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跑兩步就狂喘? 當心「心臟爆擊」隨時會猝死

17歲的廖同學,平時熱愛運動,但最近上體育課跑步常會心悸,赴心臟內科檢查發現左心房長一顆如網球大的黏液瘤,隨著心臟猛烈收縮,幾乎快甩破二尖瓣,隨時有猝死風險,所幸經心臟血管外科以「心臟腫瘤切除術」切除後,目前已恢復過往運動表現,也讓家人鬆一口氣。

心臟黏液瘤發生原因不明 中老年人易好發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心臟黏液瘤並不常見,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每年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大多為良性且偶發,好發於中老年人,臨床上如廖同學年紀的患者較少,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才能發現,至於心臟黏液瘤臨床症狀不典型,多會出現胸口悶、頭暈、活動喘、心悸等與心臟衰竭相似的症狀,故難以被診斷。

心臟黏液瘤愈大 致命機率愈高

劉殷佐主任說明,當心臟黏液瘤越大,或是腫瘤碎片脫落,都可能阻塞心臟出口而危及生命或造成中風,一旦心臟腫瘤合併瓣膜問題,會引起瓣膜閉鎖不全,往往無法靠藥物治療,必須接受心臟腫瘤切除術,通常術後預後佳,且症狀多能緩解。

定期追蹤回診 出現不適應盡快就醫

劉殷佐主任提醒,心臟黏液瘤患者術後仍需於門診定期接受心臟超音波追蹤,確認黏液瘤是否再長出;此外,若出現頭暈、心悸、喘等症狀,建議尋求心臟科醫師的檢查與治療,才能降低猝死風險。

上班忙碌沒有時間運動? 7種簡單的方法幫助你燃燒脂肪

長時間坐著被證明對健康有著負面影響,不僅肥胖和高血壓到膽固醇水平異常,甚至還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每週至少150分鐘的運動時間,如果上班太忙碌沒有時間運動,不用擔心,有很多簡單活動方法幫助你動起來。好消息是不必一次全部完成,即使每天將活動分成幾小段,同樣可以獲得健康。

7種鍛鍊活動方法 輕鬆獲得健康 

(1)出門遛狗:遛狗時陪寵物一起玩遊戲,讓身體會動起來。

(2)出門散步:帶著的孩子或另一伴一起去逛街、街邊散步來保持生活樂趣

(3)鍛煉10分鐘:每天10分鐘家裡鍛煉提高心力和腦力

(4)嘗試走路說話:平常接電話時,也不必都坐在椅子上,練習說話時起來動一動的習慣。

(5)在家健身:回家觀看電視節目時,從沙發上站起來在原地做瑜伽、舉重或有養運動等。

(6)少開汽車:平常可以將汽車留在家中,多步行或騎自行車到達目的地,把握更多零碎時間來活動。

(7)爬樓梯:盡可能走樓梯,即使只是一兩樓梯,都可以鍛鍊你的心臟力量,雖然電梯可以直達上升,但不會使你心跳上升。

當你開始練習時,你會發現每天都有很多機會變得更加活躍有力,每一步都很重要!

參考資料:

No Time for Exercise? Here Are 7 Easy Ways to Move More!

發生心房顫動當心中風跟著來 醫:勿輕忽心律矯正

一名50多歲男子在晚上經常感到心悸,經心電圖檢查後確診為心房顫動,但他起初並不以為意,認為忍耐過去即可,醫師開的藥也有一搭沒一搭的吃,不料症狀越發嚴重,在某日上午因為心跳急遽加快後昏迷而緊急送醫,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所幸,轉入加護病房急救後脫離險境。自此,他開始積極配合醫囑,治療迄今15年,病情控制穩定,不僅心律恢復正常,也未出現二次中風。

預防中風、矯正心律 兩大治療關鍵缺一不可

收治上述個案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暨心臟內科醫師林俊立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之一,常見發生於中高齡族群;根據統計,65歲以上人口約5%患有心房顫動,而在80歲以上高齡族群中,發生率更高達10% ,如果本身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或是有血管硬化、心臟功能不佳等病史都會增加罹病風險。然而,由於心房顫動的發作往往是一陣一陣,容易被患者忽略,臨床上也曾遇到延誤20年才被診斷的個案。

此外,許多人常誤以為心房顫動過一陣子就會好,並不知道背後可能伴隨著嚴重併發症。林俊立醫師指出,心房顫動典型症狀為心跳不規律,血壓在心跳忽快忽慢的過程中會下降,進而出現頭暈無力、走路容易喘不過氣等症狀,如果發生在年紀大的患者身上還可能導致肺積水、心臟衰竭等嚴重後果。另一方面,心房顫動發作時會使心臟無法正常收縮,容易形成血栓,造成中風。因此,在治療上必須兼顧「預防中風」與「矯正心律」兩大關鍵。

矯正心律越早越好 新型抗心律不整藥物來相助

林俊立主任進一步說明,預防中風是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重點,臨床上會透過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達到預防中風的目標,不過,僅就抗凝血劑無法減少心房顫動發生率,患者仍有風險因為小中風、心臟衰竭等因素住院,應就心房顫動發生的根本原因-心律不整,積極矯正心律。根據臨床試驗顯示 ,抗心律不整藥物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與死亡風險,對於早期陣發性與持續性心房顫動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越早開始心律治療可以有效的減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及中風的風險。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也有許多穿戴式智能設備可以協助偵測心律不整。林俊立主任提醒,心房顫動的症狀會持續性的表現,民眾若經常感到心悸、呼吸不順、走路會喘,而且症狀持續1至2個小時以上,就有可能是心房顫動,建議儘早到心臟內科安排心電圖檢查,特別是現在社會人口高齡化與慢性疾病的增加,心房顫動的高危險群更應提高警覺,及早控制心律,避免相關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賽諾菲協助提供

吃藥不舒服不敢說 擅停藥結果竟是掛急診...

「奇怪,這位先生上次中風後,明明都按時回診,也都有拿藥,怎麼還是一直反覆中風、掛急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腦血管科主任張健宏看著手上的病歷,滿是疑惑,於是他決定與這位患者仔細聊聊,追問下才發現,原來這位患者第一次中風復原後雖然領取了幫助預防二次中風的藥物,但因為藥物副作用造成腹痛、胃食道逆流,導致他擅自停藥,停藥的結果就是中風頻頻復發、反覆進出急診室。

之後,張健宏主任建議患者改換藥物幫助預防中風,換藥後,藥物副作用情況大為趨緩,因此這位先生用藥變得非常規則,五年來,他不再因中風而頻繁往返急診室。

中風反覆發作,患者面臨失能危機

張健宏主任分析,根據衛生福利部發布的最新數據,在108年全國十大死因排行榜中,中風等腦血管疾病排名第四1,近年來,腦中風患者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腦中風的致殘率卻是非常高,腦中風患者中,有八成需要接受復健治療,當患者因腦中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對家庭與醫療、社會就會造成龐大負擔,如果中風再次發生,甚或反覆發作,失能風險便直線上升。

張健宏主任也觀察到在首次中風時,患者如果有大血管狹窄的問題,又不願接受心血管支架置放手術與其他介入治療,自然就很容易再次中風,若是小血管狹窄,患者出現再次中風的機率更增加十倍左右,這類患者必須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才能大幅減少二度中風的風險。

圖片

出現藥物副作用,務必坦誠告知醫師

目前的抗血小板第一線用藥中,以阿斯匹靈最常見,不過有些患者服用阿斯匹靈後產生腹痛、胃不舒服、胃食道逆流等不良反應,嚴重甚至胃出血、解黑便,年齡越年長的患者,出現藥物副作用的機率也越高,也有人出現藥物過敏現象,當患者因這些原因擅自停用藥物,就會隨時面臨二度中風的威脅,像前述病例就是典型例子。張健宏主任表示,當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一定要和醫師討論,現在已有相對較新型的藥物可供替代,不僅可有效控制二度中風風險,也較不容易產生腹痛等不良反應,且由於藥物較小顆,患者更好吞嚥,因此更容易遵循醫囑規律用藥。

張健宏主任也提醒,曾中風的患者若想預防二度中風,除了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有抽菸習慣者也要積極戒菸。此外,控制血壓、血脂與血糖等三高指數也很重要,當風險因子減少,中風威脅便逐漸遠離,患者也能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1.衛生福利部108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https://www.mohw.gov.tw/cp-16-54482-1.html

MAT-TW-2001154-1.0-12/2020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