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心悸、胃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 這7種人最容易有

58歲的朱媽媽,女兒因為在香港工作無法回台,加上疫情愈來愈嚴重,一直擔心女兒會不會感染新冠肺炎,焦慮到睡不好,產生心悸、胸悶、胃痛等症狀,至心臟科、腸胃科就診,照超音波檢查都沒問題,卻一直沒有改善。最後在醫師建議下至身心科就診,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黃長治表示,這其實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症狀,服藥一個月後症狀已改善許多,也可安然入睡。

焦慮時刺激交感神經 過度亢奮影響生理

其實自律神經失調在身心科稱為焦慮症,黃長治醫師指出,在更早以前焦慮症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種,不過容易使患者被貼上標籤,便改稱為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是無法被意識自主控制的,例如心跳、出汗、腸胃蠕動等。人感到焦慮時,會讓腦部的杏仁核活化,進而刺激交感神經亢奮,副交感神經低下,一旦失控時,便會過度刺激,產生許多生理症狀。

腦中血清素分泌不足 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焦慮不僅是緊張,還包含不安全感、恐懼、恐慌。黃長治醫師說明,已有研究證實,腦中血清素分泌不足,遇到事情便容易產生過度的焦慮、壓力。如果是時間短且強度高的焦慮,會引起恐慌症;如果是長期且慢性的焦慮,則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像是心悸、胸悶、胃痛、噁心想吐、肩頸酸痛(頭痛、背痛)、 便秘或拉肚子(大腸激躁)、手抖、眼皮跳動等。

7種人要注意 長期未改善恐致憂鬱症

有7種類型的人為高危險群:(1)個性內向(2)個性急躁(3)完美主義者(4)個性固執(5)責任感重(6)得失心重(7)自信心不足者,都容易對未來的事情感到憂愁。黃長治醫師提到,其實焦慮與壓力是一體兩面的,有適當的焦慮與壓力才能使人成長、更有動力,並非全然不好,只是長時間無法改善的話,便會越來越憂愁,甚至可能演變至憂鬱症。

用藥改善 放慢腳步生活

通常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都做過很多的努力在改善生活,運動、參加活動、放輕鬆,但有時候還是沒辦法改善,這時候可以考慮尋求醫療的幫助,藉由藥物增加腦中血清素幫助可有效的改善焦慮症狀;但是吃藥之餘還是要養成運動的習慣,黃長治醫師表示,比較建議的運動是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腳踏車都可以提升體力,進而提升抗壓力。生活中可以盡量試著放慢腳步,刻意的走路慢一點、吃飯慢一點、講話速度不要太快。他提醒焦慮當下不要喝有咖啡因的飲料,像咖啡、茶、可樂等,可以喝熱牛奶、熱花茶,或使用精油,有助於焦慮的改善。

預防骨質疏鬆上門 強健保骨必做5件事

預防骨質疏鬆有方法!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詹鼎正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疾病,先前沒有任何症狀,很多老人家僅僅以為是年老筋骨不好而掉以輕心,往往延誤治療時機。醫師呼籲,儲存骨本要趁早,並建議男性大於七十歲、女性大於六十五歲以上都要定期做骨密度檢測,若有骨質疏鬆傾向,切莫放任惡化,及早發現治療。

骨頭的密度質量 隨著年齡慢慢流失

骨質疏鬆的國內盛行率僅次高血壓,是國內非常普遍的一種慢性疾病,先前沒有任何症狀,部分患者等到摔倒骨折才驚覺罹患有骨質疏鬆症,有老年隱形殺手之稱。

詹鼎正醫師表示,骨頭的質量在20~30歲達到巔峰骨質,過了30歲之後每一年會以1%的速度慢慢流失,特別是停經後女性會以每年3%速度快速流失約6年,導致骨骼品質無法達到預期標準。如果骨密度檢測T質小於-2.5,或是發現脆弱性骨折(如壓迫性骨折)問題,不論骨密度多少都會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骨密度檢查有必要 提早正視骨鬆問題

骨質疏鬆早期沒有任何症狀,有什麼徵兆可以提早發覺?詹鼎正醫師說,臨床上有以下現象:(1)身高比以前身高矮四公分以上,若是家中長輩有變矮、駝背等現像,可能有壓迫性骨折也就是有骨質疏鬆症傾向;(2)年紀減去體重大於二十,比如75歲-50公斤=25,應儘早前往醫院做「骨密度檢測」,檢查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可能。

提升骨鬆病識感 評估未來骨折風險

一旦髖關節骨折一年內有10~20%的死亡率,比第三期乳癌還多。詹鼎正醫師表示,骨質疏鬆對生活衝擊不小於重症,千萬不要等閒視之,認為骨質疏鬆不會痛就沒有關係。面對骨質疏鬆,一定保持警覺心,一旦發生骨折未來五年內還有一半的機會再次骨折。

若是不清楚是否自己有骨鬆的風險,詹鼎正醫師提到,骨質疏鬆症學會在網路提供「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或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提早預測骨質疏鬆的情況,評估未來十年骨折風險。

預防骨質疏鬆 5項強健保骨守則

詹鼎正醫師說,無論有沒有骨質疏鬆,民眾都要注意保骨、存骨的重要性,若確診骨質疏鬆症,應該積極治療,以下為詹醫師提供給銀髮族的強健保骨守則:

1. 積極運動:對抗地心引力運動,已證實有明顯增加骨量效果,例如:重量訓練、登梯訓練。而太極拳、骨鬆健康操等,有效強化肌力,改善平衡,減少跌倒的機會。

2. 補充營養:鈣質與維生素D是儲存骨本重要的營養素,建議攝取量每日鈣質1200毫克/天、蛋白質每日攝取1.2克/每公斤體重、維生素D每日建議量是800 IU(國際單位)。比如:牛奶、起司片、小魚乾、黑芝麻、海帶、髮菜等都是補鈣好選擇。而維生素D則存在很油的魚中,蛋白質的種類繁多,以上都可以諮詢營養師。

3. 戒菸、適量飲酒:抽菸和飲酒過量都會加速骨質疏鬆的流失,飲酒節制,每天不宜超過三小杯。

4. 維持體型適中:身材過瘦的人骨質疏鬆的機會大,平日三餐補足營養,BMI不宜低於18.5,以免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5. 預防跌倒:老人家跌倒的後果影響非常大,其中九成的髖部骨折都是跌倒引起,不僅造成生活功能減退,甚至一年內有八成機會會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排除或降低環境危險因子,才能防跌保骨。

參考書籍:《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詹鼎正醫師

醫師揪病患PK減肥 118公斤肥宅3個月狂甩20公斤

33歲蔡先生因工作需要常應酬又沒時間運動,幾年內體重直線飆破3位數,日前健檢報告出爐,肝指數更比正常值高10倍,合併重度脂肪肝及嚴重高血脂,讓醫師當場驚呼「可能要考慮住院」;為鼓勵患者減重,醫師邀約減肥,三個月後患者靠著天天快走,大減20公斤,擺脫0.1噸人稱號。

重度脂肪肝 不改善恐致肝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表示,患者因工作性質,幾乎天天應酬,體重高達118公斤,且抽血檢驗發現GOT/GPT指數高達415/159U/L(正常值在40U/L以下),超音波檢查有重度脂肪肝,「幾乎整組都壞了」,若沒有積極改善,未來恐造成肝發炎,且隨著時間推移進展導致肝纖維化,嚴重時可能形成肝硬化或肝癌。

不僅如此,患者的膽固醇異常,若仍不改善生活習慣,恐增加未來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急性胰臟炎等發生率,相當危險。

醫師揪減肥 身體問體跟著不藥而癒

曾晟恩主治醫師也坦承,本身因醫師生活忙碌,也經常忽略飲食控制與運動的重要性,出現中度脂肪肝及血脂肪等問題,為了鼓勵患者消脂保肝,決定和患者約定一起調整飲食和培養運動習慣,漸漸地自己身體各項指數趨於正常,原本久站做內視鏡檢查時膝蓋超級疼痛,透過時間飲食限制法,並減少醣類攝取後,精神大幅提升,膝蓋問題也不藥而癒。

肥胖是現代人頭號殺手 日常飲食+運動不可忽視

曾晟恩主治醫師指出,肥胖引起的疾病除了三高、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外,也會引起痛風、退化性關節炎、脂肪肝、膽結石、胃食道逆流等諸多慢性病,堪稱是現代人的頭號殺手,建議透過低醣、慎選油脂飲食,並配合適度強度運動,以及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才能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遠離藥罐人生。

長期漲尿膀胱疼痛? 當心是間質性膀胱炎惹禍

一名60歲婦女,長期有膀胱漲尿疼痛、頻尿、急尿等症狀,雖曾就醫檢查,也被懷疑為尿道狹窄接受尿道擴張術,但症狀卻未見好轉,直到赴泌尿外科就醫檢查,排除泌尿道感染後經身麻醉下的膀胱水擴張手術,術後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患者出院回診後症狀已逐漸改善,但因水擴張效果不持久,因此申請玻尿酸做膀胱後續的膀胱灌注來加強治療,經治療後患者症狀大幅改善。

症狀漲尿時明顯、排尿後消除 當心間質性膀胱炎所致

在台灣,從2002年的每十萬人有21.8位,到2013年已成長40.2位,其中女生是男生的3倍,又以大於65歲為高危險族群。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指出,間質性膀胱炎在臨床上是一種症狀組合的統稱,包括疼痛、腫脹等與膀胱相關聯的不愉感覺,且合併有下泌尿道症狀,並維持超過六週,同時沒有尿道感染或者其他致病原因,其中症狀多發生於漲尿時較為明顯,排尿後就會消除,就恐是此疾病引起。

診斷間質性膀胱炎 需先排除混淆疾病

林才揚醫師說明,間質性膀胱炎需經排除性的診斷,依據診斷工具排除混淆的疾病,且藉由全身麻醉的膀胱水擴張術,了解病患排水後是否會出現腎絲球狀出血點、出血斑等現象,並經尿道膀胱水擴張術診斷為潰瘍型或非潰瘍型,至於在治療上,因療法極多,因此必須針對患者症狀對症下藥,但仍無法根治。

間質性膀胱炎容易復發 患者應耐心遵循醫師治療

保守治療、口服藥物、膀胱水擴張術等第一線治療,膀胱內灌注的第二線治療以及肉毒桿菌素注射、經皮電刺激術等第三線治療,甚至膀胱切除手術、膀胱成形術等第四線治療,治療前都得經醫師詳細評估。林才揚醫師呼籲,間質性膀胱炎因慢性、病因不明,加上易復發,目前尚未有效治療方式,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且治療過程應要有耐心,才能影響日常生活。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