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常心悸當心是腦中風前兆! 符合這些選項快就醫檢查

八十多歲的陳爺爺被救護車送來急診室時已昏迷,孫子焦急地描述半小時前和爺爺在頂樓澆花時,爺爺沒有預兆的突然昏倒。就醫經核磁共振與心電圖檢查發現,爺爺兩側大腦與小腦有多處腦梗塞病灶及心房纖維顫動,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所幸在急診科、神經科、復健科醫師團隊合作積極治療下,爺爺已恢復意識,並能由孫子攙扶行走返家享天倫之樂。

具心房顫動病史 腦中風機率高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神經科吳鴻明醫師表示,65歲以上長者每千人就有2人可能有心房顫動,75歲以上則每百人就有2人以上可能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會血液形成的血塊塞住血管、阻斷血流,導致腦中風、腸中風、腎臟中風、肢體中風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心臟衰竭,並增加猝死的風險。

吳鴻明醫師補充,一般會建議服用口服抗凝血劑,可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率,但每個人身體狀況及定期有服用的藥品與劑量都不同,建議就醫由醫師評估。

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族促莫輕忽 高危族群特需注意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進展,心房顫動是長者與社會大眾應重視的健康問題。吳鴻明醫師提醒,年齡大於75歲,或曾有過短暫性腦缺血、中風或血栓疾病,或有高血壓、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男性符合上述兩項、女性符合上述一項年齡、疾病史,以及,心房顫動會有心悸的感覺,如果有心跳急速、不舒服、不規則感,或胸部出現強烈的拍動、血壓降低、身體虛弱、頭昏眼花、神智不清、呼吸急促、胸痛的症狀都要留意。

天氣轉涼當心眼中風 高危險族群應注意

近日台灣天氣狀況不穩定,氣溫時高時低,每當溫差變大時,就是眼中風的好發季節。較廣為人知的中風位置為因血栓塞住腦血管所導致的腦中風,但你知道眼睛也會中風嗎?眼中風有如不定時炸彈,是一種突發性的疾病,發病前毫無症狀,除了會突發性造成視野缺損,更會使視力瞬間喪失,是三高患者不可忽視的眼睛疾病之一。

50歲以上三高患者 眼中風發生機率相對提高

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同時也是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秘書長陳達慶醫師指出,眼底的視網膜神經元需要許多血管供給養分,當身體血液循環發生異常,視網膜中的血管就會缺血阻塞,俗稱眼中風。少部分的眼中風患者會直接造成視神經缺血性病變萎縮 (NAION),這類患者非常棘手,至今沒有確認有效的藥物治療。其餘大多數的患者是導致視網膜缺血、出血、水腫,也就是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CRVO) 或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 (BRVO),雖然病情也很棘手,但目前已有多種不同機轉藥物可以治療改善病情。大部分發生眼中風的病人,都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病史,更有研究指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更高的機率會有眼中風的問題。

拯救眼中風 健保新增有條件給付轉換長效類固醇治療

陳達慶醫師進一步說明,過去針對眼中風的視網膜水腫治療例如雷射手術,黃斑部的微脈衝雷射手術雖可以幫助阻斷血管滲漏,控制病況,但也可能造成組織的損傷,對視力的進步沒有很大的幫助。經過醫學會多位專家前輩與政府單位近年來的共同努力,目前針對眼中風,在健保專案申請部分,除了先前已開放有條件給付抗血管生成因子藥物注射,今年更新增了注射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並且兩種不同機轉藥物可依照病患的治療效果,做轉換之選擇,讓醫師與病患在選擇治療上更有彈性,能夠依照病患個別的藥物治療反應,做最佳調整。

陳醫師補充,曾有一名66歲患者,長期的高血壓加上腎病變,使他血壓控制不佳,進而導致眼中風,起初使用抗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治療,雖然水腫的狀況獲得改善,但三年內水腫狀況不斷復發,後來與病人討論後,選擇轉換使用長效型類固醇,水腫的狀況獲得穩定的控制,也因為緩適劑型的藥物特色,讓他不用每個月注射,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療順從性。這樣的病患通常在缺血性病變機轉中有較強的炎性反應,估計約占所有眼中風病患的20-30%左右,不容輕忽。

高危險族群不可忽視眼睛健康 應定期就醫檢查

預防眼中風要降低危險因子,從飲食、運動、日常作息著手。陳醫師呼籲,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及三高患者,除了日常要好好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外,飲食避免太油、太鹹、太甜,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維持正常作息、少熬夜,並且每個月自我單眼檢測視力,每年定期做眼底檢查,若有單眼出現視力衰退的狀況,應立即就醫檢查,即刻治療,才能避免眼睛發生不可逆的狀況。

老人跌倒骨脆容易折 骨科醫師教你預防骨鬆性骨折

「老人經不起摔,年紀到了,就容易骨質疏鬆性骨折,骨折後的併發症更會要人命。」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醫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表示,常跌倒是身體警訊,很多人更是跌倒骨折,才發覺有骨鬆症,呼籲民眾可透過單腳穿褲子來檢測跌倒風險,平常更應訓練肌力、平衡感,均衡飲食,並找到可持續的運動。

跌倒是身體警訊 老人骨鬆易骨折,增死亡風險

林高田指出,關係跌倒的平衡感是綜合能力,包含肌力、認知能力、視力等因素,與肝、腎和內分泌器官相關,而心臟疾病、電解質不平衡、精神情緒、頭暈疾病也會增加跌倒風險,「如果常常跌倒,代表身體機能差,可能離生命終點不遠了。」

不過,老年人老化,常跌倒算正常嗎?林高田強調,老人容易跌倒是事實,但不可能一天跌倒好幾次,老人經不起摔,年紀到了,就容易骨鬆性骨折,骨折後的併發症更會要人命。

根據統計,髖關節骨折1年後,男性死亡率約為22%,女性約為19%,死亡率相當高。他解釋,骨折後可能長期臥床,行動不便,少吃營養不足,進而免疫力降低,增加褥瘡、泌尿道、肺部感染等併發症風險,最後導致死亡。

圖片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醫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

骨鬆性骨折常見3部位 注意身高變矮4公分、駝背徵兆

尤其許多人跌倒後骨折,才驚覺鈣質流失,骨密度降低,已經骨質疏鬆了。林高田醫師指出,骨鬆性骨折的部位,根據年齡有不同特徵:

1.五十至六十歲間「橈骨遠端」:若同樣跌倒用手支撐,年輕人可能只是韌帶處受損,但罹患骨鬆的老年人,手腕處卻容易骨折。

2. 七十歲至八十歲間「髖骨骨折」:髖關節位於股骨(大腿骨)與骨盆之間,依據解剖位置,70歲常見「股骨頸骨折」;接近80歲則「轉子間骨折」較多。

3.八十歲以上「脊椎斷裂」:脊椎骨折分慢性和急性,脊椎的椎間盤呈圓錐罐頭狀,跌倒時,常壓迫在前方,導致椎間盤垮掉,發生壓迫性骨折。

雖然骨鬆通常沒有症狀,不過林高田醫師指出,患者的身高與年輕時相比,尤其是女性停經以後,身高變矮差距3-4公分以上,以及肋骨下緣與骨盆之間的寬度,開始變短,代表有駝背問題,就要留意骨鬆。

預防骨鬆飲食怎麼吃? 醫:均衡飲食是王道

「補充身體剛好缺乏的營養,飲食才有效果。」林高田醫師先強調,不過每個人缺乏的營養素,沒有檢查很難得知,因此最好的策略就是均衡飲食,有如日式料理,採「食材多元,總量少」為原則。

若是針對骨質疏鬆,擔心缺乏的是鈣質,不過林高田醫師分析,補充足夠的鈣,還要有足夠的胃酸消化,以及充足的維生素B,小腸才能吸收。隨著年紀,胃酸越來越少,消化吸收不良,老年人更要注意「別吃太少」,容易蛋白質等營養不夠,都會影響骨頭健康,太瘦的人骨鬆風險反而高。

預防骨鬆如何運動? 骨鬆患者運動危險嗎?

骨質疏鬆運動會有危險?林高田醫師強調,只要安全、正確運動就不會有危險,且骨鬆一定要運動,因為骨頭需要負重,骨細胞裡的偵測器,偵測到重力、壓力,才會生長,只靠飲食、藥物是不夠的。

至於什麼運動比較適合骨鬆患者?林高田醫師說,運動要根據自身情況適量調整,不過度運動、逞強,循序漸進,「只要有興趣持續、甚至有朋友一起的就是好運動。」強度常建議要半小時、心跳每分鐘150下,不過他也說,爬樓梯、多走一段路,累積運動量,也是好習慣。

長輩跌倒脊椎骨折 骨鬆誤認癌症骨轉移

林高田醫師分享,有一名長者,去日本旅遊時,摔了一跤,緊急送醫,脊椎骨已骨折,但腦部發現有一病灶,懷疑是癌症骨轉移導致骨折。

家屬和患者以為癌症末期,都很沮喪,結果轉診給醫師治療,發現其實只是骨鬆性骨折,認知功能也正常,腦部只是過去中風病兆,並無惡化跡象。

醫師給予骨鬆藥物治療,並叮囑在椅子上運動,均衡飲食,一個月後已能自行撐拐杖來看診,兩個月後就脫離拐杖。

骨鬆、易跌別輕忽 找出原因先預防

林高田醫師說,骨質疏鬆是身體健康的綜合指標,與蛋白質不足、運動缺乏、胃潰瘍、憂鬱、糖尿病等慢性病相關,應求助醫師診斷,揪出病因。至於預防跌倒,平衡感、肌力都要訓練,平時可觀察單腳穿褲子是否不穩,或平時走路速度過慢也是徵兆。

我的大腸癌會復發嗎? 免疫評分助判斷更精準

我的大腸癌會復發嗎?復發一直是大腸癌病友的擔憂,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第二、三期大腸癌手術後,除依據腫瘤特性,近來也可透過「免疫評分」(Immunoscore)預測復發風險,決定輔助性化療與時間長短,降低復發機率。不過醫師強調,大腸癌前3年應每3個月追蹤,後2年每半年一次,「只要密切追蹤,不用害怕復發,即早治療都有很好的療效和存活率。」

大腸癌會復發 高風險患者術後應化療

根據北榮統計,大腸癌的3年局部復發率,第一期約10%,第二期介於10-20%,第三期則受化療影響,有化療可維持30%,沒化療則增至40-50%。

黃聖捷醫師表示,若腫瘤局部在大腸,切除乾淨代表完成治療,不過腫瘤擁有往外轉移的特性,到肝臟成肝轉移、至淋巴是淋巴轉移,術後5周後應「輔助性化療」,清除「往外跑」的腫瘤,才能有效預防復發。

醫師強調,化療不是無敵,有效率約7成,但第三期病人可降低約1-2成復發風險。

哪些大腸癌患者應術後化療?

至於哪些大腸癌患者應術後化療?黃聖捷醫師提到,傳統根據腫瘤特性:(1)腫瘤侵犯深度、(2)腫瘤是否分化不良、(3)腫瘤是否阻塞腸胃道或破裂、(4)在顯微鏡下是否觀察到腫瘤已侵犯神經、血管、淋巴、(5)淋巴結取樣結果,或者手術清除不乾淨等;若符合一項即屬於復發高風險族群,越多危險因子都會影響風險。

黃聖捷醫師指出,若符合上述危險因子,第二期患者術後應化療,第三期患者術後則一定要化療,風險因子則可判斷化療療程是3個月或6個月。

圖片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

免疫評分 大腸癌術後化療判斷更精準

除了腫瘤特性外,近來研究發現,患者免疫力也與大腸癌復發風險有關。黃聖捷醫師說明,多年研究顯示,腫瘤周圍會有免疫細胞浸潤,分析這些細胞的型態、特性,可據此給出「免疫評分」(Immunoscore),若評分越高,代表「抑制腫瘤的免疫細胞較多,預後比較好」,因此被用來預測復發風險,幫助判斷是否要輔助性化療。

針對第二期大腸癌患者,黃聖捷醫師指出,假使符合傳統危險因子的患者,如果免疫評分很高,可以考慮不要化療,追蹤即可;或者沒有危險因子的患者,但是免疫分數過低,仍屬於容易復發的族群,應該要化療。

至於第三期大腸癌患者,則可根據免疫分數決定化療的療程時間,黃聖捷醫師提到,如果免疫評分高的病人,預後不錯,建議施打6個月,效果會優於3個月;至於免疫分數低的人,施打6個月效果不會更好,建議只要打3個月。

北榮統計,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第一、第二期超過8-9成,第三期術後化療則影響存活率,有化療可達7-8成。黃聖捷醫師分享,大腸癌存活率相對理想,歸因於手術以及化療藥物進步,尤其北榮第三期大腸癌患者存活率可達8成,都是因為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師等團隊給予人文關懷,病人願意接受化療,完成率也高,顯示化療對於大腸癌治療的重要性。

大腸癌不要怕復發 密切追蹤最重要

不過預測風險不代表復發機率是零,黃聖捷醫師強調,無論大腸癌風險高低,定期追蹤是最好的治療,大腸癌前3年應每3個月追蹤,後2年每半年一次,只要5年沒復發就算痊癒。

「即使大腸癌復發也不用怕。」黃聖捷醫師鼓勵,大腸癌開刀、化療成效佳,只要密切追蹤,都可以趁腫瘤還小時盡早清除,獲得不錯的存活率,甚至有機會痊癒。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