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乾眼症」不見得是3C盯太久! 小心免疫性疾病

42歲陳小姐因長期眼睛疲勞、乾澀、有異物感、流淚,有時甚至視力模糊。若眼睛吹到風或長時間使用手機時,情況更加嚴重,眼科就診,經檢查後診斷為乾眼症,而同時發現陳小姐患有口腔潰瘍、關節炎等症狀,故抽血檢驗,並診斷出患有紅斑性狼瘡;原來紅斑性狼瘡才是造成陳小姐乾眼症的元凶。

診斷乾眼症 需藉由淚液分泌測試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暨灣橋分院眼科主任林馥郁表示,乾眼症可能因為眼睛淚液分泌不足或者油脂層分泌不良或不足。診斷乾眼症採用「淚液分泌測試」,正常5分鐘內淚水分泌量可沾溼試紙達10mm,一旦淚液分泌少於5mm,可確診為乾眼症。

乾眼症無法根治 經常合併免疫性疾病發生

乾眼症屬於慢性病,不會根治,也常見合併其他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的乾燥症、甲狀腺眼疾或紅斑性狼瘡等;若長期不治療可能導致角膜破皮,更嚴重者易發生角膜潰瘍或穿孔等狀況發生,因此治療乾眼症需對症下藥,並定期追蹤檢查,以免惡化影響視力。

治療乾眼症 隨意點眼藥水危害大

乾眼症治療的方式最普遍為開立人工淚液和局部類固醇眼藥水給予病患使用。林馥郁主任指出,在臨床上會發現部分民眾會自行購買眼藥水以及隨意點人工淚液,但自行隨意點眼藥水很危險,若未經醫師診斷而使用,在錯誤的用法下,反而容易導致對眼睛的傷害。

預防乾眼症 避免長時間緊盯3C為上策

除了3C族易罹患乾眼症外,年長者或長期待在冷氣房、長期配戴隱形眼鏡、藥物誘發等都可能減少淚水分泌,而導致乾眼症;而停經後的女性因賀爾蒙改變,也比較容易罹患乾眼症。

林馥郁主任提醒,民眾要注意生活規律,避免長時間盯著3C產品、書本,保持睡眠充足,休息時可閉著眼睛休息或是熱敷,也可在室內擺放植物、魚缸,增加環境濕度,避開風大的地方,騎摩托車戴全罩式的安全帽,及冷氣口不對著眼睛等,都是預防乾眼症的好方法。

頭暈無力是中風前兆? 當心「頸動脈阻塞」惹禍

84歲的伸港鄉柯姓老翁日前在家時突然2次頭暈無力,家屬擔心中風送到醫院就醫,診斷並非中風,但左頸動脈已阻塞99%,隨時可能腦中風,裝了支架解危。

8成中風為缺血性腦梗塞 2情況最好用心導管處理

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表示,一般而言,頸動脈超音波估計醫師,或是沒症狀80%以上阻塞,最好要以心導管處理,如果不處理,後續中風的機率大。據統計,高達8成的中風為缺血性腦梗塞,其中約有2成肇因於頸動脈阻塞。

頸動脈阻塞 嚴重恐致中風

頸動脈超音波估計的阻塞程度和實際情況會有誤差,要真正確認阻塞程度的只有心導管;一旦完全阻塞,血流進不到腦部,可就危險了

王彥翔醫師指出,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通道,阻塞的原因主要是粥狀硬化斑塊沉積,導致血管內膜增厚,進而阻塞血管,或形成血栓剝落阻塞頸動脈血管或腦血管,造成腦部阻塞性中風。

頸動脈斑塊原因多 危險因子要當心

王彥翔醫師提及,導致頸動脈斑塊的原因包括年紀大、吸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缺乏運動及家族史等,高風險患者需要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險因子,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抽菸、不酗酒、多運動,讓血管動脈粥狀硬化斑塊不再繼續增厚。

王彥翔強調,這起個案幸好是患者家屬有警覺送醫,醫院跨科及時處理,不然,若以為老人日常頭暈也是常見的事,稍微輕忽可能就後果嚴重,甚至挽救不回性命。

碰到花就猛打噴嚏、鼻塞?  一次看懂「花粉熱」9大症狀

每到春夏之際,百花齊放,全台各地賞花熱門景點遊客絡繹不絕,但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有些人就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紅癢,這時候可就要當心是否為「花粉熱」所造成的情形。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黃紹宗院長提醒,在防疫期間配戴口罩亦有隔絕花粉過敏原之效,接觸植物後應避免觸摸臉部口鼻的部位並勤加洗手,以避免沾染而造成花粉熱的產生。

花粉熱屬遺傳 接觸花粉後打噴嚏、眼睛癢為徵兆

花粉熱(Hay Fever),亦稱乾草熱,是一種過敏性疾病,多屬家族遺傳,好發於幼年時期,部分患者成年後仍會持續產生過敏反應。這些患者在吸入或接觸部分植物的花粉後,將產生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眼睛紅癢、咳嗽、皮膚搔癢等過敏反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臉潮紅、焦躁不安、發燒等狀況。

而花粉熱的產生會伴隨花期變化,但並非每種植物都會引起花粉熱,常見過敏原包括蕁麻科植物、油菜花、紫杉、榛樹、榆樹等植物的花粉,當環境中過敏原增加時,會造成患者產生季節性的過敏,此點與家中塵螨、寵物毛髮等長期存在的過敏原所造成的持續過敏有所差異。

降低過敏風險 花季減少外出機率

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柯雅齡藥師建議,有過敏經驗者可留意植物花期變化,花粉量增加的時候盡量減少外出的機會,若外出回來後可使用生理食鹽水清除口、鼻的腔內雜質,室內可關上門窗減少過敏原的接觸,以避免引發過敏反應。

服用舒緩藥物 應確認使用注意事項

此外,可依照過敏嚴重程度經醫師處方適當給予局部類固醇鼻噴劑與口服抗組織胺藥物、肥大細胞穩定劑、白三烯素調節劑或類固醇藥物等舒緩症狀,但需注意有些藥物服用後可能會造成嗜睡的副作用,開車出遊前務必先與醫師、藥師確認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免造成交通意外,敗興而歸。

男性也能有女性雄性禿!! 雄性禿治療診斷大解密

26歲的小明,前陣子發現落髮變多,女朋友也笑說他頭髮好像越來越少,因為爸爸有禿頭,他緊張之下跑去看診,醫師發現他頭頂髮量已明顯變少,檢查後判定是雄性禿,而且是偏向女性形態的雄性禿,讓他大呼:「我還這麼年輕,怎麼可能會禿頭!還是女性雄性禿!!」所幸小明在經過口服藥物治療後,已明顯改善,免於頂上無毛的危機。皮膚專科醫師陳建宇表示,雄性禿從20歲左右開始就有可能發生,不一定要等到中年後才會禿頭,只要落髮情形異常,都可以求助醫師。

女性雄性禿有別於男性雄性禿,外觀變化會從頭頂開始(圖一),髮際線通常不會產生變化(備註1)。

圖片

▲本圖擷取自Ludwig 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s of androgenetic alopecia (common baldness) occurring in the female sex. Br J Dermatol. 1977;97:247–254.

壓力可導致落髮 雄性禿造成毛囊萎縮

進入秋冬換季,門診中因換季落髮的人也增加,陳建宇醫師說,其實落髮不受季節影響,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但換季的確可能會影響頭皮狀況,使頭皮出油增加,導致脂漏性皮膚炎加劇、頭皮屑變多,有時也會伴隨落髮,但這種形式的落髮多屬於休止期落髮,毛囊並未受損,日後還是會重新長出來。

陳建宇醫師指出,常見落髮如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及圓禿,加起來佔落髮比例超過九成,其他少數則可能是疾病造成。壓力也可能影響落髮,如圓形禿,常為局部性落髮 ;休止期落髮,則為瀰漫性的落髮,這些落髮都有恢復的可能;反之雄性禿成因主要為遺傳、基因,人體內雄性荷爾蒙分成睪固酮與二氫睪固酮(DHT),而睪固酮經5-alpha還原酶作用成DHT,再與頭皮毛囊乳突上的接受器結合,導致毛囊萎縮,頭髮生長週期越來越短,長得越來越細(備註2、3),若不儘早治療,失去的頭髮將無法恢復。

落髮診斷方式大不相同

經常落髮不一定為禿頭,因成因複雜,只要落髮情形異常,陳建宇醫師建議還是至診間由醫師診斷。傳統的男性雄性禿評估方式為Norwood-hamilton Scale,女性雄性禿評估方式為Ludwig scale(圖一),不過新式的basic and specific (BASP) classification(圖二) 可以不分男女區分出更多雄性禿細節,因較複雜,須經由專業的醫師做精準評估,對於治療選擇才能有更好的判斷。(備註4、5、6)

圖片

▲本圖表擷取自Alireza Firooz, 2017.

BASP分類系統使用了四種基本類型(L,M,C和U)以及兩種特定類型(V頭頂型和F前額型)。基本類型代表前髮際線的形狀,特定類型代表特定區域(備註4)

治療雄性禿有三寶 生髮水、口服藥、植髮

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外用、口服、手術,也就是生髮水、藥物及植髮。陳建宇醫師表示,生髮水常見成分minoxidil是美國FDA及台灣食藥署核准,對雄性禿患者有效;而最常見口服藥物成分為Finasteride,是一種5α還原酶抑制劑,可防止DHT生成(備註1)。有大規模的臨床使用報告顯示,使用兩年內能增加毛髮數目,也能協助毛髮變粗及變長。醫師提到,經由BSAP對於口服藥物Finasteride 1 mg每天一顆的最新評估,停止惡化有98.4%的成功率,改善並長出新髮有85.7%的成功率(備註3)。若經過2年治療都未見成效,陳建宇醫師說便可以考慮植髮,即使植髮後,也建議使用口服藥抑制DHT生成,以維持茂密髮型。

最新評估為2018年韓國發表的雄性禿口服藥效果評估研究,共收錄126名每日使用1 mg Finasteride至少5年的雄性禿成年男性。由4名皮膚科醫師使用BASP分類評估成效。

口服藥影響性功能? 少數且停藥後改善

服用口服藥物finasteride可能會有1-2%機率產生副作用,如性慾減低、影響性功能等,不過陳建宇醫師強調並不會造成不孕,一般副作用在停藥後會數週內恢復(備註1)。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眾會以5 mg一錠的劑型來切割使用,提醒不可讓孕婦或孩童接觸到藥物粉末,恐有不良影響。

天天用指腹洗頭 維護頭皮健康

洗髮精是否可以改善落髮?陳建宇醫師說洗髮精無法改善毛髮生長,但對於頭皮健康與髮質改善是有益處的,建議天天洗頭,並用指腹按摩避免刮傷頭皮,少吃刺激性食物都有助於維護頭皮健康,若真的出現落髮異常,或是頭髮越來越細,還是盡速到診間報到,及早治療避免禿頭。

備註:

Ref1_Fabbrocini, G., Cantelli, M., Masarà, A., Annunziata, M. C., Marasca, C., & Cacciapuoti, S. (2018). Female pattern hair loss: A clinical, pathophysiologic, and therapeu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dermatology, 4(4), 203–211.

Ref2_蔡仁雨, 蔡長祐, 台灣男性雄性禿之診療現況, 台灣醫界, 2008, Vol.51, No.8 P.326~330

Ref3_Ellis JA, Sinclair R, Harrap SB. Androgenetic alopecia: pathogenesis and potential for therapy. Expert Rev Mol Med. 2002;4(22):1-11

Ref4_Shin, J. W., Chung, E. H., Kim, M. B., Kim, T. O., Kim, W. I., & Huh, C. H. (2019). Evaluation of long‐term efficacy of finasteride in Korean men with androgenetic alopecia using the basic and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46(2), 139-143.

Ref5_Lee WS, Ro BI, Hong SP et al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pattern hair loss that is universal for men and women: basic and specific (BASP) classification. J Am Acad Dermatol 2007; 57: 37–46.

Ref6_Alireza Firooz, Ali Rajabi-Estarabadi, Hamed Zartab, Hournaz Hassanzadeh, Yahya Dowlati. Classification and Scoring of Androgenetic Alopecia (Male and Female Pattern). Agache’s Measuring the Skin p1437-1439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