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步伐遲緩、動作變慢要警覺 帕金森氏症10症狀中了哪些?

金曲歌后詹雅雯才克服喉部長腫瘤、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近兩個月又因食欲不振,體重驟降8公斤,就醫檢查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痿縮。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

步伐遲緩、動作變慢可能是早期症狀

過去聽到帕金森氏症可能直覺聯想「手抖個不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靜止時的手抖才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真正在做事時手反而不會抖,民眾對帕金森氏症有誤解,甚至可能因此忽略早期症狀。先期帕金森氏症可能出現便祕、嗅覺異常,早期則可能出現步伐遲緩、動作變慢等症狀,日常生活多留意小細節,有助早期發現。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列出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等,若10項中了3項就要注意。

推動台灣動作障礙疾病醫療權威、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這年紀的患者通常事業有成,可以想像他們能掌管公司卻無法控制手抖,對自尊造成很大的傷害,久而久之影響到患者社交意願、減少接觸人群機會。

把握治療蜜月期可控制20年

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第1期是單側症狀、第1.5期是單側加中心症狀,如脖子僵硬等、第2期是雙側症狀、第2.5期是雙側加上初期的平衡問題、第3期是平衡問題、第4期是需要輪椅輔助,到第5期則是臥床,從一期跳到另外一期,大概是3年時間。帕金森氏症有治療蜜月期,患者無須悲觀,帕金森氏症本身是良性,可以好好控制20年。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表示,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大的挑戰,在於讓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內,早期因多巴胺細胞數量堪稱足夠,藥效區間較大;但隨病程進展,多巴胺細胞逐漸凋亡,藥效區間隨之變窄,若藥物濃度太高,患者就會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身體顫動,若藥物濃度太低,則會出現斷電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患者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常讓他們深感挫折。現有新的藥物可以克服藥物濃度忽高忽低問題,幫助找回身體主控權。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嬰幼兒發展遲緩怎麼辦? 物理治療來幫忙

關於嬰幼兒的成長,常常從長輩口中流傳的一句諺語: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周歲獨站穩。胚胎、出生、成長至成人會經歷一個特別的發展歷程。而這些歷程是基因內涵的計畫,隨著成長,會在特定時間逐一展現每一個內建好的項目。

準確發育基礎動作 修正偏異才有戲

成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藍鼎表示,健康嬰幼兒的動作發展是不需要特別訓練,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出來。而準確的早期動作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們是未來動作的基礎,然而發展遲緩的兒童,會改變動作精準度而導致偏異動作的發展。

藍鼎治療師指出,這些偏異往往只是微妙的差異,如果都沒有修正,為更多進階的動作做好準備,就會影響到動作發展的時間及未來執行更高階動作的品質,甚至衍生其他方面的問題。所以,正在發展階段的嬰幼兒遭遇動作障礙時,就亟需要物理治療的介入,且能愈早積極介入越好。

國際評估工具檢測 了解遲緩問題來源

物理治療師會為嬰幼兒評估粗動作發展狀況,臨床觀察檢測原始反射、感知覺、肌張力與動作型態、肌肉表現、姿勢控制與平衡能力、動作協調等,另外也會透過國際標準化評估工具檢測,來了解個案與同年齡孩子動作發展相差多少,使物理治療師更了解孩子的能力。

嬰幼兒腦部可塑性大 早期療育效果佳 

治療時利用物理治療理論、知識與技狀況調整課程難易度和內容,治療的內容可分為兒童動作發展誘發技術、功能性活動訓練、運動治療、操作治療等項目,並教導家長實際操作,課後回家也能幫孩子執行復健運動。藍鼎治療師強調,嬰幼兒的腦部可塑性大,早期療育是越早越好,但永遠也不嫌晚,面對孩子辛苦又漫長的復健之路,需要有溫暖的雙手及堅定的心,來陪伴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

長期偏頭痛,如何舒緩? 專科醫師教你正確治療方式

你也有偏頭痛的困擾嗎?甚至有時疼痛達好幾天仍未好轉?其實只要透過正確治療,就能有效戰勝偏頭痛問題!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陳律安醫師指出,偏頭痛造成的疼痛程度是屬於中重度的疼痛,若長年處於偏頭痛,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埋下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甚至自殺的風險,不得輕忽嚴重性。

靠止痛藥舒緩偏頭痛 恐無法治根

偏頭痛不僅症狀會出現在頭部,若發作時看到光線就感到不適、想吐,以及影響日常生活時,三項特徵符合兩項以上,就可能是偏頭痛所致,應儘早就醫檢查。陳律安醫師表示,許多偏頭痛患者常靠著止痛藥維生,或因害怕止痛藥副作用而強忍劇痛不願就醫,其實治療偏頭痛上,可藉由非藥物、急性藥物以及偏頭痛預防用藥三方面著手。

避免誘發偏頭痛因素 降低發作次數

陳律安醫師說明,非藥物治療上,可針對患者誘發頭痛的因素,包括喝咖啡、工作壓力、情緒、氣候等,確實避免以減少頭痛次數,並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在急性藥物治療上,則藉由止痛藥緩解頭痛問題,其中要注意並非頭疼到受不了時才服藥,恐錯過治療黃金期,也就是頭痛發生一小時內,因此應了解正確的止痛藥服用觀念,並有效率且限度的使用。

積極處理偏頭痛問題 遠離偏頭痛纏身

此外,若偏頭痛已嚴重影響日常時,就可從預防用藥治療著手,患者除了需配合規則每天服藥,也應接受至少三到六個月的療程,才能有效降低偏頭痛症狀。陳律安醫師強調,只要患者遵循醫師指示配合服藥,且確實記錄頭痛日記,積極處理及預防,就能遠離偏頭痛纏身。

預防心肌梗塞復發短期服雙抗、長期控三高 醫: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

預防心肌梗塞復發,短期服雙抗、長期控三高!疫情期間,心血管患者仍要與醫師密切配合,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表示,心肌梗塞治療後仍有復發風險,術後短期內應規律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長期則要戒菸和控制三高,尤其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宋醫師表示:「最新國外指引建議針對非常高風險的病人甚至可考慮以55 mg/dl為治療目標。」一旦有活動後胸悶等反覆症狀,更要盡早送醫診斷、治療。

心臟血管堵塞導致心肌梗塞 當心猝死、心衰竭風險

宋思賢醫師說明,心肌梗塞是心臟的血管堵塞,流向心臟的血液不足,引發心肌壞死,恐出現兩情況:(1)短期影響:突然誘發惡性的心律不整,猝死風險高,往往來不及送醫;(2)長期影響:心肌功能下降,若送醫過晚,可能後續引發心臟衰竭,甚至發病時心肌壞死面積過大,有休克風險。

預防心肌梗塞復發 長短期各有方法

長期:戒菸、控三高,血脂別忽略

心肌梗塞治療後,宋思賢醫師強調,應戒菸、控制三高預防復發,血糖的標準值是糖化血色素7%以下,血壓低於130/80毫米汞柱,低密度膽固醇則是越低越好,「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 LDL)至少低於70 mg/dl,非常高風險族群應考慮降至55 mg/dl以下。」

宋思賢醫師強調,低密度膽固醇應規律服藥控制,目前以statin類藥物為主,服藥平均可降30-50%低密度膽固醇,減少30%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短期: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

宋思賢醫師表示,心肌梗塞的病人,即使治療後裝設支架,因支架屬於外來物,仍可能誘發凝血反應,產生血栓堵塞血管,再度心肌梗塞。他強調,心肌梗塞術後,應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搭配P2Y12抑制劑」,可以大幅減少術後心肌梗塞的復發機率。

「若出血風險不高,心肌梗塞患者應規律服用雙抗。」宋思賢醫師說,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調整用藥時間、藥物種類,降低出血風險,目前已是常規作法。

Covid19疫情期間 心梗有症狀速就醫

根據研究統計,去(2020)年疫情時,心肌梗塞患者的就醫情形,台灣就醫比率持平,但是有症狀到接受心導管治療的時間卻延長了。宋思賢醫師呼籲,有心肌梗塞症狀仍應盡速就醫,醫院一般都有安排防疫措施跟相關分流動線,且心肌梗塞若不就醫對病人本身的生命風險更高。

「活動後胸悶、冒冷汗,休息又好轉,這種情況反覆發生,甚至胸悶無法改善,就要趕快就醫了。」醫師說,有些病人心絞痛不舒服,會吃舌下碇,「若用藥5分鐘後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此外,要注意老年患者,胸悶症狀不典型,可能只是「喘」、胃口不佳表現,這種情況也建議就醫檢查。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