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翹臀疼痛不一定是坐骨神經惹禍! 當心梨狀肌症候群作祟

33歲徐小姐常自豪翹臀能駕馭緊身褲,但日前右側臀部突然劇疼,且延伸至小腿,求診多科遲遲找不到病因,甚至嚴重影響睡眠,令她相當苦惱,經到院評估疼痛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確診為梨狀肌症候群。

排除椎間盤壓迫原因 疼痛源頭在腰部要警覺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羅達富指出,常見的腰部疼痛如伴隨下肢痠麻的症狀,會被歸類於坐骨神經痛,病因不外乎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是退化性增生導致神經孔狹窄等原因。

此外,由於疼痛源頭在腰部,故臨床檢查著重於確認神經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一旦腰部神經壓迫狹窄不明顯,或無法與症狀有相關連性時,就應朝梨狀肌症候群釐清病因。

坐骨神經痛但無明顯腰痛 恐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

羅達富說明,「梨狀肌」是臀部的深層肌肉,位於坐骨神經離開骨盆腔後,走入臀部的上方,因此,當肌肉受傷或不當姿勢導致發炎甚至腫大時,造成的刺激和壓迫會與坐骨神經痛的表現類似,因此坐骨神經痛但沒有明顯腰痛的患者,有可能就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

不過,大部分的梨狀肌症候群患者,並沒有遭受特定的受傷事件,疼痛表現多半是廣泛性,而非定點的疼痛,診斷上可利用超音波確認臀部的深層肌肉是否有積液或增厚來誘發性疼痛。

嚴重梨狀肌症候群 疼痛點注射治療舒緩不適

治療初期會建議患者休息,並使用藥物緩解疼痛,待疼痛改善後,再加入復健治療,以促進組織修復及降低復發機會,羅達富強調,若是嚴重疼痛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進一步接受疼痛點注射治療,可立即舒緩疼痛。

單側下肢出現疼痛、跛行 應盡速就醫

羅達富提醒,雖然梨狀肌症候群不算少見,但診斷確認上有一定難度,因此,當出現單側下肢疼痛、跛行,且用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治療。

50歲後可能面對的毛病 肩膀關節卡卡舉不起來

許多人到了50歲,便開始肩膀怪怪的,有時候會痛、有時候卡卡的活動不順暢,嚴重一點的甚至手無法舉起,這種五十肩稱「冰凍肩」或「肩關節囊攣縮」。其真實的學名應該是「粘連性肩關節囊炎」。關節裡面因發炎、沾黏、變硬,不再順利滑動。使得手因此無法順利抬起,無法做某些動作。

肩膀活動受限疼痛 可能罹患五十肩

可能會出現的症狀有,睡覺壓到肩膀會痛;睡覺時因為肩膀太久沒動會疼痛,甚至痛醒;天氣冷的時候肩膀會比較不舒服;穿脫 T 恤之類需要大角度活動肩膀的動作時會很痛;女性穿脫內衣時,肩膀活動會有困難;手抬不起來,向前向上舉無法180度貼在耳朵上。

肩關節活動角度卡住是因為關節囊裡出問題造成的,通常肩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依序會是外轉、外展、內轉。蔡育霖醫師解釋,前三個月的第一階段疼痛期,主要症狀是疼痛,很容易被診斷成其他問題,例如肩峰下滑囊被夾之類。但是第一階段快結束時,活動角度受限的問題開始浮出,變得比較好診斷。三至六個月的第二階段稱為僵硬期,疼痛減緩,主要變成活動角度卡住。到了第三階段的恢復期,冰凍肩逐漸解凍,活動角度慢慢變大。

受傷未及時治癒 恐將提早引發五十肩

哪些原因使得五十肩提早發生?先天結構不良(鉤狀肩峰),容易引起夾擠症候群,肩部長期疼痛,會讓肩部活動度下降,引發五十肩。或外傷引起,如直接撞壞關節,發炎沾黏;或以石膏固定太久,拆除後發現五十肩;或受傷當下並未妥善治療,使肩部活動軌道歪掉,增加耗損度,日子久了便出現。

其他如:先天性全身疾病、營養不良、貧血,都是五十肩的高危險群。或是太瘦的人,肩部沒有肉,肌肉是身體穩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別是肩部活動度大,每次移動都需要肌肉帶動關節活動。

治療皆需搭配復健運動 效果更佳

通常復健治療有關節囊伸展等徒手治療、肩胛骨復位手法,亦可考慮局部或全身麻醉後的鬆動術;蔡育霖醫師也提到,鐘擺、爬牆運動、電療,最好能搭配深層熱療效果較佳。有皆患者需要於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可減輕疼痛、失能,配合物理治療效果更佳,有時需施打4至9次才有效;或是注射玻尿酸可增加外轉幅度。保守治療12個月後若無效,則需考慮關節鏡等手術或神經增生療法。

一分鐘自我檢測 您的關節偏移了嗎?

任何人都希望能擁有更柔韌、靈活的身體。那麼,在達到這樣的境界後,會有什麼樣的具體變化呢?

柔韌的身體可不只是「動作如流水般順暢」而已,還可以像運動員在做撐竿跳的長棍那樣,只要稍微施加力量,彈跳的幅度就會變得更大,不論朝哪個方向彈飛都沒問題。你的身體還能吸收、承受、反彈更強的衝擊,身體更柔韌、靈活,支撐力更高。

關節放鬆,即是擁有柔韌、靈活身體的關鍵

人體在進行某些動作時,必須把自身的重量施加於關節,藉此取得平衡,因此,放鬆關節同時也具有鍛鍊骨骼的效果。另外,擴張關節可動域之後,你也會擁有宛如彈簧般的支撐力。就像這樣,打造強韌的關節,就能擁有充滿彈性且不易受傷的身體。

你的關節偏移了嗎? 一分鐘自我檢測

許多人的關節都不在正確的位置,疼痛與否只是遲早的問題。大家可以花一分鐘,檢查自己的關節是否偏離正確位置。

下列項目符合得越多,就代表可能出現隱藏性浮腫。隱藏性浮腫又稱隱性水腫,指組織液在皮下聚集積聚,但尚未超過膠體網狀物的吸附能力,按壓時不會出現凹陷,但仍會使患者的體重增加。

◎ 正面站姿

□ 頭部偏向前方或側面。 □ 鎖骨上揚,肩膀內縮。 □ 從正面看過去時,手背朝向前方。 □ 肩膀斜下,朝向乳頭、下胸圍的位置。 □ 手肘彎曲。 □ 手掌無法完全張開。 □ 肚臍被埋在贅肉裡,或是腹部有贅肉堆疊(二層肉、三層肉)。 □ 沒有腰部曲線,肋骨至骨盆的邊界不明顯。 □ 骨盆的左右位置變寬,像山一般龐大。 □ 大腿突出緊繃。 □ 膝蓋和大腿之間不存在邊界。 □ 膝蓋側面未見凹窩。 □ 手肘未能緊貼身體,會不自覺地朝向外側。 □ 小腿脛緊繃浮腫。 □ 腳踝沒能與小腿脛切齊,呈現扭傷那樣的不自然彎曲。 □ 站立時習慣以腳的外側(小指端)踩著地板。 □ 明明是站姿,膝蓋卻呈彎曲狀。 □ 腳趾承受著全身的體重,無法輕易張開腳趾。 □ 腳底的特定部位有較大的踩踏痕跡(皮層較厚)。 □ 用腳趾做出「石頭」的猜拳動作時,無法有力地「握拳」。 □ 腳背像熱狗堡那樣膨脹,看不到骨頭(意即蹠骨形狀未能呈現出來)。

◎ 側面站姿

□ 頭部偏向前方或側面。 □ 因喉結或頸部側面的肌肉(胸鎖乳突肌)往前傾,而出現雙下巴;或是頸部整體像長頸鹿那樣往前傾。 □ 胸口的位置向內凹陷,尤其胸前掛項鍊時特別明顯。 □ 肩膀往前蜷縮,耳朵和肩膀靠得很近。 □ 後頸部有橫紋,呈現雙層頸的狀態。 □ 胸部下垂,內衣下胸圍的位置往內凹陷。 □ 腹部有雙層肉、三層肉;重疊的部位有較深的橫紋。 □ 肚臍的下方有可以捏起的贅肉。 □ 腰部到臀部的線條相連,給人圓滾滾的印象(沒有腰身)。 □ 內褲線條全部往內凹陷(鼠蹊部、下腹部)。 □ 臀部未能呈現圓形,反而更像是方形。 □ 臀部下緣和大腿後方的邊界不明確。 □ 膝蓋彎曲,膝窩無法挺直。 □ 腳後跟(阿基里斯肌腱)不夠直挺;腳趾緊靠在一起,活動困難

在自我檢測後,值得注意的是,被你勾選為符合的部位,即使現在不覺得有什麼不適,未來產生關節痛的機率依然很高。因此,建議先按摩,在按摩完之後,還要後彎伸展舒緩周邊肌肉,藉此打造更靈活的關節。(按摩、伸展方式皆可參考書內指南)

內容摘至《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方言文化)

疫情下睡不好 睡眠呼吸中止症者染疫增3倍住院風險

一項新的國際睡眠調查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下7成受訪者出現睡眠問題,且4成的受訪者表示會半夜醒來。更有醫學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住院風險是一般人的2.93倍。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與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劉文德皆強調,睡眠品質不佳將直接影響免疫能力,並增加癌症、心臟疾病、中風、糖尿病、失智症等風險。

7成民眾出現睡眠問題 疫情使健康亮紅燈

根據研究顯示,若睡眠時間僅4小時,會使免疫系統中的自然殺手細胞大幅減少。莊立邦主任指出,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者,更可能提升罹患癌症、心臟疾病、中風、糖尿病、失智症等風險。2020年全球壟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項針對歐、美、亞洲等13個國家、共13,000名成人的調查,發現7成受訪者在疫情期間出現睡眠問題。

因睡眠呼吸中止症,使得血液中氧氣含量過低,導致疾病,劉文德主任強調,該病需要專業醫師長期且穩定介入。台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盛行率約5~10%,估計全台有數十到數百萬的患者。最新國際研究更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與一般人相比,罹患新冠肺炎後住院風險更提升2.93倍,易出現多種併發症。

疫情影響民眾就診意願 睡眠門診就診人數下降

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出門與就診,莊立邦主任表示,疫情緊繃期就診人數最多約下降3-4成,劉文德主任也表示,在疫情爆發較明顯時,睡眠中心也接到許多民眾因擔心院內感染而取消預約的情況,人數最多下降6-7成。

且有許多企業實施在家工作,疫情緊繃時民眾減少外出,使日常活動量銳減。劉主任表示,日常活動量若不足,可能導致水份堆積在下肢,睡覺時下肢水份回流堆積在喉嚨進而造成上呼吸道的阻塞,使鼻腔出現問題,除影響睡眠品質外,也會加速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出現及惡化。民眾若擔心頻繁出入醫院不妨可選擇居家睡眠檢測,若檢測結果出現異常,盡快前往醫院就診,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照顧好自己的睡眠 就是對健康最好的保障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發表的治療指引,目前睡眠呼吸中止症一線治療多建議使用陽壓睡眠呼吸器,藉由持續維持呼吸道正壓、產生風壓,來防止呼吸道在睡眠時發生塌陷而阻塞。也可透過口腔矯正器、手術治療的方式改善,建議有需求的患者進一步找專家評估。此外,若有睡眠問題也建議搭配生活習慣的改善,如定期運動、睡前不滑手機、放鬆心情等等方式,都有助改善睡眠狀況。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