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骨關節炎原因多 談再生醫學治療

骨關節炎原因多元 常見退化性關節炎

骨關節炎發生原因有許多,最常見為退化性關節炎。最初可能僅在勞動後發生,但隨著時間的進展發炎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與無法緩解。其症狀可能包括關節腫脹,運動範圍減少以及背部受到影響時,手臂和腿部無力或麻木。最常見的關節是膝蓋和髖關節以及頸部和下背部的關節以及手指末端的關節。

原因除關節損傷外,異常的關節四肢發育以及遺傳因素,就連生活習慣與肥胖性別都有影響。超重,長短腳或從事高關節壓力工作的人風險更大。骨關節炎被認為是由於關節上的物理機械應力和持續炎症發生引起的,並造成軟骨喪失而越發嚴重。軟骨內無微血管,因此自我再生修復困難。再加上疼痛使運動量減少,因此也會伴隨發生肌肉萎縮進一步無法保護穩定關節加重傷害,進入受損發炎變形退化的惡性循環。

機械應力造成的損傷以及關節自我修復不足,被認為是骨關節炎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對於膝部骨關節炎,55歲及以上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膝蓋骨關節炎。某些職業的人,包括大量的活動,尤其如跪、蹲下或舉重,因為關節不斷的承受壓力,更有可能發展成膝關節炎。

治療骨關節炎 正確的運動鍛鍊有助預防

參加足球、網球或長跑的運動員患膝關節炎的風險也可能更高。但定期適度運動加強關節,卻可以降低骨關節炎的風險。原因是膝蓋周圍的肌肉虛弱會導致骨關節炎。因此每個人應該採取正確運動與預防措施,以避免受傷與退化。

身體必須有完整健康的骨關節神經肌肉系統,才能驅動與支撐保護身體達成各式生活。關於跑步是否會造成膝骨關節炎,目前尚未發現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跑步,會增加患膝關節炎的風險。 雖然鍛煉身體有可能增加軟骨磨損,但也會因為增加了肌肉強度,也強化了關節的保護,也促進了循環與營養,使軟骨再生能力增加。

運動治療是以積極科學的態度強化肌肉、神經、骨關節與心肺功能,並以正確之運動進程計畫來循序漸進訓練,如關節韌帶肌肉損傷急性期採用開放式關節活動訓練(open chain exercise),損傷中期採用功能性關節活動訓練(functional chain exercise),損傷完全復原末期採用封閉式關節活動訓練(close chain exercise),是比較正確的運動處方。

骨關節炎醫療未來:再生醫學

由於骨關節炎的多病因性質及其多組織結構的原因,療法也要有多重策略,包含適時休息與正確物理因子治療,結合血管性基質組成(SVF)細胞輔助療法或幹細胞療法、PRP富血小板血漿療法,再加上正確的運動,有望為軟骨再生和修復功能,使疼痛和炎症緩解,導致藥物減少使用與併發症減少產生。組織工程幹細胞成為骨關節炎再生醫學的核心與全新的突破。

再生醫學是指利用組織工程幹細胞等相關技術,來促進器官修復與再生。再生醫學是醫療的未來,也是生命的起始。醫療永遠要利用與配合生物體自身修復的能力,營造最佳環境再生。因此再生醫學可用於最嚴重的器官缺損,也可用於亞健康的預防醫學,即是中醫所謂之醫病於未病。通過動物和人體研究,臨床試驗和醫療實踐的研究證據,再生醫學在臨床上繼續獲得重要成果。

再生醫學的治療目標是基於細胞本身再生與分化的能力,使患者完整恢復健康,而無需進一步治療。大多數用於慢性疾病的藥物無法做到這一點。再生醫學核心為組織工程,包括三項要素:材料、細胞與生長因子,可促進自體組織再生。因此要促進生物體組織再生,可從此三要素來著手。

膝關節軟骨的組成材料,如葡萄糖胺,其口服補充品評論發現它略高於安慰劑。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協會建議,如果六個月後未見效果,則應停用葡萄糖胺。儘管難以確定葡萄糖胺的功效,但它仍然是安全的可行的治療選擇之一。至於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粘液補充如玻尿酸,也是一種關節軟骨組成材料,對疼痛和功能也產生部分影響。

「間質幹細胞」助軟骨、硬骨修復 進入關節炎臨床應用

成年幹細胞群體現已成功地從人體的各種組織中分離出來,包括骨髓,脂肪組織,肌肉,真皮,肝臟,神經和肌腱。間質幹細胞(MSCs)是針對多種疾病的細胞療法的發展重點,其起源於中胚層並幾乎存在於所有成體組織中。間質幹細胞分泌多種營養生長因子,在細胞微環境中對於細胞生存,保護,免疫調節和分化作用必不可少。間質幹細胞在適當的刺激下具有分化為脂肪細胞,軟骨細胞和骨細胞的能力。這些細胞特性使間質幹細胞適合用於軟骨和硬骨修復。在臨床上骨髓和脂肪來源的組織幹細胞已成功用於骨折修復,骨壞死治療,軟骨修復,脊柱融合,和關節炎的治療。

「血管性基質組成」(SVF) 退化性關節炎新希望

脂肪組織是幹細胞豐富的來源,亦可以提取出非培養多種細胞群體稱為「血管性基質組成」(SVF),它也是幹細胞的重要來源,但不同提取方式的SVF中幹細胞的濃度卻大不相同,而使用方式與療效亦大不同。從2006年文獻中SVF內含約1% 幹細胞到2020年三軍總醫院戴念國醫師在年度骨科醫學大會上發表SVF高達80% 幹細胞含量,技術發展已有極大的不同,SVF 之運用已非昔日可比。

血管性基質組成包括多類型的細胞,包括脂肪幹細胞,血管周細胞(pericyte),血液幹細胞與大量的生長因子,有助於免疫調節和組織再生,也有助於減輕炎症。血管性基質組成作為細胞輔助再生醫學的細胞來源具有許多優勢;它包含豐富的幹細胞,可以很容易地從患者自身的自體脂肪組織中提取,組織供應充足,可以通過微創手術(通過微型吸脂抽吸術)收集,快速最小操作下立即性植入人體來進行細胞輔助療程,來源豐富並且還可以再補充,已成為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的新希望。

(文章授權提供/戴念國醫師)

玩音樂也會有運動傷害 職業提琴家常見這些傷

職業運動員容易有運動傷害,但其實職業音樂家也會有,只要是長時間、高重複性的固定某些姿勢,都有可能造成傷害。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同時也是土城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的林杏青提到,小提琴家和中提琴家經常有下頜、背、頸、肩膀和手部神經或肌肉骨骼關節疾病,由於長時間坐著或攜帶樂器,姿勢不當和壓力所引起,和鋼琴家相比,頸、肩、肩、肘、前臂產生問題的比例更高。

過度用力抓握、練習過度 長時間固定姿勢都易受傷

這些傷害有超過一半來自過度使用,20%為神經壓迫(含胸廓出口症候群), 林杏青醫師表示,職業樂手其實和職業運動員容易產生傷害的方式很相似,就像運動員有訓練菜單上的問題,也有技巧和設備上的問題。

提琴相關傷害危險因子有:1)突然增加練習量和曲目、變更曲目、 2)不當的設備(樂器、座位等)、 3)沒有暖身和伸展、 4)姿勢及技巧問題(如過度用力抓握)、5)舊傷。其他也需要考慮性別、使用樂器以外的活動產生的肌肉張力、樂器品質、環境因素(光線、濕度)。

因為需要以頭部和肩頸夾住琴身,提琴家顳顎關節問題、頸部問題的比例比起其他樂器更多,可以靠改善技巧來減低局部壓力達到減少疼痛的效果。

左手動作不符自然 易導致滑囊炎、肌腱炎

提琴家的另一個問題是左上肢需要呈現肩外旋、上臂向上抬、前臂極度旋前的動作,這個動作容易導致肩滑囊炎、肌腱炎、壓迫性問題。林杏青醫師指出,在這個姿勢下,左手發生問題的機率是右手的兩倍,和右手因為控制琴弓需要不停彎伸,所發生的過度使用傷害相比,左手動作更不自然,也就是保持尺側偏移的姿勢。中提琴因為比小提琴更重、琴身更大,問題也更嚴重。

坐姿不正易背痛 練琴前也需熱身伸展

坐姿時最常見的問題是腳的位置不當,骨盆旋轉,腰椎前凸增加和向右旋轉,胸椎順應變化產生代償,肩膀和肘部抬高,頭部彎曲並向左旋轉,造成背痛和肩頸不適。林杏青醫師建議,可以減少練習時間,在比賽前進行熱身訓練,或是在訓練過程中加入休息時間,修正不正確的技術,適當的飲食習慣和補充水分有助於預防傷害,或進行伸展運動,以及使用下巴和肩托也有助於改善症狀。

圖片

洗臉次數多就乾淨嗎? 了解膚質清洗最乾淨

出門上妝已成為許多女性的必備功課,尤其是在娛樂圈女明星現身說法下,許多愛漂亮的輕熟女或熟女,連出門倒垃圾都一定會化妝,絕不讓「真面目」曝光,似乎是21世紀美女們極力保護的珍寶。

洗臉次數跟清潔無直接關係 洗乾淨是重點

到底應該怎麼清潔,才是正確的方法?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不過,清潔跟洗臉次數並沒有直接關係,洗乾淨才是重點。如果你覺得清潔很簡單,洗面乳洗一洗、清 水沖一沖,三兩下就搞定的話,那絕對是大錯特錯!

4種膚質 適用清潔產品大不同

清潔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膚質,選擇適合自己的清潔用品,並搭配正確的清潔方式,才能真正洗乾淨你的臉:

油性:皮脂腺分泌旺盛的膚質,皮膚看起來較油膩、常有「油光滿面」的感覺,並伴隨著毛 孔粗大、容易長青春痘等問題;建議油性肌膚,一天可以洗三次臉,除了早晚,大約在午休時間再洗一次,並保持乾爽,適時使用吸油面紙改善油膩膩的觀感。

乾性:皮脂腺分泌過少的膚質,皮膚表面乾燥,嚴重者會有脫皮的情形,若不重視保濕,皺紋就可能提早現形;建議選用洗淨力較弱的清潔產品,以免過度清潔,必要時可考慮使用添加保濕因子的洗面乳。

中性:皮脂腺分泌適中,是最「肌優」的膚質;建議選用中性(pH5.5)清潔產品,也可選擇添加保濕因子的商品,增加臉部肌膚的保濕。

混合性:大部分的人都是屬於混合性膚質,常見T字部位容易出油,但兩頰卻是屬於乾性皮膚;建議分部位清潔,如T字部位可以使用多一點潔面泡沫,而兩頰則抹少一點潔面泡沫,不放過任何一處肌膚,也要注意洗面乳要搓揉出泡沫後洗臉,避免傷害細緻肌膚。

臉部出油嚴重者 洗臉前應先卸妝

而現在空氣污濁,若是沒有上妝,在洗臉前要不要先卸妝呢?其實一般膚質的女性只要用清水加上洗面乳,就可以完成臉部清潔,並不需要先經過卸妝的程序,但出油非常嚴重的人,則建議先使用去污力較強的卸妝產品加強清潔。但要如何分辨自己有沒有清潔過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洗完臉後會不會出現緊繃感,如果有緊繃的感覺,甚至有刺痛感,那就表示清潔過度,皮脂膜已受傷了。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不滑手機就感到焦慮? 3步驟改變使用網路習慣

你也忍不住三不五時就查看手機訊息嗎?或每天都忙著追蹤親友的IG、FB呢?小心可能一不注意就引起社交焦慮症而不自知!根據2020年8月《社會與個人關係期刊》研究指出,若擔心別人在開心的時候你不在場,就屬於社交焦慮症,又稱為錯失恐懼症,又與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高度習習相關。

現實生活出問題依賴網路 長期下來恐產生錯失恐懼症

此研究也發現,錯失恐懼症多發生於對自己評價不高、感到社交孤立或兩者兼具的人身上,但也可能因此造成孤獨、低自尊、低自我同情以及低生活滿意度。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分析,很多老師跟家長可能會誤會青少年、成年人因為網路成癮而造成人際關係或溝通的問題,但事實上卻是因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過於依賴網路,一旦長期惡性循環,就會漸漸產生錯失恐懼症或是網路成癮的現象。

掌握三步驟 遠離錯失恐懼症找上門

此外,研究也發現年輕族群的「錯失恐懼症」與生活滿意度有關,以青少年而言,被遺忘的感覺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更大的影響。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強調,要避免社群媒體使用所帶來的不愉快,青少年不妨可藉由「辨識警訊」、「自我增強」以及「回歸真實」三步驟,幫助自己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

使用社群發現感到不舒服 應減少使用社群時間

首先,第一步「辨識警訊」,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一味的羨慕對方等情況時,就應思考是否減少社群使用時間;「自我增強」則是看到對方使用名牌服飾、參加派對,自己卻只能在家寫功課、玩遊戲等比較心態時,這時更應累積自我能力,而非否定自己去羨慕別人,最後「回歸真實」,清楚了解社群的生態多被誇大修飾,這時建議可先遠離網路,甚至打電話給社群中的密友,與他們聊聊天,遠離沉溺在負面、比較的情境。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