人,若因長期慢性疼痛導致情緒失落,甚至失眠,除了藉由鎮靜安眠藥物輔助控制疼痛,這時疼痛門診也會協同精神科醫師看診,若不想使用藥物,也可轉介給諮商心理師;許惠恒院長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在1990年就宣佈免於疼痛是基本人權,國際醫療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在醫院認證標準中,也強調免於疼痛是人的權利,因此病人的疼痛都應被正視,醫護同仁也須傾聽病人對疼痛的評估,適時給予舒緩疼痛的處理。

嬰兒草莓型血管瘤 治療三部曲草莓bye

嬰兒型血管瘤好發於頭頸部,女孩比男孩容易發生,因外觀鮮紅奪目,也被叫做「草莓血管瘤」。經常有年輕爸媽,滿面愁容地帶著剛出生的嬰兒來到診間,指著孩子眼頭上,小小的血管瘤,詢問醫師會不會影響小孩子的健康與未來?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陳思翰醫師表示,只要按照治療三部曲,依序以藥物、注射、雷射進行治療,血管瘤寶寶就能順利跟「草莓」說掰掰。

嬰兒型血管瘤 問題何在?

陳思翰解釋,嬰兒型血管瘤主要是血管內皮細胞不正常增生所引起的,發生原因至今仍不明確。嬰兒型血管瘤在白種人中比例相當高,1歲以前的嬰兒就有10~12%;在台灣發生機率較少,約1~2.6%,2010年台灣有16萬6千個新生兒,大約有2千個患有血管瘤。

嬰兒型血管瘤 發展變化3階段

陳思翰指出,依照嬰兒型血管瘤的發展變化,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增生期:出生後出現的血管瘤,增生速度特別快速,往往比嬰兒生長速度快。通常會持續增生達8個月。寶寶1歲以後,血管瘤停止長大,是穩定期。到2歲前後,血管瘤會逐漸退化萎縮。

陳思翰說,約占所有血管瘤病人的20-30%,到了2歲仍未出現退化跡象時,應該就不會退化,而還殘存有血管瘤的病童,會造成膚色不均、皮膚萎縮或是疤痕組織。

治療三部曲 跟「草莓」說再見

嬰兒出生2到3星期,血管瘤會馬上進入增生期,陳思翰提出治療三部曲的概念,依序以藥物、注射、雷射進行治療。若病童出生後8個月前診斷出血管瘤,先使用口服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搭配母乳或牛奶服用。8個月大後,血管瘤仍然肥厚凸起,則使用局部血管硬化劑注射,藉由硬化劑破壞血管瘤內內皮細胞引發皂化作用,達到血管瘤扁平的效果。

等到1歲以後,應追蹤血管瘤,如病灶單純是顏色殘留,沒有肥厚,建議做雷射治療去除病灶色澤,達到完全消除血管瘤的效果。

陳思翰醫師提醒父母親,如果能及早治療,可防止血管瘤增生。治療前需找專科醫師討論、審慎評估,也需要支持與耐心,相信寶寶能很順利跟草莓說掰掰。

鼓勵孩子暑假走出戶外 有效預防惡視力

暑假期間,可別讓孩子每天只盯著3C產品,小心恐埋下近視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國內小學一年級學生每10個就有2個近視,尤其高三學生更每10個就有9個近視,且國民健康署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幼兒園大班近視盛行率達9%,小一學童攀升到19.8%,到小二暑假更是倍數成長到38.7%,不得輕忽嚴重性。

年紀小近視 度數增加快

通常年紀越小近視,度數增加越快,平均每年會增加75至100度,且若未加以控制,更容易造成高度近視(度數>500度),這時不僅容易出現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甚至還可能造成失明;國民健康署呼籲,因此父母應趁暑假期間,多安排時間帶孩子走出戶外,才能遠離近視找上門。

掌握護眼妙招123 讓孩子養成好視力

其實不只看電視,包括長時間、近距離閱讀寫字,也會造成近視,但究竟該如何讓孩子遠離近視呢?國民健康署建議,家長可掌握護眼妙招123,包括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至2次,且避免讓未滿2歲的孩童看螢幕,2歲以上孩童則每日看螢幕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最後是養成每日戶外活動2至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原則,並早睡早起,預防近視。

多從事戶外活動 有效降低近視率

國內外研究指出,戶外光線會刺激視網膜產生人體生成多巴胺,這時多巴胺會遏止眼球橫向拉長,避免近視;另外根據國民健康署委託研究結果也指出,小學生下課教室淨空每周11小時戶外活動,有效降低近視率,且即使在走廊或樹蔭下戶外活動,也能有效預防近視。

國民健康署表示,為提供孩子暑假護眼戶外活動路線,國民健康署網站每年也定期更新各縣市社區健走步道及辦理暑期在地化等相關活動,讓家長能帶著孩子共同走出戶外,也能培養親子感情。

矯正歪斜笑容 動態美學評估是關鍵

Tina(化名)是一名30歲輕熟女,每次照鏡子、自拍,Tina總感覺自己笑起來臉歪歪,看到排列凌亂的牙齒,原以為是牙齒造成,便接受傳統牙齒矯正治療,歷經「鋼牙妹」種種不適,終於熬到療程結束;沒想到摘下金屬矯正器後,她發現牙齒雖然排列整齊,笑容還是歪斜,沮喪不已的她,只好另找醫師處理。

後續協助這名患者的牙科醫師林峻皓指出,Tina笑起來臉歪問題是肌肉使用不對稱所引起,便從肌肉訓練、笑容訓練著手訓練患者,再搭配咬合與矯正調整齒列。在林醫師的建議與治療下,Tina總算恢復燦爛、漂亮笑容,笑起來的時候,她對於自己的臉也不再感覺歪斜。

專業美學動態評估 讓笑容更美麗

林峻皓醫師指出,臉部肌肉、骨骼狀況、牙齒排列與咬合等,都會左右一個人的笑容呈現,「笑」是一個動態性、連貫性過程。有時候使用傳統方式評估,很難看出不同療程對笑容的影響,完全仰賴醫師專業經驗判斷,但無法能有具體工具與患者做具象的溝通。若治療前能搭配進行「動態美學評估」工具,讓患者可更精準了解療程結果。

舉例來說,進行動態美學評估時,像牙齒矯正對笑容的影響、牙齒美白貼片效果等,都能以3D影像具體呈現;此外,評估系統也能結合電腦斷層掃描、X光檢查結果,提升評估精準度。牙齒、牙齦與臉部骨骼、軟組織的變化,也能進行模擬,醫師與患者溝通時,有了具體影像可供參考,便能減少彼此認知落差。

圖片

▲林峻皓醫師表示,牙齒排列、肌肉、骨骼等因素,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笑容,經過精準評估,才能發現真正問題,也才能擬定適合治療策略。

恢復漂亮微笑曲線 隱形牙套矯正新利器

除了臉部肌肉、軟組織,牙齒排列也是影響笑容主要因素。林峻皓醫師表示,若評估需要做牙齒矯正,治療療程規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以目前常見的隱形矯正療程來說,患者需搭配矯正進度進行牙套配戴,而醫師可以透過精準數據輔助,模擬牙齒矯正狀況,加上充分的治療經驗,來設計與規劃牙齒移動的進程,預見治療結果,幫助患者重拾漂亮笑容。而隱形式牙套相較傳統式牙套,因為厚度大大降低,所以在治療過程中,無論是評估牙齒形狀顏色,甚至是唇型臉型的感覺,都會來得精確許多。

此外,隱形式牙套也減少了許多口內與口腔周圍組織的摩擦,所以患者在運用口腔周圍肌肉時能更接近正常,也較容易達成美麗笑容的肌肉訓練。隱形矯正療程比傳統方式來得舒服,多數患者經過專業、輕鬆的矯正療程,齒列排列整齊之後,微笑曲線也就更漂亮、更迷人。

全方位診治 展露燦爛笑容

林峻皓醫師也提醒,民眾在選擇療程時,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建議,在有經驗的醫師評估之後,大多能找出問題所在,根據不同問題,擬定適合治療策略,如果是牙齒排列影響笑容外觀,可以考慮進行牙齒矯正療程,若是肌肉不平衡造成,需要進行肌肉訓練、笑容訓練,如果是骨骼問題,也許就得將正顎手術等手術療程列為選項。治療前謹慎評估規劃,治療才能發揮效果,患者也才能展露燦爛、自然笑容。

別被微糖騙了! 手搖飲含糖量恐與實際差很大

天氣愈來愈熱,不禁讓人想來一杯冰涼的手搖飲消暑,但你知道喝下多少熱量嗎?如選擇現場調製的飲料,因未標示全糖的添加量和該糖所含的熱量,消費者只能憑味覺來選擇糖的添加量,一不小心就容易攝取過量。食藥署提醒,不適合長期兒童食品的定義,是脂肪熱量占總熱量30%以上、飽和脂肪熱量占總熱量10%以上、鈉含量每份400毫克以上、額外添加糖所占熱量為總熱量10%以上。

限制添加精緻糖量規定 包裝食品正面營養資訊應標示

參考WHO建議,精緻糖類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10%為限,針對有「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訂出含糖量的限制,若產品配方中依每日建議攝取量所額外添加糖逾25克(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每日糖上限二分之一),則不得申請為健康食品;若額外添加糖介於17至25公克,其外包裝應加註「本品依每日建議攝取量〇〇公克/毫升,所含外加精緻糖量達〇〇公克,請注意熱量攝取」,食藥署已輔導健康食品減糖目前核可的有效許可證約375件,都符合規定。

含糖資訊全都露 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食品禁止促銷、廣告

為了保護判斷力較弱的未滿12歲兒童,食藥署規定零食、飲料、糖果、冰品業者,在下午5時至晚上9時間,禁止於兒童頻道刊播廣告,並不得以取代正餐的表徵呈現,及禁止贈送玩具來做促銷;針對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的食品作定義:脂肪量占熱量為總熱量30%以上、飽和脂肪所占熱量為總熱量10%以上、鈉含量每份400毫克以上、額外添加糖所占熱量為總熱量10%以上。

此外,跟進歐美所採行的「醒目標示」措施,將熱量、飽和脂肪、糖、鈉,這4項與肥胖、慢性病有關的營養資訊,用簡易圖案標示於包裝的主展示面,幫助消費者做選擇。

對此,食藥署制定「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若業者未依規定標示,可處以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的罰鍰;若是標示錯誤或不實,則可處以新台幣4萬至400萬元罰鍰。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