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你有量過脖子嗎? 超過43公分要小心這疾病!

每個人不分性別、種族、階級都需要睡眠,然而全球卻有20億人口有睡眠障礙。睡覺打呼不只擾人清夢,還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睡覺時氧氣吸入不足,血氧量太低會造成白天精神不佳,睡不飽脾氣暴躁、專注力下降、反應變慢,長期還會造成心血管及新陳代謝疾病,睡不好很可能會引發致命危機。

頸圍過粗、打呼、肥胖 都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覺時打呼的問題很普遍,許多人都以為習慣就好,事實上極有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40歲以上、BMI>27、鼻息肉、鼻中膈彎曲、下巴後縮、扁桃腺肥大者,楊聰財醫師提醒,肥胖者因呼吸道狹窄,更容易打呼,民眾可以測量自己頸圍,男性>43公分、女性>38公分都為高危險群。

睡眠檢查不用非到大醫院 身心科、耳鼻喉科診所也行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在睡覺時會發生上呼吸道反覆性塌陷,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需要費力,也就是打呼,嚴重恐會造成氣道完全堵塞,引發窒息致命危機。一般人面對打呼,想到的多半是需要至大醫院的睡眠中心過夜,才能得到種種數據,多半會覺得麻煩而選擇不去治療。楊聰財醫師表示,其實可先至住家附近診所檢查,不一定非要到大醫院。

由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容易造成睡眠障礙,睡不飽更容易有情緒問題,如焦慮、注意力下降、情緒低落暴躁、判斷力變差,因此很多人在未察覺病因前也會至身心科就醫。楊醫師說明,除了精神症狀之外,男性患者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還會引發高血壓、心臟衰竭、胃食道逆流、性功能障礙等,應就醫妥善治療。

打呼問題先測柏林問卷 輕度患者側睡枕可解套

輕度患者可使用側睡枕、並保持側躺,避免呼吸道往後塌陷,就能明顯改善打呼;中度患者一般會使用非侵入性治療,佩戴陽壓呼吸器,若是重度患者,則必須至大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甚至開刀。但楊聰財醫師提醒,開刀手術屬於侵入式治療,也有復發的可能。

民眾或枕邊人若有打呼問題,可以先做「柏林問卷」,總得分大於2分就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建議盡速治療。畢竟睡眠為人類健康的基礎,不要過度依賴藥物、提神飲品,3月19日為世界睡眠日,楊聰財醫師建議睡好覺、避百病。

【睡眠日】打呼代表睡得香? 長期沒睡飽要注意!

睡了一晚上還是沒睡飽,小心是你缺氧了!具有睡眠醫學會專科醫師證照的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醫師表示,門診常見打鼾患者自覺睡得很沉,但是鼾聲卻造成身旁家人的困擾,提醒打鼾除了危及健康外,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嚴重可能因呼吸道狹窄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發現身邊的伴侶有打鼾聲音大、睡夢中突然呼吸暫停、白天嗜睡疑似缺氧等症狀,應積極接受診斷與治療。

為何睡覺會打呼 呼吸道氣流受到阻礙

力博宏表示,人體在睡覺時,氣流通過呼吸道,當空氣流通道受到各種阻礙時,呼吸道的軟組織會受到震動引起聲響。依據物理學上的白努力定律,呼吸道管徑較小時,受到阻礙的地方氣流速度較快,其帶動振動的機會較高,就可能發出明顯聲響,也是為何有人會打呼的原因。

呼吸道狹宰部位 鼻咽、舌根、喉頭最常見

臨床研究發現,鼻咽、舌根、喉頭三處是呼吸道狹宰的常見部位,力博宏舉例,鼻中隔彎曲、下鼻甲肥厚、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扁桃腺肥大、慢性扁桃腺發炎、舌根肥厚等都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引起阻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睡眠長達七八小時,白天醒來仍昏昏欲睡的缺氧情形,如果有相關困擾者,鼓勵向醫師求助,依據缺氧嚴重度,推演是否為呼吸中止症的可能。

呼吸中止提高腦血管與心血管疾病 不能輕忽打鼾潛在危險

打鼾的危害遠超乎我們想像,嚴重打呼背後可能隱藏著睡眠呼吸中止症,力博宏表示,打鼾除了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造成頸動脈狹窄等病變,若合併有呼吸中止症,在長期缺氧狀態下,將提高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儘管睡眠呼吸中止症很少突發死亡案例,但也不能輕忽缺氧所引起之各種潛在風險,除了前述的腦心慢性傷害之外,嚴重者還包括過去多起職業駕駛因睡眠呼吸中止,工作中缺氧嗜睡所造成不幸的公共危險事故。

諮詢專業睡眠醫學會專科醫師 積極治療可改善

目前主流的治療方式,包括呼吸器以及手術。對於治療的想法,許多人認為配戴呼吸器相當麻煩,力博宏呼籲,雖然打鼾在短期內感受不出其傷害,難以體會到治療的重要性,他鼓勵,如果有打鼾太大聲、明顯倦態、缺氧、呼吸暫停等症狀,應積極接受檢查及治療,每個人治療方法都不盡相同,針對呼吸道不同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手術矯正方式。

圖片

▲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醫師

手腳忽然烏青、意識漸弱 竟然已經缺血性腦中風了

鄭女士年約70多歲,有糖尿病與高血壓多年,規律藥物控制,平常可以生活自理,也常常去公園散步,到市場買菜,活力滿滿。然而,她在去年三月忽然右側肢體無力,送入安南醫院急診,經診察後是左側大腦中風,收治入院。經腦中風團隊用心照顧,中西合療,加強復建,病人可以回到中風前的生活。出院後,醫師為了讓鄭女士血液較通暢,開立抗凝血劑,預防再度中風。

年長女性多處瘀青 意識逐漸惡化

二個月後,鄭女士忽然全身手腳多處出現瘀青。家屬一開始以為是她走路不小心,有碰撞到而不以為意。之後又發生大便有血水,大便暗紅色,家人仍未送醫。直到七月中,鄭女士在神經內科回診時,醫師警覺不對,抽血檢驗顯示病人的凝血功能異常延長,血液無法有效凝集,緊急轉介病人到急診室。安南醫院急診部呂玉慧醫師仔細問診與評估後,發現鄭女士除了身體有多處瘀青外,這三四天以來意識漸進性惡化,反應遲緩,無法說話與溝通,立即安排頭部電腦斷層,發現有雙側的硬腦膜下出血。急診給與施打維生素K,新鮮冷凍血漿,安排加護病房住院治療。

10天後,在醫療團隊細心照護下,鄭女士的意識狀況逐漸進步,跟家人在病房中有說有笑,四肢手腳的瘀青慢慢消退,腸胃道出血也改善;至於腦部的血塊部分,經評估後,採取保守治療,血塊也順利自行吸收。

缺血性腦中風 抗凝血劑預防再梗塞

呂玉慧醫師表示,缺血性腦中風為老年人常見的疾病。而凝血劑的開立,是為了預防血栓形成,避免腦血管再度梗塞,但是相對地,也必需注意藥物引起的相關出血併發症。例如該藥物與與許多止痛藥、抗生素、抗黴菌、制酸劑、阿斯匹靈、心律不整等藥物,都有互相作用,會加強或減少抗擬血劑的功能。而在台灣常見的狀況,則是服用該藥物時,同時有使用中藥或是食材進補,包含當歸、大蒜、人參、銀杏等,都會加強抗凝血的作用,導致併發症發生。

呂醫師也表示,若是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在刷牙時發現有牙床出血,月經量異常增加,大便黑黑或有出血,稍為撞到即有瘀傷,嚴重暈眩虛弱、尿液呈現紅色等,就要提高警覺。此外,日常活動與外出行動則要小心避免碰撞或摔倒,曾有患者只是小腿肚輕微撞到椅子,兩天後卻因持續擴大的血腫瘀青就醫,壓迫到肌肉緊急開刀取出血塊。呂醫師也提醒有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若有其他疾病要就醫,無論是要看西醫或是中醫,都要主動跟醫師提及自己有服用抗凝血劑。病人安全,不全是醫療團隊的責任。病人與家人,也要確保自身的安全。

出現更年期不適如何改善? 養成3習慣克服衰老

三月份是個粉紅泡泡的節日,包含了國際婦女節、白色情人節,而現代婦女除了忙於家務和日常生活的照顧外,還得同時兼顧工作事業,經常陷於「一根蠟燭兩頭燒」的焦急與忙累。

更年期症狀治療 視嚴重程度而定

更年期是女性生理與心理的重大轉變階段,從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導致排卵及月經變得不規則,生育能力下降,前後可能持續10至20年,是一段漫長而漸進的身體轉化過程。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身組護理師楊淑惠表示,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症狀輕度者可透過運動、規律作息調調適,但是若沒有特定之生活壓力下,變得較急躁、易怒、情緒不穩、沒耐性,伴有陣發性心悸,燥熱,盜汗等現象,只要身心的不適影響日常生活,最好就醫諮詢。

更年期到來 三撇步調適身心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若在給予荷爾蒙後,如果症狀卻依然存在,各科檢查都沒發現問題,甚至出現情緒低落,想不開的念頭,就必須前往心身醫學門診求診。楊淑惠護理師也建議民眾以下更年期的調適方法:

一、良好的生活作息:包括均衡的飲食,少鹽、少油及少糖的料理方式,減少咖啡、茶、酒或香菸等刺激物的使用;規律而適宜的運動,可視自己體力選擇如土風舞、競走、慢跑、游泳等運動,但避免在睡前三小時內運動;規律的睡眠週期,不熬夜也不睡回籠覺。

二、定期的身體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及乳房自我檢查等;此外,若有身體不適或異狀應及早就醫,不要拖延。

三、壓力調適:

(一)換個角度看事情:進入「停經期」即雖然失去生育能力,但另一方面它也代表擺脫了月經及生產之困擾,可以更自在地享受生活,並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實現自我,重拾自己的興趣。

(二)自我肯定:這時期的婦女已經過許多人生的歷程,克服了成立家庭及養育子女之艱辛,面對過許多困境而留下寶貴經驗及智慧。

(三)維持家庭合諧:家人之間需要互相溝通,多一份感謝、多一份關心、多一份溝通、多一份容忍,可以減少許多家庭內的衝突,更能加深家人間的感情,增加支持的力量。

(四)培養興趣:培養個人興趣,可於其中獲得快樂及成就感,作為調適心情的方法,讓「停經期」的生活也可以過的多彩多姿。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