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B肝帶原是隱形的殺手? 罹肝癌風險高出150倍

據統計,肝癌的病患中,約有60%的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他們相較於一般人罹患肝癌的機率大150倍,若已經出現肝硬化罹癌機率更高!因此B肝帶原者不可忽視罹患肝癌的潛在危險性。基隆長庚醫院胃腸科張家昌醫師表示,即使是不活動性帶原者,每年也有0.1%比例的病患會得到肝癌,因此即使肝功能正常的患者,每半年必須做超音波檢查,追蹤肝臟生化檢驗及甲型胎兒蛋白,才能及早發現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不治療嚴重恐造成肝硬化 每年有4%產生併發症

感染B型肝炎可分為母子垂直傳染及水平傳染途徑,台灣有近9成的B肝患者是母子傳染。張醫師表示母子垂直傳染途徑,母親為e抗原陽性者有90%的子女會罹患B肝帶原者,母親為e抗原陰性者有5-10%的子女成為B肝帶原者,成人後才得到感染則只有小於5%。所謂慢性B肝帶原是指表面抗原存在體內超過六個月,即稱為慢性感染。張醫師進一步表示,B肝帶原者若產生慢性肝炎,若不加以治療,讓B肝病毒持續在肝臟內活動產生纖維化,就可能會變成肝硬化,每年大概有4%會產生肝硬化,肝硬化會衍生併發症包含靜脈曲張、腹水、肝昏迷、及肝癌等,進而導致死亡。

B肝治療簡單有效 長期追蹤、治療不可少

目前尚無可以根除B型肝炎的藥物,但是有很好的抗B肝病毒藥物可以有效抑制B肝病毒,控制肝炎,減少肝臟纖維化,進而避免產生肝硬化,即使有肝硬化的B肝患者也可藉由抗B肝病毒藥物的治療減少併發症出現,甚至肝癌產生。抗病毒藥物最近更發展出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功能,只要一天服用一顆,副作用低且不需依照腎功能調整劑量,患者也不需遵守飯前或飯後才能服藥,大大提升病人用藥方便性,目前這些藥物都有健保給付。張家昌醫師提醒,一旦有B肝帶原,不管肝功能是否正常都必須要定期追蹤,若是異常更需要接受治療。過去二十年來健保供應抗病毒藥物長期治療下,肝臟發炎減少,台灣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率也逐年下降。

化療的B肝患者需預防性投藥 即使停藥也要當心

張家昌醫師也提到,癌症患者有B肝表面抗原陽性需進行化療藥物治療,也會提供B肝預防性抗病毒藥物投藥,以避免B型肝炎復發。他分享一位患有乳癌合併糖尿病的奶奶,在化療當中預防性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化療結束後繼續服藥六個月依健保用藥規範停藥,雖然有依照醫師指示,每三個月回診抽血檢查,卻在半年後肝功能飆高併產生嚴重黃疸而因此住院。所幸她再次緊急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疾病才得以控制。張醫師呼籲,B肝目前無法根治,停藥後的回診追蹤很重要,才不會留下憾事。

心律不整治療再精進!心導管電燒精準定位,助患者燒除「心」頭患

心律不整廣義來說指的是心臟發生不正常跳動,包括心跳太快、太慢或跳動不規律;其中最常見的類型為心房顫動,中風風險也較高。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統計,心房顫動在台灣的盛行率約有1%,且男性多於女性。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陳永隆醫師表示,多數患者對於心律不整的感受性低,因此在檢測不夠普及的狀況下,人數極有可能被低估。目前心律不整治療以心導管電燒為主,隨著治療技術越來越成熟,治療精準度不斷提升,使更多心律不整患者能一次燒除心頭患。

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心房顫動恐超過35萬人,更恐增中風風險

陳永隆醫師表示,過往大家印象中認為心律不整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事實上這幾年已有年輕化趨勢,門診常見三、四十歲患者,以最常見的心房顫動來說,依據過往心房顫動盛行率推估我國僅有23萬名患者,然而依近幾年健保資料分析估計,實際患者卻超過35萬人,顯示心房顫動過往人數可能被低估,長期下來,也可能提升中風風險,因此成為國內外醫界關切的議題。

電燒療法兩大新進展,提高成功率,縮短手術時間

治療心律不整可分為藥物治療以及較有助於根治的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則包括冷凍療法、電燒手術。目前冷凍療法常用的第二代效果雖較早期的第一代進步,但僅能做單純的肺靜脈局部治療,若心房顫動問題點在左心房、右心房等其他位置,就無法單靠冷凍療法解決。

而電燒療法則不同,不論病灶在哪,都較能夠全面處理,尤其是電燒手術在這幾年更是有了重大進展,使成功率大為提高,相較以往復發率也大為下降。

陳永隆醫師分享,像是新研發的壓力定位導管,就可透過數值清楚了解電燒治療的狀況,提升手術成功率。不像從前可能燒了幾十個點,但很多是「空包彈」,現在每個點都能精準燒灼,且手術時間較以前大幅縮短;而另一個進展則是高密度定位導管,過往有些較複雜的心律不整,用傳統方式很難了解病灶位置,透過高密度導管,醫生就能掌握真正要燒的點在哪裡,不僅可提高成功率,更能縮短手術時間。相較於冷凍療法因為無法做定位,也沒辦法偵測心律不整的機制,所以只能處理較單純的肺靜脈病灶。

電燒治療燒除「心」頭患 醫:技術媲美歐美先進國家,應積極就診

一名五十歲魚市場批發公司主管,因罹患心房顫動,在第一次治療時採用冷凍治療,沒想到卻在術後三個月內開始頻繁復發,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甚至因為擔心疾病隨時會再發作,使心理承受極大壓力。經過陳永隆醫師建議後改用電燒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不僅發現過往冷凍治療的病灶有復發情況,此外,也在手術過程中發現了非肺靜脈的病灶,於是透過電燒治療一併燒除,術後一年多皆未再發作,病人覺得重獲新生,也成功解決了長久以來的「心」頭患。

陳永隆醫師表示,電燒術治療應用於心房顫動,已有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台灣技術更是媲美歐美先進國家。若是家族中有心律不整,甚至猝死病史者,都是心律不整高危險群,而如果常覺得心跳不規律、胸悶、心悸、呼吸喘,也要有警覺,心律不整很難自我診斷,必須接受心電圖等相關檢查,尤其是心房顫動,只要出現相關症狀,應積極尋求醫師協助,且這幾年各大醫院多採取醫療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由醫師、病人、家屬共同針對病情來討論,經過醫師說明各種治療的優缺點,討論後再由病人或家屬選擇治療方式,可達到最好的治療成效。

圖片

乾癬患者怕懷孕 醫分析4000人研究:風險不高免煩惱

許多女性乾癬患者不敢懷孕生子,不只擔心用藥問題,更擔心疾病是否會遺傳。36歲的吳小姐就屬於這種案例,生完大寶之後,病情反覆,因為懷孕期間需要停藥,她沒有信心與病情相處,一直猶豫要不要生第二胎。所幸在醫師、家人鼓勵下,鼓起勇氣再生二寶,備孕到懷孕期間原本的藥物都停用,僅剩下外用藥膏與照光,但病情還是時好時壞,最後在生完二寶之後重新以生物製劑治療,恢復良好。

照光不受懷孕影響 需往返醫院較麻煩

吳小姐說其實照光成效不錯,但是在上班與家庭之間,很難抽出時間往返醫院,身上的皮屑紛飛也讓她擔心在照顧孩子時被誤食。幸好產後的治療讓她恢復良好,雖然因為藥物的關係放棄哺餵母乳,但她毫不後悔,直說兩個孩子真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鼓勵,乾癬患者不用擔心懷孕生子,現在的醫療都可以銜接並妥善控制。

研究超過4000名乾癬孕婦 懷孕風險並未飆高

乾癬好發於20-25歲及50-55歲,此類年輕患者正處於就業、談戀愛的年紀,也會影響到他們結婚生子的意願,黃毓惠醫師表示,門診中這樣的案例不少,擔心「是否會不孕?」、「疾病是否會遺傳?」、「藥物是否會造成畸胎?」,過去研究曾收入約1000位病友的資料,本次她擴大規模,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收集超過4000位懷孕乾癬病友的相關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懷孕面臨的風險並不如想像中的高。

胎兒瘦小、早產機率不超過1.3倍 子癇前症、高血壓約1.5倍

過去研究已顯示,乾癬遺傳給子女的機率大約10%;而本次研究發現乾癬病友的胎兒,小於2500g的機率比一般孕婦僅多出27%,早產的機率也僅多出13%;至於胎兒會不會有其他先天疾病,研究顯示不會。

黃毓惠醫師指出,孕婦本人會有稍高的機率有子癇前症或妊娠高血壓,但約為常人的1.5倍左右,不比病友想像中的危險,只要在孕期中,由皮膚科及婦產科醫師密切注意即可。

乾癬病友欲生育 口服藥需停至少3個月

黃毓惠醫師強調,乾癬病友若有生育計劃,大部分的口服藥(如免疫調節劑)在停藥之後的3個月便無礙,只有A酸代謝較慢,需停用2年,至於施打生物製劑的病友,則須按照每個人的嚴重程度及體質,再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針;照光治療不受影響,備孕期、懷孕、產後都可以接受。

門診中曾有因懷孕停藥而關節處病灶變嚴重者,但產後恢復治療都已無礙,黃毓惠醫師鼓勵病友若想生育,不要因免疫疾病而卻步。

坐月子時勿大補 保持睡眠充足、調適心情

針對乾癬媽媽孕後食補,黃毓惠醫師提醒,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不建議服用增強免疫功能的相關補品,如人參、靈芝等,可能會使病情加重;就醫學觀點,其實營養均衡即可,以國健署公告的成年人每日攝取量為準。

醫師也呼籲病友不要熬夜、保持睡眠充足,若因為照顧新生兒時計劃總趕不上變化,更需要好好治療,調適心情,壓力太大也可能使病情爆發,建議病友在孕期時可以上媽媽教室相關課程,和家人討論好之後新生兒照護的人力,超前部署,在病情與家庭中取得平衡。

心跳停止救命AED怎麼用? 5指令是救命關鍵

時序入冬是心臟病的好發季節!尤其是三高患者、抽菸及壓力大者更要特別注意。根據衛生福利部近年來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皆高居十大死因的前三名。然而,心臟病造成的死亡,多是突發性的心跳停止,而電擊是使心臟恢復正常的有效方式。

突發性心律不整一分鐘內電擊 成功率高達90

據文獻指出,因突發性心律不整而導致心跳停止的個案,如在一分鐘內給予電擊,急救成功率達90%,每延遲一分鐘,成功率遞減7~10%。以心肌梗塞患者為例,發病時往往會突然昏倒,此時應立即撥打119、施以CPR,並尋找最近的AED搭配急救,提高救援機率。

AED傻瓜電擊器 聽5指令確實做

衛福部說明,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為「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能偵測心律脈搏,並施以電擊使心臟恢復運作。它的操作方式很容易,開啟機器時會有語音說明,並有圖示輔助,如同「傻瓜相機」般簡單,因此又稱「傻瓜電擊器」。

⑴打開電源,系統啟動,聽指示進行步驟。

⑵貼上電擊片,插入導線。右側電擊片,置於胸骨右上緣、鎖骨下方;左側電擊片,置於左乳頭外側、上緣距左腋窩下約7公分。若患者有流汗,先用乾布或毛巾將胸部擦乾,再貼上電擊片。

⑶為避免機器判讀錯誤,分析心律時應避免接觸及晃動病患。分析心律約5至15秒鐘,視不同機型而定。

⑷確定無人接觸病患,可依指示電擊。電擊前警告所有人與救援者,「我離開,你離開,大家都離開!」或簡單警告「Clear,離開!」確定無人接觸患者,再按下電擊鈕。

⑸如果患者不必使用電擊,機器會用指令提醒,只需CPR壓胸,再等救護車送醫即可。

留意AED擺放位置 緊急狀況可隨取隨用

衛福部曾於102年5月23日公告「應置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之公共場所」,如交通要衝、長距離交通工具、觀光旅遊區、學校、集會場所、購物場所、浴場、溫泉區及旅宿場所等,在這些地方可多關注AED擺放位置。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