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天冷易感冒 小兒慎防中耳炎

3歲小寶(化名)哭鬧不停,媽媽原本以為是小感冒,打算工作忙完再帶去看醫生,沒想到幾天後耳朵竟流出膿水,急忙就診,診斷為急性中耳炎,鼓膜已破裂流膿,轉診至耳鼻喉科做後續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杜戎玨表示,小兒中耳炎是兒科常見疾病,幾乎每周都有這樣的小病人掛號,發現得早可及早治療,若延誤就醫,恐引發其他併發症。

易感冒的秋冬季節 小孩容易好發中耳炎

杜戎玨說明,中耳炎顧名思義是中耳腔發炎。大部分為細菌感染造成,通常在感冒一段時間之後,喉嚨裡的細菌會經由連接中耳腔和咽喉的耳咽管跑到中耳,導致中耳腔發炎,最常見的病菌為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及卡他莫拉菌等等。在小朋友較容易感冒的秋冬季節,也較好發中耳炎。

為什麼幼童比大人容易得中耳炎?醫師說,這是因為小朋友的耳咽管尚未發育完成,和大人相較,小朋友的耳咽管較短,也因此細菌容易跑到中耳腔。尤其6歲以下幼兒的免疫力較低,容易感冒,要特別注意。

注意孩童耳多疼痛症狀 常哭鬧、抓耳朵要小心

一般感冒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中耳炎可能也有這些狀況,與感冒最大的差異是會出現耳朵疼痛現象,也可能會覺得耳朵塞塞的、聽不太清楚,而且中耳炎常劇烈疼痛起來,多數集中在單側耳朵,少數為兩邊耳朵都痛。年紀太小的孩子,還不會透過言語表達耳朵痛,常以哭鬧、抓耳朵來表現,家長要多加留意,感冒中期或中後期可能誘發中耳炎。

中耳炎診斷上,最簡易的方式是持耳鏡檢查,如果耳道被耳屎塞住,影響到醫師的視線,會施予耳朵滴劑,將耳屎溶解出來或直接清除。此外,耳鼻喉科醫師也會做鼓室圖檢查,以偵測鼓膜狀況,診斷是否有中耳炎。

杜戎玨說,大部分中耳炎是細菌造成的,通常會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延誤治療,可能會有中耳積水問題,或是造成聽力受損。有研究指出,中耳炎未妥善治療,是造成小朋友聽力損傷的常見原因,不可輕忽。

中耳炎還有一種較少見的併發症,就是造成耳後突出部位的乳突發炎。這種情形較為嚴重,因為細菌鑽得深,須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以確定診斷,病人通常要住院注射抗生素治療。家長需提高警覺,當小朋友發燒伴隨耳痛及耳後乳突紅腫時,應立即帶孩子就醫。

中耳炎別拖 盡早治療

雖然還有其他原因如外耳道發炎,也可能引起耳朵疼痛,但杜醫師提醒家長,中耳炎常發生在感冒後或與感冒並存,尤其還不會表達的小小孩,如果哭鬧不止,又有感冒症狀,要請醫師檢查耳朵狀況,看看有無併發中耳炎,提早發現並治療,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50歲後定期檢查眼睛 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70歲的王伯伯有抽菸的習慣,退休後喜歡到公園跟三五好友下象棋,有一天卻看到棋盤線歪七扭八,甚至中間還出現黑斑,他緊急救醫,被診斷出是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經過數次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後,症狀終於慢慢改善,醫師也告訴他必須戒菸。

老年性黃斑部病 台灣老年人失明主因之一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目前台灣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上可以分為濕性與乾性的黃斑部病變,乾性病變通常病程進展比較和緩,致盲的機率較低,目前並沒有積極有效的治療方式。而濕性病變是因為黃斑部組織老化,引發脈絡膜血管病變,進而產生新生血管或血管變異,由於這些不正常的血管組織比較鬆散,常常造成血管破裂、進而引起出血或血管滲漏,使黃斑部水腫而造成視力突然下降,如果沒有即時治療,很容易造成失明,對老人家心理及生活上造成極大衝擊,甚至後續生活無法自理而進一步造成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逾八成病人治療後視力維持或進步

目前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隨著新生血管抑制劑的使用,超過八成的病人在治療之後,視力都可以維持或進步。少數病人雖然對藥物反應不佳,但治療還是可以延緩失明的可能。如果不幸得到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一定要找專業眼科醫師積極治療,以免喪失寶貴的視力,而目前健保也有條件給付14劑的新生血管抑制劑予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病患,大大的減輕民眾的負擔。

目前大部份的療程可以分為初始治療劑量及後續維持劑量,通常在發病初期的初始治療,會每個月注射一次,連續三個月,之後醫師會判斷病人情況,維持或延長治療時間,以避免病情復發。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特性就是一旦復發水腫或出血,下降的視力就很難恢復,即使追加治療也無效,患者一定要與專業醫師合作,千萬不要隨意中斷治療。

50歲之後 定期檢查視力

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發生跟年齡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超過50歲之後一定要自我檢查,可以每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交互檢查,看視力有沒有變化,中心有無黑斑,也可以看棋盤、磁磚線或阿姆斯勒量表是否有扭曲現象,如果有異常,應儘速就醫,如果沒有異常,還是建議每年至少作一次眼睛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治療疾病的不二法則。另外,家族史、抽菸、照射強光、高血壓等也是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建議一定要戒菸,白天出門要戴帽子及太陽眼鏡,避免強光並控制高血壓,在生活上,也要適度運動,充足的睡眠及均衡的營養,才能降低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發生的機率。

(文章授權提供/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醫師)

圖片

賴旗俊醫師

基隆長庚醫院 院長

亞太視網膜醫學會 理事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 常務理事

台灣黃斑部醫學會 前理事長

別把「勞動」當成「運動」 小心肩頸酸痛

許多人總以為上班的「勞動」,就已達到維持身體健康的活動量了,但其實不然,時常維持同一姿勢或是反覆進行相同動作,很容易造成身體在生物力學上的不平衡,長時間下來會開始出現肩頸僵硬、全身酸痛的問題。

長期工作姿勢不當、重訓課表不平衡 都會肩頸酸痛

根據統計,近六成的國人都曾有肩頸痠痛的困擾,近期更因為新冠肺炎的緣故,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的機會增加,但多數人家中並沒有辦公桌椅,時常坐在沙發或趴在床上辦公的情況下,出現肩頸酸痛問題的比例大增。此外,不合適的重訓規劃,像是過度鍛鍊胸部肌肉,造成上半身前後相對應的肌肉不平衡,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一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一般是上斜方肌或胸大胸小肌過於緊繃,而中下斜方肌與菱形肌較為無力,容易造成頸椎弧度減少、駝背、肩胛骨聳起等一系列的變化,甚至導致頸肩部肌肉緊繃、頭痛頭暈、手臂麻木、胸悶心慌等症狀,長期忽視更可能讓椎間盤突出而壓迫神經,導致手腳麻木無力的問題。

中醫「針撥」配合肌肉伸展 順暢整體動力鏈

中醫的治療可用「針撥」處理,使用刃口直徑約0.4mm的扁針,對攣縮僵硬的軟組織做壓力的釋放,並配合肌肉的伸展以恢復身體動態平衡。就解剖學與生物力學的觀點來看,全身從頭到腳透過筋膜連接形成「動力鏈」,同時牽動肌肉與骨骼,維持各種姿勢的活動。若因肌肉疲勞或姿勢不良而使筋膜緊繃時,如同軌道上有障礙物一般,就會造成動力鏈上的力量傳導不順暢,除了容易感覺全身酸痛,也會因為肌肉無法有效緩衝力量而經常受傷。臨床治療上,不能單單只是「頭痛醫頭」而已,而是需把整體動力鏈恢復順暢,酸痛問題跟著迎刃而解。

別把「勞動」當成「運動」 切記3件事

切記別把「勞動」當成「運動」,下班後仍要維持拉筋伸展、規律運動的習慣,避免因身體肌肉失衡而產生疼痛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提醒三件事:

1. 坐姿保持端正,不聳肩,不翹腳

2. 繞肩運動:使肩膀往上往後緩慢旋轉,舒緩肩頸肌群

3. 抱膝運動:以雙手抱膝拉向胸部,放鬆下背肌群

(文章授權提供/楊宗翰中醫師)

醫師簡介

楊宗翰中醫師

藥師/健身教練 /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針撥治療/皮膚疾患/睡眠障礙/中醫美容/婦科調理/減重長高/感冒過敏/胃酸逆流

圖片

尿尿時有泡泡需治療嗎? 你可能腎臟有問題

66歲的陳先生,過去沒有任何慢性病病史,平日也沒有在服用任何藥物,因為體檢的腹部超音波報告顯示有腎臟囊腫,來到腎臟科複診。詢問病史後得知他已經有泡泡尿好一段時間,於是安排進一步的抽血驗尿檢查,竟發現他有嚴重的蛋白尿,這幾年來腎功能亦緩慢的在衰退當中,但因為沒有症狀,以為不需要治療。

尿尿有泡泡 可能是蛋白尿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徐萱竹表示,臨床上確實有許多良性蛋白尿的狀況,有泡泡也不一定就是蛋白尿,經過客觀的定量分析才能確定。良性的蛋白尿可能跟感染、脫水,天氣、藥物、運動、懷孕、血壓控制不佳,甚至有時候只是姿勢(站立)性蛋白尿,也就是人體呈站立姿勢時才出現蛋白尿,躺下時即消失。

蛋白尿恐為糖尿病腎病變 佔洗腎人口四成

一旦證實有蛋白尿,便暗示可能有腎臟疾病。臨床上最常見的蛋白尿原因是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佔了臺灣洗腎人口的四成以上,比例相當高。重要的是,微蛋白尿常常比腎功能開始變差還要早發生,可視為腎臟病變的前哨戰,甚至預測心臟病的風險以及死亡率。 徐萱竹建議,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應該要採低蛋白飲食,更積極地控制血糖和血壓,利用整合門診,在腎臟科做定期的尿液及腎臟超音波檢查,抽菸病友們則請務必要戒菸。早期發現蛋白尿,並早期介入治療,可以改善腎臟病的預後。

蛋白尿嚴重合併下肢水腫 恐腎臟出問題

有些嚴重的蛋白尿會合併下肢水腫,臨床上稱為腎病症候群;過去並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卻意外發現有蛋白尿,就像文中提到的陳先生,則需要安排腎臟切片和染色才能夠確診。蛋白尿的治療取決於正確的診斷,近日在門診便陸續鑑別出各種腎絲球疾病,如IgA腎病變、FSGS(局部性腎絲球硬化症)、以及更為罕見的p-ANCA血管炎,並且為病人安排適切的治療。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