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長期漏尿、身上常帶尿騷味好尷尬? 體外磁波儀有助改善

許多老人家都有漏尿問題,主要因隨著年齡增加,骨盆底肌肉會漸漸老化鬆弛,這時若用力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等促使腹壓增加的動作,就會導致漏尿。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泌尿科林威佑醫師指出,漏尿問題長期下來不僅使患者身心理造成影響,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其實只要藉由固定每週坐2次,共24次的療程,就能明顯獲得改善。

65歲女混合型尿失禁 體外磁波儀一舉解決

一名65歲潘女士,長期有漏尿問題,不僅身上常帶著尿騷味,早上下床時或咳嗽時症狀最明顯,就醫檢查確診為混合型尿失禁。林威佑醫師表示,經與患者討論後,採以體外磁波儀治療,幾周療程後,患者尿失禁問題已明顯改善,且不需再擔心因咳嗽造成漏尿問題,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體外磁波儀非侵入式 約三個月療程獲改善

林威佑醫師說明,體外磁波儀主要藉由高密集的磁波所產生之電流深入穿透會陰部,透過不同頻調整,促使神經肌肉不同程度的刺激,達到復健成效,屬於非侵入式治療,患者不需脫衣服,只要坐在治療椅上,每次20分鐘,每週2次,約三個月療程就能明顯感受到症狀改善,且能幫助強化骨盆底肌肉的強度和尿道的支撐力,也能活化深層肌肉和神經,達到緩解慢性骨盆腔疼痛。

體外磁波儀可治多種病症 治療前應與醫師討論

除了婦女常見的尿失禁,目前像是間質性膀胱炎、前列腺切除的失禁、攝護腺發炎、便秘、慢性疼痛、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等問題,都可以藉由體外磁波儀幫助改善症狀。林威佑醫師提醒,若有已知或可能懷孕、體內裝有心律調節器及金屬植入物等現象,則不適合接受此治療方式,建議治療前都應與醫師詳細討論,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胸悶、頭暈以為心臟病 有這些生活習慣當心「胃食道逆流」作祟

一名30歲張小姐近日因為覺得胸悶、心悸、頭暈,原以為是心臟疾病,就醫後心臟科醫師安排相關檢查無異狀,於是轉介肝膽腸胃科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

生活壓力過大、緊湊 易造成胃食道逆流

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也是肝膽腸胃科專家表示,現代人生活節奏較為快速、工作壓力大,飲食精緻化、熬夜吃消夜等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越來越多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常見症狀除了典型的胸口灼熱、胃酸逆流之外,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症狀都有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的表現。

中醫胃食道逆流 脾胃虛弱、情志影響、飲食不節所致

除了西醫,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上也是有不錯的效果。南投醫院中醫科賴卉蓮醫師表示,就中醫觀點,胃食道逆流發病原因可能有脾胃虛弱、情志影響、飲食不節等。脾胃虛弱的人因先天體質不好或是過勞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而發病。

常見患者心情鬱悶或易怒傷肝而導致氣機阻滯,影響脾胃消化而發病。或者患者飲食不節,偏食肥甘厚味、煎炸、黏膩等難消化食物,或過飢過飽損傷脾胃而發病。

治療胃食道逆流 藥物+按摩缺一不可

在治療上,賴卉蓮醫師表示,除了使用直接制酸的藥物以外,常加以健脾及滋養胃陰的中藥來修復胃黏膜,再針對產生胃酸逆流的原因加以治療,如情志鬱悶加以疏肝理氣;飲食不節過飽或食積者加以消食;過食生冷者加以溫補脾胃等來改善病症;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也可經由按摩內關穴及足三里穴來預防保健。

預防胃食道逆流 改善生活飲食習慣重要

生活習慣的調整也很重要,賴卉蓮醫師提醒,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少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如柑橘類、番茄、辛香料、碳酸汽水、及甜點蛋糕巧克力等)、少吃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製品)等減輕脾胃的負擔,情緒保持穩定有適當的抒發管道,規律運動,避免經常熬夜、抽菸、喝酒、吃宵夜等,都是可以預防胃食道逆流的好習慣。

誰說長大了就不能哭? 醫師:適當哭泣是良方

近期校園自殺事件頻傳,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常能聽到「哭又不能改變什麼、你要堅強點啊、認份吧、你能成熟一點嗎、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必要這麼在意嗎、我也曾經這樣阿,還不是走過來了」,諸如此類的語言彷彿是拴在腳上的枷鎖,讓人難以動彈。2019年每10萬人就有6.2名青少年自殺,2019年自殺防治通報高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企圖自殺。衛福部台北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品賢表示,適當哭泣是良方。

笑嘻嘻的人也可能尋短 男子漢不能哭是沉重包伏

李品賢指出,社會上有些既定印象,如長大了就不能哭、男子漢或爸爸不能哭、不要讓小孩擔心所以大人不能哭,這些都是沉重的包伏,事實上「哭」不一定是最傷心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被一部電影或一本書或一則故事感動,適當哭泣能放鬆、緩解壓力。常見門診病人說「我壓力大到好想哭」,他都會建議「那就哭吧,哭出來就會好很多,如果你擔心影響到別人,那就選擇一個你安心的空間好好哭一場」。 多數人以為情緒不穩定的人才是自殺高危險群、自殺者通常患有憂鬱症、笑嘻嘻的人就不會走上絕路、青少年自殺都因為學業壓力或被霸凌、如同放羊的小孩,常說想自殺的人不會真正尋死等,事實上這些都是迷思,自殺者的心理狀態複雜、多元且多變,每一刻所發出的訊息都有可能是他的求救訊號,如果誤解以為是刻意展現想獲得注意而忽略,可能就會產生憾事。

面對有情緒困擾的親友 不批評、以同理心傾聽陪伴

那該如何辨識自殺警訊並加以協助呢?李品賢表示,情緒異常徵象如情緒異常低沉或異常高亢、情緒起伏大、突然就哭了、改變平常親子互動的頻率,高齡者更會呈現生活無望或感到自己無用、對生活無熱情也無力改變的狀況,當面對有情緒困擾的親友,但無法得知對方困擾的原因與程度,可以透過「以同理心傾聽、不責怪批評、在心靈上理解對方,與對方站在一起」的方式關心,過程中透過「心情溫度計」檢驗對方的心情健康狀態,迅速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在自己產生情緒困擾時也適用,不要給自己及對方太大的壓力,揣著溫柔溫暖的心,多給自己及他人溫暖的機會,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肩頸痠痛想用電熱布 醫師教你正確熱敷保養

現代人久坐不動,低頭緊盯螢幕,不僅肩頸痠疼、眼睛乾澀,身體循環也不好。許多人會針對患部,使用電熱布等產品熱敷,舒緩不適。針對市面上電熱布產品特性,如何正確熱敷,避免二度傷害,由電熱科技研發博士鄭日新、急診科醫師張適恆解析。

熱敷對人體有什麼幫助? 血管擴張、增加患部血流量

《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一書作者的張適恆醫師說明,身體的肌肉、肌腱等組織,若在老化過程中受傷,身體具備自我修復功能,是透過血液將新的「零件」、養分送至患部,並把廢物、發炎物質帶走,幫助組織修復。

張適恆醫師表示,熱敷的原理即是讓血管擴張,增加患部的血流量,加強自我修復功能,若是手腳冰冷,熱敷也能局部加熱,擴張四肢血管,保持暖活。此外,血液中具有白血球、抗體等免疫系統成員,有助清除感染處的細菌,例如眼睛長針眼時,熱敷也有助於改善感染情形。

熱敷加遠紅外線有用嗎?

許多電熱敷產品也具備遠紅外線功能,張適恆醫師解釋,人的眼睛只能看見一定範圍波長的光,紅外線則屬於肉眼看不見的光,又分「近紅外線」和「遠紅外線」。其中只有遠紅外線具有醫學實證,研究顯示,可以擴張血管,並可促進纖維母細胞產生膠原蛋白,可增加血液循環、組織修復,確實有醫學證據。

圖片

▲張適恆醫師

冬天來了 市售電熱材料有哪些?

電熱科技研發博士鄭日新提到,市面常見兩類型的發熱材料:

1.碳纖維發熱

由布料或者其他材料封裝碳纖維發熱絲形成發熱片,通過電流來使材料發熱。特點是製造成本低,加熱速度快,但缺點是較硬、不透氣、不能凹折,容易斷裂。主要用於電熱板,電熱毯等產品。

2.石墨烯發熱片

採用含有石墨烯材料的發熱層與電磁防護層等材料合成,構成封裝的加熱片,通過較低的電流產生熱量。特點是可以大批生產,加熱效率高,防水性好,但缺點是材質較硬。

鄭日新博士指出,鑒於上述材料的缺點,他研製出一種低電壓速熱紗布,採用碳納米管嵌銀技術,具有加熱快、耗電少、可水洗、耐破損等諸多獨特優點,更被運用於新一代高空戰機飛行員「調溫服材料」,幫助飛行員克服1萬5000公尺,機艙外溫度為零下40-80攝氏度的環境。

航太等級電熱布 加熱布新材料

鄭日新博士解釋,航太等級電熱布的核心專利技術,是採用碳納米管嵌銀技術,通過新技術使其永久性結合在紗線上,再用這種紗線與普通紗線混合紡織成布料。僅需低壓直流電就可以迅速加熱,並釋放遠紅外光波,達到迅速提高溫度的作用。

鄭日新博士指出,航太等級電熱布是真正的紡織成型的布,具有和普通織物一樣的質感和舒適度,透氣不悶熱、快速滅菌除臭,且可以水洗、全濕狀態可以安全工作,不漏電。

鄭日新博士提到,航太等級電熱布已經可運用於速熱背心、速熱長袖內衣、速熱床單、加熱沙發、加熱護具等,還可開發成電熱睡袋、電熱牆布等產品,更可針對亞建康族群開發眼罩、腰帶、圍脖等。

用電熱布熱敷 醫師提3大注意事項、3大熱敷要點

不過使用電熱敷產品,張適恆醫師提醒:

1.小心燙傷:注意電熱產品溫度太高,或無法保持恆溫,可能會燙傷。

2.透氣度:電熱產品接觸皮膚,久了變溫熱,可能產生濕疹等皮膚問題,提醒注意透氣。

3.舒適度:熱敷需長時間貼在皮膚上,建議柔軟舒適的產品。

另外,熱敷三大避免要點:

1.熱敷時機:若撞傷、瘀青,不可以熱敷,前6小時應冰敷。

2.熱敷時間:一次不要超過半小時,若皮膚薄、脂肪少的部位,如膝蓋,建議5-10分鐘就好,一天可分2-3次。

3. 特殊疾病:糖尿病、周邊動脈疾病等患者,末端感覺遲鈍,熱敷要特別小心,避免已經燙傷不自知。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