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慢性傷口難照護 新泰醫院傷口中心細心呵護

「再成功的手術,若傷口照護不佳也會失敗。」由於新莊地區許多民眾傷口照護就醫不便,新泰綜合醫院成立傷口中心,引進嶄新儀器、敷料給予傷者貼心呵護。新泰綜合醫院副院長李宜勳指出,許多術後患者常對傷口惶恐不安,若有骨科、心血管外科等各科團隊,加上外科專科護理師以及傷口護理師照護,患者有疑問還能隨時線上諮詢,就是要讓病友有被照護團隊圍繞的安心感。

術後傷口就醫不便 新泰綜合醫院成立傷口中心 

新泰綜合醫院已在新莊地區服務25年,並於106年遷於新莊區新樹路上的新院址,無論是預防針、衛教講座,或是宣導公共衛生政策,都與在地民眾緊密連結。李宜勳副院長觀察發現,許多患者在大型醫院開刀後,後續掛號不易,光是換藥也可能等上許久,回家後也難以與醫療團隊保持聯繫,對於術後傷口非常不安;有鍳於此,新泰綜合醫院成立傷口中心,提供民眾最貼心的傷口照護服務。

整合各科醫師團隊 傷口護理師諮詢好安心

新泰綜合醫院今(108)年成立傷口照護中心,整合骨科、一般外科、心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等不同領域的專科醫師,為患者各種形式的傷口共同診治。身為骨科醫師的李宜勳副院長舉例,若一名骨科患者開刀後有植皮需求,會請整形外科醫師配合,或有血管阻塞,則由心血管外科醫師會診,「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傷口,都屬團隊照顧範圍內。」

除醫師外,還有外科專科護理師和傷口護理師,甚至有傷口諮詢師,提供傷口照護諮詢、新式照護觀念,讓病人知道傷口復原程度,何時該上藥、拆線及如何照護等,醫護人員也會定期與患者電話教學,甚至有線上諮詢群組,病人可以隨時詢問,治療過程讓民眾獲得安心。

引入各式敷藥、儀器 各種傷口都難不倒

什麼傷口需要傷口中心照護?李宜勳副院長解釋,傷口分為急性和慢性傷口,急性傷口包含意外受傷、開刀,因傷口分泌物多、需要消炎藥物、抗生素,更要顧及美觀;慢性傷口則像是糖尿病外傷、長期臥床的褥瘡,都是難以照顧的傷口,需要住院,甚至必須使用特殊敷料、儀器,減少傷口疼痛、感染,加速傷口復原。

因此,新泰綜合醫院傷口中心盡可能引進各種儀器和敷料,提供患者傷口照護最佳選擇,其中包含冷熱循環機:適用急性傷口,減少腫脹、出血量;傷口負壓機:針對褥瘡、糖尿病傷口可以將髒污液體吸出;高壓氧提供高濃度氧氣:增加細胞修復速度,避免感染;震波療法則是替用能量,增加血管新生快速癒合等功效。

而敷料選擇上,若小朋友不容易配合傷口縫合,可使用傷口縫合膠水,立刻黏著傷口;另外,傳統縫線縫完傷口後像「蜈蚣」,可使用「傷口拉鍊」來避免,還有一些特殊敷料,如泡棉、銀離子敷藥,水凝膠、除疤凝膠等,針對不同傷口情況適切使用。

傷口照護好的快又美觀 手術成敗關鍵 

「傷口照護是延續的醫療行為,從開刀前消毒、開刀後縫合、傷口照護,到疤痕護理都到位,手術才算成功。」李宜勳副院長進一步指出很多骨科患者開完刀後傷口很醜、恢復很慢、出血量大,由院內傷口中心更換較適切的敷料,每3-5天才需換藥,且最後傷口僅淡淡一條白線,幾乎無疤痕,患者非常滿意。

也有安養院送來的患者,大面積褥瘡,住院7-12天順利出院,回到安養機構後,也請傷口諮詢師定期叮囑,與安養院人員保持聯繫,都是希望讓病友有被照護團隊圍繞的安心感,提供地區傷口照護優質服務。

異位性皮膚炎好癢 4步驟急救乾癢肌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慢性、覆發性、高度搔癢的皮膚發炎疾病。發作時皮膚又乾又癢,讓不少人深受困擾,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統計,台灣有超過200萬人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中大約 60%的患者在1 歲之前就出現症狀,85%在 5 歲之前就會發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根據研究分析,基因以及環境有很大的關聯。

異位性皮膚炎是因聚絲蛋白基因產生突變 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皮膚屏障異常,本身聚絲蛋白基因產生突變,導致穩固角質功能的絲聚蛋白異常,使角質層屏障功能缺損,所以皮膚的完整性喪失,水分容易流失,保溼度降低,進而讓過敏原容易趁虛而入;在成人則是因為年紀增加皮膚老化,皮膚保水能力下降,所以保濕的重要性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身上尤顯重要。生於過敏家庭的嬰幼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高,約有6成會在1歲前發病,高達8成5的機率會在5歲前發病。

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8大因子: 1)溫度變化、流汗。 2)環境溼度降低。 3)洗澡次數太多或過度清洗。 4)和刺激性物質接觸,如清潔劑等。 5)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如對香精、金屬合金、染劑等。 6)空氣中的過敏原,如塵蹣。 7)食物:例如帶殼海鮮類、牛奶、食物中的防腐劑等。 8)情緒與壓力:例如小朋友的父母將離婚,或是每次要上學之前,皮膚炎就搔癢的更嚴重等。

浸、塗、濕、乾4步驟 急救乾癢肌 異位性皮膚炎嚴重時病患會感到皮膚乾燥、奇癢無比,可透過「濕敷療法」護理,緩解皮膚不適。「濕敷療法」可分為「浸、塗、濕、乾」4步驟。 1)用溫水(36-38℃,比體溫略高即可)泡澡10分鐘, 2)依醫師指示塗上建議的保濕產品與藥膏 3)接著取兩塊醫用束縛帶,將其中一塊醫用束縛帶先浸濕,輕微擰乾後包紮於患部 4)最後再包上另外一塊未浸濕的醫用束縛帶。 包紮敷料一次可敷2至4小時,嚴重時可以上、下午各敷一次,或是睡前敷到早上睡醒再拆掉。

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照護: 1)保溼乳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須加強保濕,依不同膚質和季節選擇適合自己的保濕產品,記得選用不含香精、防腐劑或乳化劑的產品,若是症狀嚴重者則建議選用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保濕產品,另外除了在乾燥的冬季使用保濕乳液,在夏天也應做好保濕工作。 2)衣物材質:儘量穿著純棉衣物,床單、枕頭套、毛巾,避免粗糙、太緊的衣物,以免摩擦刺激皮膚,也要常常清洗,晾曬在陽光下。 3)飲食限制:少吃牛奶、蛋、海鮮、醃、燻、罐頭等加工食物,另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會導致搔癢、刺激流汗,應避免食用。 4)避免大量流汗:汗水積在皮膚上容易出現刺激發癢的情況,使皮膚炎惡化,若大量流汗時應盡快用清水洗掉,可用清水或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沐浴用品進行清潔。 5)周遭環境:切勿擺放絨毛玩具或是鋪地毯,灰塵和塵螨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家中不要鋪地毯盡量減少家中灰塵,避免塵螨增生誘發過敏性鼻炎、皮膚炎、氣喘發作,也不要養寵物。 6)情緒和壓力:情緒和壓力也會影響孩子搔抓的習慣,需隨時留意紓解患者的壓力和情緒。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七旬老婦久咳不癒 新診斷揪出罕見肺病

74歲陳阿姨因為長達兩個月的慢性咳嗽就醫,胸部X光顯現兩側肺部有許多不均勻的浸潤。使用抗生素治療後,進一步胸部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出很特別的「不規則石板拼鋪型態」病灶。為了確認病因,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內科張立禹醫師,採取「經支氣管冷凍切片術」,確診為罕見的間質性肺病「肺部肺泡蛋白質沉積症」,目前仍需持續追蹤治療中。

間質性肺病 兩種傳統診斷各有風險

張立禹醫師指出,以往間質性肺病的診斷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利用軟式支氣管鏡,加上傳統的切片夾,進行經支氣管肺切片;另一種是安排胸腔鏡手術,對患處進行手術切片診斷。然而,這兩種檢查各自有其臨床執行限制。

傳統的經支氣管肺切片檢查,因為沒有辦法精確的定位,產生氣胸的風險較高;另外,經支氣管肺切片取得的檢體較小、較破碎,無法獲得正確診斷的機會較高。

利用胸腔鏡取得檢體,雖然是目前間質性肺病診斷的黃金準則,因為需要做氣管內插管,進行單肺通氣及麻醉,在病人共病症及年紀的限制較多。

經支氣管冷凍切片術 診斷率高、併發症少

張立禹醫師說明,近期發展的「經支氣管冷凍切片術」,利用軟式支氣管鏡,加上冷凍切片探頭,配合硬式支氣管鏡或氣管內插管,可取得較大的組織切片,獲得比傳統經支氣管肺切片較高的診斷機會。

張立禹補充,執行經支氣管冷凍切片術,在歐洲是利用X光透視法協助定位病灶;在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則是利用內視鏡超音波協助定位病灶,減少氣胸和大出血的發生率。他強調,這項技術在間質性肺病的診斷率可達八成,是相當有效的檢查技術,但仍要注意約10%氣胸的風險。

考試、放榜都是壓力 轉念輕鬆面對

一年一度的大學考試終放結束了,接著是令人屏息的放榜時刻。因為考試結果普遍被視為會影響考生人生的方向,不僅考生緊張,連家長也跟著患得患失,以致造成身心很大的壓力。「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期望」、「考試成績不好就會沒有前途」,「對考試的表現沒有信心」等等,都會讓學子們感受到焦慮挫折,隨著放榜時間將近,不確定的結果,使考生心情隨著同儕之間、師長與父母的關切,而更加起伏不定,該如何調適壓力成為重要的議題。

考試非決定未來唯一途徑 放鬆反而表現更好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王雅甄表示,一般而言壓力的來源,來自於外在環境的改變,也會受自身認知及調適的能力而有差異。個性較為焦慮、緊張、自我要求高的考生,常在考試前就設定較高的目標,跟著擔心自己達不到,因此帶著壓力應考而反而表現失常。建議將大考視為人生中的一個考試,並非決定未來的唯一途徑,在大考前確實設定各階段的讀書計畫,紮實執行直到應考,減少擔憂的時間,就能避免考試壓力變成心理負擔;等待放榜的這段時間,因未知考試結果常讓考生和家長感到焦慮。

解決壓力家長考生一起來 正常作息以興趣調節

王雅甄醫師建議維持每天的常規生活,正常飲食與睡眠;不要因為大考而將平日的生活作息打亂,透過穩定的生活步調讓焦慮的心情平穩。而家長也應注意,就算擔心孩子的成績,也要減少在孩子面前針對成績反覆叨念;因家長的焦慮也會誘發孩子的壓力和情緒,應一同管理自己的情緒。

王醫師表示,人生有許多考驗,藉由適度的調節技巧、穩定的環境與人際支持,多能助我們安然度過各種風浪,壓力很大時,要適度地參與自己有興趣,又可紓解壓力的活動,例如:適度的運動、聽音樂、逛街、看課外讀物等休閒,或是找好友聊聊、找信任的師長討論等,可有效降低和紓解壓力。

期待尊嚴善終 預立醫療免於將來受苦

吳小姐與家人均為長期接受透析治療的病人,早已和家人相互交代,到了生命最後,不願增加彼此痛苦,萬一病情惡化,恐會拖累其他家人,雙方期待能預作安排。今年初,得知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施行,吳小姐透過醫院諮商團隊,表達醫療自主意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表示,已有逾千名民眾完成預立醫療意願照護諮商,逾85%的意願人期待尊嚴善終。

病人自主權利法 提供預立醫療諮商

病人自主權利法自108年1月6日上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已有逾1,000位民眾透過門診預約、住院期間安排諮商或申請在宅諮商的方式,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其中6成為女性意願人;7成意願人年齡在50至79歲之間;但僅7%的意願人為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不到1成的意願人表示患有癌症、失智症、心肺肝腎衰竭等重症。

黃勝堅總院長說,在醫療照顧意願與決定上,逾85%的意願人支持在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性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其他政府公告疾病等5種特定條件下,選擇「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及「不希望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顯示醫療意願的表達及期待尊嚴善終的觀念已被多數民眾所接受。

透過諮商討論 家人更能行動支持病人意願

社會工作室主任楊君宜表示,透過諮商的過程,吳小姐的家人之間,充分討論了彼此的擔心與疑慮;針對疾病末期的照護,也與醫療團隊有了諸多討論,全家人充分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精神,也以實際行動支持吳小姐與家人的決定,共同規劃屬於自己的醫療決定。

預立照護諮商 弱勢族群尚未被重視

楊君宜說,從過去累積的經驗,發現仍有很高比例的社會弱勢及堪稱「病人」的族群,仍未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討論,而不論是具有高度風險的病人、持續退化的失智症患者、缺乏家庭社會支持的獨居長者,乃至於社會底層的街友,皆應同享醫療自主及提前規劃醫療決定、免於將來受苦的善終選擇權。

楊君宜補充,針對「身心障礙者」、「重大傷病患者」、「末期病人」及「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DR)0.5分以上」等對象之本人、及一位主要照顧者,以及「臺北市列冊獨居長者」、「臺北市列冊街友」等對象,提供了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用補助,期盼消弭自費負擔的門檻,鼓勵及早預作善終醫療規劃。

心血管嚴重阻塞 心臟繞道「逆接」術成功救心

自幼罹患小兒麻痺症的60歲洪先生,四年前因急性腎衰竭,開始長期洗腎。今年4月,因隨意動作都會喘,到醫院檢查,發現左邊心臟動脈血管有三處已阻塞近80%,無法以氣球擴張或心導管支架治療,隨時有生命危險,建議做心臟繞道手術。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張燕主任以「動脈心臟繞道術逆接法」,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歷經16個小時完成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動脈血管阻塞 視程度給予適合治療

張燕表示,一般小於50%- 70%的血管阻塞,可藉由改變生活習慣或給以藥物治療;大於70%的血管阻塞,則需考慮氣球擴張術、心導管支架或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

張燕解釋,洪先生因洗腎,且有脊椎嚴重側彎、右肺容積極小、左前臂有洗腎動靜脈廔管、股動脈與股靜脈狹小及心臟、肺臟嚴重沾黏等問題,無法以支架或氣球擴張術治療,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動脈心臟繞道術逆接法 治療複雜動脈阻塞

醫療常規上,從手臂的鎖骨動脈引入心臟的順流接法,對胸腔內嚴重沾黏的洪先生是行不通的。遍查醫療文獻後,張燕審慎評估,決定以全球少見的「動脈心臟繞道術逆接法」,成功完成極困難的手術。

張燕指出,「動脈心臟繞道術逆接法」,有別於從鎖骨下的內乳動脈供血,而是從肋間動脈、橫膈膜動脈、肚皮上的下腹壁動脈供血,將血流改從下腹血管,逆接到心臟,讓動脈的血液逆流過來,供應心肌所需養分。

動脈血管阻塞 嚴重恐致生命危險

動脈血管流動的順暢與否,關乎心臟血管血液與養分供應。一旦阻塞,將會引發心肌缺氧或壞死,甚至危及性命,不得不慎。張燕提醒,務必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一旦發現心絞痛、胸悶、心跳加速、喘、呼吸困難、頭暈、盜汗或臉色蒼白,及疲倦、虛弱、焦慮時,盡快找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可避免更嚴重的動脈血管阻塞急症發生。

發明人誕辰登google首頁 醫師解析心臟繞道手術

日前7月12日Google首頁貼出Google Doodle的塗鴉,紀念心臟繞道手術發明人René Gerónimo的90年誕辰。何謂心臟繞道手術?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主任兼心臟血管外科主任侯紹敏介紹,是利用患者本身的血管,由狹窄的末端連接至大動脈建立新的血管分流,適用心臟冠狀動脈堵塞嚴重的患者。常有患者畏懼該術不願治療,他呼籲,台灣手術成功率超過98%,一定要相信醫師診治。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解決動脈狹窄之苦

侯紹敏說明,心臟需要大量血液供應養分,由許多冠狀動脈來負責,當冠狀動脈發生狹窄,影響血管截面積超過70%以上,會造成部分心肌的血流供應不足,產生胸悶、心絞痛等症狀。根據阻塞位置、嚴重度,例如狹窄區域過多、位置靠近左邊冠狀動脈出口、多重病變發生在三個主動脈系統中,即建議施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取血管避開狹窄處 手術分成這幾種

所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利用患者本身的血管,由狹窄的末端連接至大動脈,侯紹敏解釋,「繞過狹窄處血管的後端,建立新的血管引流血液。」根據取用血管而有不同,腿部的大隱靜脈是全世界最常使用的血管,因其遠近端的管徑差距較小,埋藏在皮膚與脂肪之間的筋膜層較表淺,可用長度長,甚至可截成2-3段來連接多處患部。

另外,還可以從胸骨兩側的內胸(乳)動脈,游離分割接在冠狀血管上,他補充,「正好是動脈接動脈,效果比大隱靜脈還要好。」但是東方人身體比較瘦小,有時該動脈過細而血液供應不足,不一定可以施用。因此,大隱靜脈和內胸動脈合併使用,是最常見的手術策略。

第三種是利用手臂上的橈動脈,取一條不影響手臂血管;第四種則是取用胃網膜動脈,為日本醫師偏好,但屬於於非主流術式,「因需要開腹腔手術,且腸胃道血管受到姿勢、站立等因素影響,包含台灣各國都較少使用。」

台灣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成功率高

侯紹敏提到,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發展至今已50年,進步驚人,以台灣來說,有經驗的醫師執行該手術的死亡率應都低於2-3%,98%以上患者手術都很成功。但他強調,這類血管病變的患者通常有高血糖、血壓、血脂「三高」隱憂,加上年齡高、有抽菸不良習慣等,血管常有斑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在動脈中打孔、縫合和擠壓等,都會造成斑塊剝離,腦中風的風險,低於2-3%。」

此外,手術中常留下動脈縫合微小傷口,他比喻,「等同於在原子筆筆心切割細小傷口,再用比頭髮還細的線縫合,有時患者血壓太高,可能撕裂傷口,出現出血等併發症,需要再開胸止血。」不過台灣手術進步,這些機率都非常低,他稱絕對是世界等級。

傷口小不一定好 鼓勵患者接受治療

許多患者常抗拒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選擇使用心導管等手術,誤以為傷口小、恢復快。其實是一種誤會,某些情況反而風險更高。至於患者擔憂切開胸骨?侯紹敏強調,一些機器人手術雖然傷口較小,不過銜接多條血管時,透過一個小傷口執行如此精細手術有難度,手術時間比較長,加上機器手臂沒有手感回饋,目前大部分醫師都還不建議採用,必須謹慎考慮。

侯紹敏呼籲,畏懼手術是人之常情,但一定要相信醫師判斷,台灣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達世界頂尖、執行風險最小,也可使用內視鏡等方式,減少取血管的傷口。

切肝打一針ICG還不夠 新採血標準更精準

肝及肝內膽管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第四位。對於肝癌治療,手術切除是可選擇的方式之一。臨床上,手術前會以「靛氰綠滯留測試(ICG)」作為肝殘存功能的評估工具,倘若發生溶血會影響醫師估算肝臟切除手術的安全範圍,奇美醫學中心運用「靛氰綠滯留測試採血術」,幫助醫師肝臟切除時,更加精確,同時降低手術費用。

ICG檢驗 精準評估肝切除範圍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一般消化系外科護理長李玉媚表示,ICG主要是運用在手術前的肝功能評估,用來測試肝臟解毒和代謝功能,ICG試劑分別在打入身體前及體內15分鐘後,會進行抽血採樣,檢驗血液中此種色素的殘餘量,正常值通常在10%以下。

當肝功能不良時,肝臟解毒和代謝功能都會降低,百分比值就會上升。因此醫師能經由此檢查結果判斷病人能接受肝臟切除的比例,以確保病人手術後肝臟功能足夠,讓手術更安全。

ICG試劑費用高 檢體發生溶血增負擔

目前臨床上ICG試劑病人要自費,一瓶約1,100-1,200元,若以60公斤成人估算需2瓶,自費價格較高,另一方面,當檢體發生溶血時,病人需要承受再次抽血的疼痛感,同時陷入需再次自費購買ICG試劑的困境,重新採集檢體也會產生醫護人員額外的工作負擔。

肝手術前檢測 避免誤判或重複檢驗

為了提供民眾更好更完善的醫療照護,李玉媚指出,護理團隊運用「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解決問題,加上整合跨部門共同合作改善及建置「靛氰綠滯留測試標準抽血護理照護技術流程」,大幅降低病人手術後肝功能不全的發生,減少併發症衍生出的額外治療費用與住院天數,同時也協助醫師在手術前正確評估肝功能,減少重覆抽血以及再次檢驗的耗損。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