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5G電磁波有健康風險? 醫:非游離輻射危害低

全球強國都準備迎接5G世代來臨,帶來自駕車、智慧城市、遠距手術等全新革命,然而5G高頻的電磁波對健康有影響嗎?物理學家兼癌症研究員David Robert Grime表示,5G的電磁波譜仍屬於「非游離輻射」,能量不足以破壞DNA產生危害。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顧問Rodney Croft則強調,5G頻譜被限制遠低於會造成傷害的水準。

迎接5G世代 擔憂健康風險

5G世代將徹底影響人類生活,所有新穎科技,如自駕車、智慧城市、遠距離醫療手術、遊戲影音串流,都必須仰賴5G網絡,其速度是目前4G網路10倍以上,目前一部須花6分鐘下載的電影,5G網路只要30秒。然而,5G不只是速度,目前4G頻寬已經過度壅擠,但5G仍有足夠空間讓各種機器、儀器連線,讓物聯網生活(Internet of Things)得以實現。

目前中美兩國都預定2020年,5G 將開始商業運用,連韓國都已經有部分城市有5G設施,各大手機大廠也正推出5G相容手機。然而,5G使用的電磁波頻率較高,基地台數量、密度會更大、數量更多,有不少人擔心其危害健康。

少數致癌報告 但因果關係不強 

《BBC》報導,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所有射頻輻射(radiofrequency energy)歸類為為2B類致癌物,即是「懷疑為人類致癌物」,因為「有證據顯示接觸可能會導致人類癌症」。同屬相同風險因子,還包含了泡菜、爽身粉,而加工食品和酒精的風險則更高。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研究指出,老鼠若每天暴露手機輻射9小時、連續2年,則雄性大鼠可能誘發心臟癌症;但雌性大鼠和小鼠卻與癌症沒有關係,甚至暴露輻射的大鼠還比對照組長命。

政府手機安全顧問Frank De Vocht博士指出,雖然有些證據顯示手機重度使用者會增加致癌風險,但其因果關係並不足以彰顯預防的重要性。

5G電磁波能量低 熱量、傷害理論低

物理學家兼癌症研究員David Robert Grime提到,若長期暴露遠超過手機的頻率,可能有健康危害,例如紫外線,而暴露於醫療X光等更強的輻射,則有嚴格限制。但他強調,5G的電磁波譜仍屬於「非游離輻射」,能量不足以破壞DNA產生危害。

另外,5G需建置大量基地台,該擔心嗎?英國政府指出,正因為基地台多,每個基地台發出的輻射量反而較低。而部分5G頻譜屬於微波頻段,通過物體會產生熱量。ICNIRP顧問Rodney Croft回應,5G能量太低,產生的熱量傷害很小。

英國政府表示,「當5G加入現有網絡時,無線電波的整體風險可能會略微增加,但整體風險預計仍然很低。」5G信號的頻率仍屬於「非游離輻射」,且遠低於ICNIRP認為有害的頻率範圍。

核醫部専科醫師林明賢受訪時指出,若5G的電磁波譜仍屬於「非游離輻射」,則基本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參考資料:

1. Does 5G pose health risks?

胰臟癌難防難治? 新型化療增添抗癌選擇

一位六旬老翁因輕微黃疸前往求診,經腹部超音波檢查,醫師發現他除黃疸外,還有膽結石和膽道輕微擴張的問題,雖然電腦斷層跟核磁共振都看不到病灶,但醫師直覺有異,還是建議他每三個月回診一次。豈知半年後,就發現他的胰臟頭長了一個不到兩公分大的腫瘤,幸好仍屬胰臟癌早期,得以及時開刀切除。這名患者從接受手術至今,已經走過十多個年頭,都沒有復發。

胰臟癌症狀缺乏特異性 確診時多轉移其他器官

高醫大附設醫院一般及消化外科莊世昌主治醫師談到這名患者時,也不禁說他實在相當幸運,因為胰臟癌與其他癌症相比,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因症狀缺乏特異性,多數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多已侵犯到重要血管或轉移至其他器官,能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僅約15%。

胰臟癌晚期無法手術切除 以致治癒率偏低

胰臟癌的表現症狀依腫瘤生長的位置而定,早期常見症狀多為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容易被忽略。若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壓迫到遠端膽管,才會出現黃疸、糞便偏白、皮膚搔癢等較明顯的症狀;若腫瘤位於胰臟體部或尾部,患者則多感到腹痛,可能在肚子中央摸到腫塊才會就醫,但到這時候,腫瘤其實都已經偏大,屬於晚期,無法以手術切除,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胰臟癌的治癒率始終偏低。

第一線化療失效 接續新型化療藥可延長存活期

根據文獻報告,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胰臟癌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對於不能開刀的患者,目前則多以化學藥物注射治療為主。莊世昌醫師解釋,由於胰臟癌的特性,相對於正常胰臟組織,腫瘤血管較少,化療藥物不易進入,使得藥物選擇有限,在過去,晚期胰臟癌的一線化療失效後,患者常容易陷於無藥可用的處境。所幸臨床試驗證實,現已有新型化療藥物接續於晚期胰臟癌第一線化療失效後使用,亞洲患者可成功延長整體存活期達9個月,且已納入健保給付,也為臨床治療增添新的抗癌武器選擇。

防「癌王」上身 定期健康檢查

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實屬不易,但隨著藥物陸續問世,以及新的治療結果出爐,醫師呼籲患者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一般人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就有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除家中有癌症病史的民眾需特別留意外,民眾也須當心抽菸、喝酒等高危險因子,以防「癌王」找上身。

長骨刺該手術治療嗎? 醫師這麼說

長骨刺是一種關節退化,骨頭周邊骨質增生所產生的現象,聽到骨刺很多人聞之色變,其實長骨刺,並不一定要治療。 雙和醫院神經外科林乾閔主任表示,骨刺除非有壓迫到神經,不然骨刺是沒有必要處理的。

姿勢不當易長骨刺 九成患者吃藥復健能改善

中老年族群、工作需要經常搬運重物、長期不正確姿勢、久坐、久站的人,像是老師、電腦族、家庭主婦,因為關節過度使用或使用不當,都容易長出骨刺。骨刺可以增加關節穩定度;如果沒有壓迫到神經,產生肢體麻痛、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狀,透過吃藥、復健保守治療,近九成患者,都能得到改善。

林乾閔主任指出,如果神經壓迫沒有那麼嚴重的情況下,採用的復健包括牽引,或是止痛電療、超音波等等,或是服用藥物,以放鬆肌肉為主。

骨刺未必有影響 就醫找骨科或神外科

長骨刺對身體不一定有影響,不過如果出現不適症狀,就好還是到骨科或神經外科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別再自己嚇自己。

遭削掉指頭免截肢 靠「這個」救回來

一名約35歲阮姓男子,工作時疑操作不慎,遭機台夾到,右手拇指當場被削掉,血肉模糊,緊急送至南投醫院治療;另一名年約50歲葉姓男子,則因使用電鋸不慎,將自己左手拇指割傷,骨肉分離。

收治傷患的骨科主任葉慶年表示,在過去這可能需要截肢處理,現今這兩例分別接受了縫合手術及植皮手術,將手指頭再生,並在外科團隊的悉心治療下,逐漸恢復拇指功能,現皆可正常從事日常生活。

搶救斷裂指頭 靠縫合植皮手術再生

葉慶年指出,手指結構中,拇指佔了整個手部功能的一半,若受到損將嚴重,將影響書寫、握拳等功能,可見拇指的重要性。葉慶年說,以往手腳部位被機器傷至缺損時,多半會將受傷患部截肢。現在透過縫合手術及植皮手術,將手指頭再生,保住患者珍貴手指的長度與功能,減少因為意外損傷而造成的遺憾發生。

高壓氧治療 縮短外傷治療期程

為了提升傷口照護品質,南投醫院成立了高壓氧中心,以高壓氧治療傷患,加強白血球殺菌能力、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及纖維母細胞增生,促進傷口癒合。經過醫師評估的患者,可自費以高壓氧治療,縮短治療期程。

工作意外無所不在 外傷醫療照護降低傷害

因操作機台不慎、導致手部受傷等工作意外事件,偶有所聞,除政府部門推動勞安,避免職災意外發生。而因鄰近南投縣規模最大的南崗工業區,醫院近年也積極提升外傷醫療處理能力,使緊急傷患能夠獲得妥善的醫療與照護,將傷害降到最低。

阿嬤左腳發黑 原來是動脈栓塞導致

一名84歲阿嬤,日前因左腳發紫甚至發黑送醫治療,經檢查發現左腳動脈栓塞嚴重,緊急進行手術後,總算將陳年血栓和新血塊成功取出,術後,阿嬤左腳循環改善,也逐漸消腫;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黃振銘指出,多數人認為女性較不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但其實不然,主要是因女性更年期前,因有雌激素保護,能幫助增加高密度膽固醇,清理囤積的低密度膽固醇等,避免血栓發生。

更年期雌激素減少 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黃振銘醫師表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不僅會出現失眠、熱潮紅、體重改變、頻尿,甚至焦慮等症狀,隨著雌激素減少,罹患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017年女性死因中排名第二位的疾病為心臟病,且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女性就有2萬4千名,尤其50歲以上女性,高血脂的發生率已超過男性,不得輕忽嚴重性。

雌激素減少血管硬 更年期女性須留意

黃振銘解釋,當雌激素分泌開始減少後,不僅膽固醇濃度會上升,血管彈性逐漸變差,會使血壓上升,因此更年期的女性應特別注意,若身體出現有任何不適症狀,甚至莫名疼痛,都應盡快就醫檢查,尤其若有家族病史、三高、肥胖以及抽菸者,都屬於高危險族群,應配合醫師追蹤檢查,降低危險因子。

定期接受健檢 為自己健康把關

黃振銘提醒,更年期女性少了荷爾蒙的保護,也容易有骨鬆與心血管疾病,除了平時多補充黃豆類、全穀雜糧、牛蒡等食物,也要配合運動,並定期抽血檢查,也可利用國健署規劃的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預防勝於治療、遠離疾病上門。

孩童嘔吐、血便、腹痛 恐是「這部位」肇禍

一名5歲小弟弟,因反覆嘔吐、肚子疼痛,被送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住院後開始解出磚紅色的血便,皮膚和結膜呈現蒼白,抽血檢查發現有貧血,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梅克爾憩室;經安排腹腔內視鏡切除手術,術中發現除了有梅克爾憩室,也合併憩室炎、憩室穿孔與沾粘性腸阻塞等,所幸切除後逐漸康復。小兒部醫師徐千婷指出,梅克爾憩室是小腸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異常,雖在2歲前會出現症狀,但從嬰兒到成人都有可能發生。

梅克爾憩室 小腸先天性異常

徐千婷表示,梅克爾憩室是小腸常見的先天性異常,主要是因胚胎早期,臍腸繫膜導管未於胚胎期第5至7週成功消失,而造成一段退化不完全的憩室,發生率為一般人口2%;兒童發生梅克爾憩室,會出現無痛性血便,或貧血、腹痛、嘔吐等症狀,嚴重者則有憩室炎、憩室穿孔併腹膜炎、腸阻塞等現象。

早期症狀不典型 易與腸胃炎混淆

徐千婷說明,梅克爾憩室分布在迴腸,距離迴盲瓣約50至75公分處,因憩室內會出現像胰組織與胃組織等腸道以外的異位黏膜組織,會促使憩室附近的腸道黏膜,受到胰酵素或胃酸侵襲,長期下來會使患者出現腸黏膜潰瘍,甚至出血情況,診斷上,得透過梅克爾核醫掃描檢查,顯示為異位性胃黏膜組織方能確診。

徐千婷強調,因早期症狀不典型,臨床上,容易與腸胃炎混淆,得多加注意;治療上,則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方式。徐千婷提醒,若發現孩子出現大片血便,或嚴重腹痛等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病症,對症下藥,避免症狀加劇,影響健康。

中年男好發胃疾 應酬更該知「挑食」

現代人因工作繁忙,三餐不定經常外食,飽受胃病所苦,根據國泰健檢2018數據統計,胃鏡檢查結果發現,最常見的胃病為食道炎、胃息肉、糜爛性胃炎、逆流性食道炎、十二指腸潰瘍等問題,好發年齡為40~60歲的男性,高達九成五有胃病的困擾。國泰健檢預防醫學部陳皇光醫師指出,定期做腸胃篩檢,找出病灶才能對症下藥。透過藥物及飲食的改善,胃病根治率可達九成,

消化道出血警訊 要能「辨」出問題

陳皇光指出,胃部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長期下來會導致病變,像萎縮性胃炎患者易引發胃癌,而長期胃酸食道逆流患者,如合併巴瑞特氏食道,食道癌機率也會提升,但民眾不必過度恐慌,透過藥物及飲食的改善,胃病根治率可達九成。

陳皇光提到自我初步診斷血便的方式,黑色的糞便,多半是上消化道的問題,像是胃出血、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合併出血;糞便帶有紅色,很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例如肛門、直腸、大腸部位。各部位消化道出血,都潛藏著危險因子,如有血便情形、腸胃不適症狀以及家族病史,一旦輕忽錯過黃金治療期,恐造成癌前變化,提醒民眾,定期做腸胃篩檢,找出病灶才能對症下藥。

糞便潛血基本篩檢 無痛腸胃鏡更進階

常見的胃病篩檢為糞便潛血檢查,不需飲食限制,就可揪出腸胃道是否有出血反應,相當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敏感度較低,有些病灶並不會有出血狀況。現在還可使用NBI無痛腸胃鏡,透過切片找出懷疑病變。陳皇光解釋,NBI利用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光線波長窄頻化,比傳統內視鏡、更能觀察出微血管增生,看到食道、胃、十二指腸部位,發炎、潰瘍、癌症等病灶,直接取得組織切片病理檢查,有助於辨識體積微小的早期腫瘤,提高診斷率。

大魚大肉加黃湯 當心胃大喊「吃不消」

陳皇光醫師提醒,40至60歲的男士們,腸胃24小時都在運作,消化道健康不容小覷,麻醉科醫師若評估可行,定期接受腸胃鏡檢查。

國泰健檢營養師張皓閔建議,多選擇蒸、煮的菜餚,炸物、肥肉、帶皮肉類、內臟類盡量避免,肉類建議一餐進食的份量,以自己的掌心大小為限。酒精傷胃,空腹喝酒傷害更大,喝酒前最好先以食物墊胃,最重要的是適量飲酒。酒精及高油脂食物代謝時會在體內產生自由基,容易導致胃病發生,清除自由基,建議多吃蔬菜及水果,每日攝取蔬菜(熟)及水果(切塊)各1.5~2.5碗,正確的飲食觀念守護健康。

畢業生注意!! 別讓牙門面阻擋你的求職路

研究證明:擁有整齊牙列的人較容易獲得工作

隨著鳳凰花開的季節到來,象徵求職潮即將展開,畢業生如何讓自己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順利拿下理想工作職缺,除了要有豐富的求學表現、經驗程度、人格特質、社團經歷及多元視野之外,不可否認,擁有自信的儀態及親切笑容,是面試官在相同能力競爭者中,評選的重要指標之一!

研究證明,擁有整齊牙列的人,確實會讓人感到更聰明且更具吸引力,較容易獲得工作,尤其在現今重視外貌的社會,擁有一個完美的笑容,一副整齊的齒列,對找工作或是外人評價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某知名企業CEO表示, 端正的儀表確實帶有正面軟實力,擁有自信的笑容,不僅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企業內部,也關乎群聚同儕間的融洽及提升工作能力,對外面對客戶,更相當於代表企業的品牌外交官;因此,牙齒的整齊與否,確實是面試時其中一項審美元素。

圖片

矯正器愈來愈多元 依需求規劃客製化療程

明圳齒顎矯正專科診所鄭郁玲醫師表示,齒顎的整齊美觀,對於人的社交、心理及健康,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許多人往往對矯正牙齒有時間久、清潔麻煩、大鋼牙、不美觀的刻板印象,不願進行牙齒矯正,也因此拖延黃金矯正時期。其實,隨著醫療進步,現今矯正器選擇性也愈來愈多元,除了常見的金屬矯正器,還有透明牙套;或是將矯正器擺在舌側、牙齒內,甚至有了「隱形牙套」的誕生,此種矯正器不需黏合在牙齒上,對於生活上、用餐上幾乎不會有干擾。

有了如此多元的矯正方式,無非是相當大的福音!但是,並不是單一種矯正器就適合每一種齒顎問題。該如何選擇,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此時就必須透過專業及經驗豐富的口腔齒顎矯正醫師進行全面性檢查,以及依病患需求規劃出客製化療程。

客製化牙齒矯正 有助獲得理想工作

明圳齒顎矯正專科診所鄭郁玲醫師說明,進行口腔矯正初診時,會先為患者進行口內外拍照及拍攝牙齒X光片,並為患者掃描牙齒模型,進而完整了解上下牙弓的咬合狀態;測量每顆牙齒的大小,即牙齒的寬幅,牙齒的形態、種類與數目也需加以確認,再與顳顎關節門診、牙周科門診仔細評估,於患者二次門診時提出並解說及完整口腔報告,如有關節及牙周問題時,應先進行顳顎關節或牙周治療,追蹤沒問題後才進一步進行牙齒矯正。

透過專科醫師客製化的矯正療程,將牙齒矯正好,不僅讓自身更健康,笑容更加美觀,也提升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如能進一步有助於獲得理想工作,這無疑是項一舉多得的明智投資!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