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別當冤大頭! 營養學教授教你挑選魚油

魚油廣受民眾青睞,而食藥署也在2017年發布的《魚類攝食指南》中,針對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等大型魚類,提出建議攝取量,並呼籲孕婦及幼童可依指南適量攝取,以避免重金屬甲基汞的危害;但坊間的魚油產品種類繁多,消費者該怎麼選才能安心呢?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謝明哲表示,購買時要看DHA+EPA的成分總含量,而非魚油的毫克數,因為DHA和EPA才是有效成分,且兩者的含量比例,須和包裝上標示一樣,最好也經過成分定量檢驗認證。

規範重金屬致癌物 魚油也納管

魚油的主要製作原料是海洋中的魚類,但海洋污染日益嚴重,今(2019)年食品藥物管理署已跟隨國際腳步,對魚油祭出重金屬「無機砷」的限量規範,因此塑化劑、微生物、重金屬等,都是魚油產品應須檢測的項目。

國際認證把關 把握4原則魚油安心吃

謝明哲指出,凡申請「健康食品」認證的魚油產品,都須通過衛生福利部嚴格規範與標準,如:為求有效性,魚油產品標示的Omega-3脂肪酸總量,只能計算EPA+DHA含量、限採用吸收力較佳的「TG型」(三酸甘油脂型)魚油、須符合重金屬規範、執行安定性檢驗等,除了仰賴「小綠人標章」和國際驗證的把關,廠商的自主管理也同樣很重要,而品牌的口碑和信譽就值得參考。

可別混淆了 破解魚油兩大誤解

魚油雖對健康有益,但仍有不少消費者會有魚油對身體好,所以吃越多越好的觀念,謝明哲認為,再好的食品,吃多了對身體也會造成負擔,尤其魚油也是油脂,自然也不適合攝取過量。 此外,針對吃魚肝油、亞麻仁油,等同吃進EPA和DHA的疑問,謝明哲指出,魚肝油來自魚的肝臟,攝取的營養素是維生素A與D;亞麻仁油中所含的ALA(α-亞麻油酸)是EPA的前驅物,轉換成EPA後,不曉得還剩下多少,而謝不少消費者到海外旅遊時,買到的魚油是鯊烯(Squalene)成分,其是萃取自深海鯊魚的肝臟,並不是魚油。

魚油非萬靈丹 盡快就醫才是治病根本

健康食品只能達到營養補充和預防保健,謝明哲強調,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治療的藥品,沒有一種健康食品可以治療任何疾病;生病時應尋求適當醫療,才是正確觀念。

拔牙後傷口加劇 原來是「這成分」副作用惹禍

一名70歲林爺爺,腫著臉到牙醫看診,原來兩個月前拔牙的傷口沒癒合,整個腫脹,擔心是否是癌症前兆,經檢查傷口無大礙,進一步問診發現,林爺爺服用一種雙磷酸鹽類抗骨吸收藥,也就是俗稱保養骨頭的保健食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病理暨顎顏面影像診斷科醫師王文岑指出,該類成分的藥物副作用,就是當蝕骨細胞失去作用同時,骨頭也會失去新陳代謝能力,因此一旦遇到傷口,可能無法修復。

抗骨吸收藥副作用 恐使傷口難修復

王文岑表示,抗骨吸收藥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高血鈣症及癌症的骨轉移等,是透過和骨頭表面的蝕骨細胞結合,使其失去作用,減緩骨流失速度,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但藥物副作用就是當蝕骨細胞失去作用同時,骨頭也會失去新陳代謝能力,一旦遇到傷口,可能無法修復。

拔牙傷口無法癒合 小心恐引發顎骨壞死

王文岑醫師進一步解釋,除了拔牙,包括牙周手術和植牙手術,也都禁止服用雙磷酸鹽類的抗骨吸收藥,而另一類抗骨吸收效果良好的注射藥物,也會造成類似副作用,尤其當拔牙的傷口無法癒合時,恐引發像藥物相關的顎骨壞死等併發症,不得輕忽嚴重性。

牙病先治好再用藥 避免引起併發症

王文岑說,民眾不用過度擔心,只要做好用藥前的口腔準備,先把牙病治好,即使開始用藥,也應做好口腔衛生,定期接受檢查;林爺爺的個案,在停藥骨鬆藥3個月後,進行腐骨清創手術,傷口順利癒合,但仍建議半年檢查一次,才能確保口腔健康。

營造友善母乳哺餵環境 讓媽媽安心餵母乳

餵母乳不僅能幫助媽媽身材恢復快,也能使產後子宮加速恢復,降低出血機會,並減少罹患乳癌、卵巢癌及骨質疏鬆等機率,且根據實證研究發現,也能有效降低寶寶腸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甚至減少過敏、兒童期糖尿病等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家玉表示,母嬰親善政策已推行近20年,且107年全國母乳哺育率調查顯示,6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46.2%,高於全球平均值36%。

環境與社會支持 影響母乳持續哺育關鍵

陳家玉指出,儘管多數媽媽希望能持續餵母乳,卻因社會大眾的錯誤觀念,造成哺乳媽媽實際執行時備感壓力,顯示環境與社會支持是影響母乳持續哺育的關鍵之一,為了讓媽媽們身心做好準備,院內提供完善產前教育,及高品質的哺乳環境與專業照護,和出院後到離乳前的專業諮詢與照護,透過定期母乳支持團體,幫助媽媽們安心自在哺餵母乳。

哺餵母乳 對媽媽寶寶健康有助益

國際母乳哺育週為每年的8月1日至8月7日,今年更以「增能家長、啟動哺乳」為宣導主題;陳家玉醫師呼籲,包括推動母乳哺育友善政策和立法、友善哺乳職場環境和福利、及持續發展親職性別平等的友善價值觀與等,期望未來能持續推動下去,以保障母乳哺餵的權利。

乳妳所願 營造友善母乳哺餵環境

為響應國際母乳週,彰化基督教醫院舉辦「國際母乳週宣導活動」,現場除了有哺乳趣味競賽,也舉行『夫妻同心‧乳妳所願』母乳益智Q&A,以寓教於樂方式增加父母對母乳哺育相關知能;希望透過活動,培養民眾對於友善母乳哺育的觀念,並共同營造支持母乳哺餵的環境。

異位性皮膚炎 把握1原則不再抓不停

孩子們開心放暑假,不論是球類運動或是泳訓課程都是活動安排的首選。但炎熱的天氣,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來說,卻是一大折磨。門諾醫院皮膚醫科醫師蔡凱淇呼籲,父母親除了避免讓孩子在艷陽下活動,減少流汗機會,也要隨時擦乾汗水並做好皮膚保濕,讓孩子遠離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

流汗未乾 更容易引起皮膚搔癢

蔡凱淇指出,一般民眾認為,冬天氣候乾冷皮膚不容易保水,症狀相較嚴重;但夏天氣候炎熱,再加上患者皮膚屏障功能差,經皮水分流失比正常人多,皮膚相對乾燥,如果流汗未及時擦乾,汗水鬱積刺激皮膚,就容易引起搔癢。

除藥物治療 紫外線照光可舒緩 蔡凱淇提醒,除了就醫治療,千萬不要誤信偏方以免導致併發症難收拾。就診時醫師會針對患部的輕重程度,搭配適當強度的類固醇藥膏、非類固醇藥膏及口服抗組織胺治療,甚至可透過紫外線照光治療進行症狀控制,對於舒緩或改善症狀都有相當的療效。

流汗一定要擦乾 潔膚以抗敏感為佳

蔡凱淇醫師呼籲,面對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抗戰,除了避免搔抓,夏天要盡量避免曬太陽,減少流汗,一旦流汗要盡快擦乾或是沖澡;衣服盡量選擇寬鬆的款式及棉質的材質。洗澡時最好使用清水或低敏感的清潔用品來清潔皮膚,並塗抹乳液保持皮膚滋潤,同時避開過敏原,降低刺激,才能減緩皮膚發炎的問題。

雷射掃一下疼痛減輕超有感 台灣首見除痛機器人

一名7歲小弟弟,溜滑梯時意外膝蓋骨折,醫師以鋼釘和石膏固定患部,兩個月後拆掉石膏,患處卻僵硬,且對痛覺相當敏感,做徒手物理治療時十分疼痛。經醫師評估,透過除痛機器人的高能雷射治療,療程當下無痛且結束後,關節疼痛、活動度都有改善。治療該患者的物理治療師徐偉群表示,持續搭配被動關節活動等療程後,目前弟弟已拿下助行器,開始行走復健。

雷射除痛機器人 不痛且治療快

針對新引進的除痛機器人,徐偉群解釋,其是使用脈衝式高能量雷射,短時間內提供能量,並讓身體有時間吸收能量,目前歐美使用都無燙傷情況發生。照射後可增加微循環,協助細胞修復,對於急慢性的肌肉關節疼痛治療效果佳,而除痛機器人除了擁有雙波長外,更適用於大範圍的部位如腰背肩頸,治療時間約10-15分鐘。

徐偉群指出,高能量雷射治療在國外十分常見,由於屬於非侵入性治療,過程無痛、且效果立即顯著,使其逐漸取代傳統療法,如熱敷、電療、低能量雷射、震波、PRP(生長因子增生療法),成為疼痛治療的新選擇。

痠痛治療選擇多 與醫師討論最好方案

據統計50-60%台灣民眾有肩頸、腰背痠痛,也是雷射治療最多的族群。徐偉群提到,傳統復健治療利用冷熱光電等物理因子,最大難處是治療時間長,且當下效果未能立見,需要幾周才見效,但可享有健保給付。

在自費方面,推拿整復最常見,不過各診所師承派系有差異,骨折、急性傷痛可能不適合;PRP注射則可解決退化性軟骨問題,但有些患者害怕打針侵入性治療;另外,還有震波治療,用高能震波破壞組織,使身體自行再生修復,會伴隨疼痛,對於小孩、老人、手術過後的族群較不適合。

徐偉群補充,高能雷射治療對於除痛、放鬆肌肉、加速患部復原的效果不錯。歐美臨床實驗證實,第一次治療即可感受到炎症、水腫和疼痛的改善,經一半療程(總療程約5-10次),疼痛感已減輕50%以上,臨床滿意度高。

雷射治療受運動員青睞 籃球員王維琳靠它養傷

此外,高能量雷射在歐洲是許多奧運選手指定使用的治療方式。旅外女籃球員王維琳因比賽時腰部肌肉拉傷,她分享,經過疼痛機器人的療程後,拉傷改善許多,縮短修復期,降低帶傷上場可能造成二次傷害的風險,對於運動員訓練幫助很大。

徐偉群提醒,雖然雷射治療有優勢,除臉部外都可以治療,但若身上有刺、裝有心臟節律器、孕婦和癌症患者,建議需要醫師評估才可以治療,「沒有一種治療可以完全根治疾病,可與其他治療相互搭配,獲得最佳效果。

惱人的血管瘤 靠專業團隊來攻剋

68歲蔡女士,右眼腫漲一年多,造成眼皮下垂、兩眼不等高等症狀,赴眼科求診,經檢查後發現,右上眼眶有骨性血管瘤,屬罕見疾病,安排血管攝影檢查及術前手術模擬,以及3D列印相關技術進行手術;另名30多歲陳先生,從小前額血管畸形腫瘤,常伴隨間歇性頭痛,經血管栓塞減少手術出血,並切除血管畸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整形外科醫師黃柏誠指出,血管瘤疾病,治療得仰賴跨團隊共同合作,也考驗醫病間耐心的合作。

血管病變 主要致病機轉不明

黃柏誠指出,全球至少有5%人口深受血管病變及其併發症困擾,主要致病機轉不明,又分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前者主要因血管內皮增生,後者則是血管不正常增生、但血管內皮無過度增生。黃柏誠說,診斷上得清楚區分兩者,才能給予正確治療方式及良好的預後。

嬰兒血管瘤雖屬良性 仍恐發生併發症

黃柏誠進一步解釋,嬰兒血管瘤為嬰兒期常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也就是血管性胎記,又稱草莓形血管瘤,發生率約2%,男女比約1:4。通常在出生後兩週會發現腫瘤,前9個月生長快速是增殖期,9至12個月時生長趨緩並且萎縮,3.5歲後約有50%會消失,也可能會退化形成一些遺跡,雖嬰兒血管瘤屬於良性,但仍可能在不同部位發生併發症,不得輕忽嚴重性。

跨領域整合治療團隊 讓病患獲完善治療

至於血管畸形較為複雜,則粗略分為微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原發性淋巴水腫、動靜脈畸形等,診斷上,醫師會依據病史、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擬定治療方式;黃柏誠醫師表示,透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首度組成的跨領域整合性治療團隊,病患能就地就醫,並享有台大醫療體系整合資源,獲得完善的治療。

擺脫自律神經失調 這幾個姿勢很重要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切身經歷過這一連串「自律神經不自律」的過程,發現有許多人都有相同的症狀卻不知如何應對,於是決心鑽研相關學術,以不花錢、不吃藥、不麻煩的居家自療方式改善失調的自律神經,導回健康的生活。透過姿勢贏回健康!

1)站立時縮小腹

如果持續駝背等的不良姿勢,背部和肩膀的肌肉會變硬,與這些肌肉相連結、包覆頭蓋骨的肌肉也會變僵硬。而且,不良姿勢會導致內臟受到壓迫,使得內臟功能變弱。最簡單易懂的內臟代表就是胃。當胃功能變弱,胃會往上方上提,影響橫隔膜的上下運動。而且,肺部的膨脹範圍也會因此縮小,背部和肩膀肌肉擴張變硬。連帶地,包覆頭蓋骨的肌肉也會僵硬,導致腦脊髓液循環變差,成為自律神經失調的導因。不良姿勢真的是百害無一利啊!

除了駝背,不良姿勢還有很多種。胸部過度擴張的背部反弓姿勢也是不良姿勢。盤腿坐姿、翹腿坐姿也是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不良姿勢。

背部反弓的姿勢會讓胸椎(背骨)和腰椎(腰骨)有負擔,進而導致骨骼歪斜。骨骼一歪,連結突出於椎骨之間的身體各器官的神經就會被壓迫,各器官功能變弱。

首先請輕鬆站立。胸部不要擴張,也不要屈胸,感覺腹部和背部是貼在一起,然後縮腹。一縮腹,背脊就會呈現筆直線條,這就是理想站姿。還有,視線請看正前方。養成不須刻意,也能隨時保持良好站姿的習慣。

2)搭電車時,臉要往前看,不要朝下

上班族雖然會留意平日姿勢,但常會忽略了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的姿勢。

如果幸運地在通勤途中的車廂有空位可坐,這時候你是否一坐上去就睡死了呢?這時候如果頭部從頸部往下垂,呈現低頭姿勢的話,可要小心了。對自律神經而言,這是不良姿勢。

還有,每次放眼望去整個車廂時,常會看到所有的乘客都是低頭盯著手機螢幕看。長時間頭部低垂,會對頸部造成負擔,頸部肌肉會僵硬。當頸部肌肉僵硬,頸部肌肉所支撐的頸椎(頸骨)就會被拉展而歪斜。頸椎一歪,椎骨之間的神經會受到壓迫,出現痛感,該神經的功能也會變差。

環繞在頸椎之間的神經,是連結頸部上方的頭部周邊器官的神經,當這些神經被壓迫,會出現眼睛深處疼痛或頭痛的症狀。此外,頸部肌肉僵硬的話,頭蓋骨的活動性會變差,腦脊髓液循環也會變差。關於腦脊髓液的重要性,本書一再提及,也如前面所述,千萬不要輕忽。腦脊髓液循環變差,就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

3)不要緊咬牙齒

當我們緊咬著牙齒時,胸鎖乳突肌會處於緊張狀態而僵硬。胸鎖乳突肌是位於頸部前方的肌肉,與胸部連結在一起。當胸鎖乳突肌變僵硬,擴胸難度會升高,而且肩膀會往內縮,很容易就出現聳肩或駝背的姿勢。

一旦駝背,就無法大口深呼吸,也會讓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即交感神經作用強大)。重點在於平日就要多加留意,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咬牙。

4)隨時提醒自己要「胸式呼吸」

基本上,呼吸短淺時,正是交感神經作用之時。人一緊張,呼吸就會變短變淺,請想像自己一直持續在這樣的狀態。此外,相反地,大口深呼吸時,就是副交感神作用的狀態。請想像我們在泡澡或泡溫泉,全身放鬆,忍不住大口深呼吸的狀態。我們可以自己控制呼吸,如果持續大口深呼吸,大腦會誤以為現在處於放鬆狀態,就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的開關。

我們只要大口深呼吸,就可以輕易地調整自律神經功能。

(本文摘自/70%的人都有自律神經失調?!:別讓失調釀成疾病,自律神經居家調理指南/時報出版)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這「基因型」吃了這類皮膚藥 當心恐要命

台灣每年約有近百例具致命性嚴重皮膚藥物過敏的案例,磺胺藥就是其中一種,其具有抗菌和消炎的功能,因此常被用來治療許多發炎性皮膚疾病;但卻有少數人對其會產生嚴重藥物過敏反應。長庚醫院皮膚科研究團隊證實,若帶有基因型HLA-B*13:01,使用磺胺藥物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是正常健康族群的40倍以上。

特殊基因體質 藥物過敏風險增40倍

長庚醫院皮膚科研究團隊在基因組關聯分析中,首次證實此特殊基因可以活化毒殺免疫細胞,進而造成皮膚的破壞與發炎反應,因此在磺胺藥物產生嚴重藥物過敏上扮演重要角色。

輕則搔癢紅疹 重則引發致命危機

磺胺的藥物過敏,可分輕微到嚴重,輕微的藥物疹可以單純是局部搔癢的紅疹;嚴重皮膚藥物過敏包含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其臨床表現,可能是全身紅疹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疾病進展的過程,還可能威脅到身體的五臟六腑,併發肝腎衰竭而導致死亡。

藥物過敏 出現4症狀應立即停藥就醫

長庚醫院皮膚科研究團隊提醒,在服用藥物後,若出現皮膚紅疹起水泡、嘴唇及口腔黏膜潰爛、發燒、喉嚨痛等,應立即停藥,並立即就醫治療,避免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併發症發生。一般輕微的藥物過敏的患者,藉由早期診斷和停止使用磺胺藥物,就可達到症狀改善。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