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智青沒有不一樣 心智障礙也能辦藝能展

現年24歲的小青,十二歲時遭逢車禍,透過多次開刀、療養,從植物人狀態奇蹟般甦醒,如今智力仍停留在國小階段,身體左半邊肢體無力、聽不見聲音,雖然肢體動作不靈活,但透過手握彩筆,他就化身綻放燦爛笑容的陽光大男孩;此次他參與了臺中慈濟醫院與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舉辦的「繽奇旅」-信望愛智青藝能展,一圓展出作品夢想。

輕度障礙女孩 透過學習進步成長

另名攝影創作者「小貽」,是輕度障礙女孩,參加中心提供攝影學習活動,從完全不會拍照,進步到隨心所欲的攝取畫面,特別喜愛花朵的小貽,此次有「櫻花」、「茶花」兩幅攝影作品參展。21歲的她,也在接受中心餐飲訓練後,能幫家人烹煮簡單菜餚,此次並克服表達能力弱障礙,鼓起勇氣上台分享學習心得。

守護慢飛天使 信望愛中心攜手共伴

信望愛中心創辦人林寶珍表示,此次展出希望社會大眾不要只看到心智障礙者的缺乏,而是看見他們也可以學習,只要有很多的關心、陪伴,他們也可以活出另外一片天地,感恩臺中慈濟醫院共同關懷照顧弱勢,陪他們走這條不容易走的路。

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慈濟醫院圓夢展才藝

臺中慈濟醫院醫務秘書邱國樑指出,這項展出讓大眾看見心智障礙成人學員在藝術創作上不一樣的表現,整個展示的藝術氛圍能舒緩看診民眾的焦慮,達到藝術治療的功能,期待社會大眾踴躍參觀,共同感受心智障礙成人的精彩創作及生命故事。

智青繽奇旅藝能展 為心智障礙青年開一扇窗

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副局長陳坤皇說,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是原臺中縣第一個立案的身障機構,成立廿六年來,深獲家長信任與政府評鑑「優等」肯定,此次展出正是中心對學員用心陪伴的成果,展出慢飛天使在繽紛奇幻之旅中付出的努力,為他們與外界開啟另一扇窗口。

過熱奪命 勿獨留小孩於車廂內 

近來氣溫持續發燒,勿將孩童獨留車內!夏日悶熱常使車廂溫度快速攀升,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待在高溫密閉的空間,可能造成幼童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家長應提高警覺,即使開車臨停片刻,也不要獨留幼童於後座,以免車廂過熱,造成孩子身體脫水、暈厥、中暑。若孩童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紅等熱傷害症狀,應迅速遠離高溫環境,用水擦身降溫、喝稀釋後的電解質飲料,並速就醫。

預防幼童乘車熱傷害 保幼3招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建議,臨停或停車時,避免幼童熱傷害,須謹記「下車看後座、鑰匙保管好、未到要聯繫」。每次下車後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確認未將幼童遺忘於車內。當車子停妥後,隨時上鎖,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並叮嚀幼童不可在車內玩耍。

若小孩乘娃娃車未按照時間到達幼兒園,務必請教師電話通知,孩子放學後未按時到家(或保姆家)時,需立即聯繫幼兒園教師。

疑似熱傷害徵兆 搶救3招快送醫

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當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以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方式降低體溫、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挽救鼻過敏 中醫師從「這裡」下手

12歲的侯弟弟,從小就有起床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眼睛癢的鼻過敏症狀,且晚上容易鼻塞;過去有異位性皮膚炎病史,容易在四肢關節彎曲處皮膚搔癢,平常容易感冒,八年前也曾經因為氣喘住院。為解決這些困擾,一個半月前,前往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就診,經服用一週科學中藥粉後,鼻涕音與鼻涕量都減少,早上起床打噴嚏及眼睛癢的次數也減少,鼻塞症狀也沒有出現。

過敏性鼻炎者 高達四成合併有氣喘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李俞生表示,根據統計,過敏性鼻炎全球盛行率約10-20%。過敏性鼻炎非嚴重疾病,但會影響其生活品質、社交活動及工作表現;流行病學統計發現,過敏性鼻炎病人罹患氣喘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倍,更有高達四成的過敏性鼻炎病人合併有氣喘,對氣喘的病人來說,則更會增加氣喘的嚴重度。 戰勝過敏原 從調整免疫反應開始 一般常用特異性過敏原試驗(MAST)檢測,抽一次血可同時檢測36種過敏原,如塵蟎、貓狗毛屑等。而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李俞生醫師指出,現階段還有特異性減敏療法,分為皮下特異性免疫治療(SCIT)和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SLIT),這兩種方式都是以調整免疫反應為主。 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也以調整人體免疫反應為觀點切入,如丹參可以抑制過敏反應的中間產物,防風黃耆可以調整人體免疫力減少過敏反應,黃芩可以抑制人體內的肥大細胞作用進而減少發炎反應。 除藥物治療外 中醫多項療法可改善 除了藥物外,李俞生醫師說,平時亦可以對穴位按摩,透過經氣的疏通,調整臟腑氣機及功能,如鼻塞可以按摩迎香穴、上迎香穴、合谷穴或上星穴;咽喉哽塞感可以按摩列缺穴。 另外,中藥霧氣吸入也可以改善鼻塞不適的症狀,以及中醫的夏季三伏貼以及冬季的三九貼,通過溫通經絡的藥物敷貼,也有助加強人體免疫力,調節鼻過敏的不適。

胃痛就吞藥? 愈吃恐讓胃愈爛

家中長輩一旦出現胃痛、脹氣或是便秘,常會自行服用胃藥或止痛藥來緩解身體不適,但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嗎?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有些藥物在長期服用的情況下,有可能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如造成胃食道逆流風險,甚至提升腸胃消化道潰瘍、出血的機率,銀髮族應特別注意潛在的危險。

服用多種慢性藥物 銀髮族用藥潛藏危機

依據國民健康署「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顯示,八成以上老人自述至少有一種經醫師診斷確認的慢性疾病,近五成有三項以上的慢性病;為治療慢性疾病使用的藥物,可能來自不同科別的醫師處方,或自行到藥局購買,因此長者可能同時服用多種藥物。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在生理老化的情況下,再加上服用藥物之藥理作用影響,不良反應可能會比年輕時候更加明顯,這時候若沒有經醫生診斷,就自己服用胃藥或止痛藥,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可能會惡化病情。

精神科用藥、氣喘用藥 恐增胃食道逆流風險

隨著年齡增長,食道肌肉與括約肌的收縮力會退化鬆弛,而出現胸痛、灼熱感、呼吸疼痛、胃酸逆流等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除此之外,也可能因為黏膜神經刺激感降低,反而會出現噁心、嘔吐、貧血等症狀。

除了生理老化的因素,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有些藥物的藥理作用也會讓下食道括約肌放鬆,造成胃裡的食物或胃酸容易進入食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如:鎮靜劑(如diazepam),抗憂鬱用藥(如amitriptyline),氣喘用藥(如theophylline)等。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恐致潰瘍機率增加

生理老化同時也可能使胃黏膜,對胃酸的阻抗與保護胃壁的功能減退,使得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機會增加。若因為其他病痛,如關節炎等疾病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出現胃黏膜損傷、腸胃道出血和消化道潰瘍的機率更高,尤其長者可能因身體疼痛或肌肉痠痛,服用此類消炎止痛藥的機會增加,更要特別注意不良反應症狀。

多種藥物長期服用 可能導致排便困難

另一個銀髮族常見的腸胃問題則是排便困難。當生理老化會使腸胃蠕動減慢,加上身體活動量下降,增加腸內食物滯留的時間,導致水份過度被吸收,容易發生排便不順的情形。

若本身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且長期服用降血壓藥(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腸胃問題服用的胃藥(如含鋁製酸劑);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鐵劑等,可能使長者有排便困難的發生率更高;其它用藥,如長時間服用止痛藥(如NSAID)、抗憂鬱用藥(如amitriptyline)、抑制過敏藥(如diphenhydramine)、抗巴金森氏藥(如amantadine)等,也可能會增加排便困難的困擾。

老婦不願開刀 SBRT消除肺癌

一位82歲女性患者,健康檢查發現右肺異常,確診罹患肺癌,由於年事已高,病人與家屬皆無開刀意願,經多科諮詢,求助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經醫師診療,患者右肺腫瘤大小2.5公分且無淋巴結轉移,採用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SBRT),腫瘤已消除,持續追蹤1年無復發情形。

高劑量放療 精準病灶定位殺癌細胞

診治該患者的林伯儒醫師表示,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SBRT)主要針對體積較小的腫瘤,每次施以高劑量放射線照射,藉由精準病灶定位搭配呼吸調控技術,有效破壞癌細胞,同時避免傷害周圍正常組織,提高治療效果。

林伯儒說,使用該技術,總療程僅需3-6次照射次數,不用手術與麻醉,相較過去傳統放療至少30-40次的療程,療效更好,大大縮短往返醫院舟車勞頓,減輕患者身心壓力,讓病患享有更佳的生活品質。

符合兩種標準 SBRT有健保給付

據研究指出,SBRT對原發性早期肺癌(第一期與第二期)及肝膽單一病灶的惡性腫瘤治療效果佳。原發性早期肺部惡性腫瘤,病灶最大徑小於等於5公分,無淋巴轉移,且日常體能狀態評分標準為中上等級(ECOG status≦2 或 KPS≧70);以及原發性肝膽單一病灶,病灶最大徑小於5公分,肝功能評分標準為Child-Pugh A至B級,日常體能狀態評分標準為中上等級(ECOG status≦2 或 KPS≧70),且無法接受手術切除、血管栓塞治療及電燒灼治療者,兩者都可享有健保給付。

早期肺癌及肝癌患者 替代治療選擇 

林伯儒醫師提醒,任何治療都須經由專業醫師評估,針對不同病灶給予妥適的治療照護,對於高齡者、心肺功能不佳、或合併其他內科疾病而有麻醉高風險患者,或對手術治療意願不高的早期肺癌及肝癌患者,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可成為另一種替代治療選擇。

前置胎盤怎麼辦? 醫籲產檢早防範

一位懷孕32週的陳姓孕婦,凌晨2點因大量出血,由救護車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經醫師檢查發現為第四級前置胎盤合併胎盤剝離,造成大量出血並呈現休克狀態。醫療團隊為其進行緊急快速剖腹產手術,採用垂直開腹法及子宮經典直切法,避開下方的胎盤,15分鐘內娩出胎兒,並於第一時間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成功保住母子平安。

人類在受精卵著床後,自胚胎附著於子宮壁處開始,藉由絨毛膜絨毛的發育而逐漸形成胎盤。它是維持母親與胎兒之間物質交換的重要器官,經由胎盤臍帶,母體的營養及氧氣即可輸送到胎兒;而胎兒所排出的廢物也循此途徑反向送到母體的循環而排出,胎盤在整個妊娠期間,扮演著胎兒肺臟、腎臟、腸胃道及內分泌的功能。等到胎兒娩出以後,胎盤也就功成身退而剝落,使子宮慢慢地復舊;要是胎盤有部分遺留,反而會出現產後出血而需要刮除,極少數的植入性胎盤,與子宮永不分離,為了防止產後大出血,也不得不壯士斷腕,切除子宮,保住一命。

前置胎盤分為四級: 大千綜合醫院生殖中心暨婦產科病房主任劉榮啟醫師表示,一般正常懷孕時,胎盤是附著在子宮腔前壁、後壁或頂部位置,通常會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而向子宮頂部移動,而前置胎盤是指懷孕20週後,胎盤位置太低,與子宮頸太接近,甚至覆蓋子宮頸口,因此到懷孕中後期時常有出血情形發生。 1)「低位性前置胎盤」是胎盤未蓋住子宮頸內口,但位於子宮下段。 2)「邊緣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子宮頸內口的邊緣。 3)「部分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部分子宮頸內口。 4)「完全性前置胎盤」為胎盤完全蓋住子宮頸內口。 劉榮啟主任表示,此次個案屬第四級完全性前置胎盤且胎盤提早剝離子宮,因此造成嚴重大出血的情況,所幸及時處理,才能保住母子均安。

胎盤早期剝離 依其剝離的狀況可分為三種: 1)中央性部份剝離:胎盤中央剝離,血液存留於胎盤和分離的子宮壁之間,血液無法經陰道流出而造成隱匿性出血,會給孕婦及胎兒帶來很大的危險,主要是因為它不容易被早期發現診斷出來而及早處置,更有甚者會造成孕婦凝血失能而造成血崩,危及母而生命。 2)邊緣性部份剝離:胎盤由邊緣部份剝離,併有胎膜部份剝離,血液可通過胎盤胎膜剝離處由陰道流出。 3)完全性剝離:胎盤與子宮壁完全剝離,血液存於剝離的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出血量多時可沿胎膜與子宮壁之接觸面流到陰道,形成開放性出血,此種情形常會造成胎死腹中,孕婦也會有凝血功能失能的危險。

胎盤早期剝離的發生率約每200個分娩就有一個,其發生的原因不明,容易發生前置胎盤的高危險族群,包含: 1)孕婦罹患妊娠高血壓:在嚴重型的胎盤早期剝離病例當中,有50%伴有妊娠高血壓。 2)孕婦使用禁藥cocaine。 3)孕婦吸菸。 4)孕婦受外傷。 5)經產婦。 6)羊水過多症,突然破水釋出。 7)拉引短的臍帶。 8)早期破水。 9)子宮先天性構造異常。 10)子宮長肌瘤。 11)前胎曾發生過胎盤早期剝離。 12)葉酸或維他命C缺乏。 貧血。 13)頭部轉位時拉引創傷。 14)血栓形成體質。

劉榮啟主任建議,確定懷孕後一定要定期接受產檢,若有發現前置胎盤的情形,則要減少工作量、盡量臥床休息、必要時須住院安胎。每位孕婦在懷孕第二、三孕期的時候,如果突然出現腹痛、產前出血、或胎動減少甚至消失,應趕緊到醫院求醫。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老婦腫瘤侵蝕竟骨折 身體夜間痛醒要注意

新竹一位60歲的吳女士,某次走路時突然聽到體內「喀」的一聲,鼠蹊部痛得無法站立,緊急送醫後,發現是惡腫瘤侵蝕,骨頭被惡性腫瘤侵蝕,造成髖關節的股骨頸「病理性骨折」,醫師施以「客製化人工髖關節」,先將缺損的部分以客製化的人工關節取代,病人能站立行走,再轉診至腫瘤科接受治療。

隱形殺手骨肉腫瘤 夜間疼痛甚至痛醒

診治該案例的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表示,該患者可能是腫瘤侵蝕而破壞骨頭結構,才會無法抵抗外力壓迫,造成「病理性骨折」。常見於「原發性骨肉腫瘤」,是骨骼及軟組織病變產生的癌症,症狀較不明顯,若長期身體有夜間疼痛,甚至痛醒,務必特別留意,如果沒有受到足夠外力就產生骨折,更該提高警覺。

骨肉腫瘤除了一般X光檢查,必須搭配核磁共振才能診斷。其他的癌症患者也可能產生轉移性的「骨肉瘤」,需定期做全身的骨骼掃瞄或正子掃描,才可以在轉移的初期立即接受治療。

電療化療效果不彰 手術完整切除最重要

黃鼎鈞強調,原發骨肉腫瘤最棘手的是,電療化療的效果不彰,只有完整的手術切除是標準治療。患者被診斷出骨肉腫瘤,建議轉介到有骨肉腫瘤專家的醫院,因為骨肉腫瘤需要做切片手術送病理檢查才能確診,切片不當恐造成誤診或腫瘤擴散,嚴重的甚至需要截肢。

因此,切片與最終的切除重建手術最好由同一位醫師規劃,才不會造成原本可完整切除的骨肉腫瘤,轉變成大規模轉移的憾事,切除重建手術更建議尋找專攻「骨肉腫瘤關節重建」的骨科醫師操刀。

腫瘤侵蝕骨折 與一般骨折處理不同

一般骨折只需要復位固定,腫瘤侵蝕骨骼造成病理性骨折,診斷及治療方式與一般骨折完全不同。黃醫師提醒,病理性骨折需要進行骨骼的重建手術,使用客製化人工關節,針對骨頭缺損的關節量身訂做、修補重建,不論是肩、膝及髖關節部位,都可治療,人工關節植入人體後即可使用,不用等骨頭癒合。

轉移性的癌症患者需進行化療及放射性治療,身體虛弱,關節若無法快速恢復功能,可能造成病患進一步的失能及家人照顧上的困難。

居家運動配合營養 預防衰弱症提早報到

根據北市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107年評估65歲以上長者衰弱情況,發現長者有一項以上的衰弱情形者占14.73%,雖衰弱不是疾病,但卻可能埋下身體功能逐步衰退,甚至失能等危險因子;因此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及新光醫院營養師,規劃辦理為期10週的減緩長者衰弱系列課程,希望能幫助長者及早預防,延緩失能發生。

減緩衰弱課程 助長者維持生活狀態

本次課程不僅涵蓋骨質密度檢測、身體組成、肌力、平衡、步行能力等,也進行營養評估等,加上初期運動及營養的介入,幫助長輩減緩衰弱症的發生;臺北市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呂秀蓉指出,希望透過課程,能幫助長者盡量維持最佳的生活功能狀態,不僅減少家庭與社會照護的負擔,也使長者活得健康快樂。

居家DIY飲食製作 讓長者遠離肌少症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106年國人平均壽命雖達80.4歲,但不健康存活年數達9.0年,其中截至108年5月士林區65歲老年人口比率高達18.04%,且102至105年國民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長者因普遍鈣質、熱量、蛋白質攝取不足,造成全身無力、活動力下降,甚至體重減輕;新光醫院營養師夏子雯指出,透過課程教導長輩簡易居家DIY飲食製作,幫助增加蛋白質及熱量攝取,以遠離肌少症,幫助減緩衰弱。

透過居家運動 及早預防延緩失能 

另外,課程也安排多元性、功能導向及可在家自行訓練的居家運動等,以協助提升不同衰弱程度老年人的肌力、平衡感及協調性;呂秀蓉主任表示,透過多元運動等課程,加上相關營養課程,可望幫助士林區長輩們延緩失能發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