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泰國足球隊絕地救援 醫療救助方案公開

去(107)年夏天,泰國一支足球隊的12名男孩和教練受困洞穴,成功救援鼓舞全球民眾。這項創舉背後,多虧了一個超過百人的醫療團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日前公布細節,描述醫護團隊如何規劃「洞穴救援醫療計畫」,幫助男孩們撐過6小時黑暗、曲折的潛水路程,避免失溫和驚恐的威脅。

足球隊受困洞穴 救援難度高

根據《Medscape》報導,最初,救難人員們預計,這些男孩恐在洞穴中待上幾個月,直到雨季結束,「但顧及到即將到來的降雨,以及洞穴中的氧氣水平,只好制定了一項緊急計劃。」泰國醫學協會副秘書長Chanrit Lawthaweesawat說。

救難人員計畫,將分3天派遣海豹隊員,帶領這些男孩潛入水中,回到洞穴入口。據估計,整段路程耗時6小時,且部分男孩甚至不會游泳。團隊領導者Wutichai Isara博士指出,男孩大約有2個小時淹沒在攝氏2-3度的水中,失溫是最令人擔憂的事情。另外,由於男孩必須在黑暗的水下,通過狹窄通道,團隊也擔心男孩們會恐慌。

最怕男孩心生恐懼 失溫也會送命

《現場科學》報導,為確保男孩們的生命安全,醫師先替他們口服或注射K他命等麻醉劑,因此他們會失去意識,被潛水員護在懷裡。Chanrit Lawthaweesawat解釋,K他命是非常合理的選擇,可以在水下穿透衣服進行肌肉注射,且可以確保男孩的肌肉放鬆,避免在旅途中恐懼。

在第1天,4名被救出的男孩中,有1名發生輕微失溫,到院前體溫低於攝氏35度。對此,醫療團隊立即制定「ABC + H」救援準則,四個字母分別代表「氣道」、「呼吸」,「循環」和「失溫」,由不同專科醫師進行特別照護。

救援準則建功 13人救援成功

當男孩離開洞穴,醫療人員會立即給予加熱毯、氧氣罩和太陽眼鏡,保護孩童的眼睛,並注射溫熱的食鹽水,嚴密監控體溫,防止失溫。另外,由於男孩長時間挨餓,潛水服大多不合身,醫生還必須小心移除,避免影響他們呼吸。

雖然第2天仍有1名男童發生輕微失溫,幸好第3天救出的一批小男童,都沒有再發生失溫。Chanrit Lawthaweesawat將成功原因歸功於準則,以及救援快速。

報告最後指出,所有男孩和教練都安然無恙,醫療人員和救難人員的辛苦獲得回報。

參考資料:

1. Thai Cave Rescue: Details for Preventing Hypothermia, Panic.

2. How Doctors Treated the Thai Boys in the Harrowing Minutes After They Were Freed from Cave.

3. Quick pregnancy safe after stillbirth, study finds.

4. Chanrit Lawthaweesawat et al. Prehospital Care of the 13 Hypothermic, Anesthetized Patients in the Thailand Cave Rescue. N Engl J Med 2019; 380:1372-1373. DOI: 10.1056/NEJMc1900831

兒時常跌倒、姿勢怪異 龐貝氏症莫錯失黃金治療期

30歲的龐貝氏症患者張先生,小時候走路常跌倒,姿勢怪異,父母以為只是缺乏運動,長大後問題就會改善。後來國小五年級時被診斷出脊椎側彎,行動仍然緩慢,直到國二被老師體罰時,怎麼都無法達成動作,才被帶到腦神經內科檢查,確診為罕見的晚發型龐貝氏症,遺憾錯失了黃金治療期,肌肉已逐漸無力。

染色體變異缺失 肝醣轉葡萄糖功能出問題

龐貝氏症藥物發明之父陳垣崇博士指出,龐貝氏症是因為染色體基因突變或缺失,導致體內缺乏負責轉化肝醣為葡萄糖的「酸性α─葡萄糖苷酶」酵素,造成無法分解的肝醣持續堆積,進而肌肉功能受損,影響包含骨骼肌肉、呼吸系統、心臟在內等多重器官,是一種隱性遺傳罕見疾病,分為嬰兒型及晚發型兩種。

嬰兒型不及早治療 恐難活過2歲

嬰兒型發生率約為五萬分之一,出生前幾個月內,就會出現明顯心臟肥大、肌肉無力的情形,病情發展迅速,不立即治療常因心臟衰竭僅能存活一、二歲。2008年起台灣已全面推廣龐貝氏症嬰兒篩檢,為新生嬰兒把握黃金治療期。

晚發型發病不問年齡 平均6-8年才確診

晚發型龐貝氏症發生率約為兩萬分之一,兒童至成人都可能發病,陳博士曾收治一名病患甚至在70歲高齡才發病,主要影響骨骼肌肉及呼吸肌肉,典型症狀包括肌肉無力、下背疼痛、脊椎側彎、晨間頭痛、呼吸困難與睡眠呼吸障礙等。

晚發型龐貝氏症初期症狀,與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症狀類似,診斷困難。許多患者常遊走神經科、骨科、胸腔內科、免疫風濕科等皆無法確診,有33%病友曾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平均歷時6-8年才獲正確診斷。

治療以酵素替代療法為主 支持性療法為輔

目前主要以「酵素替代療法」終身治療,定時到醫院注射藥物,再根據患者症狀輔以不同支持性療法,例如飲食照護、呼吸照護、運動肌復健等,改善患者整體生理機能,並需要持續追蹤觀察。

誤診肌損不可逆 懷疑發病可諮詢神經內科

無論延誤診斷或誤診都將造成不可逆的肌肉損傷,肌肉強度及功能退化後,需要靠輔助器協助生活,也可能造成社交障礙,呼籲民眾平時應該注意身體變化,若骨骼肌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出現合併症狀,應該到神經內科諮詢檢查。

今年首例!中國爆出H7N9流感 內蒙自治區旅遊警示升

前往中國大陸的民眾可得小心了!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接獲中國大陸通報,甘肅省酒泉市新增1例H7N9流感病例,來自一名82歲男性,上月18日發病,31日住院治療,病情嚴重,活禽暴露史不詳,可能暴露地區為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此個案為全球去年10月迄今首例H7N9病例,目前疾管署也提升該自治區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二級警示。

H7N9流感病例 以中國為大宗

全球前一流感季,累計3例H7N9流感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發生在中國。病例數明顯較往年減少,恐與中國大陸實施家禽H7N9流感疫苗接種有關;疾管署表示,全球自2013年迄今累計1568例H7N9流感病例,其中615例死亡,通報來源以中國為大宗,共有1537例,其次為香港21例,以及澳門和加拿大皆2例。

罹H7N9流感 致死率達40%

另外,我國共確診5例H7N9流感病例,均來自中國移入。其中2例死亡;疾管署指出,H7N9流感主要為禽傳人,人傳人較為罕見,僅有零星病例,初期症狀會出現發燒、咳嗽且伴有頭痛、肌肉痠痛以及全身倦怠等現象;重症患者則在發病3至7天出現嚴重肺炎,並快速進展成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甚至多重器官功能障礙,致死率為30至40%。

落實5要6不原則 遠離H7N9流感找上門

目前包括中國大陸內蒙古自治區、廣東省、安徽省、福建省、北京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江蘇省、湖南省、雲南省,以提升新型A型流感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其他省市則列第一級注意;疾管署呼籲,若仍需前往中國,應落實5要:禽肉及蛋要熟食、正確洗手、有症狀戴口罩、不碰觸與生食禽鳥等,6不: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禽鳥肉品、不接觸或餵食候鳥及禽鳥、不野放及隨意丟棄禽鳥、不將飼養禽鳥與其他禽畜混居、不去空氣不流通或人潮擁擠的場所。當返國入境時,出現類似流感症狀,應主動告知相關人員,並儘速就醫。

狐臭人緣差 醫:止汗、除臭可改善

狐臭不是病,但臭起來要人命!夏日逼近,常令人滿身大汗。據統計,台灣每10人就有4人有腋下汗水困擾,甚至引發狐臭。長庚紀念醫院桃園分院皮膚科主任黃耀立指出,狐臭常不自覺,可用濕耳垢自我檢測,若影響生活,應積極治療。聯合心理諮商所所長邱永林心理師提醒,狐臭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且狐臭不少見,有困擾民眾勿諱疾忌醫。

多汗引狐臭 耳垢可自行檢測

黃耀立主任解釋,當天氣炎熱,過多的腋下汗水,除了汗臭味外,加上頂漿腺(大汗腺)會分泌富含蛋白質的汗液,與皮膚表層的細菌接觸後加上體溫,就會散發出強烈異味,也就是狐臭。人體汗腺可分為分佈於全身的小汗腺,以及腋下與私密處的大汗腺 (又稱為頂漿汗腺)。隨青春期荷爾蒙刺激,頂漿腺發達的人,會開始散發狐臭味道。

根據台灣臨床經驗,求診患者近8成為18-44歲。且有濕耳垢的人,有7至8成有狐臭問題。因此,可透過耳垢來輔助檢測是否有狐臭。

狐臭患者多 侵入手術令人不想治療

面對腋下多汗與狐臭困擾,一份針對「腋下多汗症的認知」調查發現,近4成民眾會採用塗抹香水、止汗劑等暫時性方式,以抑制出汗、減少身體異味;3成6會選擇手術永久性處理,但手術疤痕以及冗長的恢復期,反而影響治療意願。

黃耀立坦承,交感神經切除術針對多汗問題改善效果好,卻會造成永久性的汗水代償問題,現在幾乎很少有人施作。而腋下汗腺刮除術,則是對於味道問題處理效果好,「但對汗的問題效果較有限,目前連手術都無法有效同時改善汗與味道的問題。」

微波汗腺治療 止汗、去味和除毛都到位

目前最新治療方式,黃耀立介紹,FDA及台灣衛福部共同核可非侵入性「清新微波熱能止汗療程」,透過微波讓水分子自旋產生熱能,讓能量聚集在大小汗腺密集區域,一次性破壞富含水分的大汗腺與小汗腺,達到消除腋下多汗與狐臭的問題。由於大汗腺跟毛囊位置相近,因此也可破壞部分毛囊,達到「止汗、去味甚至除毛」一舉三得。

狐臭影響人緣 醫籲治療改善

黃耀立提到,他曾碰過年僅10歲的狐臭患者,在學校遭到霸凌,家人為免他日後身心受到影響,因而帶他接受治療。心理師邱永林更分享,曾接觸過一名有嚴重狐臭問題的男大生,無論使用體香劑或制汗劑都無法解決問題,連帶造成他與異性相處受挫,還因此性格丕變,在教室無故大吼大叫甚至怒砸桌椅,最終導致退學。

邱永林強調,狐臭其實相當常見,呼籲有相關困擾的民眾,不必覺得難為情,若真有需求,就勇於接受治療,免得越拖越久,因為生理問題而影響到人際關係,得不償失。

「大汗腺屬於痕跡器官,是隨著人類進化,已逐漸不被需要且失去功能的器官。遠古時期,人類藉由大汗腺分泌的氣味,進行溝通或分辨敵我。」黃耀立說,語言出現後,大汗腺的重要性已大幅降低,若是過於發達,反倒造成了社交困擾。若是及早面對並處理腋下問題,就可免於就學或工作時產生的社交問題。

中醫師全聯會力推巡迴醫療服務 及時照顧偏鄉居民

一聽說來的人是中醫師,這些鄒族的阿公阿嬤們立刻「maveoveoyx!maveoveoyx!」連聲道謝。阿里山鄉樂野村位在海拔1200公尺高處,在這樣的偏遠山區,醫療資源貧乏,要找間中醫診所真的是難上加難,地方上的居民想看中醫,就必須舟車勞頓到大都市,非常辛苦。為了配合健保局照顧離島、山地等偏鄉地區居民健康政策,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醫師全聯會)萌生推動「無中醫鄉巡迴醫療服務」的想法,結合各地中醫師公會的力量,開啟「病人不動、中醫主動」的巡迴醫療服務計畫,由諸多熱愛這片土地與人民的中醫師,自行撥出時間並吸收各項醫療耗材等費用,將醫療資源帶進偏鄉地區,提供弱勢民眾最佳的中醫醫療服務,讓對醫療有需求的偏鄉居民,都能及時獲得有效的醫療照顧,不再成為「無醫鄉」或「醫療孤兒」。

圖片

愛心中醫師:巡迴醫療是奉獻與使命

「巡迴醫療」指的是依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頒布「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鼓勵有能力、有意願之醫療院所至山地離島地區提供各項健保醫療服務,提升當地保險對象醫療照護可近性。而「無中醫鄉巡迴醫療服務試辦計畫」,從92年7月至今,已經開辦近15年的時間,服務全國89個偏遠、山地及離島地區之無中醫鄉鎮,至今已累積服務超過200萬人次,藉由中醫醫療資源之整合及社區意識之融入,大幅提高無中醫鄉民眾之就醫可近性,提昇山地離島偏遠地區民眾就醫醫療品質,然而在這塊大家一起生長的土地上,還有許多偏遠地區急待中醫醫療照護,故對中醫師來說,「巡迴醫療」是一種犧牲、奉獻、服務以及對生命的態度,亦是使命。

中醫師全聯會秘書長柯富揚醫師表示,在現今台灣民眾享受全民健保醫療便利性的同時,有一群在離島、山地、偏遠地區工作及生活的民眾,卻無法享受醫療的普遍照顧,在健保署及健保會的支持下,有一群三百多位的中醫師投入醫療不足地區的巡迴醫療。

今年中醫醫療投入資源不足地區邁入第十七年,嘉惠民眾超過二百萬人次以上民眾 ,民國一百零七年服務近二十七萬人次民眾 ,目前巡迴區域含蓋離島(金門、馬祖、澎湖、蘭嶼、綠島)十二鄉,山地二十八鄉,偏遠三十八個無中醫鄉及二十二醫療資源不足偏鄉,離島巡迴醫療醫師往往要運用陸海空交通工具前往巡迴點,山地和平鄕梨山甚至一趟來回十小時,新竹司馬庫斯一趟來回至少五小時,今天中醫師全聯會陪同健保會委員十餘人,實地訪察阿里山鄉樂野村巡迴點,由嘉義高鐵坐車要一小時半才抵達,中醫巡迴醫療五十歲以上病患大約佔七成六,大都是長者及行動不便的弱勢族群,經訪視病患,他們大都非常肯定及讚許中醫的巡迴醫療,風景雖好但交通是一大障礙 ,樂野村來回一趟要三小時。

中醫巡迴醫療提供中醫醫療的可近性及就醫的公平性,並促進中醫醫療的均衡分佈,照護了偏遠弱勢民眾,實在令人感動與敬佩。

嚼檳榔紓壓? 化療族群千萬別碰

一名50歲的方先生在診斷出膀胱癌之後,一直規律在醫院門診進行化療。他先前因工作緣故,養成抽菸、嚼檳榔、喝酒等不良習慣,原本靠意志力已戒除,但是罹癌後心情沮喪、壓力大,又開始以嚼檳榔來排解壓力;所幸經由個案管理師的介入,教導方先生正確的保健知識,並鼓勵參加醫院開辦的戒檳班,方先生才再度成功戒除嚼食檳榔的習慣。

口腔癌幫兇 癌症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中心吳慧君執行秘書表示,許多民眾以為嚼檳榔,是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因子,殊不知檳榔對於正在執行化療的病人,也有產生嚴重的影響。根據研究指出,檳榔子含有檳榔鹼可誘導腫瘤產生,同時也會損害味覺神經與唾液分泌,妨礙消化機能,而檳榔渣更會刺激胃壁,導致胃黏膜發炎甚至穿孔,影響營養吸收,造成營養不良;此外,癌症治療期間的營養攝取,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非常重要,當營養不足時,癌症治療效果也會變差。

向檳榔說不 「戒檳班」成效好

吳慧君執行秘書提醒,目前戒除檳榔沒有任何輔助藥品,唯一方法就是用行為去戒除。為此,台大新竹分院於醫療大樓一樓癌症篩檢中心開辦「戒檳班」,提供戒檳衛教服務,讓戒檳民眾不受時間限制,就能直接獲得專業的戒檳衛教服務;而住院病人若有嚼食檳榔習慣,也會轉介給戒檳衛教師進行訪視,提供住院病人與陪伴親友直接戒檳管道,讓嚼檳者在有限的時間裡,戒除嚼食檳榔的習慣。

喉嚨疼痛久不癒 竟是巨大扁桃腺結石作怪

嘉義市一名里長吳金和因長期左側喉嚨疼痛,至各大醫院檢查都查不出原因,疼痛難耐需長期服用止痛藥才能緩解,後經衛福部嘉義醫院耳鼻喉科張耕閤醫師檢查後,發現吳里長有「扁桃腺結石」並於門診移除之,在移除結石過程中發現,此結石十分深層且體積超過直徑1公分半以上,醫師把取出的結石顆粒展示給患者看,吳里長一臉詫異「扁桃腺也有結石?這麼大顆難怪這麼痛!」持續許久的疼痛感瞬間消失,吳里長直呼不可思議,第一次聽說扁桃腺也會結石。

喉嚨長期痛或異物感 應盡速就醫

張耕閤醫師說,一旦喉嚨有長期持續的異物感或甚至疼痛感,建議儘速就醫,由耳鼻喉專科醫師視診,或輔以內視鏡及頸部超音波檢查來確認病因對症治療。像吳里長的案例就是由於扁桃腺的隱窩機能出現障礙,持續發炎導致阻塞,阻塞又加重發炎,形成惡性循環。

平時注重口腔清潔 避免咽喉發炎結石

結石是由許多東西混合而成,剛開始可能是滋生的細菌、死掉的細胞、混合一些黏液和食物殘渣,積在隱窩裡,慢慢地會有一些礦物質的沉積,例如碳酸鈣、磷酸鈣、鎂鹽等等,最後硬化成像小石頭的樣子。張耕閤醫師建議民眾平時應該要注意口腔清潔、規律的生活作息、清淡飲食,這些都可以預防咽喉的發炎。

隆鼻變「膿鼻」 7旬婦險毀容

現年78歲的黃姓婦人,因面部發青,眉心部位甚至有膿從皮膚穿孔而出,嚇得趕緊到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就醫,經檢查才發現,竟是50幾年前,因為愛漂亮接受矽膠隆鼻所造成的後果。

身體外來植入物 易成細菌溫床

收治黃姓婦人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表示,黃姓婦人鼻中的矽膠植入物,已經置放長達五十年,而矽膠植入物為外來異物,這些異物會成為細菌滋長最好的「防空洞」,「一但有細菌進入,便會使得感染的機會大增。」

而矽膠有血液不可通透性,即使施打抗生素,可能會因血液無法滲透到矽膠內,無法將藏在矽膠內的細菌殺光,所以摘除已成為細菌溫床的矽膠,才不會有重複感染的疑慮。醫師說,「不管是隆鼻、義乳、骨折鋼板甚至人工血管都一樣,只要是外來植入物都有以上可能。」

臉部三角區遭感染 嚴重恐致命

呂明川醫師進一步說明,有膿瘍就表示已經遭細菌感染,面部發黑則是有組織壞死的跡象,如果沒有儘早治療,細菌可能會沿著面部的危險三角向上感染。

所謂解剖學上的面部危險三角,就是指人體面部眉心至兩側嘴角所連成的三角形區域,「這個區域內有許多小血管佈著,並且與腦部互通,一旦在危險三角中感染,細菌就有可能順著血管向上感染至眼睛甚至是頭部。」醫師強調,不止可能釀成蜂窩性組織炎,還會影響眼睛視力,更嚴重感染至腦部,可能致命。

鼻整形以自異體移植最受歡迎 術前評估免憾事發生

「目前鼻整形方式,大致上總歸分成三個方向:微整形注射、人工物植入以及自異體移植」目前以自異體移植,屬市面上最受歡迎,呂明川醫師指出,主要是因為取身體的部分軟骨組織,不但彈性好,而且大幅降低感染的風險,整形效果也相當持久。

微整形注射雖價格低,但嚴重可能因填充物注射到血管內,使血管阻塞或壓迫,進而造成組織壞死;矽膠、卡麥拉、GORETEX等人工物植入物可避免血管阻塞,但可能有填充物損壞,進而感染或攣縮的風險。

呂明川醫師強調,不管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整形,都要與醫師做好術前,良好的溝通與充分的風險評估,並且選擇專科醫師,才能在追求美麗的同時避免憾事發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