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眼乾、嘴乾難解? 當心是「乾燥症」找上門 

50多歲的鄭女士,多年來一直有眼睛乾澀、異物感、嘴巴乾燥的症狀,需要很常喝水、半夜也必須要起床喝水,雖然有在眼科診所治療,眼睛的症狀獲得改善,但是嘴巴乾燥的問題一直沒有緩解,而且越來越嚴重。後來經由他人介紹,到風濕免疫科門診尋求幫助,經過一系列檢查之後,確診為俗稱乾燥症的「修格蘭氏症候群」。

乾燥症分兩種 依有無合併自體免疫疾病而定

奇美醫學中心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表示,乾燥症或者稱為修格蘭氏症候群,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在40至60歲的族群,以女性居多,女性跟男性比率為10:1,大約佔總人口的0.5%左右。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的,端看有沒有合併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而定;次發性的乾燥症最常合併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硬皮症等。

自體免疫疾病 外分泌腺體都可能輸線症狀

乾燥症的病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外分泌腺體,進而造成長期型(至少大於三個月)的症狀。陳昭宇主治醫師說明,眼睛的部分包含眼睛乾燥、眼睛有異物感、灼熱感、怕光、容易眼睛疲勞,甚至出現角膜潰瘍;嘴巴的部分則會出現嘴巴乾燥、唾液腺體腫脹、較乾燥的食物難以下嚥,嚴重的會出現味覺變化、蛀牙、口腔內念珠菌感染、牙齦萎縮等狀況;而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有症狀,包括皮膚乾癢、鼻腔乾燥、喉嚨沙啞、咳嗽、性交疼痛等。

此外,乾燥症也可能同時合併其他併發症,包含疲倦、胃食道逆流症狀、雷諾氏現象、多發性關節疼痛、神經感覺異常、肺部纖維化、第一型腎小管酸血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

治療乾燥症 藥物+調整生活習慣

乾燥症的診斷通常是由風濕免疫科醫師確診或是由其他科醫師懷疑轉診。除了藥物治療以外,病人也需配合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吃些微酸的食物或嚼口香糖幫助唾液分泌、避免太乾或太硬的食物、保持口腔內清潔、室內空氣保持一定程度的濕潤、使用潤膚產品或潤滑劑等。

乾燥症列重大傷病 及早發現控制症狀

陳昭宇主治醫師強調,確診的乾燥症也是重大傷病之一,會跟著病人一輩子,沒辦法被根治,但是症狀可以被控制。若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治療,配合生活習慣的改變,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甚至有可能跟一般人的生活一樣。

孩子牙齒咬合異常? 當心是「鼻過敏」惹禍

你的孩子也常常打噴嚏或有鼻塞困擾嗎?小心可能進而影響臉部骨骼發育。一名7歲男童,原本因牙齒凌亂及咬合異常等問題就牙醫檢查,牙醫師卻發現男童因長期鼻塞,加上習慣張嘴呼吸,才導致影響臉部骨骼發育,經建議下,媽媽帶著男童轉至兒科治療,經由鼻噴劑用藥及環境改善後,已順利改善鼻過敏現象。

7歲童鼻過敏 原來是塵蟎引起 

這名男童每天早晨起床時都會打幾個噴嚏,偶爾蹭一下鼻子,但因後續並無大礙,僅睡覺時因鼻塞使用嘴巴呼吸,才使家長不以為意而輕忽。萬芳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黃筠涵表示,男童就診時發現,鼻子有反覆搓揉的縐褶痕跡,且有輕微黑眼圈,加上種種跡象,因此研判有過敏性鼻炎,經過敏原檢驗後,也發現為塵蟎過敏所導致。

輕微鼻過敏者 可從環境調整開始改善

黃筠涵醫師說明,近來天氣變化大,容易埋下過敏危險因子,臨床上,因過敏性鼻炎困擾就診的孩童就高達30%,以輕微未影響生活作息的鼻過敏而言,可先從環境調整為主,包括盡量避免塵蟎、灰塵、二手菸等過敏原,被單一周至少清洗一次,且以60至70度高溫曝曬為佳,也可選擇補充益生菌或維生素D,並減少冰冷食物,勿進行劇烈運動,以降低病情加劇。

出生到三歲過敏易感期 家長應把握關鍵期

但若為鼻過敏且過於嚴重而影響睡眠及學習表現者,則建議可藉由鼻噴劑及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等治療,通常藥物使用一個月後皆可有效控制,經醫師評估就能逐漸降低用藥頻率。黃筠涵醫師強調,孩子從出生到三歲的免疫系統都處於過敏易感期,若大量接觸環境過敏原就容易誘發出過敏體質,因此段階段正是預防過敏的關鍵期,家長更應把握此階段為孩子做好健康把關。

強生疫苗也出現血栓疑雲 科學家怎麼說?

強生疫苗已經在美國施打超過680萬人,保護力也毋庸質疑,不過其中「僅」出現6件嚴重且不尋常的血栓事件,患者都是女性,年齡介於18-48歲之間。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與食藥署(FDA)13日宣布暫緩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COVID-19疫苗施打。

美國FDA生物製劑評估研究中心主任Peter Marks表示,暫緩強生疫苗施打,希望引起疫苗與血栓關聯的注意,幫助病人和醫師更有警覺,找出更多案例。

強生疫苗發生了什麼事?

根據《Medscape》報導,美國FDA生物製劑評估研究中心主任Peter Marks推測,類似血栓事件在未施打疫苗族群的自然發生率,美國一年內每百萬人約2-14件。專家推估強生疫苗施打後,大約兩周內產生6件,等同每年每百萬人25件,確實超過標準值。

《今日美國》指出,目前在美國施打率最高的疫苗,分別來自莫德納(Moderna)疫苗和輝瑞(Pfizer)/BioNTech 疫苗,施打超過1億8千5百萬人,並無發生血栓事件或其他嚴重健康疑慮。

強生疫苗的血栓疑慮,與AZ疫苗在歐洲發生的情況類似,AZ疫苗在歐洲施打3400萬劑後,懷疑與220件血栓事件有關。不過AZ疫苗在印度廣泛施打,卻沒有發現血栓案例,可能潛在案例沒被發現,或者印度族群基因與歐美族群不同。

「健康的人發生這種情況並不尋常,但真的發生了。」麻省總醫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血液腫瘤科醫師Hanny Al-Samkari如此表示。

新冠疫苗與血栓有什麼關聯?

大部分時候,疫苗與嚴重健康反應都無關,不過AZ疫苗與強生疫苗與血栓的關係,Theodore Warkentin形容是鐵證如山,若施打疫苗一周至三周內出現症狀,且也沒有施打抗凝血劑heparin,那就有可能與疫苗相關。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最新研究,Warkentin與同仁稱為「疫苗誘導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VITT,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被認為與手術後患者,或者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罕見情況類似。同時,這些患者也發生了血小板減少症(thrombocytopenia)。

至於可能的血栓產生機制,研究指出,在施打AZ疫苗後疑似發病的11名病人體內,發現一種罕見針對platelet factor 4蛋白的抗體。目前不清楚,這種抗體是本來已經存在人體,或是疫苗接種後產生,引發自體免疫反應。

目前美國施打強生疫苗後的疑似患者都是女性,哥倫比亞大學血液腫瘤學助理教授Andrew Eisenberger推測,這類血栓反應可能與雌激素有關,雌激素會影響凝血蛋白的表現,可能新冠病毒疫苗與雌激素產生協同作用。

「疫苗誘導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很難診斷,因為醫師必須尋找特定的抗體來確診,梅約診所專家Anand Padmanabhan也坦承,預測一個人施打疫苗後有血栓風險,目前不太可能。

疫苗引發血栓,可以治療嗎?

「疫苗誘導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VITT)似乎發生在施打疫苗5-13天內,在正常的疫苗副作用舒緩後,若在上述時間,出現嚴重頭痛、腹痛、腿部水腫,伴隨皮膚紫斑,應迅速就醫。

治療HIT的專家Connors強調,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致死風險很高,不過若醫師留意的話,病人是可以好好治療的。

參照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梅約診所專家Anand Padmanabhan說,VITT不應該使用肝素治療,恐惡化疾病。Theodore Warkentin則說,除了肝素以外的抗凝血劑,對於VITT幫助很大。

Anand Padmanabhan更發現,高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舒緩免疫反應。她透過此療法幫助一名患者救下一隻腿。免疫球蛋白可先佔據血小板的表面受體,避免有毒抗體結合產生疾病。

強生疫苗與AZ疫苗都是腺病毒載體疫苗 有關聯嗎?

AZ疫苗和強生疫苗都是透過改良的的腺病毒當載體,攜帶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基因(雙股DNA)。改良的腺病毒可以進入細胞,但不能複製,一旦病毒進入細胞,便會將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基因置入細胞核中,細胞會據此製造刺突蛋白,並呈現在細胞表面,供免疫細胞辨認。免疫細胞會據此製造針對刺突蛋白的抗體,直接攻擊新冠病毒,以及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細胞。

腺病毒載體疫苗的保護力都是不錯的,施打一劑都至少有近7成甚至更高,而且腺病毒載體疫苗比mRNA疫苗穩定,運送和儲存都較方便。

不過腺病毒載體疫苗仍有缺點,腺病毒感染人類非常常見,人類免疫系統可能產生可以攻擊疫苗的抗體,造成疫苗失效。因此,AZ疫苗和強生疫苗都慎選了較不常見的腺病毒載體。

麻省總醫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血液腫瘤科醫師Hanny Al-Samkari提到,有理論指出,AZ疫苗和強生疫苗都是透過無害的腺病毒作為載體,可能病毒本身或者病毒傳送的DNA引發了人體過度免疫反應。

專家擔憂疫苗施打受影響

許多專家都表示非常擔憂血栓事件影響疫苗接種,美國FDA生物製劑評估研究中心主任Peter Marks則樂觀表示,會盡可能建立值得信賴的系統。

「疫苗仍然非常安全。打了680萬人才出現6例。」Peter Marks在美國醫學會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網路研討會強調。不過,這項風險並不被預期,或許可以透過適當的反應,例如限制特定風險族群施打疫苗來改善。「最終目標仍是讓更多人施打安全且有效的疫苗,我們需要更多作為。」

至於台灣AZ疫苗施打,日前經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討論後,建議AZ疫苗繼續施打,不過密切注意國際間相關議題,適時針對國內相關措施,進行滾動式調整。

腰痛是扭傷?發燒是感冒了? 小心「感染症」上身

從事高科技業的陳小姐,平日長時間在無塵室工作,因為無塵衣不便,因此一直有憋尿的習慣,某日突然覺得右側腰痠,起初自以為是腰部扭傷,於是到國術館尋求民俗療法,但腰痛不減反增,直至晚上突然畏寒、高燒,服用成藥後仍感不適,隔天至感染科門診就診,診斷為急症腎盂腎炎。

感染症症狀差異大 需抽絲剝繭揪出病灶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型主治醫師、感染症專科李青記醫師表示,感染症不但種類繁多,且病患間症狀差異極大,處理每一位發燒病患時,感染科醫師都必須像偵探般一一收集其臨床線索來下診斷。

急症腎盂腎炎 多因上行性尿路感染引起

正因為這些疾病常見,李青記醫師認為,除了診斷與治療,更要教育民眾去預防疾病下一次的發生。以陳小姐的急症腎盂腎炎為例,發病原因大都是上行性的尿路感染所引起的,也就是細菌經由尿道逆行至腎臟產生的感染;如果還有尿路結石或腫瘤造成阻塞、糖尿病控制不佳、水喝太少或是常憋尿,這些都是常造成急性腎盂腎炎原因。

蜂窩性組織炎 抗生素治療即可痊癒

另名,34歲曾先生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無慢性病病史,也無不良嗜好,3天前突然發燒,先至附近診所求治,吃藥後有稍微退燒,但還是斷斷續續的發燒;由於右小腿疼痛至醫院就診,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

李青記醫師說明,蜂窩性組織炎也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與軟組織感染症,坊間往往以訛傳訛,認為此症需要開刀治療。一般來說,蜂窩性組織炎往往只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即可痊癒,除非延誤治療或病患免疫力不佳而演變到嚴重的軟組織深部感染,才需要外科治療。

學術性研究 改善病患醫療品質

李青記醫師指出,醫師除了臨床醫療工作之外,也會針對臨床實際遭遇問題,進行學術性的研究,以追根究柢,如急性腎盂腎炎合併菌血症時是否需住院治療?是否可以用口服抗生素治療成功?用較短期的抗生素治療可否達到較好的預後?這些與病患切身相關的問題,其研究成果都已發表在國外學術期刊,相信藉由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改善醫療照顧品質,嘉惠病患。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