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在家防疫兼追劇 小心乾眼找上你!

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大眾宅在家中防疫,使得追劇、玩手機時間增加,用眼時間更多。高雄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陳俊良表示,多數忙碌的上班族因工作繁忙,若眼睛有不適症狀,但並非影響生活的重大眼部疾病,並不會特別到醫學中心求診。因應疫情,民眾長時間戴口罩,也無法出國旅遊等影響,恐讓人心情鬱悶,並過度使用3C產品,導致乾眼症加劇,恐在疫情後發酵!

輕忽眼睛健康 實際乾眼人數呈黑數

乾眼症的症狀相當多樣,除了眼睛經常感到酸澀、乾癢、有異物感、感覺疼痛灼熱,對外界刺激敏感,容易怕風、畏光,嚴重時還可能因為淚膜快速崩裂,出現短暫視力模糊的現象。陳俊良主任表示,高雄榮民總醫院門診有3成以上的病人都罹患有乾眼症,大多都是上了年紀同時患有白內障、青光眼,或是因眼科手術而誘發乾眼症的年輕病患;年紀較輕至中年區段的患者,多數只會到藥妝店買人工淚液、眼藥水點一點,症狀稍有改善後就不重視,很少因為眼睛有乾澀感而至醫院求診,所以實際罹患乾眼症的人數難以估算。

陳俊良主任提醒,乾眼症是多因子的慢性眼疾,但是有部分成因是可以逆轉改善的,若視為小病而輕忽症狀未就醫檢測、僅以含有防腐劑的非處方眼藥水舒緩,可能會對眼表造成傷害,使乾眼症更加嚴重,甚至有導致眼球上皮破損與角膜潰瘍的風險。

夏日眼妝卸不乾淨 酒槽性皮膚炎也是乾眼症好朋友

陳俊良主任表示,乾眼症成因主要分為淚液分泌量不足的缺水型乾眼症,以及淚液蒸發過快的蒸發型乾眼症,前者主要發生在長輩或是乾燥症病患身上;後者主要因眼瞼處瞼板腺功能異常、使瞼板腺無法正常分泌油脂,或因為眼睛盯緊3C產品過久、眨眼頻率不足,導致眼睛無法透過充份眨眼擠壓分泌油脂,如此一來,缺乏油脂保護的淚膜將快速蒸散,造成眼睛乾澀、視力時好時壞。

陳俊良主任提醒,後疫情生活時代來臨,民眾千萬別因居家時間增長而輕忽眼睛休息與充份眨眼的重要;另外酒槽性皮膚炎也是乾眼症的危險因子,除了與眼部酒糟有關,還有可能合併毛囊蠕形蟎,易引發眼睛乾澀、眼周泛紅、搔癢等症狀,且睫毛根部會堆積蠟狀角錐型分泌物;而暑假期間愛美女性,化夏日眼妝未充分卸妝,或是因嫁接睫毛而未充分清潔眼睛,也可能會因為髒污殘留、蟎蟲孳生引起乾眼症。

陳俊良主任強調,乾眼症有許多成因、症狀,民眾不可不慎,眼睛充分眨眼休息、充分清潔是維持眼睛健康的第一步,若有不適,應積極到醫院求診檢測。

積極檢測、治療乾眼症 管理瞼板腺健康與病共舞

陳俊良主任強調,瞼板腺萎縮後無法恢復,因此與病共舞維持生活品質是患者重要課題,更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檢測時可透過瞼板腺攝影,能精準測量不完全眨眼比例,可透過影像清楚看到瞼板腺的管路是否阻塞、扭曲甚至萎縮,檢測瞼板腺的健康程度,針對阻塞部分加強治療,避免管腺持續萎縮甚至完全消失。

乾眼症主要的傳統療法,包括人工淚液及熱敷還有配合飲食控制,當這些療法無效時,才會更進一步治療,例如脈衝光、自體血清、淚路栓塞及熱脈衝療法等療程來治療此種疾病。目前較新型的療法有兩種,分別是瞼板腺熱脈動治療及眼科專用的眼周脈衝光合併瞼板腺按壓之進階脈衝技術。

上述兩者皆獲得衛生福利部許可,運用此技術治療乾眼症病人,除具有更高及完整的熱能輸出外,可提供更有效的脈衝頻率來治療堵塞的瞼板腺體,脈衝光治療並且可以降低乾眼症患者的發炎反應,因此改善了傳統乾眼治療的藥物依賴度並減少副作用,甚至對無法根治的毛囊蠕形蟎也可能有抑制效果,所以可針對瞼板腺功能障礙所引發蒸發型乾眼症進行治療。台灣分別於2016年及2019年12月引進熱脈動及脈衝光這兩種乾眼症治療方式,據統計有近90%患者有效獲得改善,且此治療安全性高,目前尚未收到任何副作用報告。

乾眼症患者自我保健少不了,除了在家早晚熱敷眼睛15分鐘以上並用力充分地眨眼、幫助油脂軟化充分排出。工作較忙碌、追求更佳生活品質的民眾也可選擇使用瞼板腺熱脈動治療儀,於眼瞼內側以攝氏42.5度恆溫加熱瞼板腺,軟化凝結的油脂,配合眼瞼外部脈壓按摩,疏通阻塞的瞼板腺,維持治療效果可達6個月,且建議至少療程需持續進行,才能讓乾眼症對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更不因疾病影響工作表現。

老婦莫名暴瘦 竟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禍!

老婦莫名暴瘦10公斤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禍!

家住三峽山區的60歲王奶奶最近常常容易感到疲倦、胃口不好,手指關節處出現輕微疼痛,連騎機車催油門都有困難。鄰居介紹到國術館推拿無效,後來到醫院檢查是退化性關節炎造成,但吃藥治療後病情都沒有改善。之後手部關節腫脹疼痛更加惡化,不但刷牙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穿衣服、拿零錢買菜,而且容易跌倒,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二年下來體重更暴瘦10公斤,最後輾轉轉診到過敏風濕免疫科檢查,發現王奶奶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長達四年,經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獲得大幅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 誤診恐延誤黃金治療期

收治個案的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為疲倦感、全身痠痛及食慾不振,進而造成患者體重下滑,案例中的王奶奶才會暴瘦10公斤,若無妥善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發炎及腫脹。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包括乾眼症、乾燥症、貧血、頭痛、間質性肺炎、胃食道逆流或骨質疏鬆等等,患者經常會因上述症狀就醫治療,但病情卻無法有效改善。門診中就曾有男性患者因嘴巴、眼睛和鼻子很乾,風一吹就不舒服,到耳鼻喉科或眼科治療都沒有改善,輾轉到風濕免疫科檢查,經詳細問診,患者主述膝蓋會痛、不能蹲,但是因症狀不顯著,所以認為無相關,醫師發現患者手部有點腫,經抽血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指數超標,最後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郭孝齡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40~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五倍,95%的患者好發部位容易出現在手指間關節及手腕,且多為對稱性關節的疼痛,若未能及時治療,會造成關節破壞,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疾病的診斷會參考2010年歐美風濕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關節腫痛的數量及位置,並抽血測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Anti-CCP抗體(抗-環瓜氨酸抗體)來做綜合判斷。

用藥需「快、狠、準」 生物製劑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郭孝齡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所以治療用藥要達到「快、狠、準」的目標:「快」就是發現時要趕快治療,「狠」是盡快使用藥物緩解疾病惡化,而「準」就是精準選對藥物,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配置用藥,希望讓患者在三個月內疾病獲得緩解或是達到低疾病活動度。

目前藥物方面,第一線藥物為口服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搭配消炎用藥,若持續治療半年仍未見效,則可健保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目前常用的新型生物製劑,每四週施打一次,不但治療效果提升,也提供患者極高的就醫方便性。另外,目前也有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患者不必擔心藥物治療會影響生育計畫,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

郭孝齡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聽信偏方,避免抽煙,盡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時抱持正面思考,遵守醫囑定期回診,千萬不要亂停藥,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心臟疾病年輕化 猝死案例頻傳

近期電視上,年輕民眾或是年輕藝人猝死的新聞反覆播出,所有人都很好奇,原本常發生於中老年的心臟疾病,為何有年輕化的趨向。根據國健署從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2009~2013年之間,70歲以上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下降,但40~49歲男性卻多3成、女性則增加13.9%。而這群人又往往是社會與家庭的主力,一旦倒下後果堪慮。

年輕男性比女性罹患心臟病 比例多了五倍

敏盛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陳念中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男女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是4:3,但若是發生於年輕族群,男生罹患心臟疾病的比例比女性高出了五倍之多。通常容易發生於年輕人的心臟疾病,多為冠狀動脈的的疾病,主要是三高、抽菸、肥胖、過勞或是遺傳所導致冠狀動脈硬化所造成,而冠狀動脈的硬化則會增加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民眾可以藉由改善生活習慣來預防冠狀動脈的病變,像是每周三次固定運動30分鐘,或是少吃高膽固醇、海鮮、反式脂肪來調整飲食習慣,藉此降低心臟血管的負擔,減少心臟疾病的發生機率。

抽菸是造成年輕心臟病的頭號殺手

這些年輕族群發生心臟病最大的危險因子,陳念中醫師說明,就是抽菸的習慣。陳念中醫師分享自己的臨床經驗,有位40歲的男性病患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經過瞭解才發現原來該名男病患從年輕時每天抽5包菸,相當於醒的時候每五分鐘就抽一根菸。因為長期接觸尼古丁和焦油,讓他的冠狀動脈比正常歲數的健康男性,更加的狹窄且脆弱。還好發生心肌梗塞後在黃金時間內送達奇美醫院,經過心臟內科醫師治療取栓並且放置支架後,病患健康出院。陳念中醫師說,很多人出院後就開始繼續回到原本的生活,繼續抽菸,但如果不戒掉抽菸這個壞習慣,等待著的有可能就是下一次的心肌梗塞。只有接受治療,並聽醫生的指示戒菸,才有可能讓下次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降至最低。

醫療進步 生活習慣也要進步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許多能檢測出心臟疾病的技術,像是心電圖、心肌血流灌注檢查、心臟超音波等,都能提前檢查出心臟的問題。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人身上,千萬不能以為心臟疾病只會發生於中老年人,仗著年紀輕而小看了不良生活習慣帶來的危險,否則下次心臟疾病找上的就會是你。

阿茲海默症患者說「我想回家時」 你可以用3種溝通姿態回應

你曾經因為照顧阿茲海默症感到不耐煩嗎?當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受到損害之後,心智功能逐漸退化,記憶也隨之倒退到小時後,認不得現在的家,經常吵著說「我想要回家」,若身旁的照顧者試圖解釋他們已經回到家中,這種方法往往溝通不成,還會生一場悶氣,不妨給予空間讓他們描述腦中對於家的印象,根據《dailycaring》報導,專家提供三項照護阿茲海默症的小技巧,讓你在照護上更順心。

三種應對姿態 照顧輕鬆有技巧

1. 舒適安心替代斥責謾罵-從怒氣爆發轉向空間表達

當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不斷跟你說「我要回家」,請不要直接說:「你要我講多少次,這裡就是你家了!」盡量避免用斥責語氣,讓他們產生防衛心理機制,你可以有技巧地讓他們感覺到被理解和得到支持,不妨給予更多空間表達有關家的事情,請他們多描述關於家的感覺,例如「你說的房屋聽起來很可愛,請跟我多說一點嗎?」、「你到家後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你最喜歡的房間是哪一間?」。

2. 用諒解替代推理和解釋-從堅持講道理轉向不做批判

使用過多的推理邏輯,堅持據理以爭可能會讓患者更加堅持、激動和沮喪。請不要用力解釋說:「我們三年前搬來了,你難道什麼都不記得嗎?」,他們受損的大腦無法處理太複雜的訊息,只能看到你失望的表情,有時不必要解釋,反而讓患者感覺沒有人在聽他說話,甚至是阻止他認為重要的事情。

3. 表達肯定技巧轉移注意力-從想回家轉到有意義的地方

當他們說想回家時,可能是想回到有意義的地方,請先不要急著否定他們,第一步採取肯定態度說,「喔!這真是一個好主意,好,我收拾一下等一下就回去了。」第二步再巧妙地分散注意力,從想回家的地方轉移開,可以握著他的手肘,沿著大廳走向陽台,看著窗外的小鳥等,或者轉移至另一個日常活動中,出門散散步、停下來喝杯茶,巧妙地做有趣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

你可以多運用開放式問題引導,詢問他們的住所可以讓他們感覺被傾聽,鼓勵他們積極分享回憶,分散他們對回家最初目標的注意力。但是請記住,嘗試的方法並非在第一時間生效,也未必適用於每一位患者,但是盡最大努力保持鎮定,充滿靈活和富有創造力,通過練習這種技術讓照護變得更容易。

參考資料:

3 WAYS TO RESPOND WHEN SOMEONE WITH ALZHEIMER’S SAYS I WANT TO GO HOME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