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為什麼運動前要熱身? 有這些好處

從小就被教育運動前要熱身,醫師也說運動前應該要熱身,但為什麼要熱身?熱身有什麼好處?會讓運動表現變好嗎?肌力與體能教練曾子桓表示,熱身主要目的,是讓運動員為接下來的訓練及比賽,預作心理準備,並提升表現、減少潛在運動傷害的風險。

熱身幫助動作更靈活 疲勞恢復更快

熱身增加後續表現的效應分為兩種,分別為溫度影響效應及非溫度影響效應,這些效應正向的影響後續的表現,包括:

1.加速主動肌與拮抗肌兩者的收縮與放鬆(動作模式更流暢)

2.改善力量發展與反應的時間比率(動作更快)

3.增加肌力及爆發力(力氣更大、跳更高、跑更快)

4.降低肌肉和關節的黏性阻力(動作更靈活)

5.增加活動肌群的血流量(讓肌肉更快代謝疲勞物質)

6.強化代謝反應(讓疲勞恢復較快)

7.增強心理素質的準備(對運動輸贏更有心理準備)

熱身為漸進式 15分鐘內接著運動不冷卻

熱身的組成包括,一般熱身與特殊熱身,前者以提高生理參數等,後者則是與運動相似的動作、技巧。曾子桓教練說明,整體熱身以漸進式方式進行,提供足夠強度來提高生理參數,又不會導致疲勞建議將熱身融入訓練中,或間接將接下來的專項動作帶出。建議熱身後15分鐘內必須進行接下來的活動,超過太久熱身的正面效益會降低。

理想熱身結構 提高、活化及流暢、增強

理想的熱身結構分為RAMP,提高(Raise)、活化及流暢 (Activate & Mobilize)、增強(Potentiate)。提高是指透過較低的活動量來提高生理參數,如身體溫度、心跳率、呼吸率、血流量、關節潤滑度等,不像傳統的有氧運動,而是嘗試透過運動員接下來比賽或訓練中,所運用的動作或技巧,例如:Skips、跳繩、自行車等。

活化及流暢包括典型的伸展要素,著重在流暢性、動作範圍的提高、肌肉啟動,並整合控制、穩定性、柔軟度等。例如:Spiderman with twist、毛毛蟲爬等,曾子桓教練提到,目前對於是否包括靜態伸展尚有爭議,證據尚未一致,需由肌力體能教練分析風險來決定。

增強階段強調一定運動強度,特別是具有高度依賴爆發力的項目中,增強階段的熱身就更重要。例如:衝刺訓練、增強式訓練等。

也有足夠的科學證據顯示,運動前熱身也可以減少運動傷害,減少運動後的疲勞,曾子桓教練提醒民眾,冬天血液循環較慢,四肢冰冷,尤其是軟組織(軟骨、肌腱、韌帶)的導熱性較差,需要足夠熱身才能獲得應有的效益,在運動之前一定要記得熱身。

新生兒持續吐奶別以為正常! 當心「急性中腸扭轉」致命

產後第5天,喜逢第一胎的玟玟和先生在月子中心準備休養,但才過幾個小時,護理師就發現寶寶喝奶不但會吐,甚至伴隨膽汁,交代夫妻倆必須立刻帶孩子到醫院;經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後顯示,寶寶出現中腸扭轉的現象,已嚴重影響小腸的血液供應,須立即手術以避免腸子壞死。

急性中腸扭轉 嚴重將導致死亡

亞東醫院小兒外科主任許琪琪表示,急性中腸扭轉對一般人來說是個非常陌生的疾病名詞,但對小兒科或小兒外科醫師來說卻是可怕的地雷,只要稍有延遲診斷和治療,就可能造成大量的腸子壞死,導致病人必須終生依賴靜脈營養維生,甚至死亡。

許琪琪主任補充,急性中腸扭轉多發生在新生兒時期,最典型的症狀是出生後能正常喝奶排便,但3~5天後突然發生大量膽汁性嘔吐。

治療急性中腸扭轉 即時手術是關鍵

在治療方面,手術是唯一的選擇且必須即時。除了把腸子旋轉復位,也得把十二指腸及腸系膜根部處的沾黏鬆解,並將闌尾切除。許琪琪主任說明,手術的方式包括開腹術及腹腔鏡手術,不過也有報告指出接受腹腔鏡手術的病童,腸扭轉復發率較高,可能原因是腸系膜根部分離不足,術後沾黏較少等因素,反而增加扭轉的復發機率。

延誤治療恐致「短腸症」 寶寶持續嘔吐快就醫

手術後通常5~10天腸道功能就會逐漸恢復,但若延誤治療導致腸子缺血壞死,則就必須切除大量的小腸,病人會因「短腸症」需終身依賴靜脈營養,等待日後小腸移植的機會。

許琪琪主任呼籲,有先天腸子旋轉不良的病人,約90%會在1歲前發生症狀,因此,如果寶寶有持續嘔吐現象,甚至伴隨膽汁性的嘔吐,須盡快前往醫院就醫,以避免腸道壞死的遺憾。

攝護腺指數高就是「攝護腺癌」嗎? 抗原指數上升可能有5原因

攝護腺指數高不代表就是抗癌指數!花蓮慈濟醫院泌尿腫瘤科江元宏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因健康檢查、排尿問題來到門診,發現指數過高誤以為是癌症腫瘤,過度擔憂想要去吃偏方降指數、降癌症,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被治療指數嚇到,治療指數不等於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去了解指數上升的背後原因,針對發生原因做進一步治療。

攝護腺抗原指數上升 不代表是攝護腺癌症

江元宏醫師表示,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是攝護腺上皮組織的所分泌的特殊蛋白,作用在幫助精蟲液化和分解子宮頸上皮黏液,使精蟲能自由移動順利進入子宮,再與卵子結合。醫師說,只要與攝護腺相關的疾病,包括良性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發炎、近期做過膀胱尿道鏡檢查、導尿管插入、及攝護腺癌等五大原因都可能造成攝護腺抗原指數的上升。

指數只是篩檢工具 而非診斷治療用途

江元宏醫師指出,不論是因排尿問題、或是健康檢查發現到攝護腺指數的異常,指數升高不代表就是癌症,因為攝護腺特異抗原是攝護腺的特殊蛋白,但並非癌症所特有的蛋白。醫師會藉由進一步的肛門指診、年齡閾值評估、指數相較於攝護腺體積的密度、及指數上升速度等各參數進行綜合判斷,評估攝護腺癌的風險機率,若有疑似腫瘤情形,則建議進行切片手術以進一步確診。

另外,攝護腺指數會因年紀大小、攝護腺體積而有所不同,年紀越低則設定閾值越低,一般正常閾值應<4 ng/mL,四十多歲應為<2.5 ng/mL、五十多歲應為<3.5 ng/mL、六十多歲應為<4.5 ng/mL、七十多歲應為<6.5 ng/mL。

切片良性結果有兩種 持續追蹤觀察跡象

切片診斷時發現”攝護腺指數升高,但切片病理結果為良性”,這代表什麼?江元宏醫師解說,切片只是取樣,並不代表百分之百確診,切片結果良性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診斷為攝護腺良性肥大或是發炎情形,但沒有癌細胞存在,另一種是沒有採樣到癌症病灶,臨床上應持續追蹤觀察。因此,若攝護腺指數持續升高,可能需要第二次、第三次切片,假如是很早期低惡性度範圍小的腫瘤,亦不必過度擔心,持續於泌尿科門診追蹤即可。

了解指數上升背後原因 切勿聽信降指數偏方

至於有沒有藥物能下降指數或是預防攝護腺癌?江元宏醫師表示,民眾千萬不要一直想去治療指數,治療指數不等於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了解治療指數會上升的原因,針對發生問題原因做進一步治療。江醫師說,目前沒有任何藥物被證實或核准可以預防攝護腺癌,千萬勿聽信坊間降低指數和預防癌症的偏方,或是購買昂貴藥物治療抗原指數,聽取不切實際的說法。

多與醫師溝通討論 找出最適切治療方式

江元宏醫師呼籲,攝護腺不論是良性、或惡性腫瘤,現在都有非常良好的治療方式,重點在於提早診斷和治療,特別是早期攝護腺癌和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很類似,民眾單靠自我症狀不易區分。醫師並呼籲民眾無須過度擔憂指數高低,最重要的是找到背後原因,盡可能與醫師溝通,由醫師診斷出你攝護腺的真實病況,才能針對疾病給予最好的治療。

狂腹瀉以為吃壞肚子? 當心大腸已潰傷

一名50歲男子持續腹瀉好幾週,起初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因此不以為意,直到拉出血便才緊急就醫,經醫師採以大腸鏡及腹部電腦斷層等檢查後,發現患者不僅整段大腸直腸嚴重發炎,甚至已演變潰傷,確診為潰瘍性腸炎,所幸經抗生素治療及靜脈輸液治療後,症狀已逐漸舒緩,目前也已出院,持續接受門診追蹤。

持續腹痛且發燒 當心是潰瘍性腸炎

若出現持續腹痛且合併體重減輕、發燒時,千萬別輕忽,恐是潰瘍性腸炎惹禍!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許家榮醫師表示,潰瘍性腸炎的症狀與腸胃炎、腸躁症類似,但也可能會出現血便、貧血等症狀,多是因腸道黏膜慢性發炎所導致的疾病;而其成因不明,恐與免疫系統失調、家族史、感染、生活壓力等有關。

潰瘍性腸炎需長期治療 才能降低併發症風險

許家榮醫師指出,潰瘍性腸炎症狀時好時壞,有時發炎症狀甚至會持續多年,嚴重時恐影響生活品質,因此若有相關症狀時,就應盡快就醫治療,且須接受長期治療後,才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遵循醫師指示用藥 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

潰瘍性腸炎一旦控制不佳或不規則治療時,也可能會惡化需接受手術治療,甚至埋下癌化的可能性,不得輕忽嚴重性。許家榮醫師強調,患者除了積極治療外,也應遵循醫師指示用藥,並定期追蹤,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與疾病和平共存,避免症狀惡化。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