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體重過重也會影響人工受孕? 減重醫師這樣提醒

一位任職於百貨公司的30歲櫃姐,自身為B型肝炎帶原者,為了懷孕多次嘗試人工受孕「體外受精」,由於需要施打排卵針增加體內荷爾蒙,在龐大的心理壓力之下,造成體重快速上升,也常有水腫不適感,短短兩年內體重暴增14公斤,當時抽血檢測肝指數也屢屢創下新高,經過超音波檢查後發現並不是B型肝炎發作,而是中重度脂肪肝,因此,兩年來一直未成功受孕。

知名減重內科診所楊淵琪醫師表示,當時評估該名患者狀況後,建議應先暫緩懷孕計畫,第一要務應先調整體重至正常範圍以減輕肝臟負擔。在醫師的建議下,患者遵照醫囑下定決心減重,同時進行飲食控管並調整心態,終於在半年後肝指數恢復正常,也成功減掉原體重的10%。當成功減重後,繼續回到生殖醫學中心治療,結果發現原本施打排卵針只排出1-2顆卵子,在成功減重後增加到4顆卵子,最後如意得到龍鳳胎。

不能光看體重上數字高 就認為是肥胖

擁有多年減重經驗的楊淵琪醫師觀察,多數人在減重門診面對體重機時,第一反應都是表現出難掩之情,不敢面對自己真實的體重數字,且直觀將體重數值高與肥胖連結。據國民健康署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廣的方式,計算人體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當成人的BMI≥27kg/m^2時,則為肥胖,所以過高及高低都不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已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造成肥胖的原因有許多種,如能量不平衡(熱量攝取大於消耗)、現代致胖環境、肥胖基因、身體活動不足、生理因素、心理健康等因素。楊淵琪醫師提及,若想達到理想體重,減重目標應逐步設定、不求快速,才不會讓身體感到負擔,一般建議每週以減輕0.5至1公斤為原則,理想減重目標為減掉原始體重5%至10%。

了解體內荷爾蒙運作 有助於減重者成功減重

至於如何維持不復胖,楊淵琪醫師進一步說,減重者必須瞭解腸道荷爾蒙的運作方式,當進行飲食控管時,身體會因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體內的飽足荷爾蒙濃度下降,而飢餓荷爾蒙濃度上升,基礎代謝率也隨著降低,進而產生飢餓感增加、飽足感下降的狀況,而這個狀態身體需要一年的時間適應,這也是為什麼減重中期後容易復胖的原因之一。

楊淵琪醫師說,減重不能只靠意志力,因為減重不成功並非只是努力不夠,而是要想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肥胖的原因為長期攝取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這是一種能量不平衡的狀態,也就是入大於出。另外,減重能否成功也與個人心理狀態、動機強度也與減重成果有關,因此,建議必要時可尋求專業的減重醫療團隊,搭配藥物或手術治療,在減重過程中,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以改善身體負擔為出發點,培養良好飲食、運動的生活習慣,就會漸漸感受到體態逐漸變美,管理體重及健康指日可待!

COVID-19感染新趨勢 研究發現病毒對溫度非常敏感

根據《生化與生物物理研究通訊》(Biochemical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BBRC),美國猶他大學在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對溫度非常敏感,當溫度上升至攝氏34度,病毒外部結構會發生變化,但攝氏21度時,低溫環境下病毒結構保存良好,顯示出隨冬季氣溫開始下降,新冠病毒傳染性可能也就更強。病毒外部結構會被破壞,

病毒對溫度敏感 冬季發生感染可能增加

據《每日科學》,美國科學家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為了能夠測試溫度和濕度如何影響病毒表面的結構關係,他們創造病毒的類似結構,觀察病毒表面的結構分別在露天乾燥環境以及液體溶液裡的實驗會如何變化。

報導指出,實驗中模擬的病毒樣顆粒(VLPs)是不含病毒核酸的空殼結構,因此並不具有引起感染的遺傳物質(RNA),這種新方法對科學家來說,可以在不冒風險下的情況下進行病毒實驗,而病毒外殼蛋白必須要按照特定的排列順序才能保持傳染性。

研究發現,當溫度上升至攝氏34度且持續三十分鐘時,其病毒外部結構會被破壞,但在攝氏21度時,對病毒幾乎沒有任何殺傷力,這很可能表明隨冬季氣溫開始下降,在低於室溫條件或是寒涼氣候環境,新型冠病毒傳染可能性更強,而濕度雖會影響在空氣中的傳播,但他們認為對病毒顆粒表面影響不大。

疫苗不是問題終點 持續研究冠狀病毒

這是否意味著寒冷氣候更容易傳播新冠病毒呢?Michael Vershinin研究者回應,「從研究到證實尚有幾個步驟才能證明這一項論點。」但根據大規模的觀察數據有一致性的結果,冠狀病毒似乎在冬季感染更多人。她表示,病毒非常複雜,科學家對病毒的理解,目前在短時間裡已有很大的進步,相信未來幾年SARS-CoV-2和其他冠狀病毒將有更多的研究成果。

原文連結:

1、Particle Testing Has Scientists Expecting a New Surge of COVID-19 Infections – Here’s Why2

2、University of Utah researchers find COVID-like particles a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3、Coronavirus may survive on surfaces longer in winter

告別藥罐子 複方治療協助控糖一針到位

糖尿病患千萬別等到併發症出現才想要積極治療!糖尿病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有隱形殺手之稱;臨床醫師發現,有些病患等到出現血管病變症狀後才願意接受胰島素治療已經為時已晚。醫師建議,該胰島素介入治療時就應該聽從醫囑使用,而且現在有複方劑型讓控制更為簡便,呼籲糖尿病友若藥物控制不佳,最好就要跟醫師討論是否該以胰島素介入!

六旬伯不積極治療高血糖 引來心肌梗塞

六十多歲的福伯(化名)雖然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即使血糖高達兩百多,還是覺得自己沒有症狀而不願意積極治療,只願意使用口服藥物;沒想到日前竟然出現了心肌梗塞而就醫,才驚覺原來放任糖尿病不控制的結果,竟會引來這麼嚴重的反噬。

住院後為了控制血糖,福伯開始使用胰島素治療,看到自己的血糖數字降得那麼快,不禁感嘆:為什麼自己不早聽醫師的話就好!「事實上的確有些病人會像福伯一樣,等到出現嚴重併發症了,才會開始想要用胰島素治療。」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科副主任沈峰志這麼說。

控制高血糖 醫師籲胰島素重要性

沈峰志醫師指出,現在多數糖尿病友還是以口服藥物控制為主,平均使用藥物約為2~3顆左右,但是根據糖尿病衛教學會2018年統計,能夠將糖化血色素控制7以下的大約只有四成。「其中很大的因素是病人即使血糖高,但因為沒有症狀就會對控制掉以輕心。」

除此之外,藥物因為作用機轉比較複雜,有些飯前,有些飯後使用,也會讓病友感到太過複雜;至於在胰島素部分,民眾對於胰島素的誤解包括,認為只要開始打針就會洗腎、失明。沈峰志醫師表示,現在除了針對嚴重型糖尿病應使用胰島素治療外,在糖尿病治療指引中也明確指示,胰島素治療可以用在任何一個階段的糖尿病。

圖片

沈峰志醫師分析,藥物降血糖能力除了比較慢外,多數病人也需要多顆藥物才能控制;但是胰島素可以快速降血糖,且沒有劑量限制;此外,及早使用胰島素治療,還能保有胰島細胞功能;醫療團隊也會注意病人在治療期間是否有低血糖的情況,並協助其進行劑量的調整。

複方針劑胰島素 血糖控制更多元

而且除了傳統胰島素外,現在還有複方針劑讓病情控制可以更為輕鬆。沈峰志醫師解釋,目前複方針劑包括長效胰島素加上腸泌素與長短效混和型胰島素,兩者都可以用比較低的劑量達到更穩定的血糖控制效果。而搭配腸泌素的複方針劑,具有體重比較不會增加的優勢且能降低病人低血糖的風險。

除了嚴重型糖尿病、出現糖尿病症狀的糖尿病患可以使用胰島素治療外,沈峰志醫師建議,如果使用藥物血糖依舊控制不理想,就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該使用胰島素介入治療。「糖尿病就是隱形殺手,我們不希望病人是等到症狀出現後才來控制,而是應該更早期的介入預防,這樣才能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時間!」

MAT-TW-2001454-1.0-12/2020

打太極能長壽? 「武醫」何宗融解析太極的醫學價值

「太極是陰陽之母,明陰陽是走入中醫之路。」從小身體不好而習武的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何宗融醫師表示,太極陰陽與中醫架構息息相關,且西方醫學論文超過2700篇,練太極可以治療痠痛、帕金森氏症、心血管疾病、癌症、降血糖、血壓,還可以長壽,增加幹細胞數量,提升活力和社交能力,透過「吞天之氣,借力之力,壽人以柔」技巧,太極可以讓生活品質更好。

太極陰陽 是走入中醫之路

《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針對太極的醫學價值,台灣武術、太極及角力國家級教練和裁判、人稱「武醫」的何宗融醫師22日演講時表示,《黃帝內經》稱太極是陰陽之母,明陰陽就是走入中醫的道路。

在中醫架構,何宗融醫師說明,中華文化講究陰陽、五行、八卦,這些元素學說都被運用於中醫,再加上 氣、臟腑、經絡等學說,也講究天人合一。所以身心失衡時會產生疾病,中醫師以「象」診斷疾病,可以「望聞問切」,之後進行辨證,包含八綱辨證、氣血辨證、六經臟腑等,治療手段則有按蹻、針灸、湯藥。另外,若患者身心平衡未罹病,則不治已病治未病,有預防、養生保健的概念。

中醫架構 太極息息相關

中醫架構尤其和太極息息相關,何宗融醫師提到,中醫師辨證時仰賴陰陽太極圖,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共6層,來判斷病人的病情,再搭配手與足,組成12經脈(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以及五臟為陰,六腑為陽,不斷運用陰陽概念,有如電腦0和1二進位,為二分切割法,所以其實「中醫是很科學的。」

他以月經週期為例,月經前是陰,排卵後為陽,陰陽不斷輪迴,如果女生排卵期延遲,便給予助陽之品,經期就會順利。

何宗融醫師也分享,曾有一名阿嬤來診間,主述駝背、背麻,還有嘔吐。他表示,人老後脊椎駝背,關節錯位,周圍韌帶,肌腱被拉扯,全身一定會痠痛,唯有回到原本姿勢,才有機會改善。因此他以中醫傷科的太極手法,採「骨錯縫、筋出槽」治療,一個關節一個關節鬆掉,15分鐘後阿嬤就挺起來了。

目前在任何國家的中醫,太極拳都是必修課程,只是門派的心法、作法不同。何宗融醫師表示,太極八法「棚、捋、擠、按、採、挒、肘、靠」是共通項目,只要熟稔,在楊式太極可達「攬雀尾」的內勁境界,一隻麻雀在手上卻飛不起來。

圖片

▲「2020太極生活節」邀請太極名醫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部主任何宗融進行講演,以醫學實證角度分享太極的健康價值

西方醫學實證 太極對腦心肺全身都有益

不僅中華文化推崇太極,《時代雜誌》2002年也曾報導:「太極是最完美的運動」,何宗融醫師強調,太極被定位中度有氧運動,等同慢跑、健走,且全世界的太極研究文獻超過2700篇,太極對腦、心肺、全身四肢都有實證研究。

太極有何健康價值?何宗融醫師提到,研究顯示太極可以治療痠痛、帕金森氏症、心血管疾病、癌症、降血糖、血壓,甚至可以長壽。醫師說,國際神經外科專家、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發現,打太極拳,會增加幹細胞,練3年增加3倍,4年增5倍,該研究登上國際期刊《Cell Transplantation》封面。

何宗融醫師說,練過太極重心更穩,老人可防止跌倒,許多人退休後生活品質降低,學太極後,活力和社交能力反而會增加,太極可以讓生活更好。

學太極有何訣竅? 拳打千遍,其理自現

何宗融醫師分享,練太極沒有訣竅,應秉持「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悟中習」,只要一直練習,「拳打千遍,其理自現。」他引《太極拳經》:「著熟、懂勁、階及神明」,表示「著熟」是好好練,並多接觸不同門派武術,提升廣度;「懂勁」是四兩撥千金,借力之力,讓身體不斷放鬆而更健康,達到養生目的,「神明」則是多接受訓練,包含節奏、角度、力量,從養生到防身。

何宗融醫師以「吞天之氣,借力之力,壽人以柔」總結,表示藉著一呼一吸大地之氣,利用太極拳的獨有借力技巧,採鬆柔的練習方式,而達到長壽的目的。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