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連假追劇!長期盯螢幕如何保健眼睛? 醫曝關鍵在「姿勢」

你也常感到眼睛疲倦或乾澀嗎?小心可能是長期間盯著螢幕所導致!隨著3C產品普及,除了工作,日常生活也幾乎離不開智慧型手機、平板等工具,但要注意,一不小心可能傷害到靈魂之窗。但要如何保健眼睛呢?其實首要重點就是從使用3C產品時的正確姿勢開始做起。

保持正確姿勢使用3C 保護靈魂之窗

許多人都會看手機追劇、回訊息或玩手遊,長時間下來很容易就會出現頭低太低或側躺看等不正確姿勢,不僅傷害眼睛,也可能埋下頸椎產生壓迫甚至移位的危險因子。安南醫院曾印正中醫師指出,除了使用3C時要正坐、頭不能太低等正確姿勢,也應保持適當距離觀看且擁有充足的光源,若能投射至電視或大螢幕更佳。

昏暗環境使用3C產品 恐影響黃斑部

曾印正中醫師說明,主要因當近看東西時,眼睛周圍的肌肉會呈現緊繃狀態,長期下來就會影響眼球的氣血循環,促使眼睛乾澀疲倦,而若在昏暗的環境看3C產品,這時瞳孔會因放大造成更多藍光直接影響眼底,使黃斑部容易受影響,不得輕忽嚴重性。

輕按摩眼睛感到酸痛 恐是用眼過度徵兆

若用眼過度感到不適時,不妨可先以溫毛巾熱敷,再按摩眼週旁包括睛明、攢竹、承泣、魚腰等穴道,達到舒緩效果。曾印正中醫師提醒,按壓力道應控制感到微酸脹感即可,若發現輕輕按就感到酸痛時,恐已是用眼過度,必要時,應盡快諮詢專業的醫師協助,才能避免眼睛造成傷害。

痛風不僅傷關節 未控制尿酸嚴重恐洗腎

在台灣,痛風盛行率約為6.24%,男女比例約為3:1,又以中老年男性為高危險族群,但隨著飲食西化,加上肥胖比例增加,臨床上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有增加的趨勢。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痛風主要是因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腔內,導致關節腫脹變形,多好發於下肢關節,但包括足背、踝、膝、腕、肘,甚至手指間都有可能誘發。

痛風需控制尿酸值 避免引發併發症

一旦痛風發作,患者不僅會感到關節處局部發現紅腫熱痛現象,也容易因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導致無法行走或穿鞋,甚至埋下腎臟病、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腦中風等併發症危險因子。食藥署表示,尤其許多病患誤以為痛風發作時,只需服藥控制即可,但其實平常血液尿酸值的控制也是關鍵。

根據症狀給予降尿酸藥物 降低急性痛風關節炎發生 

食藥署解釋,治療急性期痛風發作,可服用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素、類固醇等三種消炎止痛藥物,醫師會根據病患疾病與症狀給予合適藥物治療,但這時在降尿酸藥物方面,若為原本未使用的急性期病患,這時就不需服用,但若本來就已使用的病患,則不宜增減劑量,才能有效防止尿酸濃度急速變化升降,降低誘發急性痛風關節炎風險。

選擇合適降尿酸藥物 控制血液尿酸值

目前國內常見降尿酸藥物包括Allopurinol、Febuxostat、Benzbromarone,雖痛風不能根治,但醫師仍會考量患者在不發作間歇期,選擇合適的降尿酸藥物,以控制血液尿酸值。食藥署強調,痛風患者除了平時飲食應多注意,若為曾痛風發作而無痛風石的患者,血液尿酸值控制應小於6mg/dL,若為有痛風石的患者,建議血液尿酸值控制在5mg/dL以下較佳。

四肢常冰冷當心週邊血管阻塞! 6種人都是高風險群

70歲的蔡阿嬤,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定期在安慎診所洗腎治療,因四肢冰冷、心臟不舒服由診所醫師轉診至醫院進行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與腳部血管都有嚴重阻塞情形。

對血管阻塞認知不足 易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內科潘恆宇醫師表示,週邊血管阻塞是一種漸進式的慢性疾病,初期幾乎毫無症狀,後來因為足趾傷口久難癒合與四肢末梢疼痛,最後進展到足趾變黑壞死,才被發現是血管阻塞導致。

這些都是高危險群 四肢變黑應盡速就醫

潘恆宇醫師指出,洗腎與糖尿病人是高危險群,另外患有三高、抽菸、肥胖、家族史的中老年人,也需特別注意。即便是術後腳部疼痛狀況改善,也務必按時服藥與定期追蹤、控制三高、適度的行走復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平日更須留意足底及腳指頭皮膚的狀況,若四肢末端變黑也請盡速就醫治療。

臺大雁行團隊合作 雙向轉診治療周邊血管阻塞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內科自2020年7月開始與雁行團隊中心臟科診所進行轉診共照合作,針對週邊血管阻塞疾病建立聯繫窗口、媒合收治的醫師、媒合轉診用藥與相關儀器設備等。潘恆宇醫師說明,若有腳部傷口難癒合,建議先至鄰近心臟科診所,經過診所醫師初步判斷,一旦發現疑似血管阻塞的病人,可以透過「轉診」的方式,由健保署「電子轉診平台」及轉診窗口專人聯繫預約與享有轉診保留號。

健保醫療資訊雲端 省時、降低重複檢查浪費

轉診時,診所檢附腳部ABI值或血管超音波檢查結果,醫師透過「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調閱資料,瞭解民眾最近的就醫用藥資料與檢查檢驗結果資料,節省等待醫院作業流程與金錢花費,也降低重複檢查的潛在健康風險。

小兒感冒流膿水 可能誘發中耳炎

3歲小寶哭鬧不停,媽媽原本以為是小感冒,打算手邊工作忙完再帶去看醫生,沒想到幾天後耳朵竟流出膿水,急忙就診,小兒科醫師檢查耳朵後,診斷為急性中耳炎,鼓膜已破裂流膿,轉診至耳鼻喉科做後續治療。小兒中耳炎是兒科常見疾病,幾乎每周都有這樣的小病人掛號,若未妥善治療,恐影響聽力。

幼兒耳咽管發育未完成 比大人容易感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杜戎玨表示,中耳炎顧名思義是中耳腔發炎。大部分為細菌感染造成,通常感冒一段時間後,喉嚨裡的細菌會經由連接中耳腔和咽喉的耳咽管跑到中耳,導致中耳腔發炎,最常見的病菌為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及卡他莫拉菌等。在小朋友較容易感冒的秋冬季節,也較好發中耳炎。

為什麼幼童比大人容易得中耳炎?這是因為小朋友的耳咽管尚未發育完成,和大人相較,小朋友的耳咽管較短,因此細菌容易跑到中耳腔。尤其6歲以下幼兒的免疫力較低,容易感冒,要特別注意。

一般感冒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中耳炎可能也有這些狀況,與感冒最大的差異是會出現耳朵疼痛現象,也可能會覺得耳朵塞塞的、聽不太清楚,而且中耳炎常劇烈疼痛起來,多數集中在單側耳朵,少數為兩耳都痛。年紀太小的孩子,還不會透過言語表達耳朵痛,常以哭鬧、抓耳朵來表現,家長要多加留意,感冒中期或中後期可能誘發中耳炎。

延誤治療恐中耳積水 損傷聽力

中耳炎診斷上,最簡易的方式是持耳鏡檢查,如果耳道被耳屎塞住,影響到醫師的視線,會施予耳朵滴劑,將耳屎溶解出來或直接清除。此外,耳鼻喉科醫師也會做鼓室圖檢查,以偵測鼓膜狀況,診斷是否有中耳炎。杜戎玨指出,大部分中耳炎是細菌造成,通常會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延誤治療,可能會有中耳積水問題,或是造成聽力受損。有研究指出,中耳炎未妥善治療,是造成小朋友聽力損傷的常見原因,不可輕忽。

中耳炎還有一種較少見的併發症,就是造成耳後突出部位的乳突發炎。這種情形較為嚴重,因為細菌鑽得深,須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以確定診斷,患者通常要住院注射抗生素治療。當小朋友發燒伴隨耳痛及耳後乳突紅腫時,應立即帶孩子就醫。

雖然還有其他原因如外耳道發炎,也可能引起耳朵疼痛,杜戎玨提醒家長,中耳炎常發生在感冒後或與感冒並存,還不會表達的小小孩如果哭鬧不止,又有感冒症狀,要請醫師檢查耳朵,看看有無併發中耳炎,提早發現並治療,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