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乾癬誤以為頭皮屑疏於治療 33歲竟遭三高、乾癬性關節炎纏身不自知

正值青壯年的小劉(化名),大學時期因滿頭的頭皮屑困擾不已,曾用去屑洗髮精想改善,但卻遲遲不見效。一陣子後,他更全身多處出現大面積紅色斑塊且伴隨紅腫、發癢,嚇得趕忙前往皮膚科就診,當下即被確診乾癬。經過短暫治療後,小劉的皮膚症狀逐漸退紅,便疏於治療。沒想到,近年小劉感到關節嚴重疼痛求診,檢查後竟發現乾癬的發炎狀態早已遍及全身,因當時未加以控制,導致才三十出頭的他竟已併發乾癬性關節炎、肥胖、三高等共病,讓他悔不當初。

乾癬若僅關注外觀 免疫失調致全身器官拉警報 招致關節炎、三高、心血管找上身

義大醫院皮膚科醫師劉懿珊表示,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症狀高達八成出現在皮膚上,例如紅、腫、癢,及脫屑等,因而讓患者誤以為乾癬僅是皮膚病。因此,臨床不少患者就像是小劉一樣,當感受到皮膚症狀緩解後,便停止規律回診與治療,更不了解其實體內發炎的狀況仍持續延燒。然而,一旦乾癬發炎症狀沒有妥善控制,恐連帶提升其他共病的發生風險,因而埋下全身上下各種併發症的未爆彈。

因免疫系統失衡,引起全身發炎的反應,將會攻擊與破壞關節。據統計,約三成 乾癬患者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嚴重會讓關節腫痛與變形,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此外,據研究統計 ,乾癬患者相較於一般人有更高的機率會出現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劉醫師表示,當皮膚病灶減退,確實表示病況隨之好轉,但問題是,若就此中斷治療,反而容易造成病況的反彈。曾門診收治一名30歲患者自以為痊癒後就沒有規律回診,等到乾癬再次復發時,病況已惡化為死亡率極高的乾癬性紅皮症。因此,劉醫師提醒,乾癬治療原則建議以More than Skin為治療原則,切勿只重皮膚病灶的改善,應以達到全身性的免疫調節為治療目標。不僅可改善乾癬外觀病灶,體內的發炎因子也可得到控制,進而降低未來共病出現而影響生活品質。

抑制全身炎症 規律治療是關鍵 治療可依據乾癬嚴重程度選擇治療方針

乾癬臨床治療主要可分為:外用藥膏、照光、口服藥物與生物製劑等,臨床會以患者的病灶的嚴重度來擬訂治療方針。病況較輕微的患者,初期會先以外用藥膏與調整生活型態為主;當症狀稍加嚴重,建議加入照光治療改善皮膚病灶。雖然照光的效果優越,但患者需要定期的往返醫院治療,對部分病友來說可能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一旦乾癬演變成中重度乾癬,則會建議患者以口服藥物或生物製劑等藥物進行治療。劉醫師指出,口服藥物主要是抑制皮膚細胞的增生、減少脫屑狀況,但長期服用藥物可能會造成肝、腎負擔。因此,使用口服藥物者需要定期追蹤、抽血監測生理數值;生物製劑,是透過鎖定發炎因子,阻斷體內發炎訊號,改善皮膚症狀,也能幫助延緩關節破壞,降低關節變形的風險。治療方式因人而異,醫師也會依據不同的狀況給予建議。因此,劉醫師更提醒患者,若治療途中有任何問題,都應與醫師進行討論,切勿自行停藥。

乾癬不具傳染性 醫師暖心喊話呼籲社會大眾給予病患溫暖關懷

為提升乾癬病患對於全身發炎的疾病認知,劉懿珊醫師加入今年由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推出的「More than Skin」衛教活動,期待透過視覺的傳遞呼籲患者,疾病的治療不應只停留在皮膚病灶的改善,更應正視全身發炎的警訊,規律回診與用藥,才能減少發炎所帶來的共病危機。

乾癬並不是傳染性的疾病,但患者常因為皮膚病灶外觀或是病名有個「癬」字,就被社會大眾投以異樣眼光,使得患者除了生理上的病痛,更出現心理自卑與內向的情況,導致患者在社交與生活上困難重重。為給予大眾正確的疾病衛教觀念,劉醫師也希望社會大眾一起響應「More than Skin」,建立乾癬並不具傳染性的正確認知,暖心喊話盼多給乾癬患者溫暖關懷,並給予適時的協助。

本篇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長針眼會傳染嗎? 不會!醫破除3迷思

你曾有過長針眼的困擾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說明,針眼的正式學名是「麥粒腫」,是眼皮腺體發炎化膿所造成,若腺體阻塞後沒有發炎化膿的腫塊,則稱為「霰粒腫」。麥粒腫因為有細菌感染,急性化膿會引起紅、腫、熱、痛,當觸摸時會劇烈疼痛,翻眼皮才看得到的是內針眼,從外面可看到或摸到鼓起的腫塊,就是外針眼,只要有紅、腫、熱、痛等症狀時,就表示細菌感染嚴重。而霰粒腫是單純阻塞而鼓起的慢性肉芽組織,患者只會覺得有異物感。

迷思1:被別人傳染針眼?

我們的臉部有很多皮脂管腺,這些皮脂管腺長到眼睛的周邊,就像臉部的皮脂管腺一樣會發炎感染,出現在臉部就叫青春痘,換句話說,針眼就是長在上眼皮的青春痘,並不會傳染。

迷思2:偷看別人洗澡會長針眼?

「偷看別人洗澡會長針眼嗎?」陳瑩山醫師強調「當然不是!」但若平時愛吃油炸物、生活日夜不正常,或是易長青春痘的體質,就容易產生針眼。當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或平時眼部清潔不完整,又不勤洗手的話,也容易長針眼。此外,由於小孩子的皮脂管線的分泌功能旺盛,風險也較高。

迷思3:手指拉眼尾可消除?

當右眼長針眼時,用左手中指繞過後腦勺拉眼尾就能消除嗎?食藥署提醒如果眼睛開始有發炎、有輕微腫痛時,千萬別用手觸摸或去拉眼尾,更不要用針去戳破膿包,以免不慎用到未消毒的器具,反而引發感染的風險。如果針眼開始有輕微腫痛時,可以用溫度50~60°C的乾淨熱毛巾,用熱敷舒緩症狀,每次約5~10分鐘、每天3~4次,有助讓堵塞的腺體開口打開,排除膿物,在緩解腺體阻塞後,感染狀況也會減輕。若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時,醫師會視情況請患者口服抗生素且使用抗生素藥膏,並進行引流。

長針眼時不宜戴隱形眼鏡,也不要隨便用手去觸摸眼睛,以免感染更嚴重,也要暫停化妝、塗眼影、畫眼線及塗睫毛膏等。食藥署叮嚀,平常不要用不乾淨的手去揉眼睛,少吃油膩食物,別讓眼睛過度疲勞,且避免熬夜,萬一針眼腫大到引起眼睛視力模糊,眼皮可能會蓋住眼睛,甚至造成散光,就要及時就醫。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90%的頭皮問題,都是因為你不夠了解他們

頭髮號稱三千煩惱絲,油頭、皮屑、落髮等問題困擾著許多人。頂著一頭亮麗黑髮讓人自信滿滿,其實頭皮上有著看不見的生態圈,讓生髮領域細胞分子生物學專家黃琇琴博士解答困擾著許多人的頭髮問題。

Q1:近期正夯的頭皮抗老化,指的是什麼?

黃琇琴博士說明,頭皮老化能簡單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頭皮老化,是指頭皮開始容易受外界環境、溫濕度變化影響而變得敏感脆弱;第二階段則是油脂分泌不平衡、甚至容易有落髮問題。第三階段的老化則是指禿頭或是所有人最終都會面臨的白髮問題。

黃博士特別強調,白髮問題不能等到白髮蒼蒼時才有所反應,以黃種人而言,一般約在40歲時就會開始出現白髮,要防止未來越長越多,應該要提前使用乳鐵蛋白胜肽產品養護頭皮。

Q2:用抗白洗髮精洗髮就能讓白髮回到烏黑狀態?

黃琇琴博士表示,市售許多宣稱能黑髮的洗髮產品,事實上成分含有溫和染劑,在洗頭時慢慢將染色顏料慢慢染色在髮絲上。

而洗髮精因為使用到頭上搓洗後就會即刻洗掉,以清潔頭皮為主要功能,難以提供其他實質效果,因此若要讓毛囊生長出真正的健康黑髮,絕對很難單靠洗髮精來達成,必須靠頭皮相關的乳鐵蛋白胜肽產品,達到滋養毛囊的功能。

Q3:把白髮染黑,卻發現頭髮白得更快、也需要更頻繁染髮了,為什麼?

黃琇琴博士指出,染髮劑內通常會有兩劑,分別是讓毛鱗片打開的鹼劑,以及含有染料與雙氧水(H2O2)的染劑。

當毛鱗片打開時,小分子染料會進入頭髮皮質層,也就是黑色素所在的位置,由雙氧水作用後,小分子染料聚合成大分子,就不會再從皮質層內離開,這就是染髮後洗頭時也不會把染色洗掉的原因。

而雙氧水具有漂白作用,因此原來黑色的頭髮會被漂白,再把色料染上,頭髮就會上色。民眾以為髮根、髮絲染黑了,實際上如果沒有染劑上色,頭髮實際上是變白了。

大多數人在染髮後發現越來越多白髮,都會誤以為是自己老化所致,原本6個月染一次、4個月染一次、3個月染一次,乃至最後染髮間隔越來越短、頻率越來越高,其實是染髮劑所造成的。

Q4:家中有遺傳性禿頭,我沒救了嗎?

黃博士坦言,禿髮者有90%都屬於遺傳性禿髮。很多人會因此對於禿頭採取消極態度、聽天由命,覺得沒救了,不過其實還不到放棄的時候。

禿髮是因為毛囊進入休止期,因此毛髮停止生長。同樣具有遺傳性落髮基因的人當中,有些人是兩年就禿光,有些人是20、30年後才慢慢禿光,因此要做的是爭取時間,讓禿髮時間往後延長。

目前市面上多數產品都是讓進入休止期的毛囊重新回到成長期。提醒民眾,知道自己遺傳性禿髮時候,最好提早開始保養,才有機會延緩禿頭問題。

Q5:我有頭皮屑,用抗屑洗髮精洗頭,或是勤勞去角質,就能解決頭皮屑問題嗎?

黃博士表示,頭皮屑問題主要源自於生長在頭皮上的黴菌——馬拉色菌。這種黴菌是頭皮的常在菌,平常與頭皮生態保持平衡,可是一旦頭皮出問題,就會過度增生,其代謝物就會造成頭皮細胞的發炎反應,而讓角質過度增生、提早剝落,因此就成為片片白屑。市面上銷售的抗屑洗髮精主要就是以抑制馬拉色菌為主。

另外也有人好奇,既然是角質增生,是否多去角質就能減少頭皮屑問題?其實不斷地去角質會對頭皮造成傷害,角質不停脫落,頭皮也會越來越乾,因此兩種方法僅能治標,不能治本。

目前的研究趨勢,是希望找到治本方式,透過調理達到頭皮生態平衡,讓黴菌等微生物與頭皮和平共處,維持頭皮健康的狀態,避免產生頭皮屑問題。

若是想了解更多關於頭皮的資訊,可以進一步關注黃博士的著作《解碼頭皮胜肽力:超前掌握關鍵5%的不老源頭》。

坐著伸展就能緩解腰痛! 日本骨科專家傳授腰痛對策

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緩解腰痛!日本骨科瑜珈事務局代表、松浦骨科醫院院長井上留美子表示,腰椎疼痛跟身體的保養不夠有關,想要緩解腰痛可藉由一項伸展運動,在不會讓腰部感到疼痛的程度內,保持身體向前彎曲的姿勢五到十秒,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有助於緩解腰椎關節疼痛,呼籲民眾運動前要好好的暖身,腰痛的症狀就會消失。

運動前伸展運動 緩解腰椎關節疼痛

井上留美子表示,許多人有腰痛的困擾,主因是身體日漸衰老和疏於保養,導致身體變得僵硬。不同於體能良好的運動員,經常有腰椎關節疼痛等複雜的問題,這都是因為身體的保養做得不夠的原因,因此日常生活要好好做伸展運動。運動前只要好好的暖身,腰痛的症狀就會消失。不過腰部的「轉動腰部」伸展運動,實際上效果不大,大腿二頭肌(大腿內側)的柔軟度,才是正確使用腰部的關鍵。

伸展運動緩解腰痛 適用族群不分老少

想要緩解腰椎疼痛,井上留美子推薦了一個伸展運動,作法是先坐在地板上,將膝蓋彎曲,用手臂抱住大腿,讓胸部和大腿緊密貼合,保持狀態並將膝蓋往前伸,身體向前彎曲直到不能再彎曲,並維持5到10秒鐘。不過伸展膝蓋若讓胸部和大腿分開,就不會產生效果,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這項伸展運動不只適合一般民眾,也適合50多歲中年人,或許這個年齡層很少能做到身體向前彎曲、手牢牢貼在地板的動作,但是只要每天持續伸展二頭肌的肌肉,就掌握了腰部護理的基本概念。 

抱膝維持身體向前彎曲 保持姿勢5到10秒

「雙手保住彎曲的膝蓋,身體向前彎曲的同時,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就是緩解腰痛的關鍵對策。」井上留美子提到,身體向前彎曲的動作屬於靜態伸展,效果比較小。想要緩解腰痛,重點在於在不讓腰部感到疼痛的情況下,維持抱膝蓋向前彎曲的姿勢五到十秒,尤其運動結束前做會很有效果。

解說 井上留美子醫師

Inoue Rumiko

骨科、風濕病、運動專門、復健醫學醫生。骨科瑜珈事務局代表,松浦骨科醫院院長。

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

(文章授權提供/ALBA 阿路巴高爾夫雜誌)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