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三陰性乳癌 靠「這招」能抑制癌細胞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又以三陰性乳癌治療最為困難,有研究指出,MCT-1致癌基因可做為三陰性乳癌臨床診斷與治療的生物標記,且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表達,同時結合IL-6及IL-6R免疫療法,促使加強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效果,國家衛生硏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徐欣伶表示,透過MCT-1致癌基因的致病機轉,可望帶給乳癌患者更多治療的選擇。

罹三陰性乳癌 臨床上大多僅能化療

徐欣伶指出,三陰性乳癌之所以治療有限,主要因雌激素、黃體素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等三種荷爾蒙受體呈現陰性,當患者缺乏這些荷爾蒙受體時,大多只能選擇化療,加上三陰性乳癌具高度的基因變異性,使患者化療後常面臨預後不佳、腫瘤轉移到腦部甚至死亡率偏高等,透過MCT-1致癌基因的致病機轉,為患者來新希望。

這基因具致癌性 使乳腺細胞惡化

此研究發現,MCT-1致癌基因在各類預後不良的侵襲性乳癌組織呈現高度活躍的表現,推測該基因具有顯著的致癌性;徐欣伶解釋,MCT-1致癌基因能擾亂正常乳腺管的形成過程,應同時刺激上皮細胞間質轉化和侵襲細胞外基質,使乳腺細胞惡化,甚至異常增生。

MCT-1致癌基因高度表達 引發發炎反應

徐欣伶研究員進一步說明,MCT-1致癌基因高度表達也會促使三陰性乳癌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並刺激IL-6與IL-6受體進行結合,因此引發一系列發炎反應,導致癌細胞增生,甚至同時改變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的功能,巨噬細胞會從抗腫瘤M1巨噬細胞變成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使得不再攻擊癌細胞,還會提供癌細胞生長、轉移所需的細胞激素與環境。

抑制它 降低癌症復發率

MCT-1過度表現不僅會增加乳癌幹細胞數目和功能活性,也會降低腫瘤抑制性小分子核醣核酸miR-34a表現,造成病程持續惡化;徐欣伶研究員指出,因此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在三陰性乳癌細胞的表現量,就能降低巨噬細胞轉變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的機率,也能減少乳癌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降低癌症復發機率,此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19年3月份腫瘤領域權威期刊。

阻斷MCT-1活性 降低乳癌復發率

另外,相關研究指出,運用人類化IL-6R抗體合併阻斷MCT-1活性的治療方式,確實能有效阻斷IL-6與IL-6R結合,並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能力,減少巨噬細胞不良分化的機率,有效降低三陰性乳癌的復發;未來期盼透過三陰性乳癌治療的新策略,能提供給患者更多臨床治療選擇,並給予最佳的療效。

化療後手足症候群 讓中醫幫你好好調理

一名55歲蔣女士,半年多前因確診罹患乳癌第二期,手術切除1/4的乳房,隨後又發現有淋巴轉移現象,化療後卻出現手部皮膚乾裂脫皮及腳部嚴重潰瘍症狀,苦不堪言,赴中醫科求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表示,若飽受手足症候群困擾,可透過中醫調理,幫助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

手腳皮膚乾裂潰瘍 恐是手足症候群惹禍

林在裕指出,出現手足症候群時,會有手、腳患部的熱、痛、紅斑性腫脹等症狀,臨床上,多是因接受如「小紅莓、紫杉醇」等化療藥物治療後引起的併發症,嚴重時,患者會出現脫屑、潰瘍和劇烈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在中醫上,手足症候群症狀即所謂的痺證,主因是邪氣閉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肢體、筋骨、關節、肌肉以及皮膚出現疼痛、麻木、腫大等症狀。

透過紫草及白芨 紓緩手足症候群 

林在裕說,治療上,透過具有生肌斂傷功效的紫草及白芨改善症狀,因紫草對肉芽組織增殖有促進作用,可幫助加速創傷癒合,加上白芨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作用,適用於瘡瘍腫毒、手足皸裂等疾患。

症狀惡化應注意 必要時盡快回診 

林在裕提醒,當手足症候群惡化時,除了避免患部壓迫與摩擦,也應穿著舒適寬鬆的衣物,坐或躺時可將手腳墊高,促進肢體靜脈回流,並減少接觸化學洗滌劑的次數;林在裕醫師呼籲,患者避免洗熱水澡或在陽光下曝曬,且注意保持皮膚濕潤度,飲食上則應戒除菸酒,不食刺激性食物,必要時則應盡快回診,才能避免症狀加劇。

驚!失智嬤誤吞別針 導致胃出血

一位八十歲的賴姓阿嬤,罹患失智症六年之久,自失智後,習慣將異物往嘴巴裡放,家人為避免意外發生,將能放到嘴巴裡的小飾品通通收起來,不料,阿嬤將一個安全別針塞到嘴裡,吞食後導致別針刺到胃壁出血送醫。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育佐指出,賴姓阿嬤因胃出血安排胃鏡檢查,檢查過程中發現一個細長金屬物卡在胃壁上造成胃出血,鏡頭拉近一看,竟是一個打開的安全別針,尖端位置硬生插在胃壁裡。

失智者亂吞嚥 可能傷及咽喉、食道

陳育佐表示,失智患者容易誤吞身上容易拿得到的鈕釦、飾品等,尤其是像安全別針這種尖銳物,如果沒有及時取出,嚴重者恐造成胃壁破裂、腹膜炎,甚至導致敗血症死亡的可能性。

陳育佐醫師解釋,經由電腦斷層判斷,安全別針尖端尚未刺穿賴阿嬤的胃壁,透過內視鏡方式,將別針尖端從胃壁拔出,要將已經打開的安全別針拿出來,過程勢必會造成咽喉及食道受傷。

藉特殊器械成功取針 慶幸脫險 

陳育佐說,幸好藉著特殊器械,將打開的安全別針關起來,試了一、兩次後,終於將安全別針關上,並放置特殊管子保護賴阿嬤的咽喉及食道,歷時二十分鐘的努力,終於成功取出安全別針。

千金難買老來瘦! 內臟脂肪怎麼減?

有的人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他:「你的內臟脂肪超標,內臟年齡比你的實際年齡大6歲,要注意合理飲食和適當鍛鍊。」聽到醫生這番話,許多人大感意外。因為很多人家裡都有磅秤,平時經常量體重,一直認為自己體重在合理範圍,沒有超標,為何會「內臟脂肪超標」?其實「內臟型肥胖」和「體形胖」並不一樣,體形胖指的是體重超標,「內臟型肥胖」指的是體內營養過剩,引起內臟脂肪超標。「內臟型肥胖」易引起一系列代謝症候群,臨床表現為脂肪肝、酒精肝、膽囊炎、胰臟炎、痛風、食道逆流等病症。腰圍大,是反映內臟脂肪超標的信號。

怎麼判斷內臟脂肪過多? 判斷內臟脂肪是否過多,最簡便的方法是計算腰圍與臀圍的比值。 第一步:用捲尺測出腰臀比例(腰臀比例=腰圍/臀圍)。方法:筆直站立,輕輕吸氣,用捲尺測量肚臍上方腰圍與最凸出臀圍。如果男性腰臀比例在0.9以上,女性在0.8以上,就表示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險群,需要馬上進行第二步測試。 第二步:測試腰腹皮下贅肉。方法:試著捏肚臍周圍,如果能輕鬆捏起2公分,表示堆積的是皮下脂肪;如果捏不起來,表示很多脂肪堆積在內臟裡。

內臟脂肪怎麼減?

內臟脂肪最大的特點是分解、合成速度比皮下脂肪快,雖然很容易囤積,但透過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消除它們。

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增加膳食纖維。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麥麩、玉米、糙米、黃豆、燕麥、蕎麥、茭白筍、芹菜、苦瓜、奇異果、柚子等。

每天快步走30分鐘,可以提升體內燃燒脂肪的激素含量。讓身體充分吸收氧氣,並走到微微出汗,代謝能力自然會提高,內臟脂肪也會逐漸消失。

重視肌肉訓練。包括健身器械訓練、伸展訓練等。

體重正常 不等於體脂量正常 內臟脂肪的含量與皮下脂肪的含量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兩者成正比。體重超重的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大都超標。但也有些人,體重在正常範圍,體內脂肪的含量卻超標。特別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組織的重量逐漸減少,但仍保持原有體重,就是因為體內脂肪含量增加了。因此,體重正常並不代表體內脂肪含量正常。

腰圍越粗 壽命越短 體檢時不僅要看體重,還應看身體的脂肪率,特別是內臟脂肪指數。許多體重沒有超標的老年人,身體的肌肉量嚴重不足,肌肉、脂肪和水的合理比例被打破,腹部脂肪堆積,體形呈現蘋果型、西洋梨型。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5公分,大都是典型的「內臟脂肪型」肥胖。醫學諺語裡說的「腰圍越粗,壽命越短」就是這個道理。

腹部型肥胖是心血管殺手 和體內其他部位的脂肪相比,一旦腹腔內脂肪堆積過多,就會釋放出大量的脂肪酸進入血液,造成脂質沉積在動脈壁內,導致血管腔變窄、硬化,容易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 另外,腹部脂肪過多,會引起脂肪代謝異常,導致高血壓和血脂紊亂;還會導致體內糖代謝紊亂,從而引發糖尿病。而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等都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如果說肥胖是心血管健康的一大殺手,那麼腹部型肥胖則是殺手手中的利刃,給予心血管健康致命的一擊。

「外瘦內胖」的泡芙人 要小心高血壓 中國有句俗語:「千金難買老來瘦」。因此,很多老年人都羨慕別人削瘦的身材。可是,外表削瘦的老人體內也可能隱藏不健康的脂肪。假如你很少運動,而且多有身體不適,那麼就可能有「代謝型肥胖」之虞。這些人的BMI正常,但體內脂肪比例超標(男性正常體脂率在10%至20%,女性正常體脂率在17%至30%),他們患早期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風險將大大增加。 (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震走痠痛! 震波治療以微創啟動再生機制

你也有筋骨痠痛的困擾嗎,透過震波治療,有助舒緩症狀;高雄榮總復健部主治醫師劉亦修表示,包括肌肉、筋膜、肌腱等軟組織、鈣化性肌腱炎、骨頭壞死等,都可用震波方式進行相關治療,當震波施打部位產生微創時,就會重新啟動身體修復,有助於增加生長因子及血液循環,達到增生作用。

依痛感調整治療能量 非打越痛越好

劉亦修指出,若疾病演變慢性造成鈣化性肌腱炎或慢性肌腱韌帶炎,採用復健治療效果有限時,可考慮震波治療,不過震波治療目的,是爲了產生微創,啟動修復再生機制,因此施打者應隨時依病人痛感來調整治療能量,並非打越痛越好,否則恐引發更多發炎。

震波能量輸出不同 各有效用

劉亦修解釋,震波依能量輸出方式,分為聚焦式震波、以及擴散式震波。臨床上,依據病症及症狀不同,給予患者合適的震波治療;每次治療約15分鐘,一到兩周打一次,以三次為一個完整治療,但部分病症仍須多次治療。聚焦式震波是固定在患部上持續施打,病患會感到微刺電感覺,擴散式震波則在患部上大面積遊移施打,患者則會有震動感覺。

震波配合傳統復健 治療效果加倍

劉亦修強調,部分研究已顯示,包括肌肉張力、震波能有效降低腦型麻痺的肌肉痙攣,另外像乳癌術後淋巴水腫,也有研究證實震波治療後,也助於減少淋巴腫脹;但震波目前仍多使用於骨骼肌肉系統疾病,雖其他系統疾病研究證實有效,畢竟研究數量較少,必要時仍得諮詢專業醫師建議較佳。

必要時諮詢醫師 選擇合適治療方式

醫師劉提醒,打完震波後幾天,可能有紅腫等現象,這時可先以冰敷或口服非消炎類止痛劑緩解疼痛,根據臨床經驗顯示,震波的治療效果會比復健佳,且治療速度快,但若同時施行,則會使效果加倍。

咳嗽超過一週未好 快找「這科」檢查

一名林先生,咳嗽長達兩個星期,起初以為是感冒,到診所看診服藥未能見效,甚至開始發燒,轉診至醫院胸腔科門診接受抽血和胸部X光檢查,才發現左肺有病灶,確診為肺膿瘍;另名王女士則咳嗽超過一週且有背痛情況,到診所被診斷為感冒及神經痛,服用止咳藥、肌肉鬆弛劑及抗生素等都未見效,直到症狀加劇才轉診至醫院,經檢查發現肺部有腫塊,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肺癌合併骨轉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科柯政昌主任表示,咳嗽症狀經治療後仍未好轉,且存在超過一週時,可盡快找胸腔科醫師進一步詳細檢查。

久咳不癒 恐是其他疾病引起

柯政昌指出,引發咳嗽的原因不僅只有感冒,臨床上,咳嗽只是一種症狀呈現,尤其若咳嗽長達一週時,恐有其他疾病的潛在因子;一般若是出現鼻塞、流鼻水、喉嚨痛伴有耳鳴不適等上呼吸道症狀,可先赴內科、耳鼻喉科或家醫科看診,若咳嗽、咳血、呼吸困難,甚至胸痛伴有發燒現象,則屬於下呼吸道症狀,建議可找胸腔科醫師看診。

必要時詳細檢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柯政昌解釋,透過胸腔科專科醫師檢查評估,並安排胸部X光檢查,必要時也可進行肺功能與電腦斷層檢查,以利醫師做出正確的鑑別診斷,若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才能避免症狀加劇,影響健康。

透過分級醫療 有效善用醫療資源

近年來中央健康保險署也大力推廣分級醫療及轉診制度,因此民眾看病時可先赴厝邊診所,當症狀仍未改善,或看診超過2次以上,基層醫師也會視情況,將病人轉診至大醫院檢查與治療;柯政昌主任強調,透過依照疾病嚴重程度不同,給予合適醫療層級的方式,不僅不會浪費醫療資源,還能做有效運用,且透過轉診的民眾也可優免部份負擔。

打破「黃金準則」 肝纖維化震波檢測儀更精準 

肝癌是國內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每年約有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因此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接受治療;臺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楊勝舜表示,目前可用來評估肝纖維化及肝硬度且非侵入性的檢查,已有肝臟纖維化震波檢測儀及高頻超音波,其中震波檢測儀,準確度已達九成。

穿刺檢查仍有風險 臨床上以非侵入性為主

楊勝舜指出,許多民眾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被告知肝臟表面看起來粗粗的,其實超音波檢查,常因操作者經驗和主觀看法有出入,近年來,判斷肝纖維化程度的儀器逐漸發展,甚至血液檢查,也可用來判斷病症。

檢查肝臟新利器 非侵入且免抽血 

楊勝舜說,目前診斷肝病嚴重程度的「黃金準則」仍以肝臟穿刺(切片)檢查為主,許多民眾聽到穿刺或切片常感到害怕,加上肝切片屬於侵入性檢查,仍有千分之一會出現出血、感染,甚至死亡等風險;楊勝舜解釋,一次穿刺取得組織僅肝臟整體的五萬分之一,代表性較不足,目前臨床上盡量以非侵入性檢查為主,除非要確診是否有肝纖維化的程度,才會透過穿刺進行檢查。

肝臟反彈波計算軟硬程度 準確度達九成

楊勝舜提及,用來評估肝纖維化及肝硬度且非侵入性的檢查,有肝臟纖維化震波檢測儀及高頻超音波,以及附加特殊軟體之核磁共振造影等;肝臟纖維化震波檢測儀,是將超音波探頭放在右胸外側下方肋間肝臟位置處,頂端對皮膚表皮施壓,這時脈衝波傳導至肝臟,透過肝臟出現反彈波來計算軟硬程度,準確度已達九成,幾乎可取代肝穿刺檢查,是目前臨床上檢查運用作多的一種。

檢查肝臟新利器 增加病患檢查意願

另外,此儀器能同時評估脂肪肝程度,因此可提供像酒精性肝病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評估追蹤的一個客觀臨床數據,楊勝舜提醒,儀器目前只能偵測到皮下2.5至6.5公分的位置,若為腹水或肝腫瘤者較無法精準測量;雖目前健保尚未給付,若能早期檢查、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讓肝臟檢查有更多選擇。

去痘、消滅粉刺 這樣做有效嗎?

許多民眾誤以為鼻頭上密密的小黑點是粉刺,於是把專用貼布往鼻頭一貼,再「唰」一聲撕掉許多小黑點,希望能將改善粉刺問題,但其實這樣就是清掉粉刺了嗎?食藥署表示,其實那些黏在貼布上黑黑、白白的小東西,大部分是皮脂管絲,而非粉刺!

鼻頭上的小黑點其實不盡然全是粉刺,有些是皮脂管絲,主要是毛孔內正常分泌出的油質堆積成固狀,加上空氣中的油容易髒汙、日曬等,產生的過氧化物形成黑色沉澱。擠壓此類黑點時,會有細細的油脂冒出來,這些粉刺是看不見開口的,不易透過鼻貼布拔除。因此,從鼻貼布拔出滿滿的茂密白頭,多半都是皮脂管絲。

長粉刺的4大原因: 1)角質代謝不完整。 2)表皮菌落失衡。 3)荷爾蒙失調。 4)身體發炎機制。 大部分的粉刺問題是肇因為「角質代謝不完整」。肌膚的代謝機制為28~35天,若因PM2.5或彩妝、防曬品使用不當,沒有好好地卸妝、清洗、保養,老廢角質卡在皮膚表層,角質代謝異常,就會讓粉刺、痘痘獲得生成機會。

使用鼻貼布去除粉刺 須留意使用時間與次數 曾有民眾用鼻貼布遮鼻子上的點點,周圍肌膚因反覆撕貼造成破皮受傷,嚴重時還可能導致皮膚炎,引起細菌感染,造成痘痘的產生。因此,若要使用鼻貼布,建議一星期使用一次為宜,每次不超過15分鐘喔。 此外,當皮膚有皮膚曬傷脫皮、皮膚受傷、紅腫、有傷口、青春痘(面皰)、皮膚過敏,或具有敏感型肌膚、濕疹、臉部乾燥等情形,或曾對貼布或絆創膏,易發生過敏、產生刺激反應者,都不宜使用。

可使用A酸產品 以減少粉刺堆積 民眾如果想去除粉刺或抑制粉刺產生,平時可以利用去角質的方式,將老厚角質層去除,一般市售去角質商品或痘痘專用洗面乳都含有「A酸」成分可以抗老化、溶解角質作用,比較不容易產生堆積問題,也比較不容易產生粉刺及痘痘。此外,擁有充足的睡眠、保持愉悅的心情、適當補充水分、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少吃高熱量的油炸物食物或是麻辣火鍋,都可以改善粉刺與痘痘問題。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