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水痘不可掉以輕心! 國小族群感染比例占最高

一名17歲的青少年,日前因於補習班接觸到水痘患者,導致感染水痘,隨後造成口腔潰瘍,嚴重到無法進食且高燒不斷,進而接受住院治療。醫師提醒,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年在水痘中統計發生比率約在第6-7高,且因其症狀較幼童發生狀況更嚴重,身體不適情況也更明顯,因此常需要一些醫療上的輔助。

1-9歲兒童易好發 孕婦感染恐影響胎兒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疫情報告顯示,水痘發生年齡以幼稚園至小學中低年級生(5-9歲)最多,10-14歲次之。台北醫院小兒科主任吳俞哖醫師指出,水痘好發於1-9歲的兒童,但其嚴重併發症較少,死亡率也較低,但若是1歲以下或成人感染,則併發症較嚴重且死亡率也較高;成人死亡率為兒童之25倍。此外,孕婦若感染則易導致畸胎或流產,不得不慎。

吳俞哖醫師補充,水痘在台灣地區每年都還有數百到一千多案例發生,雖然自民國93年起已針對滿週歲之孩童全面施打疫苗,但仍有一些落網之魚,加上92年以前出生之兒童未享有此一福利,因此每年的案例仍不少。

水痘四季都可能發生 疫苗注射有效預防 雖然冬天到春天是水痘好發的季節,但其他季節也不能掉以輕心。吳俞哖醫師呼籲,水痘主要由空氣、飛沫傳染與皮疹接觸傳染,因此隔離是避免感染很重要的方法。另外,由於水痘感染後潛伏期約2-3週,因此常會誤以為自己沒有受到感染,而水痘疫苗注射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建議在接觸後3-5天內盡快施打,即可避免發病。

男童絆倒手肘粉碎性骨折 醫提防跌守則

臺中一名小學四年級的陳姓男童,在學校奔跑時,因鞋帶鬆脫被絆倒,手肘著地。巨大的撞擊力讓左手手肘腫脹變形,緊急送到衛福部臺中醫院急診,經x光檢查發現,是左手遠端肱骨合併關節面的粉碎性骨折。衛福部臺中醫院骨科醫師黃敏旭建議,師長應提醒孩童勿在走廊奔跑、攀爬,並設置安全的環境裝備。

孩童被鞋帶絆倒 鋼板固定復原狀況佳

黃敏旭描述當時情況表示,一邊先安撫男童,平息他的緊張與驚嚇,一面仔細檢查手部的神經血管,並迅速安排急診手術,順利為陳小弟完成骨折復位及鋼板固定,恢復狀況佳。

治療過後,陳小弟回診時,還送了一邊復健一邊親手做的摺紙作品,給醫師表達感謝。黃敏旭醫師十分感動,認為能夠幫助小朋友恢復健康,就是當醫師最好的禮物。

孩童跌倒 手肘撐地易骨折

黃敏旭指出,幼兒或學童跌倒,很容易因為用手肘、手腕支撐或撞擊,造成手的疼痛腫脹變形。家長要多注意孩子是否有肢體的腫脹、疼痛、不敢用力的情況,有可能就是肘部、腕部骨折,或是合併關節脫臼。一般較輕微沒有位移的骨折,可以使用護具或石膏保護,如果是合併關節面的粉碎性骨折,就需要手術的復位及鋼板固定。

兩點防跌守則 師長多注意

黃敏旭溫馨提醒,師長應注意學童遊戲運動的安全,提供以下兩點防跌守則。第一點是加強生活與教育安全,應設置規範及標語,提醒孩童避免在走廊或樓梯間奔跑、攀爬,或避免在攀爬的器材上,玩鬼抓人等遊戲,否則容易發生跌倒墜落等意外。

第二點是應建置安全的環境與裝備,避免運動場地積水濕滑、地面或鋪面無翹曲或突出物,及石頭等障礙物,應確實使用護具、穿適當的鞋,並綁好鞋帶。

不菸不酒 檢查發現7公分肝腫瘤

60歲的王先生不菸不酒,體檢時發現「胎兒蛋白」數值高於標準值,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大於7公分的腫瘤,詢問疾病史時,王先生不知自己本身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第一次肝臟局部栓塞治療讓腫瘤縮小,並搭配B型肝炎治療,目前控制穩定,胎兒蛋白指數也明顯下降,於門診定期追蹤治療。

慢性肝炎症狀不明顯 不知B肝、C肝帶原

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趙俊欽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因肝癌病逝的患者中,約70%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而B/C肝炎的病患20%會進展至肝硬化,肝硬化後每年3至5%有肝癌風險,這就是所謂的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因此一般民眾往往不知自己是B/C肝炎帶原者,加上慢性肝炎症狀並不明顯,通常都是進展至肝硬化後,產生併發症如食道胃靜脈曲張出血、大量腹水、肝性腦病變(肝昏迷)等症狀,才意識到嚴重性。

肝硬化發生年齡高峰為54歲後 建議進行肝功能檢查

目前肝硬化發生年齡的高峰在54歲後,建議民國55年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可以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B/C型肝炎檢查;若為民國54年前出生的民眾,可依成人健檢進行GOT、GPT等肝功能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可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病毒肝炎檢驗,一旦確認為B/C肝炎帶原者,合乎治療計畫者,即可進行病毒藥物治療。

趙俊欽醫師建議B/C肝炎帶原者,一定要定期就醫接受肝功能、超音波、胎兒蛋白等檢查,若符合健保B/C肝炎治療條件者,應遵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才能有效阻斷肝癌三部曲的發生。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益生菌化妝品能保濕? 目前沒有科學證實

聽說過添加益生菌的化妝品,可以加強保濕嗎?其實以目前實證醫學角度而言,並沒有足夠科學證據證明;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光照治療科主任邱足滿指出,雖然近來有相關研究指出,把好菌抹在皮膚上,能有效改變皮膚微生菌叢的分布,但是否有保濕的效果,恐怕還有待證實。

溫和清洗不傷皮膚 有效達到保濕效果

邱足滿主任進一步解釋,像是洗面乳,主要功能就是幫助清潔臉部皮膚,這時就不應期待洗面乳有兼具保濕的功能,因為一旦清潔功能效果太強,反而會因此傷害皮膚,但究竟該如何擁有保濕的效果呢?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溫和清洗,且清洗時不要過度傷害皮膚,接著選擇適當的保濕劑,幫助鎖住皮膚水分。

選擇合適保濕劑 幫助皮膚鎖住水分

像是可使用吸水保濕劑,因含有甘油、丙二醇、果酸、氨基酸、天然保濕因子等成分,能有效幫助抓住水分子,或也可使用防止水分揮發的鎖水保濕劑,因含有各種礦物油脂、合成油脂、動植物油脂等,能讓皮膚達到保濕效果;邱足滿主任指出,民眾可透過敷面膜方式,透過面膜含有的大量水分,幫助皮膚短時間內提升角質層的水分含量,且即使面膜只含有水分,同樣也能擁有相同效果。

皮膚保濕不佳 小心皮膚炎找上門

但民眾要注意,若停止濕敷後,應立即塗上防止水分蒸發的保濕產品,否則恐因水分流失,造成皮膚乾燥;邱足滿主任提醒,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理想的含水量是20%到35%,如果小於10%,皮膚就會顯得乾燥,因此做好保濕工作,且減少紫外線曝曬的傷害,才能有效保護皮膚,因為一旦保濕不佳,不僅會引發皮膚炎,還會促使發癢、龜裂疼痛等症狀,嚴重甚至引發細菌感染,不得輕忽嚴重性。

亞太呼吸睡眠整合協會成立 推廣優質呼吸睡眠

現代人壓力大,許多人都有難以入睡或是睡眠品質不佳的問題。有別於以往以學術為主的醫學團體,「亞太呼吸睡眠整合協會」由產學界共同成立,強化醫界與其他產業的連結與整合,齊心協力推廣優化呼吸睡眠,一同為國民睡眠品質而努力。

多種因素干擾睡眠 全國安眠藥使用人口超過400萬

亞太呼吸睡眠整合協會理事長何豐名表示,呼吸對於人類而言,是最簡單平常的生活行為,但是因為環境、疾病等原因,造成許多人的睡眠障礙問題,同時也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在諸多種睡眠障礙中,最常見的問題即是失眠,而呼吸中止症候群、心臟病、慢性肺病等疾病,還有心理、精神和社會經濟等因素,都與失眠有影響。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國使用鎮靜安眠藥人口超過400萬人,將近每5個人就有1人有用藥的情況,曾有跨國研究顯示台灣用藥更高居亞洲之冠。有鑑於該類藥品具有成癮性,使用不當容易造成濫用及社會的危害。食藥署強力呼籲,民眾若有睡眠障礙情形,應找專科醫師看病,並依醫師指示服用藥品,切勿隨意增加劑量,產生成癮問題。

積極宣導優質呼吸睡眠整合 減少健保資源浪費

「亞太呼吸睡眠整合協會」積極宣導優質的呼吸睡眠整合,也同時致力於儀器開發、AI系統的建立、居家安全監控與照護等,盼能為落實全民健康安全照護盡一份心力,降低國人對於安眠藥的依賴性與使用率,同時也達到減少健保資源浪費的效果,協助提升民眾睡眠品質,越睡越健康。

防疫全家總動員 新生兒爸媽、照顧者應打疫苗

近年來不斷宣導「預防勝於治療」,很多民眾也明白這個道理。不過大多數民眾仍認為打疫苗是學齡前兒童與65歲以上老年人的專利,安南醫院社區暨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忠紘就指出,其實,正值壯年的民眾也同樣面臨著許多傳染病的威脅,這些族群都能靠打疫苗來達到預防效果。

咳嗽一直咳不停 應留意是否為百日咳

疾管署資料顯示,截至今年目前已有10例百日咳確診病例,與3起家庭群聚感染事件。蔡忠紘醫師就表示,因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菌所引起的呼吸道細菌疾病,經由飛沫傳染,且感染力強,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導致傳染給家中幼童或同居成員,引發群聚感染。

亞洲美國麻疹疫情拉緊報 出國要當心

麻疹在我國內相當少見,不過今年度亞洲麻疹疫情大爆發,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菲律賓去年與今年有7000例個案,越南去年12月疫情也上升,目前也有幾千例,泰國、馬來西亞疫情為2013年來同期最高,國人最愛旅遊國家日、韓每年都有疫情爆發。外電報導,美國紐約市麻疹疫情已進入緊急狀態,官方甚至祭出禁令,禁止未施打疫苗的孩童出入公共場所。

保障家人健康 可考慮自費施打疫苗

蔡忠紘醫師說明,因為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而政府的公費疫苗要到2月才會施打,因此特別建議家中有新生兒的新手爸媽,以及嬰兒照顧者,包括保母、祖父母等,都應自費施打疫苗。而懷孕27至36週的孕婦,也建議接受自費百日咳疫苗接種;民國70年以後出生的民眾,若計畫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可以在出國前2到4週諮詢醫師,並考慮自費接種麻疹、德國麻疹及腮腺炎混合疫苗,減少遭感染的機會。

一堂珍貴大體課 99歲奶奶器官左右相反

「如果母親知道她如此特別,教給醫學生這麼多,她一定會微笑。」一名99歲大體捐贈者的家屬如此表示。奧勒岡大學日前上大體解剖課時,意外發現99歲的Rose Marie Bentley除心臟外,其器官都左右錯置,通常此病難活超過成年。參與課程的醫學生Warren Nielsen佩服,Bentley能活如此長壽,讓他想要理解這位奶奶的為人,這個經驗也改變了他看顧病人的方式。

罕見解剖結構 5千萬分之1活過成年

根據《現場科學》,負責該堂解剖學的助理教授Cameron Walker描述當時情況,當學生打開Bentley的胸腔時,「他們發現其心臟周圍的血管方向有異。」他和同事檢查了她的心臟後,卻沒發現任何缺陷。然而,「當我們打開腹腔,竟觀察到她的器官都錯置了。肝臟不是位於身體右側,而是位於中線。而胃和脾通常在左邊,卻出現在右邊。」

該名奶奶罹患了一種名為「有左心的器官轉位」(situs inversus with levocardia)的罕見疾病。Cameron Walker解釋,每22,000個新生兒中會有一例,通常與危及生命的心臟疾病和其他異常有關。據估計,像Bentley的狀況,5000萬人只有1人能活超過成年,她可能是醫學史上患此病最長壽的病人。文獻紀載,另外兩名長壽病人,頂多活到70幾歲。

器官左右相反 生前99年都不知道

《Eurekalert》報導,根據捐贈者家屬提供的資料,Bentley生前99年來極度健康,但她曾經歷了幾次器官摘除手術,分別有3位醫生摘除了她的闌尾、膽囊和子宮。根據病歷,進行闌尾切除術的外科醫生曾紀錄,她的器官的位置有異。但Bentley的孩子們都不清楚這件事,他們相信她也不知道。

醫學生獲寶貴經驗 家屬:她知道會笑

Warren Nielsen現在是二年級的醫學生,是2018年參與Bentley大體解剖的學生之一。「我們不僅能夠學習正常的解剖結構,而且能夠學習所有可能的解剖變異。」他分享,「我意識到她仍照常生活,這讓我想知道她是誰。從她身上學到的東西,影響我照顧病人的態度。」

Bentley成年後,幾乎都在奧勒岡州的莫拉拉鎮(Molalla)生活,和先生經營一間飼料店。她是教堂唱詩班的成員,並擔任唱詩班老師、營地消防隊長。Bentley和先生閱讀了一首詩後深受感動,這首詩描述如何記憶死去的親人,於是決定死後將大體捐贈給醫學院教學使用。據悉,Bentley子女在大體老師的感恩會中,朗誦了這首詩。

「我的媽媽會認為這太酷了。」Bentley的兒子Louise Allee說,如果母親知道她如此特別,教給醫學生這麼多,她一定會微笑。

參考資料:

1. Med School Cadaver's Heart Was In the Right Place (But Her Other Organs Weren't).

2. Body donor's rare anatomy offers valuable lessons.

「啟動護送就醫+長效針劑」 助思覺患者重返社會

正值壯年期的阿威(化名),平時個性溫和,有著穩定的工作,是街坊鄰居口中的黃金單身漢,但從去年開始疑神疑鬼,認為鄰居想傷害他。父母解釋、安撫也沒用,反倒認為家人也存心害他,甚至開始會動手打人,精神狀況每況愈下,導致生活功能退化,更別說出門工作。

阿威的暴力情況讓家屬無能為力,因此在里長的建議下,主動通報警察,並啟動社區緊急醫療小組由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黃耀進主任前往家中訪視,與家屬溝通後,啟動護送就醫治療(俗稱強制送醫治療)。確診阿威罹患「思覺失調症」後,為了讓病情能及早穩定下來,黃主任建議施打每月一針的長效針劑合併少許口服藥物治療,終讓阿威的妄想症狀逐漸減少。出院後,願意走出家中,主動與鄰居互動,漸漸回歸正常生活。

護送就醫治療非壞事! 減輕家屬負擔與壓力

黃耀進主任解釋,許多「思覺失調症」的患者發病多時,卻因病識感低,沒有及時就醫治療,導致病情越發嚴重,也因此造成家屬沉重的負擔。透過「護送就醫」治療,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接受正規治療,也能減輕家屬照護及心理壓力。因此,若患者病情惡化,出現幻聽、幻覺、被害妄想症等症狀,且有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行為或之虞時,就建議家屬或是親友啟動護送就醫措施,透過醫療院所協助患者進行治療。

每月一針「抗精神病長效針劑」 及早穩定病情

黃主任表示,許多患者因不吃藥,導致「發病、住院」的循環不止,病情難以得到控制。目前可透過「抗精神病長效針劑」治療,只要每月回診或居家治療施打針劑,可以增加治療持續性,幫助患者穩定病情、及早重返職場及生活,而部分新一代的長效針劑也能減少患者因藥物所導致的體重增加,以及泌乳激素升高,而出現月經異常、男性女乳症等副作用,大幅提升患者的治療品質與接受度。

善用醫療資源 幫助患者及家屬回歸正常生活

最後黃主任呼籲,若碰到患者不願就醫或不便就醫時,家屬可以與醫院居家治療小組聯繫,經評估收案後,由醫護人員前往患者家中提供居家治療服務。多數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仍存在既定印象,其實只要主動治療、積極就醫,精神症狀大都能獲得良好控制,讓患者能回歸社區、正常生活。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