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中醫師推廣肌力訓練 五臟平衡還補氣

中老年人經常蛋白質攝取不足,除了認為粗茶淡飯才是健康,長輩的認知中,肉吃太多、膽固醇太高會對身體不好,其實蛋白質攝取不足對健康的危害才容易被忽略,更容易加速肌肉流失,導致力氣不足、活動不順暢、肌肉失能的肌少症,就算是茹素的族群,也應該盡可能從豆類食物中取得足夠的蛋白質。安南醫院中醫部陳柏瑋醫師指出,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在一些疾病中,老年人不見得是越瘦存活率越高,盡可能保留身體可用組織才是養生關鍵。

肌少症無藥可解 運動為唯一解套方式

40歲過後,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者,一年可流失5磅,也就是將近2公斤的肌肉量,但人不會因此變瘦,脂肪會隨之補上,所以許多民眾體型看起來正常,但其實肌肉量少、體脂肪高。身為中醫師的陳柏瑋,同時也是肌力與體能教練,本身也很熱愛訓練,他指出目前無論是中醫或西醫,都尚未出現可以治療肌少症的藥物,唯一解套的方式就是運動,尤其是重量訓練。

有氧運動給予分解訊號 減脂同時減肌肉、骨質

大重量訓練因有足夠的物理壓力給予身體刺激,身體便會產生合成的訊號,全面性的合成,不僅肌肉成長,骨質也會上升,體脂肪也會些微增加;陳柏瑋醫師解釋,若從事低強度長時間的運動,如長時間的游泳、慢跑、有氧舞蹈等,給予身體的訊號就是分解,同樣是全面性分解,不僅會減少體脂肪,同時也會使肌肉流失、骨質減少,在單做長時間低強度有氧運動且無重量訓練輔助時,增肌減脂並不會同時發生。

過瘦、骨鬆長輩 不建議長時間有氧運動

因此若是已經很瘦、或可能肌少症、有骨鬆的長輩,通常不建議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在這時候反而應該以大重量訓練刺激肌肉骨骼成長,肌本骨本足了更能隨心所欲地參與自己喜歡的運動。但目前台灣老年人的運動意識傾向低強度且緩和的運動,會排斥重量訓練。陳柏瑋醫師分享,自己有帶著家中長輩進行訓練,透過編排過的訓練項目,透過逐步加重的超負荷訓練,每次都比上次多一公斤,一週訓練兩次至三次,其實就是持續給身體合成訊號,才有可能逆轉肌少症。

中醫觀點:肌力訓練可補氣

以中醫觀點來看,運動可以活絡經脈的氣血運行,對人體組織,如肌肉、肌腱、骨質、神經系統都有幫助,肌肉對應中醫概念就是脾,肌腱跟韌帶對應肝,血管對應到心,骨質則對應腎,適當的肌力訓練便可以全部涵蓋中醫五臟。中醫概念中的五臟與氣血是功能性的,例如神經系統中對肌肉的徵召,在中醫中便屬於氣的功能,可以說肌力訓練能補氣。

中醫講求五臟平衡 運動記得休息提升免疫力

在中醫概念中,氣是一種能量,對生命有推動和溫煦的作用,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中醫的關鍵其實是講求平衡,在訓練上,陳柏瑋建議六大基本方向的訓練要平衡,如下肢推、拉、水平推、拉、垂直推、拉,六大方向訓練平衡兼顧,可以保證肌肉、筋膜系統張力均衡,同時降低因肌肉張力失衡而產生運動傷害的可能性。因此也不建議民眾特別追求某部分肌肉發達,而專練某一動作,容易受傷。

陳柏瑋醫師也提醒,運動搭配適當的休息,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力,當運動太過時也可能使免疫力低下而感冒,中醫講求勞役平衡也是相同的概念。

青壯年也會心臟病 醫:良好生活習慣、定期健檢

日前一位未滿四十歲的企業高層人士愛子於去年底寒流來襲前夕,在台大校園練跑時不幸發生心肌梗塞撒手人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韓登宇表示,一般而言,提到心血管疾病時,大家總是會下意識地跟老年人聯想在一起。然而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統計,在40~59歲的中壯年中,有5~6%的人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而其中更有2~3%的人會發生心肌梗塞。而在20~39歲的年輕人中,雖然發生率不到1%,但也並非心血管疾病的絕緣體,臨床上也不乏年輕人發生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案例。造成青壯年心血管疾病的元兇除了最常見的冠狀動脈硬化狹窄之外,還包括先天性冠狀動脈結構異常、異常凝血、自體免疫疾病、非法藥物濫用,以及冠狀動脈痙攣等等。

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青壯年患者多半有一項以上

韓登宇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抽菸等等,而青壯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多半具有一項以上的危險因子,偶爾也能遇見少數沒有明顯危險因子的健康案例。

以臺灣目前的家庭結構而言,30~50歲的年齡層是家庭中的最主要經濟與照顧的來源與支柱,一旦發生心肌梗塞或其他嚴重心臟血管疾病時,往往會對家庭帶來嚴重的衝擊,也因此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青壯年族群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改變生活型態 有症狀快就醫

除了積極以改變生活型態或服用藥物的方式克服危險因子之外,若有任何心臟血管疾病方面的症狀,例如胸悶、胸痛、不明原因的氣喘或運動耐力下降等等,或是家族中有長輩或平輩在較年輕時發生心血管疾病之家族史,都應該由心臟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相關檢查以排除或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歷來均以守護社區民眾健康為首要任務,中興院區核子醫學科提供心肌灌注掃描影像檢查,可以協助心臟科醫師判斷是否有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臟血液供應不足的情形存在。

40自覺健康確有潛在心臟疾病 定期檢查保健康

農曆年前一位39歲男性,不菸不酒,過往亦無特殊疾病史,因自覺近日工作中活動耐力下降,輕度活動即有喘氣的情形發生,雖無胸悶或胸痛的感覺,但偶有心悸的狀況。經心臟科醫師診療後安排核醫心肌灌注掃描,影像結果發現患者有明顯的心臟擴大情形,除心臟收縮功能僅剩同年齡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外,在左右心室之間亦出現了輕度缺血的狀況。根據此結果,心臟科醫師診斷病人患有心臟衰竭,後續亦為患者安排了心導管檢查,以徹底評估與處理病人的疾病。

韓登宇提醒,根據此一案例我們可以知道,即便是不到四十歲且過往自覺健康的人,也有可能已經患有潛在的心臟與心血管疾病而不自知。在此提醒民眾,每天為了所愛的家人們打拼之餘,更應該為了他們多加注意自身的健康,有任何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大意,應立即向專科醫師求助。勤運動,戒除菸酒檳榔等不良習慣,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不要讓難以挽回的憾事有發生的機會。

輕忽血脂當「心」要命 胸悶就醫驚見90%血管堵塞

一名39歲男子在某次泡溫泉時突然感到胸悶,原以為只是泡太久的關係,不料,胸悶症狀卻越發嚴重,甚至連步行都會感到呼吸困難,緊急就醫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令人驚訝的是,他體內負責供應心臟血流的血管狹窄程度竟高達90%,究其原因才發現是高血脂造成的粥狀動脈硬化,所幸,後續接受支架置放手術並搭配降血脂針劑治療,現在復原狀況良好,症狀也得到控制。

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如影隨形 高危險群更應注意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心臟內科張景棠醫師表示,膽固醇是人體的必要成分之一,但受飲食與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現代人往往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當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超過正常值就屬於高血脂,其中低密度膽固醇又被稱為壞膽固醇,容易堆積於血管壁引起發炎反應,久之將造成血管硬化且變得狹窄,進而導致血管堵塞,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面對高血脂千萬不能輕忽,特別是高血脂前期往往無任何症狀,許多人直到發生心血管疾病送醫後才發現有高血脂問題。

張景棠醫師指出,不同於血壓可以自行透過血壓機測量數值,血脂目前僅能以抽血進行檢測,而高血脂的危險因素包括遺傳、不當飲食習慣、吸菸、體重過重…等,建議高血脂的高危險群應每1-2年安排檢查,確認壞膽固醇是否超標,一旦發現數值異常,則需積極治療,避免壞膽固醇引起的各式心血管疾病。

壞膽固醇越低越好 降血脂針劑有助打擊壞膽固醇

檢查出高血脂該怎麼辦?張景棠醫師說明,許多研究指出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的越低越好,針對本身不具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者,可以先透過減重、運動、飲食調整來控制血脂,若血脂沒有恢復正常再投以藥物治療。但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患者則建議優先以藥物積極控制血脂。現階段藥物治療以口服降血脂藥物為主,部分患者無法以口服藥達到治療目標或是對其產生副作用,目前也有降血脂針劑可以使用,每兩週使用一次即可降低50-60%壞膽固醇(註1),使用上相當便利,副作用發生比例也不高。

張景棠醫師以前述39歲男性個案為例,他接受支架置放手術後服用口服降血脂藥物,血脂雖然有降低卻仍未達到治療目標,伴隨而來的肌肉酸痛副作用卻讓他難以忍受,也無法再增加劑量,經與醫師溝通後改用降血脂針劑,治療迄今超過四年,不僅症狀獲得緩解,血脂也回復正常值,期間也未發生副作用,使他對血脂控制更有信心。

張景棠醫師也提醒,常見有患者發現血脂恢復正常後便自行停藥,過一段時間血脂又再度超標,無形中再度深陷心血管疾病的危機之中。建議患者如果對治療有任何疑慮可以向主治醫師反映,相信在患者與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血脂都能獲得良好控制。

資料來源: (註1) N Engl J Med 2018;379:2097-107.

MAT-TW-2100125 -1.0-03/2021

擺脫凍甲人生 6招方法不用再拔指甲了!

一位40歲有糖尿病史的女性,因為工作因素必須穿高跟鞋,長時間站立導致雙腳大拇指趾甲在持續受壓迫下,因而產生凍甲,引發甲溝炎。反覆發生的甲溝炎讓她走路都會痛,加上血糖控制不佳,抵抗力較差,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甲溝炎一發作就需要口服抗生素治療,凍甲問題並未根本解決,讓她相當困擾。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凍甲是因為指甲與旁邊甲溝反覆摩擦形成甲溝炎,造成紅腫疼痛,導致反覆性感染或肉芽組織形成。倘指甲周圍老是疼痛、指甲旁邊常常流湯或流血、指甲插入旁邊的肉(皮)的情況時,就要小心凍甲危機,如果免疫力較差,嚴重時可能引起潰瘍,甚至蜂窩性組織炎。

凍甲常見的發生6原因

1.穿不合腳、過緊的鞋子

2.不當的指甲修剪 3.先天性的甲面過寬,

4.因反覆拔除指甲或過度修整

5.因扁平足使大腳趾容易著地,產生壓力磨擦甲床邊緣引發

蔡長祐說,凍甲初期看似問題不大,但未根治的情況下常常復發,讓人困擾不已。臨床觀察,很多凍甲患者為了減緩腳趾疼痛,選擇將指甲修得更短,殊不知可能讓後來長出的指甲更彎曲,容易刺進周圍的皮膚,造成慢性甲溝炎。正確的剪指甲方式,建議洗澡後進行,以平剪方式修剪,不宜剪過短要留白。

量身定做治療方式

蔡長祐表示,甲溝炎依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除了拔除部分指甲,修剪過度增生的肉芽組織外,也可以透過使用指甲矯正器的方式治療。指甲矯正的原理是利用各類素材(記憶金屬絲線或是膠狀貼片)產生回彈的力量,將捲曲的指甲扳平。醫師評估後依據不同疾病成因,如灰指甲需搭配抗黴菌藥,厚甲需做甲面處理等,再輔以矯正器的治療,一般療程約需3到6個月左右。

護甲6招,養成好習慣

蔡長祐表示,護甲六招,保持指甲健康: 1.勿穿不合腳的鞋子 2.避免激烈碰撞 3.指甲要平剪 4.保濕雙腳,塗抹乳液或足霜 5.指甲周圍皮膚加強保濕,塗凡士林或指緣油,減少硬皮發生 6.每天撥指肉,用手將指肉往外撥,幫助恢復彈性。

蔡長祐提醒,甲溝炎一旦發作讓人苦惱,倘指甲出現不適或異狀時,不要將指甲修剪過短,應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找出治療方法,擺脫凍甲人生。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