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外傷後要注意危險訊號 輕忽可能喪命

31歲男性K先生,騎乘機車不慎自撞電線桿,左下肢有撞擊鈍挫傷,被救護車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治,在急診室觀察七小時後即可離院,返家之後,疼痛持續惡化,並出現大片瘀青,受傷後第三天,再度返回醫院,急診團隊發現左下肢遠端血液循環不好,無法觸摸到脈搏,診斷為左下肢動脈傷害合併肢體缺血。

鈍挫傷臨床表徵判讀 是搶救關鍵

經過緊急照會多專科團隊評估,由外傷科主治醫師葉敬淳進行筋膜切開減壓手術與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動脈血管繞道手術,術後轉送至加護病房觀察,並注射血管擴張藥物治療,肢體末梢血液灌流情形逐漸於數天內恢復。

骨科部主治醫師林威廷評估,接受死骨部分移除與多次清創植皮重建手術,病人最終成功保留患肢,同時傷口也完全癒合。K先生受傷後三個月康復出院,目前持續追蹤,傷口癒合良好,雖有輕微垂足症狀,但已可不依靠任何輔具行走。

林威廷表示,肢體鈍挫傷的臨床表徵並非尋常,醫師與傷者必須特別留意臨床變化,有可能是合併存在血管傷害的危險訊號。儘早發現血流不足的症狀與重建血液循環通道至關重要,而且將是能否成功挽救肢體的關鍵。

啟動外傷會診機制 搶救更有效率

外傷科主治醫師葉敬淳強調,嚴重外傷病人被送到急診,急診主治醫師會馬上給予初步救治,並啟動重大外傷會診機制,同時聯絡外傷科主治醫師共同於第一時間在急診照護病人,並視外傷嚴重程度評估是否轉送外科加護病房。

葉敬淳說明,病人在移至加護病房時,會由外傷科主治醫師及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共同照顧,若需要緊急手術,會立即接受治療。如此一來,縮短病人在急診室留置時間,並可整合多位專科醫師的意見,提供重大與多重外傷病人更完整的照顧。

急性腦中風 血管內取栓急救成功

58歲王小姐,在家看電視,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噁心嘔吐感,接著喪失意識。家人立刻送至臺中榮總急診室,醫師高度懷疑是腦幹中風,在黃金時間內,台中榮總傾團隊之力,將王小姐基底動脈血塊取出,及時打通阻塞動脈。王小姐後續經治療追蹤,迄今復原情況良好。

急性缺血性中風 十大死因之一

臺中榮總指出,王小姐原本就有心房顫動的老毛病,平常吃阿斯匹靈以及控制心律的藥物。今年三月急診送醫,急診醫師依她的症狀高度懷疑是腦幹中風,於是先插管保護呼吸道,接著啟動了中風小組。

神經內科醫師立即施以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及灌流檢查。影像學上顯示為基底動脈阻塞,由於NIHSS(腦中風評估表)分數太高,傳統上無法使用靜脈溶栓進行治療。醫師團隊討論後,決定使用動脈取栓來進行治療。在臺中榮總醫療團隊合力下,為病人取栓過程中生命徵象穩定,在黃金時間之內,將病人基底動脈血塊取出,術後血管攝影顯示,原本阻塞的動脈已被完全打通。

再經加護病房密切觀察,王小姐恢復狀況良好,不僅意識清楚,肌肉力氣也逐漸恢復。醫療團隊研判,王小姐這次中風跟心房顫動的老毛病有關,後續安排電燒和修補心房中隔缺損;直至五月王小姐再度入院接受導管治療,至今恢復狀況良好。

血管內取栓 治療新曙光

臺中榮總表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是國人前十大死因之一,會造成病患失能及家庭照護壓力,雖然20多年前靜脈溶栓 (rt-PA)即問世,但急性缺血性中風從血管內取栓治療,到2015年才露出曙光。

臺中榮總結合了神經醫學中心、急診部、放射線部、麻醉部共同發展動脈取栓,血管內取栓對於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人預後有長足的進步,平均每治療3-4人,就有一個病人受益,相較過往血栓溶解劑達兩倍之多。

膝蓋、腰好痛! 可能是功能性扁平足惹禍

膝蓋、腰部痛,卻找不出原因,原因可能發生在腳底足弓!骨科醫師羅浩儒指出,許多功能性扁平足的患者,常誤以為腳是天生如此,等到膝蓋痛、腰痠時,檢查才發現走路狀態有異。若患者足部出問題,應就醫協助找出原因,透過足墊或復健訓練治療。

足弓是人體根基 受力足弓消失會出問題

人體走路時,由腳掌的足弓來支撐與傳遞重量,如同彈簧一樣適度扭轉,並且保持平衡。足弓是由一系列骨頭形成如拱橋的形狀,走路時,足弓應維持正常弧度,是身體結構的根基。

羅浩儒解釋,功能性扁平足是指不站立、負重時,可見足弓,但若站立無法承受體重,造成足弓消失,長久下來和許多下肢常見疾病有關,如足底筋膜炎、小腿內側肌腱炎、膝痛,甚至是慢性的腰痛。

功能性扁平足的原因,包含先天因素,例如肌肉、骨頭和韌帶如同繩索般鞏固足弓,若沒有力氣,足弓就會塌陷。後天因素則可能是體重過重、缺乏運動,造成足部老化,肌力不足,足弓支撐力減弱;另外,長久站力、過度使用腳部都是可能原因,常見許多職業族群。

治療功能性扁平足 復健或足墊是選項

如何治療功能性扁平足,羅浩儒指出,首先需評估病因,如果是肌力不足,則要多做復健訓練;也可使用足墊輔助,避免日常生活時足部受傷。

他補充,後天造成功能性扁平足可能是長期的結果,因此治療上也需要花費時間才有效果。

羅浩儒強調,通常患者都不會自覺足弓有異,誤以為腳是天生如此,多是等到足部病痛出現時,就醫檢查才發現,走路步態有異。然而,人體是一個持續運動的有機體,全身骨骼、肌肉連動,當膝蓋、腰部不舒服有時,很有可能其實是足部問題引發,不可輕忽。

太空人血壓研究 有助治療姿勢性低血壓

電影中,太空艙穿過大氣層時劇烈震動,太空人因返回地球時受引力影響,血壓過低而昏厥!美國心臟協會《循環》期刊一篇研究指出,若太空人每天運動1小時以上,並在返航時接受食鹽水靜脈注射,可降低因低血壓昏厥的風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Benjamin Levine指出,該太空運動方案也可用來幫助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症候群( 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 )患者。

太空人返回地球 血壓低易昏迷

根據《CNN》報導,日前全球歡慶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50週年紀念日,而許多太空計畫也促進醫學發展。目前,太空人若在低重力太空環境執行任務過久,乘坐太空船返回地球時,因地球引力激增,常造成血壓過低而昏厥。

這種情況類似許多人坐著或躺下,突然起身時,血液衝至腳底並遠離大腦,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

,發生昏厥等症狀。Benjamin Levine指出,太空人在太空待越久,昏厥的風險越高。

每天運動、補充體液 預防返航後昏厥

《News-Medical.net》報導,為降低太空人昏厥風險,研究團隊追蹤12名太空人的血壓、心跳,包含8名男性和4名女性,年齡介於43歲至56歲之間,他們在2009年至2013年間在國際太空站度過了6個月。

太空人被要求每天運動兩小時,進行阻力和耐力訓練,預防骨質和肌肉流失,尤其是心肌,並在返回地球後接受食鹽水靜脈注射。Benjamin Levine解釋,太空環境造成體液減少,而返回地球的過程加劇此現象,因此,太空人必須鍛鍊體能以保持心臟大小和功能,並且補充體液來適應地球引力。

研究顯示,透過上述預防措施,12名太空人返航後,都沒有昏厥等不適,顯示預防方案成功。

太空運動處方 有助直立不耐症患者

這類太空研究計畫也可嘉惠地球上的患者,Benjamin Levine提到,這項太空運動處方已經幫助許多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症候群(又稱直立不耐症)患者,該疾病好發於女性,症狀發作時可能頭暈,甚至昏厥。

不過這項實驗仍有缺失,包含樣本數過少,以及缺乏沒有使用預防措施的實驗對照組。

參考資料:

1. Exercise in space keeps astronauts from fainting when they return to Earth, study says.

2. Heart-related space research helps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low blood pressure.

3. Qi Fu et al. Impact of Prolonged Spaceflight on Orthostatic Tolerance During Ambul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Profiles in Astronauts. Circulation. 2019 Jul 19.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9.041050.

莫名出血點、瘀青! 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恐腦出血

血小板不足10萬要小心 免疫性疾病恐上身

血小板不足,導致皮膚上有紅色斑點或皮下出血,是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的常見症狀。正常人血液中每微升有15-45萬的血小板,而血小板低下症的患者,每微升卻只有不到10萬。

台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王建得主任解釋,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的發生,是因為身體受到外來環境的刺激,例如病毒感染,造成身體會製造出攻擊自身血小板的免疫性疾病。

五成孩童會自癒 程度嚴重恐腦出血

成年人、老年人都可能發生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兒童則是好發在2-6歲,五成小孩會在發病後1個月內自行痊癒,一至兩成患者的病情可能持續一年以上。程度輕微的容易皮膚瘀斑、瘀青、流鼻血、牙齦出血;程度嚴重者,例如血小板每微升少於2萬者,就有高風險造成內臟器官自發性出血,千萬別輕忽。

王建得主任指出,自發性出血是指是發生在我們重要的器官的內出血,比如像腸胃道、泌尿道系統,但最讓人擔心的就是腦出血。

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 治療方式報你知

近年來醫療進步,大幅提高治療的療效與安全性,美國血液病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SH)也更新了治療準則。第一線治療包括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等,療效不佳時;第二線治療可以考慮血小板生成素(TPO)、anti-CD20單株抗體治療或切除脾臟。不過研究發現,小孩切除脾臟,嚴重感染的風險會大於嚴重出血風險,因此建議作為較後續順位的治療。

王主任表示,在成年人跟兒童患者中,TPO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尤其在兒童,當考慮CD20或是考慮切脾時,應該優先考慮TPO,因為它是相對副作用及風險較低的選項。而TPO目前在台灣上市有兩個產品,一個是口服的,必須每天服用一次;另一個是針劑的,透過皮下注射,好處在於一週只要注射一次,它的作用就是讓骨髓、血小板的生成能力能夠增加。

目前TPO類藥物台灣已有條件的開放健保給付。口服的方便;皮下針劑較無肝毒性跟吸收的疑慮。

莫名皮下出血要警覺 愉快身心有益和平共處

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莫名皮下出血要有警覺,也要了解,現今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的各種治療只能預防嚴重出血,不能縮短病程,還是要定期追蹤病情,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放鬆身心、保持愉快心情,與疾病一起和平共處。

打一針好的快? 這類病人才需要

一位30歲吳先生發燒、咳嗽、全身無力到急診看診,醫生開給吳先生口服藥物,並囑咐其多喝水、多休息,並多加留意觀察即可。吳先生問醫師:「我可以打營養針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劉士宏表示,臨床上並沒有「營養針」這個名詞,民眾不需要去迷信所謂的「營養針」。

錯誤迷思 醫揭「營養針」成分

劉士宏指出,一般坊間所俗稱的營養針,只是做為電解質來源的生理食鹽水或是葡萄糖液,混入少許維他命的靜脈輸液,並經由靜脈輸注方式,提供病人適當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

劉士宏說,臨床上針對無法進食的病人,會使用「全靜脈營養溶液」(簡稱TPN),其成份是胺基酸、脂肪、醣類、水分、維生素、礦物質及稀有元素等藥品,需要經由營養師評估,藥師再依醫師處方調劑,並視病人情況添加其他必要的營養成份。

補充營養體力 醫:以口進食較實在

全靜脈營養溶液有不少使用上的限制及副作用,長期使用的話,需要留意可能有血栓、感染及代謝性併發症,如:高血糖、低血糖、電解質異常、再餵食症候群及肝、腎功能異常等問題。

劉士宏醫師強調,可以進食的病人,還是以口進食才能真正的攝取人體所需養分,必要時可以補充富含維生素B的營養補充飲品。至於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需要經由醫師評估後,才會給予症狀治療所需的藥物,民眾不需要去迷信所謂的「營養針」。

中暑刮痧解熱 你刮對了嗎?

刮痧療法不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同時也得到了現代醫學的認可。現代醫學上,刮痧可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局部血液供應,從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如在刮痧過程中,出現暈刮現象或不適情況,應及時糾正或及早採取處理措施,防患於未然。

掌握刮痧原則 自我感覺舒服為主

刮痧應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病程以及刮痧的施術部位靈活掌握刮拭時間,且通常以3 - 5 個部位為宜。當用力道大、速度快的刮法或力道、速度適中的刮法進行刮痧,每個部位一般刮拭時間為1 分鐘以內,次數10 次以內;用力道小、速度慢的刮法進行刮痧,每個部位刮拭時間則為2 - 3 分鐘。另外,對於日常保健刮痧,操作時無嚴格的時間限制,以自我感覺舒服為原則。

刮痧刮出滿片紅 正常現象莫驚慌

刮痧後皮膚表面出現紅、紫、黑斑或黑皰的現象,臨床上稱為「出痧」,是一種正常刮痧治療效應,數天即可自行消失,無須作特殊處理。尤其是出痧後1- 2 天出現被刮拭的皮膚部位輕度疼痛,發癢,蟲行感,自感體表冒冷、熱氣,皮膚表面出現風疹樣變化等情況,均是正常現象。

出現暈刮現象 立刻「這樣」做

如在刮痧過程中,出現頭暈、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發冷、噁心欲吐或暈厥昏倒等暈刮現象,應及時停止刮拭,迅速讓受術者平臥,取頭低腳高姿勢,同時飲用一杯溫糖開水,並注意保溫。及時用刮痧板稜角按揉受術者百會,點人中,按揉內關、足三里、湧泉,靜臥片刻即可恢復。

若受術者初次接受刮痧治療、精神過度緊張或身體虛弱,刮拭時手法要輕;在受術者饑餓、疲勞、很渴時,不要對其用治療刮法,並讓其進食、休息、飲水後再予刮拭。最重要的一點,施術者在刮痧過程中要精神專注,隨時注意受術者的神色,詢問受術者的感受,一旦有不適情況應及時糾正或及早採取處理措施,防患於未然。

資料來源:《能救命的刮痧全書:預防緩解90種常見病症,只要10分鐘,輕鬆舒緩痠痛、促進排毒、改善失眠、提升免疫、調理體質》

出版社:高寶出版社

健身運動夯 「慢性運動傷害」悄上身

近年來台灣吹起全民健身瘋,但隨之而來,因運動導致受傷的狀況也頻傳,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鄭宇軒表示,這一兩年因健身受傷求診的病人上升1至2成,大多是因為姿勢不正確或過量運動所致。

運動傷害分急慢 疼痛加劇要就醫

鄭宇軒指出,門診近來常見20多歲開始健身的年輕人,因姿勢不正確或負重過量而產生運動傷害,大多發生在肩部、膝關節及下背等部位。運動傷害可粗略分為急性慢性傷害;急性運動傷害,像是:脫臼、骨折、扭傷或出血等,因為疼痛狀況明顯,通常立即治療後經過適當休息可緩解。

切記先熱身  「動態伸展」降低傷害

一般來說,急性運動傷害通常給予傷口處理,包括手術、消炎止痛等,待疼痛緩解後如要恢復健身則需採漸進式進行,切勿立即回到原本的運動強度。

鄭宇軒表示,運動前應以「動態伸展」作為熱身,也就是以活化身體肌肉,增加核心溫度肌肉伸展效果,而非單純靜態拉筋,這樣可減低運動傷害的產生。身體若有任何不適建議還是多加注意並及早就醫,以免運動變成傷害得不償失。

慢性運動傷害 增生療法可緩解

鄭宇軒提到,慢性運動傷害往往不知道什麼時候受傷、傷在何處,只覺得有些不舒服,但休息後好像又無礙,重複累積直到疼痛加劇後才想要就醫。慢性傷害的受傷機轉有時很難完全了解,有時也很難定位真正受傷處,因此需要更精細的檢查及觀察加上長時間復健方能完整治療。

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方式,是由醫師先評估症狀,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例如適當的運動處方、復健儀器治療或使用增生療法。增生療法是指利用藥物注射,刺激慢性受損的組織得已重新生長,達到增加組織強度減緩疼痛的效果。

鄭宇軒解釋,目前常見得注射物為葡萄糖水或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葡萄糖水在體內一定時間後會自然吸收,對人體負擔小。高濃度血小版血漿(PRP)富含生長因子,可更直接針刺激患部組織生長。

鄭宇軒醫師提醒民眾,健身前一定要暖身,且要量力而為,若有任何不適應及早就醫,以免變成慢性運動傷害。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