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眼睛白白一層不是白內障 小心眼翳病上身

「我眼睛上白白一層,是不是白內障?」面對眼翳病,這是眼科醫師診間常見的疑問。近年來全球高溫不斷刷新紀錄、紫外線指數爆表,暴露於紫外線下就是眼翳的危險因子。亞東醫院副院長張淑雯表示,「眼翳」長在眼睛表面,常見70歲以上農民、漁夫,也有少部分登山、釣魚、摩托車族等年輕人。若眼睛出現異狀,應盡早診斷治療,並做好眼部防曬,預防疾病惡化或復發,以免影響視力。

有如「眼睛糊到蛤仔肉」 認識眼翳病

張淑雯副院長說明,眼翳是一種生長覆蓋於角膜上的纖維血管組織,有點像昆蟲的翅膀,又稱為翼狀贅片,是常見的角結膜病變,一般多從靠鼻側的眼白處開始生長,長成三角形的膜狀增生物,漸漸往角膜延伸,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

眼翳侵犯角膜 出現紅眼、乾眼症狀 嚴重會影響視力

張淑雯副院長指出,眼翳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進展緩慢,很容易被忽略,患者也不會立即就醫。但是會影響眼睛的外觀,並因為眼翳是血管組織的增生而常會有紅眼的情況發生,因為日曬、風吹共同是眼翳與乾眼症的成因,有些患者會出現有如異物感、容易流眼淚等乾眼症相關症狀。

如果眼翳漸漸蔓延到角膜中央,就有可能遮住瞳孔的視線,進而影響視力。張淑雯副院長提到,症狀包含因不規則的散光而造成視力模糊,即使戴上眼鏡還是看不清楚的問題。如果眼翳侵犯角膜、瞳孔的程度很嚴重,會造成即使手術後症狀仍無法完全改善。

至於有些患者分不清眼翳與白內障,醫師強調,白內障是發生在眼睛內,眼翳則長在眼睛表面,且眼翳病初期只會看到眼睛鼻側有紅紅的一塊突起,中期則會造成規則性散光,蔓延至瞳孔中央時,則會發生不規則散光,甚至蓋住整個瞳孔而會嚴重影響視力,建議若眼睛發生異狀時應至眼科就診及接受專業的治療。

圖片

▲亞東醫院副院長張淑雯

眼翳蔓延至瞳孔中央 應考慮手術治療

張淑雯副院長說明,如果眼翳處於初期局部,若眼睛不紅,可先不用治療,建議先戴太陽眼鏡作好保護措施;若常常有充血、乾澀、流淚等症狀,可點眼藥水緩解不適;當出現散光、視力模糊、或眼翳生長至眼睛中央等嚴重情況,則應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眼翳復發機率高達四成 特殊眼藥水、羊膜移植可降低復發率

不過,若術後沒有配合醫師指示做好預防紫外線等保護措施,眼翳術後復發率依然高達四成。為降低復發風險,張淑雯副院長指出,可於手術中使用抗癌藥物製成的眼藥水來抑制組織再生;若切除傷口較大,也可接受自體結膜移植手術來治療。自體結膜移植手術的方式為;於眼表面重建時,取患者健康的自體結膜來移植在傷口上,以幫助癒合。不過,由於取自體健康結膜的同時,也會新增一處新的傷口,可能會造成傷口疼痛及健康結膜量減少的情況。

因此,醫師提到可於手術時使用羊膜組織移植物覆蓋在傷口表面,羊膜組織取自剖腹產婦女的胎盤組織,富有促進組織生長、抗發炎及抗結疤因子。手術時可將羊膜覆蓋於眼球上,以促進傷口癒合、降低疼痛感,幫助眼睛的修復及減少再次復發的機率。

手術後要防曬 眼科醫師提注意事項

張淑雯副院長說,嚴重生長至角膜的眼翳手術後可能眼睛仍會在角膜周邊殘留白白一層結構,並非沒有治好;至於需要手術的都是高風險族群,若眼睛沒有防曬、控制乾眼症,術後仍可能復發;此外,手術時間也應慎選,避免在季風盛行或烈日曝曬的時節,以降低復發機率。

醫師也呼籲,眼翳應及早治療,該手術就手術,若拖延太久,術後可能殘留永久性不規則散光,還要評估角膜移植,更難處置。

感冒、流鼻水是流感嗎? 最新檢測15分鐘即知是否中標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好發於秋末冬初交替的季節,藉由飛沫傳播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造成流行,人類流感病毒有A、B、C三型,在台灣主要引起季節性流感為A型及B型流感病毒。

流感高峰期症狀多 高危險群易併發重症

根據2011~2017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之次級資料及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通報系統統計資料,每年約有14%的人因流感或肺炎就醫;而0.5%門診就醫之流感病患中需住院治療,其中約8%的病患需收至加護病房治療,而流感併發重症之死亡率可高達二成。

安南醫院健檢中心主任黃守正醫師表示,流行性感冒症狀通常有發燒、頭痛和肌肉疼痛,部分病人有噁心、嘔吐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流感也可能會併發嚴重併發症,嚴重者還可能會導致死亡;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有心血管疾病者、肥胖者、幼兒等皆是高危險族群,且根據研究,高危險族群更容易在感染後併發重症或死亡。

傳統快篩耗時、有偽陰性機率 新型PCR檢測快、效能優異

過去,醫界習慣使用流感抗原快篩做為第一線的快速檢查,但流感快篩試劑之敏感性僅有50-70%,表示約有30-50%偽陰性的機率會發生,造成醫師無法根據快篩結果給予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安南醫院檢驗科陳容卿主任表示,傳統的PCR檢測步驟繁瑣且非常耗時,至少需花費1天以上等待檢測結果。

然而隨著科技發展,目前已有快速PCR系統,可於15分鐘左右完成核酸擴增反應,效能也相當優異,敏感性和特異性接逼近100%,視為新一代的檢驗方式。

PCR檢測廣泛應用 第一時間揪出感染源

安南醫院許秉毅副院長表示,在面對越來越多新型疾病的威脅下,能夠在第一時間檢測出感染源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大流行期。目前快速PCR系統,不論在國內外,已廣泛應用在流感檢測,成為一種新型態的檢測方式。這樣的系統,也能應用在其他病原體的快速檢測,例如:新冠肺炎、呼吸道融合病毒、A型鏈球菌等。

腳指甲變黑別急著拔 醫師揭指甲變黑4原因

腳指甲變黑,別急著拔它!根據《runnersworld》文章分析指甲變黑有四種原因,足部外科醫生Jacqueline Sutera專家說,找出指甲變黑原因很重要,指甲受傷有急性與慢性損傷的問題,如果發現任何指甲的變色跡象,建議前往足踝科或皮膚科醫生檢查和治療。

腳指甲變黑4原因 找出原因很重要

1.重複性外傷:跑步穿著不合腳的鞋可能使腳趾損傷、長時間受外力撞擊,從無痛變色到嚴重血泡,或重物砸傷都可能使指甲的血管破裂,使腳趾下方積聚血塊,造成指甲血腫。

2.真菌感染:腳趾甲的顏色可能會因為真菌有所不同,出現黃色、藍色、綠色、棕色、紫色和黑色,輕度感染者局部用藥改善即可,侵入性感染則需要口服藥物或雷射治療。

3.黑色素瘤:這是皮膚癌最嚴重形態,指甲變黑可能是黑色素瘤生長引起皮膚色素沉澱,但是皮膚癌通常增長緩慢而無痛,難以早期發現,若沒有外傷卻慢慢變色,應該讓醫師檢查一下。

4.膚色問題:腳趾甲下面的皮膚,如同身體其它肌膚一樣,皮膚變黑時會使指甲變黑。但是這種指甲變色是對稱的、分布在多個腳指,與黑色素瘤出現在單一部位有明顯區別。

預防腳指甲變黑 穿鞋舒適保護指甲

預防腳指甲變黑,定期修剪指甲,選擇一雙適合的鞋子,確保鞋子有一個拇指長度的距離,可以讓雙腳更舒適。專家說,若已經有黑色指甲,輕度情況不需治療,但是指甲有腫脹流血引起疼痛,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清除血液,減輕腳趾壓力。若想用指甲油掩蓋變色的腳指甲,反而不能讓指甲呼吸,如果發現任何變色跡象,治療上不一定只有拔除一種方式,只要耐心等待及治療,終能迎來乾淨的指甲。

參考資料:

How to Stop Black Toenails From Ruining Your Runs

Getting Black Toenails From Running or Walking

害怕化療副作用 妙齡女乳癌復發耽誤生育良機

一名32歲妙齡女子門診就醫時,幾乎是由弟弟攙扶而來,做全身檢查時發現乳癌已轉移至肺部及縱膈腔淋巴;進一步檢視,腫瘤細胞甚至已擴散到全身多處骨頭,且單側乳房腫瘤愈長愈大,甚至出現潰爛性傷口。據病患自述,傷口幾乎天天流血,甚至出現血紅素過低,差點暈倒在家。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收治該名患者後得知,原來該名女子於28歲時右側乳房就已確診乳癌,曾於歐洲動過手術,但術後因擔憂害怕治療副作用,並沒有完成後續治療,以至於一年前在同側乳房又面臨乳癌復發,又因延遲就醫,導致狀況變得棘手。最後是由弟弟從南美洲飛往病患住所,將其帶回台灣接受治療。

周旭桓醫師感嘆,乳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但仍有機會復發,「尤其,若沒有聽從醫師團隊建議,做好完整治療,復發機率會更高」。而現今乳癌治療邁入精準、客製化,除了開刀外,醫療團隊皆可視癌友個人狀況,配合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抑制劑等,此外,輔助治療的工具亦持續推進,副作用不再是治療的「必要之惡」,癌友們應更勇敢、積極地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

乳癌晚期復發或遠端轉移 治療已有新突破

對於局部復發及遠端轉移的乳癌,傳統治療方式是以化學治療為主,但副作用大,該病患正是因為聽說化療副作用,心生害怕而拖延治療。其實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在精準醫療下,已經可以藉由基因檢測與測量生物標記,做到個人化的精準治療,不但增加治療的準確性,也可降低不必要的副作用。

「以該病患所罹患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來說,復發或轉移時可使用荷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就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周旭桓醫師進一步說明後續治療狀況。該病患在就醫後,經過漫長溝通下,終於願意開始使用荷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經治療約一年後,腫瘤指數從當初的600多降到正常值,潰爛性傷口也已癒合,腫瘤也從原本的20公分縮小到2至3公分」。尤其,之前幾乎無法行走的她,現在已經可以四處趴趴走,最近回診時,還開心分享想去衝浪和騎重機。

不要放棄治療,醫護暖心相伴 醫籲「積極面對才能擁抱晚期希望」

「可惜的是,患者原有生育規劃,卻因延誤治療;若現在想懷孕,就得面臨停止治療的風險。」周旭桓醫師藉此提醒,如今乳癌治療科技突飛猛進,許多新的治療工具陸續被證實有臨床效益,癌友千萬不要因治療副作用而卻步,「一個病人可能無法獨自面對疾病,但是如有家人陪伴、病友團體支持,透過專業醫師與護理師的細心照護與正確治療,相信仍有機會戰勝病魔。」

周旭桓醫師表示,癌友一個人沒有辦法搬動巨石,但是一群人牽著她慢慢往前走,就會有活下去的希望與力量。今年國際知名藥廠攜手王小棣導演以首支乳癌關懷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暖心鼓勵癌友「面對『乳癌』不要怕,擁抱希望不嫌晚!」,一起為乳癌病友加油打氣!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