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胃潰瘍多年久治不癒 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所致!

39歲的王先生(化名),持續胃潰瘍長達5、6年,反覆求診都治不好,後來才輾轉由醫師發現竟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作怪。收治該個案的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醫師說明,該患者的腫瘤雖然長在胰臟,但會導致胃泌素異常增高,胃酸變多,以致於不斷出現胃潰瘍問題。

神經內分泌腫瘤進展緩慢 台灣患者常見於腸胃道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可能發生在各部位且進展緩慢的疾病,十大警訊症狀包括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咳嗽、氣喘、低血糖嚴重飢餓感、盜汗、熱潮紅、發燒、心悸及皮膚炎,而臨床上發現,台灣患者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見於腸胃道。

顏旭亨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需視腫瘤部位及大小而定,腫瘤依生長及分化程度可區分為三階段,預後較好的G1、G2,及惡性程度高的G3。假設是G1、G2的腫瘤較小尚可切除,首選是內視鏡切除,再者才是手術開刀;若已進展到G3腫瘤較大,無法切除,甚至產生許多內分泌症狀,則可採抑制性藥物治療。

高便利性/低疼痛感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助提升患者生活便利性

顏旭亨醫師解釋,臨床上藥物治療包括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及化學治療等,而荷爾蒙治療中有一款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目前已獲健保給付,便利性高、疼痛感低的特色,提供患者另一個治療新選擇,經專業人員指導後,患者可有機會在家由家人或自行完成注射,大幅改善以往因注射而需頻繁進出醫院之困境。

顏旭亨醫師指出,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的注射間隔較久,對患者而言,一個月僅需注射一次,方便性較佳。另外,很多病患有潮紅、腹瀉等內分泌症狀,傳統上沒有很好的藥物治療,而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屬荷爾蒙抑制劑,據臨床試驗顯示,針對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可有效緩解腹瀉及潮紅症狀達7成以上;另一項研究指出,對於非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相較未用藥組別能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達20.5個月。

神經內分泌腫瘤平均5至7年才確診 籲醫病雙方有所警覺

顏旭亨醫師提到,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為症狀紛雜不明,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患者平均需耗費5到7年才確診,提醒醫病雙方都應對上述十大症狀有所警覺,若發現有類似症狀且久治不癒,應及早至胃腸肝膽科檢查,以及早揪出神經內分泌腫瘤。

少吃多動還是瘦不下來 專家點出熱量消秏關鍵

一名50歲的張先生,因只有一隻腳故出門都需要輪椅代步,也常需要朋友幫忙推輪椅,但因其體重重達135公斤,每次請朋友幫忙都很不好意思,遂下定決心一定要減重成功,對自己健康及朋友都是好事,因此就醫尋求協助,順利減重至目前的65公斤。

運動只影響10%體重量 飲食控制才是根本之道

安南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沈振榮醫師表示,運動很重要,但想要靠運動減重很難,因為再怎麼運動也只能影響10%體重量,所以想要較快瘦就要管好基礎代謝,換句話說,也就是吃得恰如其當,如此才是減重根本有效之道。

9成熱量消秏 來自於基礎代謝 

沈振榮說,曾有減重專家指出「會肥是因為沒有控制好代謝!」。一個人在完全靜止狀態下,如坐辦公室辦公或躺臥床上,身體所需要維持心跳、呼吸基本運作而需要消耗的卡路里就稱為基礎代謝,而人體9成熱量消秏都來自於基礎代謝,只有1成是日常生活中走路、吃飯、上廁所及運動所消耗掉,因此,若吃肚子裡的食物熱量超過基礎代謝,不變胖是不可能的。

節制飲食 需要超強意志力跟自律

台灣肥胖率已是亞洲第一,但反觀日本、韓國及香港肥胖的人就比台灣少,沈振榮強調,這是因為台灣美食俯拾即是,電視和網路部落客美食料理介紹文比比皆是,身處在美食台灣的大家,要節制飲食不胖真的需要超強意志力跟自律;民以食為天,不是不能吃,只是要怎麼正確吃。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高齡孕婦產前突水腫 竟是「子癲前症」作祟

35歲洪姓孕婦在懷孕33周時,出現輕微頭痛及全身嚴重水腫症狀,家人驚覺不對勁而緊急送醫,被醫師診斷為子癲前症,醫師建議住院安胎,並給予肺泡成熟素幫助寶寶肺部成熟。兩日後,孕婦狀況仍不穩定,因此決定立即剖腹生產,在經過醫療團隊努力下,平安生下3000公克女寶寶,但洪姓孕婦卻在隔日出現肺部水腫,所幸經過治療,目前母女均安,已順利出院。

高齡又子癲前症 產後危險性增加

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恩誠表示,洪姓孕婦屬高齡產婦,本身就有高血壓問題,為子癲前症的高危險族群,懷孕期間又出現高血糖現象,為妊娠糖尿病患者,雖然懷孕初期產檢正常,且血壓跟血糖控制良好,但在懷孕中期時,慢慢出現水腫越來越嚴重徵兆,且突然在兩三天內加劇,因此決定收治住院安胎及評估及早生產評估。

孕婦產後出現急性肺水腫 緊急搶救恢復健康

張恩誠醫師說,在評估孕婦病史及胎兒狀況後,認為該孕婦繼續懷孕風險極高,怕再拖下去對媽媽跟小孩都有影響,因此在與家屬討論後,決定提早剖腹生產,好在寶寶出生後,健康狀況十分良好;但生產後隔日,該名孕婦因血壓升高,引發急性肺水腫,經醫療團隊驚險搶救,並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數日才恢復健康。

子癲前症發生因不明 高齡孕婦風險較高

張恩誠醫師指出,子癲前症的發生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有許多研究顯示,多與胎盤有關,是婦產科醫師最擔心孕婦罹患的疾病,主要症狀為高血壓、全身水腫、頭痛、尿蛋白、視力模糊等。

此外,高齡孕婦發生子癲前症的風險約為一般孕婦的2倍,若未注意,容易發生腦中風、肺部積水甚至死亡等嚴重併發症,也會導致胎兒健康嚴重受損。

身體活動不足是慢性病根源! 6招簡易身體活動隨處做

臺北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老化速度為六都之冠,如何「健康老化」是邁入高齡社會的最大課題,而充份的身體活動是減少罹患慢性病及預防延緩失能的不二法門。

身體活動少 慢性疾病找上門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身體活動不足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身體活動不足的死亡風險比充足身體活動多20至30%!根據臺北市衛生局公布108年臺北市十大死因,慢性疾病就囊括7項,每100人中約有63人死於慢性疾病,另WHO也指出,約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是身體活動量不足導致。

生活微運動 處處都是健身房

平時喜歡健走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平日可利用零碎時間進行「生活微運動」,例如多搭乘大眾運輸,提早前一站下車,增加健走機會;或使用家中隨手可得物品(例如椅子、寶特瓶等)進行伸展及肌力訓練,自然而然融入日常生活,營造處處都是健身房的氛圍。

快點動起來 6招簡易活動身體

為鼓勵長者輕鬆動起來,北市衛生局於108年長者健康促進推動方案即設計專屬長者身體活動影片,特邀擔任師資的盧玠民物理治療師示範6招簡易身體活動:

(1)蝴蝶袖掰:強化手臂三頭肌,向蝴蝶袖說Bye Bye!

(2)屈臂上舉:鍛鍊手臂與前肩,減緩肩頸僵硬酸痛。

(3)碰椅深蹲:強化腿部肌力,降低膝關節壓力,讓爬梯更輕鬆。

(4)胯下運球:訓練拋接反應及平衡感,減少跌倒風險。

(5)展翅高飛:舒展緊繃胸肌,改善低頭族駝背姿勢。

(6)後弓箭步:促進腿部血液循環、改善久坐族水腫及預防下背痛。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