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恙蟲病流行季將至 清明掃墓做好自我保護

依據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流行季節主要為夏季,每年4至5月恙蟲病例數開始增加,6至7月為高峰期,今年截至目前統計,高雄市累計4例恙蟲病確診病例,與去年同期8例相比,降幅5成。

恙蟲病潛伏長 做好保護措施

恙蟲病的潛伏期約6至21天(通常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病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是經由被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恙蟎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動物或人類身上,因此行經草叢要做好保護措施。

恙蟎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無痛性焦痂,如未經治療,死亡率可高達百分之六十,經治療後死亡率小於百分之五。被咬部位,通常是在皮膚皺摺處,及襪口、袖口、褲子鬆緊帶等縮緊部位,還有鼠蹊部等隱密處。

掃墓踏青要注意 明顯恙蟲病症狀

衛生局特別提醒市民朋友,清明時節已近,從事祭祖掃墓、登山或郊外踏青,有可能因為接觸到恙蟎生長的草叢環境,出發前後務必做好防恙蟎叮咬的保護措施,例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靴,皮膚裸露部位應塗抹,經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的防蚊藥劑,活動返家後,建議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以免恙蟎叮咬而感染恙蟲病。

活動後1~2週,如有發燒或身軀出現紅疹症狀,或皮膚隱密皺摺處有傷口(如火山口)等疑似恙蟲病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草叢的暴露史及活動史,保障自己與家人健康。

逾萬坪綠地伴多樣生態 花蓮習藝所體驗自然「好所在」

你想要自己做手作餅乾和當季的洛神果醬嗎?基督教芥菜種會花蓮習藝所占地4公頃的萬坪綠地,設計豐富的自然環境課程,今年再度獲教育部「環境學習中心校外教學推廣計畫」支持,3月起受理全台國小至高中學校申請,最高有7千元車資補助,另針對低收及清寒家庭,每車次提供2名學童免費參加,活動營收所得將全數投入芥菜種會社會福利工作,服務更多需要支持的兒童、青少年與家庭。

長期培養愛土地重環保的小尖兵

芥菜種會長期致力於關懷弱勢兒童,並注重社會教育、關心一般學生青年的需要,特別開放位在花蓮的習藝所,讓孩子親近豐富的自然資源,播下心中環境教育的種籽。基督教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表示,台灣面對全球暖化的共同議題,又因地理位置及地質結構特殊,在各項天然災害分析都是「世界第一」,更應該要向下紮根,培養愛土地又重環保的小尖兵,芥菜種會在社區內推動防災韌力,進一步連結習藝所自然環境資源,帶領學童關心自己居住的環境,一起愛台灣這塊土地!

花蓮習藝所背依中央山脈,擁有約4公頃的萬坪綠地,園區內種植樟樹、苦楝、鳳凰木等喬木,處處綠意盎然,同時使用自然農法規劃香草農場,深具環境友善與生態的多樣性。去年首度獲教育部校外教學推廣計畫的支持,吸引各地國、高中、小學的學齡童到習藝所參加自然體驗課程。

五大主題認識世界 感受新視野

今年五大主題包括「好農趣」、「好食趣」、「手作趣」、「攀樹趣」及「騎樂趣」。「好食趣」主要是引導孩子了解食物與土地的關聯,透過當季食材的運用,親手製作最天然的食品,從體驗飲食活動和了解食物生產過程,學習關心食物安全的議題,也建立健康飲食生活;「攀樹趣」是在引導學生在攀爬的過程中,學習認識樹木及友善環境的互動模式,培養肢體協調能力及平衡感,從不同的高度來認識世界,感受不同的視野等。

花蓮習藝所主任江宜錦說,「環境學習中心校外教學推廣」3月起到11月間接受報名,習藝所另有開辦營隊、單車小旅行、攀樹體驗、烘焙體驗、自然素材手作等各式有趣的環境教案,歡迎學校、在家自學團體和一般大眾預約前往。各項活動報名請洽: 基督教芥菜種會

神經痛病人恐缺維生素 內外兼顧治療有效舒緩疼痛

在台灣,許多神經疼痛的病患多是因缺乏維生素所造成,像缺乏維生素D時,會因腸道對鈣質吸收變差,造成肌肉收縮無力;若缺乏維生素C時,則會因疼痛閾值下降,容易感到肌肉痠痛。為了讓更多民眾能兼顧藥物及營養調理,台灣疼痛學會、奇美醫學中心與嘉南藥理大學共同主辦台灣疼痛醫學會年會暨國際研討會,以「內調營養、外用再生修復」為主題,討論全方位治療觀念,呈現新世紀的疼痛醫學。

導入增生療法工作坊 達成減緩痠痛目標

除了研討會外,奇美醫學中心也提供營養檢測諮詢,包括相關止痛藥物與營養補充劑等,提供民眾新的檢測方向,了解醫療新知;另外,本屆年會也導入增生療法工作坊,透過新興的微創介入性療法,激發人體再生修復力,達成減緩痠痛目標,現場也特別邀請海內外知名教授講師,讓工作坊內容更為豐富。

三階段內外兼顧治療法 有效舒緩神經痛

臨床上,曾有一名50多歲女性,因手部痠痛,導致不能拿筷子吃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醫檢查後,醫師採以「三階段內外兼顧治療法」;奇美醫學中心麻醉部部長暨疼痛科主任陳貞吟指出,首先透過營養檢測與補充,發現患者維生素D與C偏低,因此進行營養補充調理,再透過施行肌肉增生療法治療,並同步在復健科接受肌腱增生療法治療及復健,經過跨科醫療團隊合作的治療,目前病患手部功能已逐漸恢復中。

神經痛病人5成缺維他命C 8成缺維生素D

奇美醫學中心將6年來逾3萬筆健檢資料,進行營養狀態大數據分析,顯示50%男性缺乏維生素D,女性則平均68%缺乏維生素D,另外,疼痛科神經痛病人約有80%缺乏維生素D,至於在維生素C上,一般大眾約有5%缺乏,但疼痛科神經痛病人則約50%缺乏;陳貞吟主任強調,透過技術的實作課,以及診斷、與病人篩選課程,幫助疼痛醫療服務再升級,達到用對疾病、用對人、用對時機等目標,幫助病患有效解決疼痛問題。

孕產醫療難題分享 3/31舉行產後專題研討會

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去年辦理過一場產後恢復講座,半日共吸引超過120位婦產科醫師及產後照護專業人士參與,好評不斷。今年將於3/31擴大舉辦全日研討會,主題更全面。例如,睡眠障礙在孕期及產後都是大困擾,很多媽媽都說,生完小孩就沒有睡飽過,到底什麼程度需要醫療協助?除了藥物外,還有其他非藥物的改善方式嗎?馬偕醫院黃建霈醫師將向大家分享難得的臨床經驗。

成人疫苗政策 孕產婦門診常見問題有解

從孕期及產後疫苗;從百日咳到子宮頸癌疫苗的疑問,每年例行的流感,到出國旅遊孕婦是否需打疫苗,這些門診/網路/家屬想問的問題,許書華理事將細說分明,讓大家一次搞清楚。

孕期產後也要美 整形+減重+運動 細節大公開

現代孕產婦無法接受孕產期變醜,所以孕期的保濕防曬、落髮等皮毛照護、產品選擇等,將請到皮膚科曾德朋主任細說分明。

整形治療不一定侷限大型手術,自體脂肪、PRP、幹細胞都是最佳顯學,陳志軒醫師將提供他進修經驗,讓大家了解新趨勢。產後體重永遠是媽媽們最在意與討論的重點,但因為哺乳或生活繁忙,無法積極飲食運動,如今在減重醫學將有新知分享,蕭敦仁理事長會特別說明,實務上如何幫助產後媽媽。

此外,腹壁及骨盆腔的產後鬆弛問題,除了減重、凱格爾運動外,最新的雷射、電波治療,甚至PRP注射,近年來在國外備受重視,如何選擇及比較?產婦和醫師要注意哪些細節?陳保仁理事長將以豐富經驗無私分享。運動永遠是王道,2015年ACOG正式將孕期核心肌群及相關運動,列入建議,筋肉媽媽將分享國外最新趨勢,並在現場為大家示範。

產後心理問題 國內案例分析交流

最後,產後難解的心理困擾,特別邀請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游川杰組長分享目前國內資料,希望醫護人員一起參與。鄧惠文醫師將分享多年來,在臨床婚姻治療及育兒教育面臨的問題。此次研討會特別感謝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共同主辦,會中將分享北市衛生局在心理健康的努力,現場另安排數個攤位,讓大家見識最新醫療新知。

研討會時間:03月31日(日)(目前已報名額滿)

主辦單位: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

困境中堅持夢想 家扶基金會表揚自強兒

來自新竹的古卉琳從小由阿婆帶大,她不像一般孩子,成長路上有父母的呵護陪伴。然而貼心的卉琳知道,家中都是倚靠著阿婆每天認真做回收,才能維持生計。阿婆勤奮持家的身教,深深影響了卉琳姊弟,所以假日時,卉琳都會幫阿婆推著沉重的推車,逐街撿回收。

除此之外,卉琳常利用課餘時間,認真的在菜園裡澆水、拔草、挑菜葉,讓人看在眼裡,也心疼在心裡。懂事的卉琳,個性內向,與人接觸時也總有些怯生生的,不過自從參加營隊後,卉琳找到自信又喜歡的夢想,「希望未來成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回饋滿滿的愛給更多的人」。

將挫折當作是對未來的祝福 努力實現夢想

家扶基金會日前舉辦2019年全國自強兒童表揚活動,旨在表揚23位自強兒童,不畏逆境、勤奮向學及勇於面對挑戰,激勵其他孩子勇往直前,並學習如何從挫折中淬煉勇氣。為讓弱勢學童也能有平等學習的機會,元大金控/元大文教基金會頒給每位自強兒童獎學金,且送上全套運動服、運動鞋和LED光學檯燈,盼孩子均衡發展,看書時也要保護靈魂之窗。

依據家扶基金會扶助兒少的服務數據分析,68.1%是單親家庭、10.4%為隔代教養、9.5%屬雙親家庭。但父母其中一方或雙親,因殘疾無工作能力;有20%的弱勢兒少覺得自己因為照顧家人、協助家庭生計或家務而影響學習。面對生活的困境,23位受表揚孩子十分勤奮學習,努力將挫折當作是「對未來的祝福」,他們力求扭轉未來,朝著夢想努力前進。

奮力展翅高飛 創造機會

何素秋執行長表示,每個孩子的故事,都令人敬佩與感動,他們雖處不同逆境,但擁有堅毅、勇敢、勤奮的態度與精神,如同冒險家一般,具備熱情和勇於挑戰的精神,奮力讓夢想在現實中展翅高飛、創造機會,足以成為所有兒童的模範。

幹細胞治療新進展 再生醫學國際研討會揭密

台灣再生醫學學會日前於亞東醫院盛大舉行國際研討會,主題為「細胞治療於再生醫學之臨床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共計邀請150位來自美國、澳洲、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及台灣學界、醫界的再生醫學研究人員參加,發表主題包含膝關節軟骨缺損的幹細胞治療、眼角膜內皮細胞修復、再生醫學在肝臟之應用等,全球各國齊聚一堂進行「幹細胞治療」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

全球矚目的「幹細胞治療」 台灣積極進行研發

中華民國再生醫學會理事長、亞東醫院骨科部主任張至宏,在這場研討會中發表「以骨髓幹細胞與膝關節脂肪墊幹細胞治療軟骨缺損與膝關節炎的臨床試驗經驗分享」。張至宏主任指出,由於幹細胞具有抗發炎機制,未來可望以幹細胞來治療骨關節炎,只要簡單的注射自體幹細胞製劑,就可讓膝關節退化的病人症狀改善,降低病人膝關節的疼痛感,並提高膝關節的功能性。

針對可能是基因缺陷,或是運動傷害引起的軟骨缺損病症,國內亦開發出獨特的幹細胞搭載膠原蛋白凝膠,作為軟骨缺損的填補用再生醫材,目前正在進行相關臨床試驗;而新加坡在軟骨再生的研究上,也同樣的利用幹細胞再生軟骨組織,以治療軟骨缺損,目前臨床追蹤10年,成效良好,病患滿意度高。

細胞重新編碼 肝臟就能重新再生

被稱為國病的肝病,也有一大生機!國內研究發現,重新編碼肝臟細胞,將其轉入特殊的小分子核糖核酸,可成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HLSCs),它是一種能夠分化成身體各種細胞的幹細胞,只要利用極少量的組織碎片或血液就能製造出來。這些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可讓患者的肝細胞活性增加、再生肝臟組織、修復受損的肝臟。這項新技術將可成為肝癌末期患者的一線希望,未來這些病人,將不再需要等待器官移植,僅需移植入這些幹細胞,協助肝組織的修復。

人工角膜替代人體眼角膜 免去移植等待煎熬

角膜若因受傷或疾病而產生損傷,就可能讓患者視力變差,甚至造成失明。全世界需要移植眼角膜的數量往往供不應求。因此,澳洲學者開發出一種人工眼角膜,將角膜內皮細胞培養在水膠薄膜的表面,而這個特殊的水膠薄膜的拉深強度,足夠供臨床上進行角膜移植時縫合使用。目前該人工眼角膜已經進行了動物實驗,植入後約三個月,角膜持續維持良好狀況,沒有角膜腫脹情形發生。

自體培養表皮細胞 加速皮膚復原速度

大家依稀還記得八仙塵爆的事件,日本J-TEC公司在當時已有自體培養表皮細胞JACE的產品,該產品的製備方法,是需取得病人3-6平方公分的皮膚檢體,在培養約一個月後,即可生產約80平方公分的自體培養表皮細胞,供燒燙傷患者使用,可縮減傷口暴露面積,減少移植手術次數,並降低感染率的發生。

乳癌和子宮頸癌可預防 打擊婦癌一起來

自民國71年起,連續36年,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民國106年全國有4萬8,037人死於癌症,平均每10分56秒就有一人被癌症奪走生命,溫馨幸福的家庭被拆毀。其中,乳癌及子宮頸癌又分別高居癌症死因的第4及第10名,乳癌更是女性發生率的第1位,值得婦女朋友警惕、重視。 婦癌死亡率高 及早發現戰勝癌症 以臺灣名聞國際的醫療水準,如果透過篩檢發現癌症而及早治療,很多癌症都已經不再是絕症,甚至就如同慢性病般,可以加以長期控制而不會再復發。比如早期的乳癌,5年存活率就高達90%以上,零期的子宮頸癌甚至可以達到100%。 此外,為了避免子宮頸癌威脅年輕一代,新北市自99年起率先推動,設籍本市或就讀本市國中7年級(國一)女生子宮頸癌疫苗免費校園接種服務,讓子宮頸癌防治從年輕做起。不僅得到家長肯定,每年接種涵蓋率均超過80%,居全國之冠。

根據英國的研究,如此可降低90%子宮頸癌,10年來新北已提供19萬4,332名國中女生此項服務。 為幸福把關 定期檢查不可少 衛生局陳潤秋局長呼籲,女性朋友要多關心、保護自己的健康,也提醒暖男們站出來,鼓勵、陪伴另一半儘速去做乳房攝影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本身如符合免費口腔癌及大腸癌篩檢資格者,也可以同時作口腔癌及大腸癌篩檢。 衛生局說明,公費乳房攝影為45到69歲或40到44歲二等親曾罹患乳癌(2年1次)及30歲以上可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即日起至4月10日至本市乳房攝影檢查認證機構,完成乳攝檢查或衛生所完成子抹檢查,就可獲得限量好禮,送完為止。

晚期腸癌仍樂活旅遊 口服標靶便於治療

晚期腸癌佔2成 目標延長存活、降惡化風險

大腸癌連續11年高居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兩成患者屬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目標是延長存活期,降低惡化風險,治療方式還需視病人體力而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王輝明副主任指出,可判斷病人體力當下能否自理生活,比如到百貨公司購物、自在去便利商店買東西等,若不行,就不建議繼續接受化療,這樣只會為病人帶來更多壞處,這是晚期腸癌一二三線治療的大致原則。

前線治療後接續標靶治療 防止病情惡化

一、二線治療,病人體能較好,會以較高反應率及效用的標靶藥物治療控制病情;到了三、四線,體能可能已經受損或產生抗藥性,建議能接續不同於前線機轉的標靶藥物持續治療,降低惡化風險,重點還是個人化治療。

腸癌腹膜轉移仍樂享生活 口服標靶便於治療

之前一名大腸癌患者術後發生腹膜轉移,經一二線用藥治療後,他選擇接續三線口服標靶藥物,在他身上反應率良好,作用時間也更長,雖是晚期腸癌,口服藥物的便利讓他照樣到日本旅行享受生活,還能依照醫師指示調整用藥,把手腳脫皮、發炎等副作用盡量降低。

口服標靶 化療前銜接治療有幫助

王輝明副主任表示,標準一線、二線治療以後,建議第三線治療選用口服標靶治療(注1),還能併用化療。他強調,真正有效的藥可先提早用,不要到後面產生抗藥性後才用,而且在二線就使用口服標靶的話病人無需自費,然後合併化療,若是反應率良好,治療就能持續很久。

平均存活期30個月以上 一成患者可痊癒

如果妥善接受治療,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平均存活期可達30個月以上,近兩成存活期超過5年,有一成患者可以治癒,醫師呼籲患者接受正規治療,保持愉快心情,積極面對腸癌治療。

注1:資料來源- 2019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