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冬日泡湯夯 心血管及慢性病友應留心

元旦以來,寒流、冷氣團一波接一波,最近天氣又因冷氣團來襲轉為濕冷,氣象局預報最低溫可能來到十度左右,不少民眾選擇泡溫泉來抵抗寒冷。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建議,泡湯時間不宜超過十五分鐘,若有頭暈、胸悶的症狀時,應立即離開水池;葉主任也提醒,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則不適合泡溫泉。

泡湯舒緩疲勞 心血管疾病患者先諮詢醫師

隨著氣溫下降,泡湯也進入旺季,在冷冷的天氣裡,民眾常常選擇泡溫泉來溫暖身體及舒緩疲勞,葉日弌主任指出,身體泡在溫泉中,就好比做一趟激烈的運動,突然的運動量變大,也同時增加心臟的工作負荷量,所以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先向醫師諮詢後,再選擇合適的泡湯活動,而病情嚴重者,更是不建議泡湯。

葉日弌主任表示,高血壓的病友,在泡湯時,則是要注意溫差,避免室內與溫泉水溫差太大,導致血管快速擴張、收縮,引起身體不適,與心血管疾病的病友都要嚴格注意泡湯時間,建議不超過十分鐘。另外,糖尿病的病友以及老人家,則是要注意溫泉水的溫度,因為皮膚對冷、熱的反應較慢,很容易溫度過高而燙傷,所以得多一分心來留意水溫。

老年人泡湯 小心「冬季癢」

對於喜愛泡溫泉的長輩,葉日弌主任則是叮嚀,老年人的皮膚較為乾燥,而泡湯會造成皮膚油脂大量流失,皮膚就容易乾癢,引發冬季溼疹也是俗稱的「冬季癢」。有些長輩泡了溫泉就覺得皮膚不會癢,或是誤認身體沒洗淨而癢,再使用沐浴乳、香皂及溫泉水加強洗淨,反而讓冬季溼疹變得更嚴重,這是特別提醒銀髮族需注意的地方。

溫泉怎麼選? 醫師這樣說

溫泉的選擇,最好是通風良好的地方,水溫約攝氏四十度為佳,不宜過燙,以及泡湯過程需隨時補充水分;葉日弌主任說,通風不良易造成頭暈狀況,另外因泡湯時血管擴張,也易導致頭暈;如果有頭暈、胸悶等不舒服,要立刻離開水池,若症狀持續一至五分鐘,或越用力症狀越嚴重時,應立即就醫。另外,葉主任建議,最好避免單獨泡湯,與家人或三五好友同行比較有照應,只要多注意泡湯小細節,即可享受安全放鬆的泡湯趣味。

膝蓋痛怎麼辦? 50歲後可能要面對的疼痛

人到了50多歲,若沒有保持運動習慣,會漸漸開始感到膝蓋活動不太靈活、關節處有點腫脹感、有時無法完全伸展,或是活動時聽到摩擦的聲音。甚至嚴重時在活動時會覺得有些疼痛,或是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就感到關節很僵硬。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蔡育霖表示,這有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針對不同程度的退化治療方式也不同,一般而言,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膝關節不適先減重 減少下肢壓力

根據歐洲骨質疏鬆與骨關節炎醫學會(ESCEO)的膝關節退化治療流程,一般會建議患者治療前先控制體重,減少膝蓋負擔。蔡育霖醫師說明,生活中應避免過度跑、跳、蹲、跪、爬山等負重運動,游泳或於水中走路很適合膝關節退化的族群,可以訓練肌力,同時又利用水的浮力減少關節負擔;也建議適當時使用扶手、拐杖等輔具,以手分散下肢壓力。

治療四階段 口服葡萄糖胺尚有爭議

治療分為四階段,階段一,在關節有症狀時口服葡萄糖胺,疼痛時給予口服含乙醯胺酚止痛藥及外用痠痛藥膏,並搭配熱敷、電療、貼紮、徒手治療等復健療程。蔡育霖醫師補充,葡萄糖胺在使用上有部分的爭議,美國骨科醫學會認為葡萄糖胺幫助不顯著,而歐洲骨鬆與骨關節炎醫學會指引則認為有效,建議每日服用1500毫克的葡萄糖胺即可。

階段二會給予口服非類固醇類止痛藥加上關節內注射,如注射玻尿酸,其成分能幫助軟骨修復,每半年一次療程;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可有效消炎緩解急性疼痛,可減少口服消炎止痛藥的使用;另外還有稱為增生療法的新式注射方法,蔡育霖醫師說明,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直接注射於膝關節面軟骨和周圍軟組織等病灶,以刺激組織重新修復,進而增加組織強度以穩定膝關節、改善疼痛,同時也可幫助磨損的軟骨增生。

膝關節退化患者 治療後建議運動防止功能下降

若疼痛效果控制不佳時,醫師將處方短期併用較強的鴉片類止痛藥及抗憂鬱藥物,幫助控制。蔡育霖復健醫師進一步說明,假若關節嚴重變形且疼痛持續影響生活品質時,則可考慮手術置換人工關節,以減少疼痛、矯正畸形,同時保持膝關節運動的穩定性。

儘管疼痛和功能受限會給關節炎患者的身體活動帶來挑戰,但定期運動對於控制這些疾病至關重要,與相同年齡和性別的健康個體相比,身體活動減少的關節炎患者更容易出現肌肉萎縮和體重超重。蔡育霖醫師提到,運動可保持、改善肌力與攝氧量,防止功能下降,還能減經疼痛與關節僵硬,更可減少心血管疾病、骨鬆等合併症發生,在控制良善的狀況下,建議循序漸進的運動。

52歲婦人右腿痠痛 竟是「肉癌」惹禍

肉癌約佔所有癌症的1%,是惡性腫瘤較少見的癌別,又分為惡性股腫瘤和軟組織肉癌,前者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多發生於骨頭部位,後者則多發生於成年人,且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誘發症狀。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黃盈慈醫師指出,因治療較為複雜,需匯集多專科診療團隊共同會診,並根據患者正確的病理診斷和分期,提供專屬治療計畫,並減少與治療相關的併發症及後遺症。

為解決婦人肉癌問題 成大醫啟動跨部門治療

一名52歲婦人,日前因右腿痠痛就醫看診,經檢查發現右腿及肺部皆有腫瘤,轉至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右腿軟組織肉癌合併肺部轉移。黃盈慈醫師表示,經骨肉癌多專科團隊召開會議,並由各專科醫師的評估,決定採以跨部門整合醫療資源,並協調治療先後次序,先藉由4次的前導性化學治療,確認腫瘤是否縮小,再進行右腿腫瘤和肺部轉移的手術切除,目前患者術後調養中。

成大醫成立肉癌醫療團隊 提供完善醫療照護

患者後續除了得針對右腿原發部位進行放射治療加強局部控制,也持續完成化療療程,可望讓第四期的肉癌達到腫瘤幾乎消除的狀態。黃盈慈醫師解釋,為提供南部地區完整骨骼與軟組織肉癌相關的照護團隊,成大醫院癌症醫療品質委員會正式提案成立骨骼及軟組織肉癌醫療團隊,結合腫瘤內科、外科、放射腫瘤科、放射科等專家,可望提供肉癌病患完善醫療照護品質。

發現身上不明腫瘤 應盡快就醫檢查

肉癌種類較多,除了少數與遺傳、環境等因素相關,大多數致病機轉不明,又以肝臟和肺臟為最常見的轉移部位。黃盈慈醫師強調,若發現身上出現逐漸變大的不明腫塊,應儘早就醫檢查評估,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接受治療,尤其隨著醫療進步,陸續有新的肉癌治療藥物,不在像過去常未有健保給付,目前部分患者也能獲得健保適應症,持續接受治療。

戴眼鏡控制度數? 8成學童都答錯了!

小朋友引頸期盼的寒假到來,但連續假期後,孩子「失控」的度數卻讓家長頭痛不已,由於近視是不可逆的疾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呼籲,家長寒假期間應多幫孩子安排戶外活動,別讓孩子沉浸在3C螢幕產品或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導致近視或讓度數惡化,以避免成為高度近視或發生眼睛病變的風險。

近視不可逆 戴眼鏡無法控制度數

依據臺北市衛生局102-109年學童用眼行為資料發現,用眼「時間」(30分鐘以上)及「距離」(35公分以內)仍為影響臺北市學童近視度數變化之主要關鍵因素。

其中,有8成學童觀念錯誤,以為近視只要戴眼鏡就會好了,其實眼鏡的確是輔助近視患者看清楚的工具,但並沒有控制近視的效果,更無法避免近視併發症的威脅,若配戴眼鏡後,仍未保持正確用眼習慣,度數仍會不受控的往上飆升。

打敗惡「視」力 3地雷別踩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7年公布的資料顯示,兒少近視若無醫療控制,度數會增加的非常快速。

地雷1、近距離室內活動

臺北市多為忙碌的雙薪家庭,寒假期間家長多半為孩子安排閱讀學習、珠心算、繪畫、桌遊、學樂器等近距離用眼活動,加上看電視及使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已傷害孩子的視力健康。

地雷2、熬夜睡眠不足

充足睡眠(8小時)對成長階段兒童可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安定情緒及放鬆全身肌肉,包含眼球肌肉的休息與組織修復等;睡眠時間與學童是否近視呈現顯著影響,即未睡滿8小時者近視率較高。

地雷3、中斷點藥治療

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過度造成睫狀肌緊繃而造成的視力度數加深,如為假性近視,只要規律就醫並使用醫師開立之睫狀肌麻痺劑(散瞳劑)進行治療,度數還有下降甚至恢復的機會,但千萬要避免中斷用藥,導致近視度數加深。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