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現代人比較容易變胖?  讓醫師告訴你如何抗衡

在石器時代,人類每日的終極目標便是活下去!不是狩獵就是等著被狩獵,在每天消耗如此多的熱量之下,享用天然的食物來獲取能量,還得保存能量在身體之中以備不時之需。然而,人類處於大量勞動力的世代之久,人體跟不上科技變化的速度,保留了儲存能量的機制,勞動卻大幅下降,進而導致肥胖。

加上,精緻食物越來越普遍及多元,許多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充斥著生活周遭,而取得加工食品往往比健康、原型食物要來的容易,且成本較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攝取每日所需的卡路里,甚至高於需求量,以至於出現營養過剩的情形,也就容易有肥胖的問題產生。

肥胖成因複雜 主要可分成三大型

現代人除了要面對容易致胖的環境外,醫美診所魏斯邁醫師表示,造成肥胖問題其實不單只是因為「吃很多」所引起,肥胖基因、身體活動不足、生理因素、心理健康、藥物副作用、營養攝取知識錯誤等,都是引起肥胖的因子,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

魏斯邁醫師說明,肥胖主要可以分成三大類,首先是原發性肥胖,主要是過度攝取熱量或是運動不足造成能量不平衡(熱量攝取大於消耗),作息不正常、家族遺傳也包含在內。第二是續發性肥胖,是指與疾病有關的肥胖,例如甲狀腺低下造成黏液性水腫、腦下垂體肥胖,或是內分泌疾病造成代謝異常。第三則是藥物副作用所造成的肥胖。

健康減重,減重健康

對於有減重需求者,魏斯邁醫師指出,第一步為制定合適且正確的減重計畫,了解自身的生活模式,從飲食及運動方面,逐步地改變生活習慣。並且訂立合理的目標體重,一般以每週減少0.5-1公斤的速度為原則,也就是每天減少至少500大卡的熱量攝取,絕對不能貪快,因為身體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若是初次減重或是瘦身屢屢失敗的民眾,建議尋求相關的醫療團隊,不但能協助判斷肥胖的原因及減重障礙、突破自己看不見的盲點,能夠適時提供方法和工具,調整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身體代謝、減少攝取量,讓減重之路不再辛苦,順利邁向健康。

幼兒感冒後聽力下降? 應小心積液性中耳炎

3歲的佑佑最近說有點聽不到,到醫院檢查後,發現是積液性中耳炎,媽媽擔心是不是因為反覆生病感冒造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許哲綸表示,中耳積水在幼兒是很常見的疾病,3歲前的幼兒至少都會得過一次,成人相對少見。通常發作於急性中耳炎或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在急性症狀消退之後,積液在中耳部位。

幼兒耳咽管短 感冒時細菌容易跑至中耳

耳朵構造以耳膜為界,往外是外耳,往內是中耳、內耳。積液性中耳炎指的是中耳腔有液體,造成聽力障礙及耳朵悶塞感、腫脹、痛,有時會發燒,幼兒若無法表達時便會哭鬧不已。許哲綸醫師解釋,依發病年齡分為兒童型及成人型,成人較少見,常見於兒童是因為構造問題,幼兒耳咽管短且略呈水平,連結鼻腔及中耳腔,感冒時細菌易經由耳咽管跑到中耳腔,其他可能原因還有過敏、腺樣體肥大、鼻竇炎等。

90%中耳積水3個月內痊癒 少數需積極介入

耳咽管主要功能為調節內外壓力,當感冒影響排氣排水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時,即有可能使液體積存,或是急性中耳炎後發炎。許哲綸醫師指出,通常約90%的中耳積水會在3個月內自行改善,若有持續性中耳積液,有可能影響聽力,甚至交際及孩童學習狀況。

一般急性中耳炎治療以口服抗生素為主,療程約2至3週;而積液性中耳炎不以抗生素治療主軸,視情況給予抗組織胺或類固醇以減少積液;許哲綸進一步說明,因為肺炎鏈球菌是孩童急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容易繼發引起中耳積水,因此施打疫苗也能降低機率。若腺樣體肥厚者、反覆發作、影響雙側聽力及生活時,可於耳膜開一小孔讓積液流出,傷口約1週內癒合,或考慮中耳通氣管手術治療,放置後約6-12個月後會自然脫落。

曾患中耳炎幼兒 避免平躺喝奶

若幼兒感冒後反應變鈍,可能因中耳積液影響聽力,應帶回門診診治。許哲綸醫師提醒,預防感冒可避免中耳炎;若曾患有中耳炎的幼兒,建議避免平躺吸奶嘴、以奶瓶飲奶,此行為會加劇鼻咽管開合,提高中耳炎風險。

壯年頸部撕裂痛險丟命 竟是「主動脈剝離」惹禍

35歲程先生患有高血壓,平時有抽菸習慣,日前因頸部有疼痛撕裂感,加上胸悶不舒服,原本只是要到醫院急診「看心安」,不料經詳細檢查後,竟確診為主動脈剝離,醫師研判,若延誤醫療時間恐大幅提高致命風險,建議立即安排「人工血管置換術」,手術前後長達10小時,總算讓患者順利重拾健康。

主動脈剝離 高血壓、抽菸是危險因子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誘發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因素為高血壓及抽菸,據統計,主動脈剝離是以1小時約1%的速率增加,程先生從出現症狀到接受治療約3天,故死亡率高達72%,面對如此急促且危險的病症,居然還能自行走進門診檢查,真的很不可思議。

急性主動脈剝離分2種 A型致死率高

劉殷佐醫師說明,急性主動脈剝離依發生位置可分為A型與B型,前者發生在升主動脈,除了升主動脈以外的區域都屬於B型,因為A型主動脈剝離具相當高致死率,且會造成器官缺血,故一旦確診為A型,都會建議緊急手術治療。

冬天是好發季節 注意身體狀況為上策

冬天正是主動脈剝離好發時節,劉殷佐醫師提醒,若患有高血壓的民眾,務必每天測量血壓,並按時服藥,且建議戒菸、維持合理體重,並養成運動習慣,才能有效預防主動脈剝離的發生。

關節疼痛無法握筆寫字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關節疼痛無法握筆寫字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35歲的王老師,五年前,上課寫白板時,手指關節出現莫名疼痛,甚至無法提筆寫字,經就醫檢查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王老師一直想要生小孩,卻擔心藥物治療影響生育,不願按時服藥,導致關節嚴重變形,醫師暸解原因後,與王老師溝通調整用藥,並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最終,王老師順利懷上雙胞胎,病情也獲得妥善的控制。

類風濕性關節炎破壞小關節 延誤治療恐影響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李蒔青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多侵犯小關節為主,在我們生活中會頻繁使用雙手及雙腳,若手腕、手指頭關節、腳踝、腳趾頭、腳板關節變形了,會對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所以類風濕性關節炎一定要早期治療,避免因小關節變形而影響生活品質。

類風濕性關節炎新福音 生物製劑有效控制病情

李蒔青醫師說明,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會先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及搭配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若治療半年仍效果不佳,或沒有達到預期成效,就會使用生物製劑介入治療。

生物製劑對患者真的是一大福音,過去很多難以控制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都因為生物製劑獲得良好的控制,目前很少看到患者關節變形,這都是因為有了生物製劑的治療,才能夠幫助病患。另外,對於有生育計劃的患者,目前也有適合孕婦及哺乳時的生物製劑。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類風濕性關節炎並非絕症,現在醫療發達,患者不用過於擔憂,李蒔青醫師建議患者四大法則,第一個就是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第二個要持之以恆,第三個規律的回診,第四個要相信醫師,相信現在的醫療,並開開心心的包容自己,喜歡自己,就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那人生路就會一直有光明。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