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自體免疫病患 慎防病菌入侵!

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功能失調,會莫名攻擊自身器官組織,而提到免疫功能,首先令人聯想到對抗外來病毒、細菌的能力,那麼這群免疫功能失調的自體免疫病患,是否更容易遭受外來病菌感染?

做好防疫 免除生活中病菌威脅!

臺中榮總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信華表示,疾病本身及治療用藥都可能導致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容易感染,例如肺結核、帶狀疱疹;有時會發生一般免疫正常的人很少見的感染症,例如某些黴菌。然而自體免疫疾病臨床病症多變,包括會影響全身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或是侵犯特定器官組織的多發性硬化症、重症肌無力;或傾向慢性發炎的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多樣化的疾病型態,評估感染風險也各有不同。

陳信華建議,病友只要配合治療,穩定病情,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衛生、出入密閉多人潮場合時戴口罩、勤洗手,這些民眾耳熟的防疫措施,也正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預防外來病菌感染的自保之道。

另外,有些共病也會增加感染機率,例如糖尿病,建議每隔1、2年定期檢測血糖,觀察是否有愈來愈高的趨勢。

病菌感染 也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誘發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也可能自體免疫疾病的誘發因素!根據臺中榮總利用全國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乾燥症患者在發病前感染非結核分枝桿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因此某些病毒、細菌,可能使特殊體質者誘發自體免疫疾病;但它也可能是一種警訊,因為有自體免疫問題,本身抵抗某些細菌或病毒能力較差,所以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甚至在被診斷出自體免疫疾病前先出現一般人不易罹患的伺機性感染。」陳信華表示,臨床上也不乏病人因肺部感染入院治療,發現是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才檢查出自體免疫疾病的案例,所以若是發生少見的感染症或反覆感染,且有自體免疫疾病家族史,要提高警覺,必要時可諮詢風濕科醫師,及早診斷治療。

自體免疫病患能否靠疫苗防疫?

而談到感染,不能不提延燒全球近一年的新冠病毒,以及被視為救星的疫苗。但即使疫苗問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能不能打呢?陳信華有位病人也是醫護人員,原本建議打生物製劑治療,但可能長達半年至一年內打疫苗無法產生抗體,病人不免擔心,醫護人員必然是第一批要施打新冠病毒疫苗的特殊對象,該怎麼辦?

陳信華表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疫苗接種計畫,除了考慮疫苗類型,例如流感建議施打,但帶狀疱疹減毒活性疫苗則須謹慎;同時要依個人風險、疾病穩定度及使用的藥物等因素通盤考量。至於新冠疫苗,因目前大部分臨床試驗將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排除在臨床試驗對象之外,因此目前沒有相關數據可參考。基本上,如果沒有要前往疫區工作,在台灣感染風險低,病友倒不必太擔心。

中榮舉辦免疫風濕病友會 盼提供病友更多醫學資訊

關於「免疫與感染」還有更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12月19日(六)臺中榮總免疫風濕科將協同台灣免疫風濕疾病關懷協會,於臺中榮總研究大樓一樓舉辦「2020年免疫風濕疾病病友會聯合大會」,多位專科醫師將以生活化的互動方式,讓民眾更了解免疫與感染的距離,陳信華醫師也將分享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精采可期。

有興趣的民眾可洽報名專線:(04)2359-2525轉3354。

減重需要意志力 但光靠意志力行得通嗎?

我們都知道減重要有意志力、堅持不懈才能成功,只是,光靠意志力就能成功減重嗎?台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由承坦言自己也曾是體脂肪破表的「泡芙人」,也有減肥經驗,他直言,「光靠意志力來對抗肥胖是不夠的!」

減肥是長遠的目標 飲食控制才是核心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若以身體質量指數(BMI)為標準,只要BMI沒有落在理想範圍值(18.5-24)內,死亡率就會上升,這時應該就要考慮進行減重了。若從肥胖的原因來看,有小於5%的人會胖,原因是出在內分泌疾病,這部分自然和意志力無關,只有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行;「而其餘的95%、大部分的肥胖者,是必須透過改變飲食模式才能達到減重目標。」鄭由承解釋,想光靠運動減肥也不行,「有研究顯示,運動減重平均一年只能減1.6公斤,效率太低。」

所以,意志力只能短期對抗飲食中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從長遠來看,光靠意志力沒辦法同時滿足這兩者,「畢竟人不可能長期維持在一個飢餓的狀態,壓抑慾望或許短時間能成功,但終究容易胖回去。」他認為,在沒有接受侵入性手段如減重手術、也沒有藥物輔助下,飲食控制同時建立吃得飽、接受度高的飲食模式才是減肥能成功的核心。

壓力荷爾蒙也會致胖 睡眠與作息是關鍵

鄭由承形容,很多人認為減肥就像考試一樣,許多人會給自己訂出目標,但當目標達成後,「這套飲食習慣與方式能不能持續,是不復胖的關鍵。」他以臨床案例說明,有名經常外食的男性,在大學時代就經常以不吃晚餐、大量有氧運動來減重,卻都無法持久,且很快就復胖到原來的體重,但在經過飲食調整、熱量控制後,現在餐餐都能吃飽,也成功在兩個月內減下10.9公斤。

「成功的關鍵在於必須選定一個在減重目標達成後,還能繼續維持的飲食模式;同時減重過程中也要增加肌肉量、避免流失,以維持基礎代謝率。」至於增肌的方式則是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搭配重量訓練。

他也提醒,另一個會影響肥胖的關鍵則是睡眠,「壓力荷爾蒙(可體松)會促進減肌增脂,讓脂肪快速在體內堆積。」而壓力荷爾蒙會上升的原因與身心壓力大、作息混亂有關,尤其熬夜過後很容易令人想爆吃,所以晚上若不睡覺,也易形成肥胖。因此,睡飽很重要,身心壓力也不能過大、更不要熬夜。

最後他以自己成功減脂的經驗呼籲想要減重的人,減肥前務必要先認識食物的營養素及飽足度,選擇時也以原形食物為主,同時計算熱量,「還要配合正常作息,避免因荷爾分泌紊亂而影響新陳代謝,並要建立運動習慣來維持肌肉量。」至於減重效果一直不好的人,也可尋求專業協助,才能幫助自己找到可長久執行的飲食方式,達到不復胖的理想狀態。

五十肩合併滑囊炎,肩膀痛到不能動? 醫師曝「不卡關」秘訣

65歲徐女士近半年左側肩膀疼痛,不但無法順利穿內衣,睡覺時得避開左肩疼痛處,甚至揮手角度幾乎只能平舉,赴醫檢查發現原來是關節沾黏及滑囊炎合併五十肩,所幸透過「關節囊擴張合併關節鬆動術」免開刀治療,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沾黏性肩關節囊炎 這些情況是高危險群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琮凱表示,五十肩又稱冰凍肩,醫學上稱「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好發於長期需使用肩關節勞力、反覆肩部疼痛發炎、肩部骨折或曾接受肩部手術後的病人;另外,甲狀腺機能異常、帕金森氏症及糖尿病,也有可能引起五十肩。

肩關節囊內沾黏 使手臂活動角度有限

林琮凱主治醫師說明,五十肩主要是因肩關節囊內沾黏,使得原本可以活動自如的關節,猶如被膠水黏住一般,進而出現手臂向前向上舉角度有限、睡覺壓到肩膀會痛、天冷時肩膀不舒服、女性穿脫內衣有困難等,使得許多患者愈怕痛,愈不敢活動,導致肩部沾黏更嚴重。

保守治療無效 可採關節囊擴張合併新式關節鬆動術 

林琮凱主治醫師建議,五十肩患者若接受復健、藥物、中醫等保守治療後卻無明顯改善時,可考慮藉由非傳統開刀且無傷口的「關節囊擴張合併新式關節鬆動術」治療,醫師會先讓患者熟睡,經局部施打藥液將肩關節囊沾黏處撐開,再以特殊手法鬆動肩關節,拉開沾黏的軟組織,術後配合復健治療維持括動度,睡覺時也不必擔心壓迫肩關節,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可怕的「老年人殺手」肺炎 預防感染平常要這樣鍛鍊

入冬以來,天氣變化很大,忽冷忽熱,因此,老年人因免疫力不如年輕人,容易發生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是肺炎,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會導致老年病人活動力變差,需要臥床,導致生活無法自理,甚至造成死亡,肺炎已成為老年人健康的殺手,不得不慎。

老年人肺炎易留後遺症 恐造成不可逆傷害

每逢秋冬,老年人肺炎造成死亡,屢見不鮮。萬芳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蘇迎士表示,通常老年人肺炎經治療痊癒,有時會留下一些後遺症,包括臥床一兩個禮拜,插管限制病人的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需要他人照顧及長期心肺功能復健,對老年人身體造成不可逆傷害,值得重視。

老年人難痊癒 防照顧者傳染

蘇迎士醫師指出,老年人如果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常常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一旦受到病毒感染,就容易發病導致肺炎;他也特別強調,老年人肺炎的預防之道,平時需飲食均衡、增強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機率,因此,定期接種疫苗,如肺炎鏈球菌、流感疫苗。此外,包括家人及周遭的照顧者,也要注射,形成群體免疫,減少肺炎發生。

日常加強運動訓練 避免後遺症發生

蘇迎士醫師提及,老年人保持運動習慣也很重要,如有氧運動、散步、登山、體操及舞蹈等,都是老年人保持體力最好的方式,還有老年人無氧運動的重訓,如啞鈴、彈力帶,深蹲及伏地挺身等,可以增加心肌力,一旦感染引起肺炎,可以加速身體復原,避免後遺症發生。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