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你是腦中風高危險群嗎? 頸動脈超音波揪風險

70多歲何先生,除了有高血壓長期藥物控制中,體能狀況都還不錯。一次例行性身體檢查,透過頸動脈超音波發現,其頸動脈有輕度硬化現象;隔一年再追蹤,發現何先生頸動脈血管面積狹窄已超過50%,顯示有中風危險,但何先生卻沒有不舒服的感覺,於是開始接受藥物治療,減少中風的危機。

動脈硬化早期無徵狀 五年中風機率18%

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的第三位,其中缺血性阻塞占七成以上。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林信光醫師表示,男性超過50歲、女性停經後,有腦中風、動脈硬化或狹窄病史,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三高的民眾,都是中風高危險群。

而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臨床統計,頸動脈狹窄程度在50%以上,每年中風的機率約為1%到1.6%,到第五年中風的機率可達13%到18%,不可不慎。

心血管硬化指標 頸動脈超音波早揪出

頸動脈超音波具有對人體無害、準確性高等優點,很適合做為腦中風高危險群的第一線檢查工具。林信光醫師說明,頸動脈超音波是運用超音波反射原理,檢查血管壁表面及內部是否有粥狀硬化狀況,同時測量血流,可以看出頸部大動脈硬化或狹窄的狀況,以及血管壁厚薄、血流速等診斷資料。

頸動脈狹窄3程度 60%以上應施行支架手術

依頸動脈狹窄程度,臨床上有不同處理方式。林信光醫師指出,狹窄程度在30%以下,屬輕度狹窄,如有三高狀況,會加速動脈硬化速度,所以最好有效控制並定期超音波追蹤;狹窄程度超過50%,要給予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類藥物,以減緩動脈硬化進行的速度;而60%以上的狹窄,血流會有明顯變化,就要考慮放置支架,將血管撐開,降低腦中風的危機。

腦中風傷害大 出現這些症狀莫輕忽

林信光醫師提醒,腦中風對人體的傷害很大,若發生身體半邊無力,但幾分鐘或幾小時後又好起來,或是出現短暫單側視力喪失、講話困難等,屬於暫時性腦缺血現象,都不可輕忽,需儘速找專業醫師診斷治療。若沒有症狀,但已經50歲以上,同時有三高症狀,建議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提早預防,避免中風上身。

腹痛以為腸胃出包 竟是腎結石卡「管」

51歲蘇小姐,腹痛斷斷續續超過一週,從左上腹痛移到左下腹部,以為是腸胃問題,至腸胃科檢查卻沒找出原因。後來出現排尿困難、急尿、不停想上廁所,至泌尿科求診發現左側輸尿管末端及雙側腎臟都有結石,且有中度腎積水現象。台灣結石發生率約佔人口的5%,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20-50歲之間。罹患過一次結石後如果沒適當預防,一年內有10%機會復發。

結石卡的位置不同 症狀也不同! 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尿液的流動是由腎臟經輸尿管流至膀胱再排出體外,輸尿管中有三個較狹窄的位置,結石可能無法通過,分別是輸尿管上端與腎盂交接處、輸尿管中段與腸動脈交叉處及輸尿管末端與膀胱連接處。

結石在輸尿管上端除血尿外還會引起劇烈、陣發性的腰痛,有時會併發反射痛出現在下體。結石在輸尿管中段會引起腰痛、腹痛,疼痛位置會隨著結石下移而改變。結石在輸尿管末端與膀胱連接處,因膀胱持續受刺激,會產生尿意感,出現急尿、頻尿等症狀。此外結石引起的疼痛在改變姿勢時,疼痛感不會消失,有時連止痛針劑也不一定能緩解痛感。當輸尿管完全阻塞超過3週,會造成不可逆的腎功能傷害,且泌尿系統有細菌感染、結石阻塞時,就有菌血症、敗血症的風險,應儘快解除阻塞。

結石的診斷方式會經由尿液分析檢查、腹部X光、超音波、靜脈腎盂攝影檢查、電腦斷層攝影、輸尿管鏡檢查…等視病況使用,待確認結石的位置再安排後續治療。輸尿管結石倘無感染、腎積水等相關併發症,可考慮使用體外震波碎石,加上藥物治療,讓結石自行排出。結石若已引起阻塞、腎積水,甚至嚴重泌尿道感染發高燒時,則須儘早處理。除控制感染外,可使用輸尿管鏡作體內碎石,並置入輸尿管導管(雙J管)作引流,以降低腎臟內壓力,減少腰痛及腎功能損傷。

預防結石 平時應多喝水並觀察尿液顏色 日常生活可觀察尿液顏色,水量足夠時應為淡黃色,倘顏色變深就應當增加水分補充。七、八月天氣炎熱是結石的好發時機。結石在腎臟內未必有症狀,倘有腹痛且排尿習慣發生變化,像是急尿、頻尿、尿不出來等時,要當心有結石的可能。結石卡在泌尿系統中可能會引起感染發燒,長期會對腎臟造成傷害,當已有相關症狀時應積極治療。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翻倍成長!兒少瘋社群 危機「四」伏

放暑假了,孩子必備三寶居然是手機、網路和社群?!兒福聯盟調查發現,近六年來逾8成兒少有專屬手機,近9成玩社群軟體,平均每人有3.8個帳號,讓家長知情者卻不到一半。兒少瘋社群已成趨勢,卻也面臨社群沉迷、隱私曝光、不當內容與網路霸凌等,危機「四」伏的狀況。兒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呼籲,家長應適時訴孩子被霸凌的解決方法,及如何正確交網友等保護措施。

10歲就玩手機 一天社群上網2小時

兒福聯盟日前公布「2019年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發現超過8成兒少有自己的手機,6年來增加1.1倍,且平均在10歲就有手機,近9成有社群軟體帳號,平均每人有3.8個帳號,一天使用社群2小時,假日使用時間則是平日的1.5倍,暑假期間可能更長。

不當使用3C 深陷隱私曝光風險

兒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指出,兒少瘋社群已成普遍現象,使用社群軟體的兒少中,超過6成會使用3C產品到半夜,影響生活作息;近半兒少使用社群軟體沒做隱私設定,還有1成6認為與網友聊過3次就不是陌生人,讓孩子深陷隱私曝光風險,也給了網友可趁之機。

孩童網路成癮 沉迷社群交友忽略陷阱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調查報告,網路成癮者平均每週使用時數超過40小時,兒盟調查也發現,將近1成的兒少,每週使用時間超過40小時。而在社群軟體接觸不當內容者將近7成,包括:恐怖血腥超、色情曝露;將近1成5兒少曾在社群上被網友騷擾或攻擊,甚至被惡意批評,面臨網路霸凌。另外,愛傳短影音的兒少,較有網路沉迷的傾向,也更容易被騷擾或攻擊。

提升親子數位素養 落實防護機制

孩子世界悠遊在網路,卻不知其中隱藏許多陷阱。李宏文提醒家長,孩子在使用社群軟體時,對於隱私保護的意識不足,要告訴孩子被霸凌的解決方法,及如何正確交網友等。此外,社群軟體業者加強過濾年齡機制,並透過AI智慧與人工檢視不當內容,落實防護機制,政府更應仿照英國的做法,在兒少網路安全議題上,積極強化管理強度,保護孩子遠離危險。

夏日陽光好刺眼! 對抗白內障選墨鏡有方法

人眼裡的水晶體原本像蛋白一樣透明,年紀越大,時間久了,慢慢煮熟不再透明,就是白內障。夏日陽光很刺眼,曬久小心也會加速罹患白內障。眼科醫師黃宇軒說明,膠原蛋白在紫外線能量經過時候,如果吸收很多紫外線能量,膠原蛋白變性,排列不整齊,顏色就會慢慢變得渾濁,變成黃褐色、深褐色,透光度就大幅受影響。

墨鏡不是顏色越深越好? UV400、遮光率有影響

不只年紀因素,糖尿病血糖沒控好、高度近視也都可能早發白內障。醫師提醒,除了平時使用3C要定時休息,烈日當空最好戴上墨鏡,不過小心便宜沒好貨,墨鏡也不是顏色越深越好,因為鏡片讓視線變暗,瞳孔放大,反而會吸收更多紫外線灼傷眼睛!最好選則能阻隔紫外線的墨鏡,例如標識UV400,就能過濾99.9% 400nm波長以下的紫外線;還有25%、50%、75%等不同等級的遮光率。

黃宇軒醫師指出,遮光率越高,表示它光線能夠透過的亮度就越少,整體光線進來的能量就越低,所以如果需要高度防護,可以用遮光率比較高的UV400的太陽眼鏡。有些人會使用偏光鏡,偏光鏡就是另外一種可以把光線再大幅降低,並且減少眩光,視覺上刺激的眼鏡。

治療靠換人工水晶體 進階版手術其他問題也能處理

白內障主要靠手術治療,取出污濁水晶體,替換成人工水晶體恢復清晰視力,現在還有進階版手術,近視、遠視、老花、散光都能一起解決。炎炎夏日,選好墨鏡,也能顧好靈魂之窗。

肥胖引來心血管疾病 減重門診助消除脂肪

平日在醫院看診,工作繁忙步調緊湊的醫師與護士,無暇健身。童綜合醫院聘請專業健身教練到院上課,帶領醫院同仁進行皮拉提斯、體態雕塑、核心肌群訓練等課程,以「打鐵塑身班」為號召,減脂成果斐然。童綜合醫院職業醫學科陳士哲醫師強調,現代飲食精緻,肥胖成為常見的文明病,體脂肪高會使三高、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痛風等罹患率大幅提升,民眾有疑問可諮詢減重門診。

瘦身有成 護理師變身減脂達人

先前體態較豐腴的護理師陳亞婷,過去聽到別人無意間以身材開玩笑,決定減重減脂,開始每週固定到醫院健身房運動2-3天,同時參加醫院舉辦的打鐵塑身班,三餐奉行少油少鹽少澱粉、高蛋白的原則。兩個月後,不僅體脂率從30.5%降到27.9%,共減脂2.6%獲得第一名殊榮,衣服尺碼也縮小一號,體態變得健康苗條。陳亞婷表示,持之以恆參加塑身班,掌握身體狀況也舒緩生活壓力。

雕塑體態 麻醉科醫師瘦了一大圈

麻醉科李直諭醫師獲得腰瘦獎的第一名,腰圍從113公分減為100公分,2個月瘦了13公分。「腰圍直接反應出腹部深層脂肪的多寡,腰圍愈高罹患三高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愈大。」李醫師表示,參加打鐵塑身班激勵他能持之以恆地雕塑自己的體態,雖然有些動作感覺難度較高,但是持續運動身體更加輕盈,精神與身體狀況都變更好了。

減重讓專業的來 忌偏方、激烈禁食

童綜合醫院職業醫學科陳士哲醫師強調,現代飲食精緻,肥胖成為常見的文明病,體脂肪高會使三高、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痛風等罹患率大幅提升,然而減脂比減重更需要決心及毅力,民眾若有減重減脂相關問題,可至減重門診諮詢專業醫師。

藉著飲食控制加上積極運動來健康塑身,由醫師或營養師針對個案給予建議及方針,共享健康生活,絕對不要使用偏方、減肥藥物或激烈禁食等方式,避免傷了荷包又傷身,還有復胖風險。

愛穿夾腳拖 對「這部位」傷害最大

炎炎夏日,一雙輕便的海灘鞋、人字拖(夾腳拖),透氣又好穿搭,是許多民眾的愛用鞋。不過人字拖鞋可能傷身於無形,民眾卻少有警惕。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王瓊敏說,穿夾腳拖可能帶來身體痠痛,尤其是足踝部、膝蓋及身體肌肉骨骼等部位。

足跟、足底莫名疼痛 肇因夾腳拖?

王瓊敏說明,夾腳拖的主要材質為泡棉,質地柔軟、厚度薄,無彈性及也沒有吸震效果,鞋底平坦無弧度,無法支撐腳掌足弓、緩衝走路時的衝擊,穿著人字拖,好像赤腳行走一樣,可能導致足跟、足底疼痛。

人字拖帶給腳趾 不能承受之輕?

王瓊敏指出,人字拖設計上僅有兩條細細的鞋帶,行走時無法使足面有所支撐提起鞋子,僅靠兩根腳趾夾緊鞋帶,往前跨步時,下意識使用腳趾力量呈捲曲狀夾緊整張拖鞋,在步態週期中,腳尖則負責推進,腳趾「一人分飾兩角」,必須夾緊鞋帶、又要同時將身體往前推進,導致踝關節變動角度更大,行走時的步態會變成步伐小、頻率快,久而久之造成蹠骨、足踝部肌腱及小腿肌群疲乏勞損;也因為重心偏移,改變生物力學狀態,造成膝、髖、腰、肩的疼痛。

讓步伐成為內八 對「膝蓋」傷害大 

王瓊敏強調,夾腳拖對膝蓋的傷害最大,行進間因腳趾成爪形,使得足弓懸空無支撐,重心偏往前外側,形成足部內翻、膝蓋會自然成彎曲內旋,時間久了會讓步伐成為內八,進而增加了膝蓋壓力,加速膝蓋退化。

腳底紓壓小撇步 放鬆足底筋膜 

物理治療師建議穿著夾腳拖的時間,不要超過半天、避免長距離行走、或跑步及運動,穿著後如有不適感,可做簡單的運動來減緩足部傷害。

(一)雙腳與肩同寬,將網球放在地板上,將腳輕輕踏在網球上從前腳掌移到腳後跟以及足弓左右來回滾動,可放鬆緊張的足底,達到筋膜放鬆效果。

(二)伸展足底筋膜至小腿肌肉群,可透過弓箭步,雙腳前後踏地,身體微微下壓,感受到腿部有拉扯感即可;或可透過拉筋板來做伸展以達到舒緩效果。

牙科數位新技術 全瓷貼片助找回自信

笑容裡打開的是整齊白牙還是髒汙黃牙,是一個人給人的外在印象,同時也可能影響自信。27歲李小姐因天生牙齒小,齒縫大且明顯,讓她對自己的笑容很沒自信,於是決定求助牙醫。日前以全瓷貼片做為治療,並調整過大的齒縫,讓李小姐終於能笑臉迎人,重拾美麗自信。

數位新技術 打造自信美齒 羅東博愛醫院美容牙科主治醫師張志漢表示,全瓷貼片的治療是透過將牙齒表面磨掉薄薄一層,再利用酸蝕粘合的技術,將0.3至0.5mm的瓷片,可依據病患喜好自由選擇色階以改善齒色,透過在牙齒上黏合薄薄的瓷片,以特殊高強度黏合劑將瓷片黏著在牙齒表面上,將牙齒型態及大小比例重新分配,瓷牙貼片能夠微調牙齒的形狀、排列、長度還有顏色,在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牙齒不整的困擾,又能同時達到牙齒美白的效果。正常保養下,貼片的使用年限約可長達10年~15年。全瓷貼片的材質一般為長石或二矽酸鋰,與牙齦的生物相容性佳,亦可支撐前牙的咬合力,且只要患者本身潔牙習慣好、沒有牙周病問題,就不用擔心貼片會對牙齦造成傷害。

護牙從潔牙開始 定期檢查是關鍵 全瓷貼片的好處在於,使用久了不會有牙齒變色或染色的情形,且治療時間快速,在數位科技的幫助下,大部分的治療可以在兩次療程內完成。不過張志漢醫師提醒,決定做全瓷貼片治療前,必須先請牙醫師全面評估,確定齒列咬合正常,以及沒有磨牙、咬耗、牙周病等危險因子,才能開始治療,否則必須先進行矯治,才能開始貼片補綴治療,避免做完貼片的牙齒產生齲齒或牙齦炎的情形。

數位全彩口腔掃描儀,則能將病患口內的牙齒狀況以3D清楚呈現,省去傳統印模流程,接著經由牙技師利用全瓷牙冠研磨機,以電腦切削鋯塊,客製化出適合患者牙齒牙冠的形狀,其不僅容錯率較低,且大幅縮短假牙製作時間。做完全瓷貼片療程後,牙齒的保養方式和一般牙齒一樣,三餐飯後照常刷牙、使用牙線,但仍需按照醫囑定期回診、檢查牙齒咬合和清潔狀態。認真的保養和潔牙,能確保口腔健康、有效預防做完貼片的牙齒產生齲齒與牙齦炎,同時確保維持自信的迷人笑容。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兒少安全風險多 「自我保護」教育不能等

台中一所私立幼兒園驚傳5歲男童觸摸6歲女童下體的事件,但這並非單一案例,去年新北市一間私立幼兒園,也發生6歲男童摸同齡女童私處的案件,發生在幼兒園孩童間疑似性騷擾或猥褻事件,出現幼齡化的現象,令人驚訝,更讓家長擔憂!

受害者、加害者 竟然都還是「小小孩」

家扶基金會表示,幼兒園是孩子受正規教育的場所,在校遭遇的風險,卻遠比大人想像的多且複雜,像是同儕霸凌、校園性騷擾、老師權勢霸凌,甚至性侵害等問題。其中受虐事件、涉及與「性」相關的兒少安全問題,「受害者」與「加害者」都是年齡僅不到7歲的兒童。

學齡前孩子缺乏正確觀念,因為好奇或不懂身體界線,做出觸碰他人身體,甚至私密處等不當舉動。對此,成人應好好審視孩子人際互動、自我保護,以及身體界線等教育規劃,在學齡階段開始就開始教導孩子,自我保護、如何求助,以降低危險與傷害。

逾三成兒少 曾在校遭遇「不適」事件

家扶基金會今年四月針對全台國小至高中職學生,進行「兒少自我保護的態度與行動(兒少版))」問卷調查顯示,高達34.2%的兒少「曾在校遇到不好事情不想上學」,該項也是兒少曾遭遇的生活風險情境第一名;另高達16.1%表示「曾有人未經我同意碰觸我身體而感到不適」。

敏銳察覺有「異狀」 救孩童脫離兇惡

除了協助孩子學習自我保護外,要敏銳察覺孩童所發出的警報,及時幫助脫離危險。性侵或性騷擾事件,比起外顯的身體傷害等虐待,更需警覺和留意。台中市幼兒園女童遭猥褻一案,是家長發現女童,突然不喜歡與某男童一起上課,追問下才找出真相。事發後,除了通報,更重要的是尋求心理師、社工師或醫生等專業協助,陪伴孩子走出黑暗森林。

建立「身體界線」 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家扶基金會呼籲,學齡前及國小低年級的孩子,最需優先幫助他們建立「身體界線」的觀念,不讓任何人隨便碰觸自己的身體,而自己也不隨意碰觸他人,侵害身體自主權。求助方式要讓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學習勇敢拒絕的方法,及時向大人求助。孩童第一時間保護自己,防止可能傷害、杜絕事件繼續發生,才是兒少保護積極的預防策略。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