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老人家一跌可能就起不來! 盤點日常該注意的事

91歲張奶奶年事高但生活仍能自理,日前不慎跌倒,造成左邊髖部劇痛、無法自行站立,就醫檢查為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需要手術治療,考量奶奶嚴重骨質疏鬆,醫師先以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藉此增加骨本,等待股骨順利復原,可望逐步恢復行走,揮別臥床夢魘。

老人家最怕跌 髖部骨折一黏死亡率近30%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信廷表示,髖部骨折堪稱老人殺手,而股骨粗隆間骨折更是髖關節中最常見的創傷,多因年長者輕度外傷引發骨折,如走路不慎跌倒、從床緣上滑下、站立不穩等;據研究,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30%。

吳信廷醫師補充,其實髖部骨折並非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是因長期臥床引起的併發症所致,包括肌力減退、嗆傷、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

骨折後不動會加速老化 日常生活環境安全要注意

許多老人家跌倒骨折後,因害怕再次跌倒,選擇減少活動,吳信廷醫師提醒,此舉反而會使活動力變差,失去自主能力,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時更可能失能,建議應多留意年長者生活環境,如光線是否明亮、電線靠牆收納、地板保持乾燥、浴室加裝扶手、確保樓梯扶手穩固、選擇合適的鞋子與輔具等,降低年長者跌倒受傷的風險,平時則維持運動習慣及飲食均衡,遠離菸酒等有害物品,健康享受人生下半場。

穿發熱衣禦寒 這些人可能愈穿愈癢

近幾年發熱衣、發熱褲掀起時尚潮流,標榜薄薄一件可抵禦低溫,但醫師提醒,發熱衣雖有保暖效果,卻因皮膚溫度上升,可能引發搔癢、汗疹、黴菌感染或毛囊炎等問題,並非人人都適合。

發熱衣 異位性皮膚炎、乾性膚質等不適合

秋冬季節變換,天氣忽冷忽熱,有家長怕孩子晚上睡覺踢被子著涼,為孩子穿上發熱衣,結果細嫩的皮膚冒出一堆疹子,紅腫發癢很難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李孟穗提醒,發熱衣較適合在10度以下的低溫穿著,而新陳代謝快、有異位性皮膚炎、乾性膚質的人並不適合穿,建議採「洋蔥式」穿法來保暖。

發熱衣主要靠「吸濕放熱」原理,達到保溫作用,大多緊貼肌膚,只要一流汗,汗就悶在衣服內,結果又濕又熱。李孟穗建議有以下狀況的民眾,應考量其他保暖方式。

1. 新陳代謝快:容易流汗、新陳代謝快的小朋友及年輕人,在不是很冷的天氣穿發熱衣,可能因汗水悶在衣服裡及皮膚溫度上升,而產生汗斑或發癢起疹。門診就曾有民眾穿著發熱衣去爬山,結果全身起汗疹。另外,穿發熱褲同樣會因溫度太高,容易長股癬或念珠菌感染,尤其男性私處溫度太高,會影響生育能力,不建議穿發熱褲。

2. 痘痘肌:皮膚易出油、常冒青春痘、毛囊炎的人,穿發熱衣可能造成胸背部毛囊炎。長在身上的毛囊炎又癢又痛,比臉上的青春痘難治療,通常需要數周至數月。

3. 異位性皮膚炎:這類病人原本就對溫度調控較慢及皮膚敏感,穿上發熱衣一流汗,會更癢更刺,導致抓得更厲害。

4. 冬季癢:冬天好發冬季癢,皮膚又乾又癢,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如果又穿上發熱衣,可能引發「災難」,皮膚乾燥脫屑悶在發熱衣裡,加上皮膚溫度上升,全身會刺癢不舒服。建議勤擦保濕乳液,改善皮膚乾燥以緩解症狀。

「洋蔥式」多層次穿法 保暖又方便

李孟穗說,臺灣冬天不像歐美嚴寒,進到室內還有20度左右,穿著發熱衣會讓體溫太高而不舒服。建議採取「洋蔥式」多層次穿法,貼身衣物選擇棉質及側邊無接縫圓筒織法,外層加上毛衣、防風外套等衣物,戴上帽子及手套,進入室內就很方便脫除。

而機車族禦寒重點在於最外層,選擇好穿脫的防風外套,會比發熱衣有效。此外,家長留意小朋友很容易流汗,睡覺如果穿發熱衣再蓋被,應該會因皮膚溫度太高而睡不好,只要穿棉質長袖長褲,加上肚圍即可保暖。

另外,女性流行的雪靴(毛毛靴)雖保暖,但李孟穗表示,靴內溫度高,如果本身已有足癬(香港腳)、甲癬(灰指甲)等問題,就等於給黴菌良好的生長環境,而且臺灣冬季常下雨,雪靴一旦進水,黴菌會愈長愈多,腳悶著一整天,更容易長甲癬或足癬。加上有些人穿雪靴不穿襪,雪靴又不常洗,黴菌便一直窩在靴內,造成反覆感染。她提醒,穿鞋一定要穿襪子,如果腳趾甲有黴菌,掉在襪子裡,襪子可常常汰換,但鞋子很少洗,容易成為黴菌溫床,反覆穿、反覆感染。

打哈欠、吃東西咀嚼肌就痛? 當心是「顳顎關節症候群」上身

你也曾張口卡住感到疼痛嗎?或是在吃飯咬硬物時感到耳朵前方疼痛等現象,其實可能是顳顎關節症候群惹禍。恩主公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黃婷愉醫師指出,顳顎關節症候群主要是因耳朵前方的顳顎關節、周邊組織及咀嚼肌肉群疼痛功能受限所呈現的諸多症狀,大部分患者多合併肌肉方面與關節內部結構的問題。

20歲女打呵欠就疼痛 原來是顳顎關節症候群惹禍

一名20歲年輕女性,只要一打呵欠或吃東西就會疼痛,就醫檢查發現咀嚼肌群緊繃,進一步檢查則發現顳顎關節腔有些許內積液,經醫師先採以非侵入性治療,若無法改善症狀再進行關節鏡介入治療,並同時會同中醫根據咀嚼肌緊繃問題進行治療,再加上患者遵照醫師指示做物理治療及本體感知訓練,疼痛已逐漸獲得改善。

西醫先採非侵入性治療 以幫助顳顎關節恢復功能

黃婷愉醫師說明,治療上通常會先採以非侵入性的治療,以幫助恢復顳顎關節的功能,讓下顎活動不再疼痛,但肌肉方面的問題與神經肌肉協調能力、筋膜張力平衡有關,尤其面對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加上未有運動習慣時,不僅容易影響睡眠品質,也可能引發腸胃道相關症狀,這些身體狀況都可能埋下肌肉疼痛的危險因子,此時就可藉由中醫治療,幫助改善問題。

中醫介入治療 有助身體恢復平衡

為了讓顳顎關節疾患者獲得有效治療,恩主公醫院結合口腔顎面外科與中醫跨科,並安排共同門診時段,讓中西醫發揮各自優勢並協助病患更便利就診,及早遠離疼痛困擾。曾怡嘉醫師強調,中醫會根據患者身體失常的類型,給於合適治療方式,進而改善顳顎關節的張力失衡問題,當身體重新恢復平衡後,自然相關的睡眠腸胃問題,甚至自律神經等困擾都能逐漸獲得改善。

避免大腸癌找上門 生活3大關鍵你做到了嗎?

大腸癌多好發於50歲以上,又以男性居多,但隨著飲食習慣改變,臨床上好發年齡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安南醫院中醫部黃千甄醫師指出,大腸癌發生率已連續十年盤據十大癌症之首,除了約15%因遺傳所引起,其他像是包括肥胖、糖尿病、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精緻飲食等因素,有都可能埋下致病的危險因子。

長期飲食不節制 恐促使腸道長瘜肉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不僅是最可預防的癌症種類之一,甚至一半以上的大腸癌可藉由調整飲食習慣、運動和體重控制,以及配合大腸癌篩檢,早期癌治癒率和五年存活率皆可超過9成。黃千甄醫師表示,以中醫觀點而言,大腸癌主要因情緒壓力,影響肝脾功能,導致體內濕熱邪毒和痰濕內生導致,或因飲食不加節制,長期下來造成痰濕邪氣壅滯,久則腸道瘜肉內生。

易腹瀉者應多喝溫開水 避免夜間飲用冰水

但到底該如何從飲食上著手以預防大腸癌呢?黃千甄醫師說明,像是當大便不順暢時,可多吃如香蕉、木瓜、豆腐、波菜等含纖維性食物;若為排便易腹瀉體質的朋友,則可攝取以山藥、芡實、茯苓、蓮子、薏苡仁等為主體的藥膳料理,像是四神湯或是蓮藕茶,且平時也應多喝溫開水,並避免夜間飲用冰水、食用過量寒性水果。

平時搭配按摩穴位 有助腸道保健

此外,易腹瀉體質者平時也可搭配按摩摩腹、按壓天樞穴和足三里穴等穴位,有助於腸道保健。黃千甄醫師強調,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食十字花科食物,且多運動,並維持正常排便習慣,就能降低大腸癌找上門風險。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