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清明祭祖燒金紙 防空汙保健康有訣竅

清明節將至,許多民眾規畫利用4天連假返鄉掃墓或出遊。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胸腔科醫師韓孟志表示,根據研究顯示,焚香與燒紙錢時,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大增,即使不是自家燒香燒金紙,只要社區中有寺廟焚香與燒紙錢,就會使周邊住家增加細懸浮微粒(PM2.5)的瞬時濃度,甚至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PM2.5的24小時值的近2倍,是社區PM2.5污染源之首,對心肺功能有危害,慢性病族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者更應盡量避免。

PM2.5懸浮微粒 一般口罩無法隔絕

韓孟志醫師說明,空氣污染物中飄浮著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M10代表粒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PM2.5是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PM10可藉由戴口罩阻絕,但是PM2.5非常細小,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8,一般口罩無法隔絕。

經鼻子吸入後可穿越細支氣管壁直達肺泡,同時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引起發炎反應,甚至跑進微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全身器官。長期影響甚至可能增加各種癌症發生機會。醫學研究也發現,PM2.5也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長時間暴露於PM2.5環境,提高心肌梗塞、 中風的發生機率。

有心血管疾病、肺病、腦部疾病者 更應杜絕空汙環境

韓孟志醫師提醒,由於PM2.5對心肺功能、心血管、腦血管影響較大,所以特殊族群對PM2.5傷害更為敏感,像是有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心絞痛、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腦部疾病等患者,暴露在高濃度PM2.5環境,病情可能加重,心肺功能會變得更差。

當戶外PM2.5濃度超標,建議關密窗戶,避免戶外PM2.5進入室內,室內也可以放空氣清淨機,幫助過濾PM2.5。此外,清明祭祖改以鮮花素果或膜拜不點香等方式追念先人,減燒紙錢及焚香也可降低PM2.5濃度造成的危害。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抗病回春 細胞療法的未來應用與展望

衛福部公告從2018年9月起正式開放細胞治療,不僅可嘉惠病人,更將推動醫療生技發展。幹細胞療法可用於治療哪些疾病?台灣民眾將能如何受惠?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醫師長年在幹細胞領域持續努力及貢獻,且聽他現身說法!

細胞療法 提供癌症及重大疾病患者新選擇

目前幹細胞在醫學上最主要的應用方式有兩大方向,第一是再生醫學,第二則是癌症醫學。林欣榮醫師指出,其實國內已有許多醫師長年進行臨床試驗,在細胞療法領域累積了豐富的知識,包含末期癌症、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性腦中風、顱腦損傷、脊髓損傷、大面積皮膚創傷,以及惡性腫瘤經手術或放射治療、化療後的後遺症,均可採用細胞療法診治。

以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運用多年的「內生性幹細胞療法(G-CSF)」為例,該療法可以讓骨髓幹細胞增生十倍,吸磁效應可吸引幹細胞到腦部修補受傷處,促使自行分化成腦神經、血管等細胞,因此有助腦傷患者迅速恢復,更可保護神經,使腦神經不致因中風缺血而壞死,同時具備抗發炎作用,抑制中風處的發炎組織及細胞。

抗病回春 讓患者找回生命尊嚴

林欣榮醫師指出,花蓮慈濟醫院的「骨髓幹細胞中心」每年協助配對、移植骨髓幹細胞,25年來嘉惠海內外超過5000位患者,2017年起更陸續啟動「以自體脂肪幹細胞(ADSC)腦部移植治療陳舊性腦中風」、「以人類臍帶血單核細胞治療急性腦中風」等人體試驗。原因很簡單,「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昏迷的病人醒過來,躺著不能動的病人站起來,不能走的病人跑起來!」曾有巴金森氏症患者在接受內生性幹細胞療法後,病情變得穩定;也有中風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搭配復健及中醫針灸治療,無法活動的雙腳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可逐漸彎曲,甚至能從輪椅上順利站起。讓一個原本需要他人服侍生活起居的患者逐漸復原,進而能夠自己照顧自己、找回生命尊嚴,就是細胞療法最令人欣喜的成就。

因此,內生性幹細胞療法(G-CSF)不僅可增生幹細胞、修復身體受傷部位,更能同時結合中醫科、整形暨重建外科、復健科等跨科主治醫師會診,包含中醫科中藥調理、穴位針灸與敷貼,整形暨重建外科高壓氧治療,乃至復健科物理與職能治療,這是一支完整的細胞治療團隊,針對患者的個別需求進行治療調理,更可望縮短恢復期,為患者帶來更多的復原希望。

《特管法》鬆綁 民眾將無須跋涉至國外求診

《特管法》開放了六項細胞治療技術,雖然療效令人期待,但民眾更關心的是費用。林欣榮醫師指出,細胞療法的對象是標準治療無效或實質癌第4期病人,衛福部將來可能會以「療效」來收取費用,意即治療有效的費用會比無效案例高,雖然所費不貲,但仍比不過在國外就診的龐大費用,風險也更低。「與其讓台灣患者花錢、花時間到國外求診,不如在國內好好接受治療!」因應《特管法》的鬆綁,細胞療法將有更多發展空間;台灣民眾在面臨絕症、重大疾病時能有新的選擇,未來不僅無須長途跋涉飛往國外就醫,更能在國內醫療院所接受更精準且有效的治療。

林欣榮醫師進一步表示,台灣衛福部不僅深入研究日本法規,也諮詢過國內相關專家,才研擬出屬於台灣的《特管法》,這些無非是為了幫助國內患者、扶植相關生技產業,臨床上也將能累積更多案例。長遠來看,對台灣醫療整體發展都將有實質助益。這是患者的福音,也是台灣醫療業界的福音,期待政府在未來積極挹注相關經費,讓細胞療法持續發展,更進一步守護國人的健康。

圖片

林欣榮 醫師

學經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醫師|世界神經移植及再生醫學會 理事|美國細胞移植再生醫學雜誌主編|美國國家發明家(NAI)院士、美國醫學暨生物工程學院AIMBE 院士

專長:大腦刺激器及幹細胞及腦組織移植治療巴金森氏症、癲癇、肌張力不全、舞蹈症及腦中風|腦瘤、腦血管瘤、脊椎神經之疾病治療|幹細胞及基因治療惡性腦瘤、腦中風、巴金森氏症及退化性腦疾病等|新藥研發治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及惡性腦瘤|國際臨床試驗醫師(CPI)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

你遊戲成癮了嗎? 出現這些症狀提高警覺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成癮納入正式診斷,我國衛生福利部也在2018年3月將網路遊戲障礙症視為行為成癮疾患,建議應積極治療。2018年9月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布,網路遊戲障礙症在臺灣的盛行率約3%,引發許多民眾關注,前來精神科診間尋求評估。 長時間打遊戲 花大錢算成癮?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黃彥勳醫師表示,網路與網路遊戲本來就是現代人休閒管道之一,許多成功人士或是優秀學生都有使用,「只要能夠適度控制,不需過度妖魔化,消費者遊玩過程中情緒可以得到紓解,幫助度過許多情緒上的危機。」算是另類的情緒支持資源,甚至很多遊戲內容經過多重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和娛樂性,也間接訓練認知功能或是肢體協調。 網路遊戲時間失控 恐造成身心負擔

「若網路遊戲時間失控,不僅會嚴重排擠個人家庭、社交、工作、學業、休閒、睡眠時間,並且將網路成為唯一救贖,累積時間超過數個月時,」黃彥勳醫師說,就需要小心可能已經達到網路遊戲障礙症。

此外,這類患者有高比例合併有注意力不足、憂鬱、焦慮、睡眠不足、社會適應、生活品質問題,而患者的家庭互動與人際互動,也往往有高度的衝突壓力,醫師說,「這些問題與網路遊戲障礙症有高度相關,其間複雜機轉也不易解決。」這類患者已經不像一般的遊戲消費者享受到遊戲的歡樂,網路遊戲反而是成為一種情緒與身體的負擔。 沉迷網路遊戲可以如何自救?

黃彥勳醫師建議,遠離誘惑、增加多元興趣,改善人際關係,積極尋求協助是成癮行為改善的不二法門。「減少生活上使用網路、手機、電腦的機會,並且開發其他的興趣,當有更多時間投入不同的興趣或是人際活動時,花在網路遊戲的時間相對就會減少,就能降低網路遊戲的誘惑性。」

另外,人際困擾、情緒困擾,家庭衝突或是注意力、睡眠不足等困擾時,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就更有機會突破困境,改善沉迷狀況。

從旱鴨子到救生員 母陪女兒戰勝癲癇

「經常會想,長大多好,有些事情卻只能想像。」兒童節將至,各地紛紛推出許多兒童節優惠/遊樂活動,但這些對於罹患癲癇症的孩童而言卻可能是種奢侈的願望,因癲癇的不可控性(無法控制何時何地發作),不僅孩童無法自由自在享受同齡人體驗各種遊樂器材的喜悅,對於照顧者而言也有著心疼的痛楚。

有位來自宜蘭的女孩,高中前都是模範生,十六歲時不幸罹患腦炎,後來引發癲癇,出現智力衰退和行動遲鈍。媽媽為了幫助她復健,帶她去游泳池進行水療,結果竟在池邊癲癇發作。救生員因而不准母女下水,除非有專業人員陪伴。於是,這名母親努力訓練,從不會游泳到考上救生員,只為了陪寶貝女兒戰勝癲癇。

癲癇病因多元 遺傳和外傷都是原因

診治該案例醫師、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理事長關尚勇表示,癲癇(又正名為伊比力斯)病發原因多元,分先天與後天性,先天性最常見原因為嬰孩大腦發育異常;後天則如出生時難產造成頭部缺氧,或者罹患腦炎、腦膜炎等感染,從高處墜落、車禍頭部受傷,或腦瘤也都可能引發。

少數癲癇會遺傳,但是遺傳性癲癇多屬於「良性癲癇」,所謂良性代表容易控制,「其他患者可能要吃7-8顆藥,良性患者只要吃2-3顆,且智力多正常,學校課業也能名列前茅,生活快樂。」目前多將良性定義為「自限性」,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秘書長陳倩醫師也表示,兒童患者雖然發作時年紀較小,但患者的發作狀況會隨著長大痊癒,多數患者到青春期後可不服藥也不再發病。也就是患者長大後自然痊癒(約1/5),非良性患者可能必須服藥到50幾歲以上。

兒童腦部發育未全 症狀比成人複雜

針對兒童與成人癲癇有何不同,關尚勇理事長解釋,兒童腦部發育還未完全,因此癲癇症狀更趨多樣化,反而成人表現相對單純。不同年齡層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徵狀,因此有不同診斷。他強調,癲癇應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可以降低反覆發作造成腦部傷害的風險,也可預防發作時不慎摔傷、缺氧等危害。

癲癇發作怎麼辦 勿塞異物至患者口中

若遇見癲癇患者發作,關尚勇理事長提醒,千萬不要撬開病友嘴巴放進硬物,「輕微發作時,譬如患者仍神智清楚,旁人從旁協助即可。」如果是大發作,出現口吐白沫、雙眼上吊、全身抽搐、嘴巴緊咬等症狀,應在旁保護,別讓患者受傷。如果短時間內反覆發作,或懷疑骨折、撕裂傷,趕快打119送急診。

不同癲癇各有症狀 7成控制良好

由於大腦功能複雜,因此癲癇症狀多種,根據不同腦區異常放電而有所不同。關尚勇理事長舉例,例如枕葉發作時,眼睛會出現閃光;如果是頂葉,手腳會有如「螞蟻咬」;額葉則易引發局部抽搐;至於顳葉發作時,患者可能聞到異味、見到似曾相識的影像。

「嚴重一點,恐喪失神智,若患者正在開車,易發生危險。」他指出,更嚴重的大發作,會引發全身抽搐。例如失張性發作 (Atonic Seizure),患者會突然無力,跌坐在地上。因此癲癇需要專科醫師判斷,不同類型有不同治療藥物。大約70%都能控制良好,另外30%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建議考慮開刀、電刺激等療法。

定時服藥最重要 確保睡眠充足

癲癇藥物並不複雜,關尚勇理事長向兒童患者的家庭喊話,定時服藥最重要,應叮嚀小孩服藥;另外,失眠容易引發癲癇,因此要確保孩童睡眠充足,壓力也不要太大,控制不好應告知醫師,發作時可以錄影供醫師參考。

理解+同理 共同創造癲癇友善環境

陳倩說明,伊比力斯基金會其實就是兒童癲癇協會更名,陳倩曾經遇到孩子病歷上寫著住過「癲癇科病房」發飆的家長,為讓這些孩子妥善接受治療與照顧遂順應改名,但這在在顯示社會對癲癇的歧視已根深柢固。

醫師呼籲,癲癇患者日常生活與正常人無異,甚至臨床上也發現有兒童癲癇的孩子智商高達128的案例,希望透過近來許多的癲癇日活動(如日前知名Youtuber博恩的「紫色癲癇日」影片),讓大眾有機會重新認識癲癇,尊重病友、並將正確的觀念傳遞出去。

犯桃花和感情有何干?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每年3、4月是桃花開的季節,氣候回暖、春心蕩漾,開始想尋找新對象,古時候更把「桃花」與「感情」聯結在一起。衛福部玉里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孔繁錦指出,典型季節性情緒障礙,常在秋冬抑鬱,春夏則出現躁症,心情較浮動,比較容易動情,「犯桃花」其實其來有自。

季節性情緒障礙 春夏好發躁症

所謂季節性情緒障礙,是在秋冬出現憂鬱症,春夏卻有躁鬱症,兩種情況隨季節而循環出現。孔繁錦解釋,氣溫、溼度還有日照都是影響因子,尤其以日照影響最深,「日照時間會關係到腦內褪黑激素等荷爾蒙分泌,和心情、睡眠息息相關。」

因此醫學上也會採用光療法,鼓勵患者冬季時多曬太陽,讓心情行「光合作用」,心情會比較放鬆。孔繁錦舉例,在北極工作的人,就會定期照射人工紫外線,促進身心健康。不過,對台灣民眾而言,日常陽光就足夠,「台灣太陽光普遍都很充足,因此季節型憂鬱症比較不明顯。」

桃花開季節發病 容易動情

為什麼古人常將「桃花」與「感情」聯結在一起?孔繁錦解釋,季節性情緒障礙患者,春夏時常會出現躁症,也就是古時所謂「桃花癲」,「因為在桃花開的季節發病,病人心情比較浮動,會去追求異性,比較容易動情。」俗話說發花癡,「花」就是桃花,是季節型情緒障礙引起。

追求異性是健康表現,但如果有情緒問題,醫師鼓勵民眾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有許多民眾害怕找不到工作,不敢看精神科。孔繁錦對此表示,這是社會對於精神科的長期刻板印象、標籤化、妖魔化、汙名化,不只影響患者,連「他家有人去看精神科」都變成病患家庭的負面評價。

醫籲精神科去汙名化 鼓勵患者就醫

醫師在臨床上長久觀察到,部份精神病患是家族遺傳,因此避免汙名化,對患者與家族都很重要。他呼籲,民眾千萬別將精神疾病,與家庭中有人違法、犯罪等聯想在一起。

「過去看病資源不夠、知識不夠、管道不夠。」孔繁錦說,現在有健保、有政府監督,醫學知識進步,「尤其精神科又便宜、又好、又方便,負面標籤也較少,看精神科的民眾越來越多,也願意住院治療。」過去20年來,精神科就診人數成長快1倍,許多人解讀錯誤,誤以為台灣精神疾病問題越來越嚴重。他分析,是因為84年開始有健保,民眾願意來看病,「不是問題變嚴重,而是問題得到解決。」

若忽略精神問題,恐加重病情。孔繁錦提醒,有病症就要接受治療,許多自殺或者傷人等嚴重後果,都是可以避免的。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慎終追遠祭祖 當心焚香賠上健康

清明節將至,許多民眾都會規劃返鄉掃墓;但根據研究顯示,當焚香與燒紙錢時,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大增,即使不是自家燒香、燒金紙,只要社區中有寺廟焚香與燒紙錢,就會使周邊住家增加細懸浮微粒(PM2.5)的瞬時濃度,甚至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PM2.5的24小時值的近兩倍!是社區PM2.5污染源之首,對心肺功能有危害,各種慢性病族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者更應盡量避免。

PM2.5健康危害大 長期暴露心肺功能恐受損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胸腔科醫師韓孟志表示,空氣污染物中飄浮著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M10代表粒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PM2.5是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PM10可藉由戴口罩阻絕,但是PM2.5非常細小,不到人的髮絲粗細的1/28,一般口罩無法隔絕。經鼻子吸入後,可穿越細支氣管壁直達肺泡,同時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引起發炎反應,甚至跑進微血管,進入血液循環,進而影響全身器官,長期甚至可能增加各種癌症發生機會。此外,醫學研究也發現,PM2.5也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長時間暴露於PM2.5環境,較容易發生心肌梗塞、 中風機率。

清明祭祖重誠心 慎終追遠防空汙

由於PM2.5對心肺功能、心血管、腦血管影響較大,所以有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心絞痛、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腦部疾病等患者,暴露在高濃度PM2.5環境,病情可能加重,心肺功能也會變得更差。

韓孟志醫師建議,當戶外PM2.5濃度超標,建議要關密窗戶,避免戶外PM2.5進入室內,室內也可以放空氣清淨機,幫助過濾PM2.5;除此之外,清明祭祖以鮮花素果或膜拜不點香等方式追念先人,減少燒紙錢及焚香,即可降低PM2.5濃度造成的危害。

每逢佳節胖3斤「難瘦、想哭」

這世上有一種瘦叫作媽媽瘦(老楊長年在大陸工作,每次回家都胖),媽媽總是認為你在外面辛苦工作,回到家裡不論從正面或側面看,都會說:「⋯你瘦了⋯媽媽煮好吃的給你補一補⋯」,滋補密集班從回到家到離家前一刻,分分秒秒不會錯過。孝順的你,媽媽辛苦煮的美食一道道吃的乾乾淨淨,導致於每逢佳節胖3斤(約1.5公斤)!特別是春節⋯,3斤基本是打底而已。

「胖的3斤,需要連續堅持25天,每天跑1小時,累積到24.5小時,才能消耗掉11,550卡的熱量。」的確,只靠運動去消耗熱量,減肥的速度很慢。但是如果搭配正確飲食、科學醫美儀器或產品,幫助脂肪減少熱量吸收、降低脂肪活性,「回得去」不是難事。

肥胖問題不單只有華人重視,它儼然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2014年的統計報告,全球引起死亡風險的疾病中,超重和肥胖排名第6。10大死因當中有8項與肥胖有關,2014年全球有39%的成年人體重超重,13%肥胖,超過20億的成年人過重及肥胖,隨著手機、互聯網便利性,改變人們生活模式,特別是在中國,手機點兩下,美食送到家,再加上工作壓力大、運動不足,吃,成為多數人抒壓的首選,預估2025年將有27億成年人過重及肥胖。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指出,2022年全球減肥藥市場將達84億美元,預估從2012年~2022年,減重藥品市場將以每年35.2%的成長率快速成長,吸引各大藥廠投入研發。2012年,包含減肥藥物及其衍生到相關代謝症候群(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的處方藥,每年全球市場規模就高達700億美元。

圖片

然而,古人說:是藥三分毒,從1957年~2012年上市的10種減肥藥物中,就有6種因為心血管或精神方面安全性疑慮而下架。而這些下架的減肥藥,均是肇因於抑制食慾機轉導致的心血管風險或憂鬱自殺傾向。長期倚靠減肥藥達到理想身形者,往往會遇到一停藥就復胖的困擾。可是許多自覺肥胖(有些人真的不胖)的愛美人士,明知道藥物減肥對身體健康影響極大的情況下,還是對「有效」的減肥藥物趨之若騖。

幸好有一群高智商的研究人員發現,脂肪細胞存在分泌的活性肽、蛋白質等脂肪因數。脂肪細胞除了儲存能量,也是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器官,掌控人體胖或瘦。活性胜肽除了供給營養,還擁有荷爾蒙、酵素抑制、調節免疫、抗菌與抗病毒、低過敏性、抗氧化等功效。

自日本實驗室從植物中萃取出胜肽,應用於體重控制,產品廣受消費者喜愛,西班牙、韓國、法國…等國家紛紛跟進,胜肽種類很多,所以各家實驗室調配出不同的產品樣貌,有的以仿胜肽達到纖體效果,有的以多種胜肽達到幸福曲線,還有就是常見的藥錠、代餐、飲品、醫療針劑等琳瑯滿目。

有的求美者除了上述的產品,也會同時選擇醫美塑形儀器或是侵入式手術一起搭配治療,達到理想輪廓、曲線。有些人做完塑形後,覺得瘦了可以無所顧忌了,就放開了大吃大喝又不運動。然後過了一段時日,就覺得腰又粗,沒有剛治療完那麼瘦了。然後就懷疑醫師了:不是說不反彈?怎麼又胖了?醫生,你是不是騙我?其實,人體脂肪細胞不會增加太多,但還是會長大的,最高可以達一般脂肪體積的四倍。當一個人攝入的熱量過多消耗不掉,依然會轉化為脂肪液,儲存在留下來的這部分脂肪中,就像是氣球,再吹一些氣,氣球就變得更大了。

想把完美身材的幸福曲線變成定論,還是要靠自己學會合理維持,不要抱著「有了科學醫美先進產品就可以放開了當吃貨」,膳食要均衡,搭配一些運動鍛煉,從此擺脫「難瘦,想哭」!

圖片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

首例中國麻疹移入 30歲熟女搭機又搭高鐵

又出現2例麻疹!疾管署日前公佈兩名麻疹病例,其中一名南部30多歲女性,由上海搭機返台後,陸續出現咳嗽、發燒及出疹等症狀:另一名中部40多歲護理師,疑似遭到醫院一名30歲男患者傳染,該名男子日前曾去中國出差,也被列為疑似病患。

中國工作染麻疹 護理師疑似醫院染病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30多歲女性於3月21日開始發燒、出疹、流鼻水,3月24日由上海搭機自桃園機場入境,3月25日至南部某醫院就醫後,通報並居家隔離。因發病前的潛伏期都在香港、中國大陸蘇州、上海,研判為境外移入病例。目前患者症狀已改善,並解除隔離。

至於40多歲護理師,羅一鈞指出,患者服務中部某醫院,近期沒有出國,於3月19日出現咳嗽,因出疹就醫後,通報並住院隔離。調查發現,該名護理師工作的醫院,曾收治一名30多歲男性患者,該男患者2月下旬曾於中國大陸出差(上海、蘇州、廣州),3月3日起陸續出現咳嗽、發燒及出疹等症狀。

該名男患者於3月8日至該醫院並收治住院,3月27日因麻疹IgG抗體陽轉通報,不排除女護理師是因病房工作,接觸該名疑似境外移入男性個案而遭感染,檢驗結果近期會出來。

持續監控接觸者 感染者曾搭機又搭高鐵

疾管署指出,已初步掌握該護理師的家庭,及醫院接觸者共224人,另外持續監測30多歲女性搭乘航班、家庭等接觸者共42人。由於兩名個案可傳染期間,有大眾交通運輸或公共場所活動史,提醒民眾,若曾在3月24日搭乘華航CI502(上海浦東至桃園),並轉搭高鐵661次由桃園至台南,或在3月21日晚間曾在台中西屯區「燒肉眾餐廳(JMall店)」用餐,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

如民眾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尤其注意要戴口罩就醫、告知接觸史;另籲請醫事人員應踴躍接種MMR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

麻疹傳染力強 打疫苗自保

疾管署呼籲,麻疹傳染力強,民眾應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疫苗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如需攜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兒前往,可於出發前,帶幼兒自費接種1劑MMR疫苗;一般民眾(特別是1981年後出生成人)近期如計劃前往,出國前2至4週,可先就醫諮詢,評估是否需要自費接種MMR疫苗。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