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睡眠日】使用安眠藥 老年族群注意這幾點

現代人由於工作繁忙、精神壓力大,或一些潛在疾病影響,常有失眠的困擾。持續性的睡眠缺乏會進而造成情緒不穩、精神無法集中等問題。

安眠藥種類多 短中長效常見這些

目前最常見用來治療失眠的處方用藥主要為作用在GABAA受體的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s (BZRAs),包括有苯二氮平類藥品(Benzodiazepines, BZDs)如:triazolam、estazolam、diazepam、flurazepam等,以及非苯二氮平類藥品(Non-benzodizepines, non-BZDs)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等。不同的苯二氮平類藥品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作用開始時間及作用時間長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婉蓉說明,短效且作用快速的藥品可幫助減少入睡的時間,並且隔日白天較不會有殘留的鎮靜作用,但是短效藥物在突然停用的情況下,較容易發生反彈性失眠。

中、長效的藥品可幫助維持睡眠,減少睡眠中斷的問題。這類藥品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頭暈、肌肉無力、運動失調等等。這類藥物雖然安全性高,但長期服用也必須留意耐藥性及依賴性的問題。非苯二氮平類藥品的作用時間快速,可幫助快速入睡,也較不易產生耐藥性及成癮性。

使用安眠藥 老年人等特殊族群要注意

林婉蓉提醒,特殊族群像是老年人在使用安眠藥上必須特別小心。大部分的安眠藥多經由肝臟代謝,老年人因為肝臟代謝藥物能力降低,會使得藥物有較高的血中濃度,導致藥物的效果延長,因此較容易出現過度鎮靜、認知障礙、譫妄、及跌倒等藥物不良反應。

使用安眠藥的同時應具備有正確的用藥知識才不會增加藥物副作用及造成藥物濫用的問題。安眠藥應於睡前15-30分鐘服用,服藥後就立刻就寢不要再進行其他的活動。服藥後8小時內避免開車或操作機械等行為,若隔日有殘留的嗜睡感,應與醫師討論可考慮換成較短效的安眠藥。除了使用安眠藥之外也應搭配規律的睡眠習慣,並且不應自行增減用量,若是突然停藥也可能產生戒斷症狀,必須經過與專業醫師討論並遵照醫囑使用。酒精會增加安眠藥的鎮靜作用,可能會有過度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嚴重可能會昏迷、呼吸抑制,服用安眠藥的同時千萬不可與酒精併服。

使用安眠藥的同時應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尋找失眠的原因,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60歲師久坐少運動 引發腿部深層靜脈栓塞險喪命

隨著飲食與生活習慣西化,肥胖人口比例增加,臨床上,深部靜脈栓塞患者不僅越來越常見,且年齡層也逐漸下降。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彥伯指出,腿部深層靜脈栓塞,不僅恐會造成局部的腫脹不適,也可能因血液不流通造成局部軟組織的感染,嚴重時還可能會誘發缺氧甚至休克,是致死率較高的疾病。

一起床右腿腫脹疼痛 原來是深部靜脈栓塞惹禍

一名60歲大學教師,中年後有肥胖情況,健康檢查時也發現血壓和血脂肪偏高問題,但因平時未有不適,因此並不以為意,直到某天起床發現右腿腫脹,顏色泛紅,且感到緊繃疼痛,緊急就醫檢查,醫師發現患者右腿的深層靜脈內有大塊血栓阻斷了血流,所幸經住院採以抗凝血藥後,已順利紓緩腫脹情況。

肥胖又高血脂 埋下誘發血栓危險因子

蘇彥伯醫師解釋,這名大學教授因平時得坐上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從住家來回學校,且未有運動習慣,加上長年的肥胖及高血脂導致血管發炎產生內皮的傷害,因此埋下誘發血栓的危險因子,檢查上除了會安排抽血檢驗,也會同時安排超音波或電腦斷層了解血栓嚴重程度,若病患同時有胸悶、胸痛症狀,則會進一步安排胸部電腦斷層確定是否有肺部的血栓。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遠離深部靜脈栓塞找上門

若確診有深部靜脈栓塞,治療上則會先給予強效的抗凝血藥物阻止血栓形成,若血栓很多延伸到大腿深層大靜脈,有時也會合併使用導管的方式。蘇彥伯醫師強調,通常病人在住院治療穩定後,都會持續口服的抗凝血藥物治療至少3到6個月,才能慢慢消除血栓,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應積極控制體重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久坐且適度運動,並定期健康檢查,才能降低誘發疾病的機率。

肺纖維化成因多 延誤治療恐致呼吸衰竭

當咳嗽、喘不過氣、疲累持續一段時間仍未好轉時,你是否會想到這些症狀可能與「肺纖維化」有關?也因為常見症狀容易和氣喘、慢性肺阻塞混淆,治療時機常被延誤,對肺部造成永久不可逆的傷害。

近來受新冠肺炎與環境空氣污染等因素影響,民眾對肺部健康日益重視,面對肺纖維化也不能再置身事外。其中,大家比較熟知的菜瓜布肺,是一種致病原因不明、疾病進展快速且致死率極高的纖維化性間質性肺病(正式疾病學名為「特發性肺纖維化」),而除了菜瓜布肺之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有可能發生像菜瓜布肺那樣疾病進展快速的「漸近性肺纖維化」,同樣也會增加患者死亡風險,也應提高警覺。

一名54歲男性白領主管發現活動時容易喘不過氣,原以為是運動量不足所致,不料,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只要走路速度加快就喘得厲害,原以為是心臟有問題,檢查後顯示一切正常,直到醫師發現可能是免疫系統指數異常所導致而轉介風濕免疫科,風免科醫師察覺他的皮膚僵硬缺乏彈性,手指出現缺氧的雷諾氏現象且指尖外觀凹陷缺角,經綜合評估確診為硬皮病,這才終於得知造成喘不過氣的原因正是「硬皮病引起的肺纖維化」。

漸進性肺纖維化有多可怕? 罹病後日常生活難自理 嚴重時恐喪命

一般人可能難以想像肺纖維化的嚴重性,患者由於肺功能嚴重受損,不僅活動時會喘,甚至靜止沒有動的時候也會感到呼吸困難,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都需要旁人的協助,不僅沒有生活品質,同時死亡風險也較常人高。然而,多數民眾即使出現相關症狀也難以聯想到肺纖維化,如同前述54歲個案,確診當下肺纖維化已十分嚴重,而且遭受損傷的肺功能也無法挽救;倘若這時發生急性惡化,恐須插管治療並且預後相當不好,狀況十分危急。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陳相成主任表示,肺纖維化的成因很多元,除了不明原因引發的肺纖維化外,近年來也有許多研究指出肺纖維化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包括硬皮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都是高風險群。值得注意的是,肺纖維化屬於不可逆變化,一旦延誤黃金治療期就難以改善。因此,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應注意肺部併發症,及早發現並積極介入治療。

及早治療成就良好預後 長期咳、喘、累快就醫

相較於過去只有X光檢查的狀況下,目前可以透過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檢查更精準的找出肺纖維化患者,除了醫師會協助高風險群安排肺部一系列檢查外,也有賴民眾一同努力,一旦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早反應,把握治療黃金時機。此外,現階段有抗肺纖維化藥物可以用於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肺纖維化,有助於延緩肺纖維化進展,進一步減少肺功能下降,降低急性惡化發生風險,讓患者可保有原有的生活品質與維持日常生活功能。

陳相成主任提醒,每位患者肺纖維化的進程不同,有些隨著疾病進展併發肺纖維化,而有些則在確診時就已經有明顯肺纖維化,因此,無論是否確診自體免疫疾病,發生肺纖維化相關症狀都應注意。呼籲身為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若是出現乾咳、喘、疲累,且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月仍未改善,應主動向主治風免科醫師反映;而沒有診斷出自體免疫疾病的民眾也要提高警覺,出現相關症狀應進一步確認是否為免疫系統異常所引發的肺纖維化,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熟女經血量大、長期貧血 一咳掉出10公分肌瘤

42歲陳小姐月經量多、長期貧血,容易頭暈,且頻尿每小時要上一次廁所,原以為是擔任教職需長期久站,太疲累所致,日前因感冒出現嚴重喘咳、反覆發燒症狀,檢查發現白血球過高,住院治療期間,她如廁時一陣猛咳,下體竟掉出一團約10公分的組織,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為子宮肌瘤,且子宮已被撐大兩倍,經微創手術切除後,隔天順利出院。

肌瘤太大壓迫膀胱、直腸 導致頻尿及便秘

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蔡亞倫指出,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好發於30歲以上育齡婦女,發生率約20%,40~50歲發病率高達30~40%。子宮肌瘤發生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基因、荷爾蒙變化、個人體質、肥胖等因素有關。依生長位置可分為生長於肌肉層中的「子宮肌肉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的「黏膜下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有時會壓迫到其他器官的「漿膜下肌瘤」。

子宮肌瘤如果不大且位置没有壓迫子宮腔,通常没有症狀,如肌肉層或黏膜下肌瘤太大或壓迫子宮腔時,常見的症狀包括血塊增加或月經量過多導致貧血,若腹腔內肌瘤太大壓迫鄰近器官,可能會壓迫膀胱、直腸導致頻尿及便秘。

子宮肌瘤的治療,剛開始可嘗試藥物治療,如果無法使用藥物或治療無效者,即須施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根據腫瘤位置、數量及大小可選擇傳統開腹手術、微創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手術、腹腔鏡手術)及微創子宮鏡手術。

嚴重會造成經血量大、貧血及不孕

蔡亞倫提醒,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但症狀輕則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造成經血量大、貧血及不孕,女性如已出現肌瘤,視情況可先以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再評估是否有侵入性治療的必要。但若出現不正常出血、貧血、腹痛、頻尿、便秘等,應儘早就醫勿輕忽。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