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喉嚨卡卡是怎麼了? 醫揭「2種情況」最常見

你也有喉嚨異物感或喉嚨卡卡等困擾嗎?其實此類似症狀背後原因較為多樣性,因此治療上得判斷由哪種原因引起,才能對症下藥。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王俞鈞醫師指出,包括咽喉發炎、扁桃腺結石、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誤食異物、胃食道逆流等都可能會造成喉嚨異物感,其中又以過敏性鼻炎及胃酸咽喉逆流症為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

37歲女喉嚨異物感 原來是慢性鼻竇炎惹禍

一名75歲老翁,連續好幾月來飽受喉嚨卡卡困擾,原以為是過去吃魚刺仍卡在喉嚨導致,但就醫檢查卻無找到魚刺,卻意外發現左側舌根有腫塊,經醫師建議採切片手術,確診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四期,所幸經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後反應良好;而另名37歲黃小姐則因喉嚨異物感持續半年就醫檢查,醫師發現同步有頻繁聲音沙啞、咳濃痰等症狀,確診為慢性鼻竇炎以及聲帶節結所致,經慢性鼻竇炎內視鏡手術恢復良好,目前持續接受門診追蹤。

喉嚨卡卡先了解病史 必要時須內視鏡檢查

王俞鈞醫師說明,臨床上,面對患者喉嚨卡卡問題,除了先了解症狀發生情況,也會詢問是否有相關病史、家族史、接受過的手術病史等,必要時也須採以內視鏡檢查鼻、咽、喉等部位看有無病灶,但並非每位患者都能第一時間做出判斷,部分患者有時得追蹤一段時間或進一步檢查才能找到病因;尤其若同時並存多個疾病,治療上也會需針對不同疾病給予適合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仍未改善 應進一步檢查

若長期深受喉嚨異物感或喉嚨卡卡等困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儘早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維持生活品質。王俞鈞醫師強調,患者除了接受醫師診斷治療,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若發現就醫後使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則應盡快與醫師討論,尋求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病因,對症下藥。

糖尿病又夜尿多人生害了了? 中醫治療有妙方

年近50歲的蔡先生,在科技業擔任高階主管,工作繁忙而疏於身體照護,既沒時間運動,飲食更是不忌口,雖值壯年,健康卻亮起紅燈。幾年前一次外出不慎跌倒受傷,小腿上不大的傷口卻歷經數月無法痊癒,經檢查後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此外,也有夜間頻尿與大便次數多且軟散的症狀,在親友介紹下至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尋求協助,經三個月中藥與針灸治療,以及飲食控制,不僅夜尿與排便的症狀獲得改善,飯前血糖也獲控制。

第二型糖尿病 中醫滋陰清熱治療

楊茲甯醫師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屬中醫學「消渴病」的範疇,主要病變部位在肺、胃、腎,基本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勝,臨床表現為口渴多飲、口乾唇燥、皮膚搔癢等,可用滋陰清熱的方法來治療。

若病情日久失控,則陰損及陽,反倒使腎陽衰微、腎失固澀,引發夜尿頻數不禁;另一方面,因腎陽先虛,元氣衰弱不足以滋養脾腎,亦導致頻繁排便且質地軟黏的問題。

中藥調理病症 改善身體不適

楊茲甯醫師開立腎氣丸、縮泉丸為主方,加入溫補脾腎的中藥,並運針於肚子上的穴位如氣海、關元、大橫,調補脾腎之氣,以改善頻尿與頻便;再加上腎經的太谿穴,脾經的陰陵泉,胃經的內庭穴等具有穩定血糖功效的穴位。

經治療三個多月後,蔡先生夜尿的頻率已下降至兩次,睡眠品質改善良多,白天精神變好、排便的次數也降低,工作起來更有效率;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蔡先生回診時驚喜的表示,本來將近150mg/dl的飯前血糖,竟然也意外地下降了,穩定的維持在110mg/dl左右,獲得良好的控制。

飲食控制+中醫輔助 糖尿病獲得控制

楊茲甯醫師提醒,糖尿病的患者,除了飲食需忌口,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少吃加工、調味過重的食品,也要控制糖份的攝取,過甜的水果、含糖飲料都要避免;同時更要適度的運動,以提振陽氣,如太極拳、瑜珈、健走等都是很棒的選擇,此外依據個人的體質與病程的演進,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協助,方藥對症,輔以針灸。

父母必讀!如何從小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 國健署教3招 

幼兒時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也是形塑孩子健康促進習慣最重要的時期。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吸菸、喝酒、身體活動量不足與不健康飲食是非傳染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每週至少累積420分鐘。

養成寶寶運動習慣 3招將運動融入遊戲

為推動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國民健康署以「寶寶123 一起動滋動」觀念,鼓勵家長抽空陪伴幼兒,一起將運動融入遊戲,培養幼兒的動態生活習慣:

一、全家「1」起動:好習慣是全家人一起培養的,希望孩子愛運動,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家都要動起來。可以配合兒童發展階段大肌肉動作的發展,搭配多樣化的基本動作形式:如走、跑、跳、攀爬等移動性技能,以及具有遊戲成份的活動,帶領小朋友做伸展、躍馬步、跨步跳及傳接球等運動,促進親子活動。

二、2」歲動出好情緒:2歲的幼兒正是喜歡跑跑跳跳的年紀,及早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可以提升幼兒的體能,以及提高孩子正向情緒,把握腦部發展黃金期,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每天「30」分鐘以上:每天至少抽出30分鐘,由父母或代間親自帶領小朋友一起動一動,在安全範圍內,不僅讓孩子的身體活動量達到運動的效果,更可以培養親子間的感情,創造美好的回憶。

運動維繫親子情感 讓身心都健康

為了營造更健康的未來,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提醒,家長應該共同參與,陪伴孩子一起運動,維繫親子間的情感,讓孩子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成長,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提供「兒童健康手冊」、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居家運動策略供民眾瀏覽下載,讓動態的生活習慣,成為孩子終身受用的的健康資產。

類風濕性關節炎纏身 單親媽工作失能陷困境

40歲的上班族小芸(化名)是位單親媽媽,兩年前開始兩手關節紅腫疼痛僵硬,原以為是工作過度所致,一年多前全身多處關節腫痛難耐,不僅影響工作效率,日常生活及行動都發生困難,只好離職,在家忍受疼痛折磨。關節疼痛讓她痛不欲生,為了不讓家計陷入困境,決定積極就醫檢查,經風濕科醫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她的關節炎頗嚴重,醫師建議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幾週後,小芸的關節腫痛明顯減少,生活品質大幅提昇,重新找到工作,且恢復正常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 患者勿輕忽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個原因不明的慢性關節炎,關節滑膜發生不正常的增生,進而破壞關節軟骨及邊緣骨頭。據統計顯示,台灣每年約新增四千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女性為男性的三至四倍,隨著年紀增長,男女罹病比例漸趨近,提醒男性朋友也千萬別輕忽!

蔡世滋醫師說,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經常出現關節紅腫熱痛。全身兩側的大、小關節(包括肩、肘、腕、膝、指間關節等)均可能受到侵犯,多數病患超過三個以上的關節區域。早晨會有僵硬的現象,且往往持續一個小時以上。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影響關節,還會侵犯其他器官及併發共病(comorbidities):包括憂鬱、氣喘、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醫師呼籲患者應提高警覺,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併發症狀,及早就醫檢查與處置。

及早就醫及時用藥 重拾生活品質

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有很大進展。傳統數十多年採用金字塔型階梯漸進式治療,先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一段時間,若關節腫痛與發炎指標未獲改善,才加上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接續治療。現今的治療趨勢則強調掌握患者的「機會之窗」,在關節未遭到不可逆的破壞前,就採用有效的藥物,包括生物製劑介入治療。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共享,增進患者的合作,可讓病情獲得大幅改善,達到「免藥緩解」(drug-free remission)的目標。

蔡世滋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關節一旦破壞往往難以復原,不要延誤黃金治療時機或輕言放棄,當發現關節症狀影響生活品質時,應儘早前往風濕科就醫,遵照醫囑接受治療,都可得到有效的控制,保有正常的生活。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