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日本要排福島核廢水 安全嗎?

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安全嗎?島核核災發生逾10年,日本政府13日終於拍板核廢水排入海洋,並強調核廢水經過「處理」與稀釋,可降至安全標準內,並獲得多位國際專家認可。不過,環保團體卻提出疑慮,指控日本政府沒有揭露核廢水即使經過處理,仍殘留了C-14,可能潛在傷害人類DNA的風險。

福島核廢水哪裡來?

2011年日本發生311強震,緊接著海嘯侵襲日本東北部,造成近2萬人罹難,福島核電廠6座反應爐中的3座熔毀。日本電廠灌溉大量水源冷卻反應爐,這些「廢水」加上日後雨水等,逐漸累積,已經存放超過千槽,預計2022就要滿載,成了日本政府難以處理的問題,爭辯了十年。

根據《科學》報導,日本首相菅義偉強調,將排放125萬噸的核廢水至太平洋,預計兩年內開始排放,可能花費40年才能排放完畢,表示這是最實際的解決方案。

福島核廢水裡有什麼?

《CNN》報導,日本政府宣稱,這些核廢水被處理過後,才會排放入海,去除掉所有放射物質,除了放射性同位素「氚」和少量微量輻射物質。

聲明指出,「氚」輻射量極低,對健康影響很小,而且廢水經過稀釋後,將低於日本標準,也符合國際標準,過程將被第三方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 IAEA)監控;此外,聲明也提到,各國核電廠也常規將「氚」排放至海洋中。

IAEA 主席Rafael Mariano Grossi也告訴《CNN》,此項做法無害。許多國際專家也同意無害的說法。

環保團體、海洋科學家提反對說法

不過《BBC》報導,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提出報告指出,日本核廢水中含有危險等級的C-14,這項輻射物質可能傷害人類DNA。報告更指控,日本政府「處理」核廢水的說法,恐誤解民眾核廢水只含有「氚」。

東京電力2018年也承認,釕、鈷、鍶、鈽半衰期較長的物質,可能「逃過」電廠的過濾系統。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的海洋化學家Ken Buesseler告訴《科學》,這些輻射物質與「氚」影響不同,更容易成為海底沉積物,影響海洋。

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生態化學家Shigeyoshi Otosaka則提出質疑,東京電力過濾核廢水的方法,只實驗了一小部分,應提出可以長期穩定成功的方式的證明。

此外,漁民團體也大力反對,擔憂該地區的漁獲不受消費者青睞。鄰近國家也表達抗議、關切。

參考資料:

Fukushima: Contaminated water could damage human DNA, Greenpeace says

Japan plans to release Fukushima’s contaminated water into the ocean

Japan to start releasing treated Fukushima water into sea in 2 years

椎間盤突出 下背痛長期無法入睡

39歲的陳小姐一跛一跛地走進骨科門診,向醫師問:「我的左邊屁股延伸到小腿的範圍疼痛超過三週,連睡覺都會被痛醒,現在這樣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感覺真的很糟。」經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骨科胡御風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椎間盤突出導致嚴重下背痛,即進行微創減壓手術,術後傷口僅3至5公分,陳小姐在手術隔天的早上,開心的表示終於睡了一覺好眠。

9成民眾會下背痛 常見椎間盤突出

胡御風醫師表示,骨科門診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就是下背痛,根據研究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曾有過下背痛症狀,常見原因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所致,男性的好發機率是女性的三倍,若有肥胖、抽菸、經常性彎腰搬重物、揹孩子等因素,都是椎間盤突出的好發因子,且除了背痛之外,下肢出現的痛麻感也非常明顯,走沒幾步路就痛到必須停下來休息,經常有病人在訴說症狀時是用坐立難安、痛不欲生來形容這種難受的程度,嚴重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復健無法改善 需安排核磁共振

下肢痛麻症狀不明顯的病人,一般會建議先接受復健進行改善,嚴重者或是復健超過六週仍無明顯改善者,則須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再透過減壓手術改善神經壓迫的症狀,有許多病人擔心手術會留下明顯傷疤,胡御風醫師則說明,減壓手術可用微創方式進行,手術中只需破壞一小塊骨頭,就可以把壓到神經的椎間盤掏出來,手術隔天就可以出院返家休養,脊椎手術並不可怕,重點是抓對目標而且破壞少。

工作扛重物、久坐 醫師呼籲確保姿勢

許多下背痛的病人都是因為工作常有抬、拿、扛重物的動作,或是需要久坐辦公室,因此胡御風醫師提醒大家,平常就要保持正確的坐姿與站姿,並定期進行適量的運動幫助訓練核心肌肉,維持腰部挺直讓脊椎在正常的曲線上,才能避免變形與壓迫導致下背痛。

空氣品質亮紅燈!當心呼吸道問題 醫師:防範空汙有招

天空一片灰濛濛,從北到南面臨的霧霾問題越來越嚴重,只要空污指數一超標,過敏族群總是「心驚驚」,而讓人聞之色變的PM2.5細懸浮微粒,帶來的威脅不只是皮膚、呼吸道,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長期暴露可能造成慢性發炎,也可能會增加癌症發生率。因此,如何做好防範,已成為民眾很重要的課題。

空品燈號紅通通,外出如何降低傷害?

振興醫院中醫科蕭恆毅主任表示,這幾年即使在北部,也能明顯感受到空污越來越嚴重,即時掌握空氣品質訊息已成國人每天必要事項,當空氣品質出現橘、紅燈,減少外出是最好的防範方式,不過上班、上課族群很難避免,必須外出時,建議注意幾個要點,以降低PM2.5的危害。

首先,口罩的防護還是很重要,雖然醫療級口罩對PM2.5防範效果有限,但不戴傷害更大。尤其是機車族,空氣品質紅燈的期間最好以大眾交通工具為主,如真的無法避免,一定要記得戴好口罩,亦建議避開交通尖峰時間。也同時在此期間減少戶外運動如騎單車或慢跑。

除了戶外的空氣外,也要特別注意室內空氣品質,空氣好的時候最好每天維持室內空氣流通,但是如果居住在交通繁忙的大馬路旁,長時間開窗可能讓外面廢氣進入,而造成反效果,所以要視個別居住環境而定。

不只過敏,更不能輕忽空污對呼吸道的傷害

增強免疫力是否能幫助對抗空污造成的傷害?蕭恆毅醫師表示,發炎與免疫力是有一些關聯,空氣中的污染物質會依粒子大小帶來不同程度影響,包括氣喘以及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疾病發作的機會會提高。PM2.5不但顆粒極微小,也會夾帶有毒物質,對於空氣品質敏感的過敏族、兒童、老人,容易引發咳、喘等問題,甚至可能影響心肺功能。以中醫觀點而言,這些體質較為虛弱的個體,在中藥方劑中可配伍用「人參」來改善氣虛的體質,調節身體免疫力,補充身體的元氣及補脾益肺,如對食慾不佳及走路爬樓梯,易氣短喘促者的健康才有幫助。

敏感體虛者益氣潤肺 可選用人參枇杷膏

萬一空污來襲引起過敏疾病發作,應盡快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惡化。治療過程最重要是減少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至於免疫系統部分,要維持穩定,應建立正常生活作息,包括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均衡營養,飲食中可多攝取深色蔬果,喝水也有一定的幫助,適當補充水份能沖淡有毒物質的濃度,加速排出體外。

除了喝水,像這些身體較衰弱,體質偏「氣虛」的老人、過敏族群,可選擇人參枇杷膏作為日常的保養,枇杷膏具清熱、潤肺、化痰,結合人參能幫助氣虛者達到益氣潤肺,清肺化痰的作用。中醫師呼籲大家應透過日常保養,調整好自身的狀態來抵抗空氣汙染的危害。

智能輔助應用工具 點燃你的運動熱情

養成適當的運動有助於預防慢性病!全世界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缺乏足夠的活動能力,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人們透過智能手機應用等智慧工具可以有效激勵人們持續運動,對於運動訓練起到一定積極的影響,結果顯示可以將步數平均增加至每天1850步。

智能輔助工具 增進運動鍛鍊

這一項研究總共招幕了7454名18-65歲無慢性病的成年人,進行隨機對照組的試驗,使用手機的應用程式或活動追蹤器來參加研究。他們發現,這些智能工具對於體育鍛鍊方面起到一定積極的影響,結果發現,使用手機智能裝置的人每天平均增加1850步數,督促了他們多運動。

個性化設計 激勵持續運動

雖然以往腰部的計步器也能在短期內增加身體的活動量,但使用起來較麻煩。現代智能手機、智能手錶和健身的手環攜帶起來更輕鬆,不僅能準確地記錄運動,還能提供了個性化的功能,有些新型的程式會定期寄送短信鼓勵人們堅持運動,進一步往自主運動的方向前進。

每日步數增加 身體變得健康

然而,這項研究仍有侷限性,例如在衡量數據編碼無法一致性、異質性相差大、參與的女性僅佔28%,無法將結果廣泛地推廣到女性族群等,但從臨床和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相對自主運動訓練,透過這些智慧的程式或活動追蹤器的介入,似乎有望將每天的步數增加到1850步。無論強度如何,這些新增的步數都有助降低死亡風險,對於公共衛生至關重要。

參考資料:

Do smartphone applications and activity trackers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in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