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鼻塞、黃鼻涕持續7天以上? 「這病」發現太晚恐致命

13歲楊同學本身為鼻子過敏體質,長期受鼻塞所苦,日前因右眼疼痛至眼科診所就診,醫師判定為結膜炎,用藥後並無改善,幾日後右眼腫脹,伴有發紅、頭痛、高燒等症狀,被家長帶往醫院掛急診,診斷為篩竇鼻竇炎引發眼窩蜂窩性組織炎及膿瘍,若持續惡化恐失明,甚至危急生命,緊急施打強度抗生素治療,並入院密切觀察,十天後出院轉以口服藥物治療,一周後完全消腫,恢復健康。

兒童鼻竇炎 過敏、感冒為誘發主因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吳秉昇醫師表示,兒童鼻竇炎依病程長短,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鼻竇炎病程約在一個月之內,而慢性鼻竇炎則可能持續三個月以上;感冒與過敏是誘發兒童鼻竇炎的兩大原因。根據統計,6-9%的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併發鼻竇炎,而30-80% 的鼻竇炎發生在過敏性鼻炎的兒童身上。

5大症狀是鼻竇炎 嚴重恐危及生命

吳秉昇醫師說明,正常情況下鼻腔暢通,分泌物能自行排出,但若鼻黏膜腫脹,造成鼻竇開口堵塞使鼻液滯留,就可能因病毒、細菌增生引發鼻竇炎,常見症狀包括:鼻塞、黃綠鼻涕、鼻涕倒流、口臭、頭痛等,長期下來會影響睡眠,導致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情形。

然而,若發炎情形惡化、擴散,恐引發眼窩蜂窩性組織炎、顏面蜂窩性組織炎、海綿竇栓塞等併發症,除了失明,更會危及生命。

症狀持去7天未改善 應盡快就醫檢查

一般而言,鼻竇炎治療會以口服抗生素及鼻噴劑為主,但若為鼻息肉導致的慢性鼻竇炎,或服藥後症狀未見改善,就需考慮內視鏡手術治療。 吳秉昇醫師提醒,鼻竇炎因症狀類似感冒或過敏易被輕忽,一旦產生併發症,惡化就會相當快速,不可掉以輕心。若出現七天以上的鼻塞、持續性黃鼻涕,伴有不明原因的面部腫脹、頭痛、口臭,即要小心患有鼻竇炎,需找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服用藥物後也需觀察症狀是否改善,以免引發嚴重併發症。

女童感冒才控制卻開始呼吸急促 呼吸道融合病毒作怪

一名一歲半女嬰,發燒、咳嗽、流鼻水多日,因活動力變差被媽媽緊急抱到醫院就診。經症狀判斷主要是細支氣管發炎所造成,住院治療3天後病情受到控制,未料卻開始有呼吸急促和喘鳴現象,血氧濃度也降低;病毒培養結果出爐,又是呼吸道融合病毒在作怪。

秋冬季節不可不知 呼吸道感染病毒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胸腔科邱志勇醫師表示,過去一年在全民努力下成功防堵了新冠疫情,但一隻活躍於秋冬季節,以喘、呼吸急促,像是氣喘發作的喘鳴聲為主要表現的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卻悄悄的在嬰幼兒間流行了起來。

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病毒室的資料分析發現,去年11月臨床病例使用呼吸道融合病毒抗原快速檢測的檢出率高達六成,而培養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則占了所有病毒培養的四成之多。雖然整體的比例與以往相差不多,但去年同時期檢驗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小朋友卻高出許多。好在的是,今年初在臨床照顧上已經有明顯的減少。

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

邱志勇醫師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是在秋冬季節流行,經由咳嗽、飛沫傳染,大多數感染2歲以下的嬰幼兒。感染初期症狀和一般的感冒極為類似,像是發燒、咳嗽、流鼻水,不同的是這隻病毒會造成下呼吸道上皮細胞的破壞,導致細支氣管水腫、發炎。

由於嬰幼兒的細支氣管比較細小,稍微水腫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出現類似氣喘發作的喘鳴聲,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急促、困難,甚至發紺及呼吸衰竭。治療上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就是給予嬰幼兒經過溫熱潮濕處理過且足夠的氧氣。雖然適時給予氣管擴張劑呼吸治療會有所幫忙,但是跟氣喘急性發作時需要使用到類固醇有很大的不同。

爸爸媽媽的煩惱: 會不會變成氣喘?

邱志勇醫師說,感染期的嬰幼兒大多數會發生類似氣喘的喘鳴呼吸聲,讓家長擔心是否會變成氣喘,但有這種憂慮也是正常,因為兒童氣喘的發生較為複雜,不僅包含了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感染到病毒也是會引起氣喘兒的急性發作。雖然不能排除感染到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嬰幼兒,他們潛在有可能是一位呼吸道過敏的小朋友,不過目前的研究顯示,嬰幼兒時期感染到呼吸道融合病毒產生喘鳴聲,和之後是否會發生兒童氣喘是沒有相關的,所以這部分家長可以不用過度擔心。

預防感染秋冬季節呼吸道病毒 醫師這樣說

邱志勇醫師提醒,台灣已正式進入冬季,除了新冠病毒因為季節變化再度在國際上捲土重來外,還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及蠢蠢欲動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必須提高警覺。因此大家千萬不能鬆懈,要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適當社交距離,以防範新冠病毒的爆發,也保護自家嬰幼兒免遭呼吸道病毒感染。

無痛性血尿要當心膀胱長腫瘤! 這些症狀都是警訊

63歲的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但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痛且並非每次都出現,就不特別在意。直到血尿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除此之外也開始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在太太力勸之下才到門診就醫,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

初期不會疼痛 出現無痛性血尿恐已惡化

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往往會被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

鄭百諭醫師補充,雖然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然以膀胱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

非侵襲性的膀胱癌 復發機率高

鄭百諭醫師說,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

治療膀胱癌 依期別不同對症下藥

鄭百諭醫師強調,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以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病人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因此若有相關症狀的人,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進一步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

渾身難受找不到病因 小心誘發老年憂鬱症

66歲的陳媽媽患有糖尿病,平日規則服藥,退休後積極規劃自己的生活,除了照料家庭,也固定與朋友聚會、參加才藝課程。兩個月前開始,她表示身體不舒服想在家休息,不太參加原本安排的活動,過了一個月,開始無法處理家務,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來,整天精神恍惚。家人帶她就醫,發現血糖指數飆高,原來已一個月沒服藥,醫師考量有憂鬱症的可能,經身心科評估確認罹患老年憂鬱症,陳媽媽接受一個多月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後,精神活力逐漸恢復,在家人陪伴下也重拾原有的興趣。

退休後社交生活活躍 仍可能因慢性病等因素引發憂鬱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劉育嘉表示,一般憂鬱症患者會表現出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食欲不振、失眠等,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念頭。但老年憂鬱症患者有時反而不會表達自己情緒低落,而是抱怨身體不適,如頭暈、胸悶、心悸、疼痛等,可能花很多的時間做各種檢查,卻找不出病因,除了患者感到心灰意冷外,也讓家屬誤認患者是想博得關注,因而延誤治療,造成家人關係惡化。即使像陳媽媽退休後積極安排活動,仍可能因本身慢性病,及老化引起生理功能退化與對死亡的焦慮,對於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人會形成一種壓力,尤其女性好發比例比男性高。

疾病和心理社會因素都會誘發老年憂鬱症,如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慢性疼痛、視聽障礙、行動不便等疾病。而部分降血壓藥物、類固醇、鴉片類止痛藥也可能引起憂鬱症。另外,工作不如意或退休、親朋好友過世、婚姻不協調、經濟困難、子女獨立離家生活等因素也會誘發老年憂鬱症。

當長輩出現不按時服藥、生活功能減損 家人應有警覺

治療方式可分成心理與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透過了解其心理社會因素,藉由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治療、家族治療等方式,協助處理患者的負面想法與家庭功能失衡的問題。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憂鬱劑為主,短期使用安眠鎮靜藥物為輔。憂鬱情緒需要服用抗憂鬱劑至少兩至四周才漸有療效,此時家人的陪伴與督促服藥就格外重要,若對藥物有任何問題,要與醫師討論,切勿隨意停藥。

劉育嘉醫師建議,養成規律的有氧運動習慣,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戒菸與戒酒,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相關風險,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培養宗教信仰,多與人接觸如參與志工服務,都能預防老年憂鬱症的發生與復發。當長輩出現求醫增加、不遵照醫囑服藥、生活功能減損、社交退縮、認知功能退化時,建議至身心科接受評估,及早發現與治療可恢復原本功能,也能夠改善長者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