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小兒連續高燒、加上這七徵兆 恐是「川崎症」

王小妹妹,2歲的可愛小女生,因發連續發燒3~4天了,一燒起來就是燒到39度,帶到診所求診都沒有明顯改善,把媽媽跟阿嬤急死了,帶到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兒科就診,主任醫師謝王虎診斷王小妹妹為川崎症,須立即住院治療。

川崎症主攻小兒心臟 典型7症狀

謝王虎主任表示,川崎氏病(Kawasaki disease),又稱為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這個疾病會侵犯黏膜部位,最典型的七種症狀分別是:雙眼結膜炎、但沒有分泌物,口腔黏膜發紅及乾裂、舌頭像一顆發紅的草莓,手和腳水腫及發紅、全身皮疹,頸部淋巴結腫起,肛門周圍、手指腳趾脫皮,以及卡介苗接種的部位紅腫。

川崎症 兒科醫師公認棘手病症

謝王虎指出,川崎病多侵犯5歲以下的孩童,亞洲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等,是好發的區域。這個病症會侵犯心臟的冠狀動脈,造成心臟血管異常或產生心臟血管瘤,是川崎症嚴重的副作用,也是造成後天的心臟病最大的原因。

連續高燒,伴有黏膜、皮膚、淋巴症狀 快就醫

謝王虎提及,門診中,一年大概有3~5例被診斷出川崎症,他呼籲家長不要過度緊張,若孩子持續發燒、又伴隨明顯的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症狀,醫師會立刻進行緊急處理。

謝王虎主任提醒家長,無論是何種病症,應多注意孩子體溫或其他方面的變化、適時補充水分及營養、多休息,觀察孩子的活動力,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一起幫助孩子度過疾病不舒服的階段。

牙齦痛2個月牙髓竟壞死 這項「再生術」救回來了

一位15歲的青少年,牙齦持續腫脹己有二個多月,到柳營奇美醫院牙醫部檢查發現其左側下顎第二小臼齒的中央咬頭有磨耗,頰側牙齦處出現瘻管,觸診時會感到疼痛,對冷溫測試沒有反應。進一步在X光攝影檢查下發現該牙齒的牙根未發育成熟,並伴有根尖病灶,診斷為牙髓壞死合併慢性根尖膿瘍。經牙髓血管再生術治療後,癒合狀況良好。

未發育完全恆齒 根管治療有其困難

牙醫部許容福醫師表示,在過去,牙根尚未發育成完全的恆齒、因齲齒或外傷造成牙髓壞死,需要進行根管治療時,經常會遇到根管清創不易、或是在進行根管充填時,容易超出根尖外等治療上的困難;此時的牙齒,常因牙根過短以及管壁過薄,使得治療中或治療後的牙齒容易斷裂。

傳統根尖手術 藏有牙根斷裂風險

許容福說,以往的治療方法是以氫氧化鈣根尖成形術為主,亦即在根管內置放氫氧化鈣,誘導根尖產生硬組織屏障後再進行封填;其缺點是治療時程長,且長期置放氫氧化鈣,會增加牙根斷裂的風險。接著又發展出三氧礦化聚合物(MTA)根尖成形術的方式,直接在根尖開口填補MTA,當作屏障後再封填牙齒,這個術式雖縮短治療時間,但仍無法解決牙齒,因牙根根管過薄,造成牙根斷裂的風險。

牙髓血管再生術 可取代傳統治療

許容福指出,牙髓血管再生術或稱再生牙髓治療步驟,是近來被提出可取代傳統根尖成形術的治療方式,優點是牙根有機會繼續發育成熟,增加牙根長度及管壁厚度,以減少斷裂的風險。

許容福強調,目前的研究結果,牙髓血管再生術這一類的再生牙髓治療步驟,治療成功率是相當高,並且與傳統的根尖成形術相比,的確能增加管壁的厚度及牙根的長度,提供了在治療根尖未成熟恆牙的新選擇;但臨床上的治療成效可能因人而異,因此專業醫師仍可能調整治療方式。

該不該拔智齒? 醫:這些情況拔除較妥 

檢查牙齒時,有時醫師會建議拔除智齒,究竟有沒有這個必要呢?高醫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邱日宥表示,拔除智齒能避免包括牙周病、齲齒、牙冠周圍炎,以及齒源性囊腫、或者腫瘤等發生,若遇上相鄰牙齒要製作假牙、或治療無法解釋的疼痛、以及下顎骨斷線經過處,也都建議拔除智齒較為妥當,若智齒不處理,很有可能會造成很多問題。

人類智齒 就是退化的第三大臼齒

邱日宥指出,智齒就是所謂第三大臼齒,隨著飲食精緻化,使得顎骨生長逐漸往窄小方向演進,以至於成了退化的器官,有研究分析指出,人類只需要兩大臼齒,就能達到咀嚼效率。第三大臼齒則又分為阻生的智齒、或者位置異常。

並非每個人都是適合拔智齒 需審慎評估

邱日宥強調,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拔智齒,像是年紀較大的長輩、病人同時有很多全身性的問題,或智齒的位置會對周圍組織造成破壞等,就得進一步考量處理智齒的問題。當智齒非得拔除時,醫師需事先了解評估可能伴隨而來的問題,像是會不會造成第二大臼齒牙齒搖動度增加、術後第二大臼齒敏感、術後下齒槽神經感覺分布區域感覺異常可能性、術後口鼻竇相穿通之可能性,甚至造成術後腫脹等。

拔智齒前與醫師詳加討論 避免引發併發症

邱日宥提醒,拔除智齒看似簡單手術,背後仍得考量併發症等許多因素;因此,在拔除智齒前,都應先接受醫師評估,透過與醫師的詳細討論,瞭解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才能安心進行手術,也確保手術安全。

多種癌全因「它」而起 醫:喝它百害無益處

在台灣社會中,「飲酒」在婚喪喜慶的場合很常見,催酒文化屢見不鮮,甚至也被青少年拿來當作「轉大人」儀式,當飲酒成為一種習慣,可能已經變成酒癮了而不自知!然而,許多人認為「戒酒只需要意志力」,但最後總是忍不住酒精的誘惑,現在「酒精成癮」已經可以透過醫療進行治療了!臺中榮總引進三種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酒癮治療、具有實證醫學基礎的藥物,能夠協助病人減少酒精的渴求感,以及飲酒後的不適。

適量飲酒益健康? 研究:不管喝多少都會增罹癌風險

過去許多報導表示,適量飲酒能有益身體健康,臺中榮總精神部陳逸群醫師表示,近期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酒精對健康百害而無任何利益!」2017年底,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首次表態,直指「即使喝不多,也會提高罹癌機會」,包括食道癌、口腔癌、大腸癌、乳癌等7種癌症,且全球新罹癌病人和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5-6%是因為酒精造成。

擺脫酒精危害 3藥物+ CDT檢測雙管齊下

陳逸群提及,以往的檢驗機制僅能測出過去6-12小時內的喝酒狀況,現在透過「Carbohydrate-deficient transferrin(CDT)」定量檢測的技術,能測出近一個月的飲酒狀況,比起以往的檢測,準確率高很多,並能協助醫師監控治療的成效;對於酒精成癮的潛在人口也可以提供篩檢之用,以及轉介其他門診的指標之一,提早針對因酒精濫用產生的相關問題醫療、社會問題。

戒酒團體課程 讓酒癮者學會自我管理

對於酒癮問題,除了藥物上的治療,臺中榮總也開設了「戒酒團體」,且因應上班族方便的時段,並特別辦在中午休息時間。團體治療中設計了「利與弊思考」、「我的渴飲線索」、「情緒調適」等課程,讓有飲酒問題者,重新去思考酒精與自己的關係,了解可能讓自己想喝酒的危險情境,並能夠在有負向情緒而想要喝酒時,有更好的因應與處理方式,達到「自我管理」的效果。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搶救腦中風! 手、臉、講話,同時出現「兩狀況」快打119 

腦中風不僅會發生在冬天,炎熱的夏天也可能成為好發疾病的危險因子之ㄧ;豐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良一指出,根據院方臨床統計,這十年來,夏天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並不比冬天少,且十年期間、其中就有四年,國曆七月和八月時,收治的腦中風病患的人數最多。

天太熱水喝不夠 恐易誘發腦中風

洪良一指出,主要因夏天容易疏忽控制血壓,或因天氣熱水分補充不足,導致水分散失過多促使血壓變動,引發中風,反倒是冬天,罹患高血壓的民眾,會特別留意天氣變冷時身體的變化,包括身體的溫暖以及血壓的控制等,也因此會常常提醒自己隨時注意身體變化。

把握4口訣 掌握腦中風徵兆

洪良一提醒,民眾需記得「手、臉、講話、119」自我警覺的四個口訣;也就是發現有隻手突然無力、或臉部突然有些歪斜、講話突然不清楚等,這三種狀況,出現其中一種時,罹患腦中風的機率就佔七成,若有兩種狀況則提高至八成,應立即撥打119送到醫院治療,以降低腦中風引發的後遺症。

必要時應緊急就醫 避免引發後遺症

洪良一呼籲,夏天除了多補充水分,也應避免頻繁進出溫差大的環境,且保持運動習慣,並遵循醫師指示按時服藥,控制慢性病,才能降低誘發腦中風機會;尤其三高族群更應特別注意,若發生任何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必要時緊急就醫治療,才能避免留下遺憾。

搬重物時漏尿糗大! 都怪它太鬆了

一名40多歲婦人,10年前生完第二胎後,就飽受尿失禁困擾,平時不僅得常更換護墊,也常有異味等現象,因聽聞周邊許多親友也有類似症狀,並不以為意,直到中元普渡準備供品時,一搬起重物後,不慎在大眾面前漏尿出糗,才下定決心到就醫治療,確診為應力性尿失禁及膀胱脫垂第三期,經陰道單切口懸吊手術後,順利擺脫漏尿困擾。

骨盆底肌肉鬆弛 多因怕羞而不敢就醫

收治該名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部長洪滿榮指出,應力性尿失禁主要因婦女骨盆底肌肉鬆弛,當咳嗽、打噴嚏、提重物等腹部用力時,膀胱頸和尿道受腹壓推擠而下墜,導致尿液不自主漏出,包括自然產、且產程遲滯的經產婦、生產胎數多、年紀大、長期便秘、久坐不運動等,都屬於高危險族群,雖容易影響生活品質,但多數患者卻因害羞而不遲遲不願就診。

保守治療無見效 可透過手術治療改善

洪滿榮解釋,若為應力性尿失禁發生初期,可透過膀胱訓練和提肛運動,幫助增強肌肉效果,或藥物治療、裝置陰道內子宮托、電刺激治療、骨盆底運動訓練等,若無見效,則可考慮手術治療,可透過陰道單切口懸吊手術治療,不僅能解決尿失禁,也能改善膀胱脫垂等問題。

少搬重物、規律解尿 擺脫尿失禁困擾

洪滿榮呼籲,有應力性尿失禁問題的民眾,除了治療,也可透過避免搬重物、規律時間解尿、解決便秘問題、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執行凱格爾運動以及減重等方式,改善症狀;洪滿榮醫師提醒,若仍無法改善,必要時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備妥解尿日記和服用的藥物紀錄,有利於醫師診斷。

好好說再見 「在宅善終」臨終照護新選擇  

一名62歲陳先生,被診斷出肝內膽管癌,最後一次化療時,因併發菌血症、加上有頑固性腹水,不僅體力衰弱,也得忍受腹痛之苦,經成大醫院醫師評估後轉介安寧居家,居家團隊至家中訪視時,陳先生出現嚴重淋巴水腫,皮膚有水泡性傷口等問題,經醫師開立藥物、且護理師教導相關衛教,逐漸改善,不久發現患者出現意識混亂、血氧不穩等情形,經團隊向家屬解釋已出現臨終譫妄,透過緩解藥物和使用製氧機給予氧氣支持,加上臨終照護的相關衛教,最後陳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熟悉的家中安詳辭世。

透過居家團隊訪視 即時緩解病患不適

許多疾病末期病患,不僅得承受身體的病痛,對於照顧的家人也造成無形的壓力與負擔,尤其考量病患身上各種醫療管路的不便,加上缺乏醫療人員協助,大多會選擇住院治療,不過許多臨終病患的期待則是「在宅善終」,但最終頂多留住一口氣出院回家往生,目前成大醫院透過安寧居家的服務方式,讓末期病患與其家屬在家中獲得專業人員的照護,讓「在宅善終」成為臨終照護的新選項。

安寧緩和療護 讓病人享三位一體服務

為了提升末期病患的照護品質,成大醫院安寧居家服務,不僅由醫師、護理師、社工師、靈性關懷師等組成的團隊,還可依照病人及家屬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沈維真指出,所謂安寧緩和療護,除了基本的安寧病房,還提供安寧共照及安寧居家的服務,讓末期病人享有三位一體的服務,幫助病人能夠「在宅善終」。

成大安寧照護獲成效 在宅善終比例超過7成

目前成大醫院安寧居家團隊每年服務超過5千人次,在宅善終的比率高達7成以上,今年更成立了安寧緩和共同照護中心;沈維真醫師強調,配合健保署居家整合照護計畫,越來越多醫師投入居家行列,透過到案家訪視、調整藥物且給予藥物衛教指導,幫助即時減緩病症,讓病患更有餘力與最愛家人相處,達到「在宅善終」目的。

醫療與慈善的距離 補助專案照亮貧病暗角

54歲尤女士因骨質疏鬆引發胸椎壓迫性骨折,前往大林慈濟醫院掛急診,並轉由骨科部以經皮椎體成形術進行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終於能好好躺著睡覺。由於手術使用的醫材需自費,當醫療團隊得知尤女士有經濟困難時,隨即啟動慈善醫療專案補助,提供她全自費醫材的全額補助。

骨鬆患者大意不得 嚴重需開刀治療

骨科部楊昌蓁主任表示,患有骨質疏鬆的尤女士一動就會痛,背部痛到不能躺,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的胸椎第六節有壓迫性骨折,楊昌蓁醫師建議她灌骨水泥。由於健保的骨水泥顯像較不清楚,施作時會增加手術危險性,因此選用脊椎專用骨水泥,術後女士感覺明顯改善,並穩定出院。

骨折治療需自費 「灌骨水泥」改善佳

楊昌蓁解釋,一般骨質疏鬆的病人,沒有明顯外傷,卻出現背痛,而嚴重骨質疏鬆的病人,稍為咳嗽或動作大一點,很可能就骨折了,甚至在用力搬物品,或稍微扭到就痛起來。這類骨折的病人,經常會不小心跌坐在地。雖不見得每一位病患都需要灌骨水泥或開刀,輕微者,只要休息一個月左右會慢慢自癒,身體一晃動、就痛得很厲害的嚴重患者,則需要忍痛,將近兩、三個月才會好轉,此時採灌骨水泥治療,能緩解疼痛,行動力也獲得改善。

造福低收入戶 擬補助自費醫材

多年來走入社區駐診的楊昌蓁醫師說,他接觸過許多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的家庭,了解很多人為了照顧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病人,常無法外出工作,易使生活陷入困境,為此他提出「脊椎壓迫性骨折─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自費醫材補助計畫,針對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中收入戶,有不同程度的補助,對經濟弱勢族群來說是一大福音。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