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孩子不愛吃飯? 試試更換餐盤和做造型

家裡的小寶貝是否有不愛吃飯的問題,即使準備的多好吃又多營養,孩子如果不愛吃飯,就會無法攝取到均衡的營養;對於孩子沒有吃飯的食慾,營養師建議,可以嚐試由更換餐盤以及將菜餚做造型,能夠吸引孩子愛吃飯。

先排除因為疾病引起沒食慾

鄭嵐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表示,孩子不愛吃飯,家長要先查看是否有吃了過多的零食與點心,除了要減少吃零食與點心之外,也應該要確認是否有其他疾病,在排除是疾病引起的沒有食慾後,再來針對菜色做改善。

可提供卡通造型餐具

其實,不只是孩子會沒有胃口,大人也有可能會沒有胃口,這時就會想搞個燭光晚餐或是吃些能夠開胃的飲食來促進食慾;鄭嵐卉指出,對於孩子沒有食慾,不想吃飯,家長則是首先可以將餐盤做更換,提供較卡通造型的餐具,來吸引兒童吃飯。

可將菜餚切割成卡通造型

至於在菜色方面,鄭嵐卉營養師建議,可以利用一些卡通模型來讓孩子喜歡吃飯,例如將飯做成兔子造型,或是愛心臉,都能讓孩子較愛吃飯;而且也可以將一些菜餚切割成卡通造型,或是將菜餚做成獅子頭,將孩子不愛吃的菜藏在獅子頭裡面,也能使孩子較有食慾。

 

糖友誤餐體重飆 腸泌素控糖兼顧體重管理

43歲糖尿病患者阿美是一名房仲業務,因為工作繁忙時常錯過用餐時間、加上喜歡透過吃美食來紓緩壓力,除了體重破表,血糖更是飆高,起初使用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沒想到血糖控制不理想外,體重更增加了8公斤,經醫師建議進行體重管理,採用一週注射一次GLP-1類似物治療,與口服藥物合併使用,經過治療,體重逐年減輕,服用口服藥物的數量減少,用餐時間更具有彈性。

糖尿病患者與醫療院所充分合作

收治該名患者的埔里基層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表示,除了遺傳因素外,現代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使得糖尿病患日益增加,一旦發現罹患糖尿病,患者必須和醫療院所密切配合,醫療院所也需要根據顧患者的狀況,做好「個案管理」:定期抽血追蹤、評估每位患者的狀況再給予用藥,賦予每位個案自我管理的權力,達到「降血糖不低血糖」、「體重控制」、「持續有效」三大目標。

肥胖糖尿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陳宏麟指出,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有合併糖尿肥胖症(簡稱糖胖症),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胰島素阻抗,傳統口服藥物易使體重增加,且口服藥物控制糖化血色素並不容易,建議使用口服降糖藥後,糖化血色素仍持續超過7%的患者可考慮針劑治療。

當人體進食後,腸道細胞釋放訊號使胰臟分泌胰島素,此荷爾蒙訊號稱為「腸泌素」,又稱作GLP-1,控制胰島素分泌,不易造成低血糖。陳宏麟醫師說,通常患者診斷為糖尿病時,胰臟β細胞約有50%凋零,若繼續使用傳統口服藥物刺激體內剩下的胰臟細胞分泌胰島素,每年約有5至10%細胞會繼續受損,時間一久,胰臟甚至會完全失去功能,因此若能適時介入腸泌素治療,將可延長胰臟使用時間。

腸泌素治療維持血糖平穩

陳宏麟醫師說,注射GLP-1類似物可長期穩定控制血糖,也能抑制食慾,延長體內胃排空時間,減緩腸胃道吸收速度;根據國外文獻指出,已有一週施打一次的GLP-1類似物長達6年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多數患者在持續治療6年之後,糖化血色素仍維持平穩,體重也理想控制,患者發生低血糖情況的比例非常低,對於許多因為工作無法規律定時用餐的糖友來說,也是較為方便、適當的選擇。

新年假期過後,大吃大喝之餘,留下的是飆高的血糖和甩不掉的腰間肥肉,陳宏麟醫師建議,糖尿病友的飲食應以「少量」、「新鮮」為原則,年節後也可加強運動,讓體重回復到基準點。

 

疲勞爆表怎麼補? 護肝補氣雙管齊下

熬夜工作者長久日夜顛倒工作,總習慣吞顆B群,補充體力,不少人以為吞越多、精神越好;不過,醫師提醒,營養品補充以「適量」為原則,吞多了,只是徒增身體負擔。以維他命B群來說,過度補充,讓身體以為精神仍充足,而繼續努力工作,體能一旦超載,就會擾亂身體機制,長期下來反而造成反效果。

學子臨考季 壓力大長期過勞

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學生面臨考季、升學,整日埋頭苦讀,一分一秒不能浪費,無精打采、早衰、罹癌、心理疾病由此而生。譚健民, 宏恩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暨肝膽胃腸科主任表示,長期過勞、睡眠不足,第一個遇到的健康危機就是精神不濟、肝腎功能下降。

身體要充電 疲勞自然遠離

要讓身體避免慢性疲勞,平時就要幫身體「充好電」;譚健民指出,平時攝取足夠營養、睡眠充足、規律運動,才是維持體能的不二法則。除了要好好睡覺之外,飲食攝取必須均衡,才有足夠的體能,在工作、讀書時,身體自然能夠緩慢釋放能量、精神,有效率地使身體運作,身體能量運轉自如時,慢性疾病與疲勞自然遠離。

考季衝刺 補充營養素增加能量

尤其學生在考季衝刺時,往往在外補習,外食機會多、飲食不均衡,要怎麼攝取足夠營養,讓身體有充足能量呢?譚健民醫師指出,可適量補充B群、人參、蜆精等食品,補充體能外,也可補充平時難攝取到的營養素。維生素B群是協助代謝營養素的輔酶,可將攝取的營養素逐漸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人參有補氣血、安神、健胃之效;蜆精則是眾人周知的護肝良方,可降GOT 、GPT,可以快速的協助代謝循環。

「提神」有如儲蓄,要有「存款」才能「提款」,若是沒有存款,僅是一昧提款,信用破產、帳戶透支;同理,若無儲存精神與氣力於身體內,但不斷提神,只是讓身體帳戶提早透支、早衰罷了。因此,譚健民醫師強調,平時就要「存本」,適量吃、適量睡、適量運動。而所有營養素的補充,都以不過量為原則,孕婦、小孩或其他慢性病患者都應徵詢過醫師、藥師意見後,再行服用。

 

高齡孕婦併發症多 新生兒缺陷機率高

根據外電報導,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婦女年過40後才懷孕生子,則出現中風及心臟病的情況,要比及早懷孕生的婦女高出7成,而且新生兒出生缺陷機率也較高。現代人多晚婚,懷孕生子的年齡也越來越晚;婦產科醫師提醒,婦女生育最佳年齡在24-28歲,想要生子應趁早!

高齡產婦較易出現併發症

高齡婦女懷孕生子日後較易中風及心臟病之外,婦產科醫師關祥彬表示,高齡產婦還較易出現併發症,最常見的就是子癇前症以及妊娠糖尿病,而且也比較容易在生產時大出血。

34歲以上高齡孕婦須做胎兒篩檢

主要還在於婦女年齡越大,身體機能已開始退化,以致懷孕過程中就較易有併發症;甚至於胎兒也比較容易會出現缺陷,所以才會有高齡產婦需要做胎兒篩檢。目前針對34歲以上高齡孕婦做胎兒唐氏症羊膜穿刺篩檢。

抽血檢查也可做胎兒篩檢

胎兒篩檢的羊膜穿刺術之外,其實還有抽血檢查可以確診;關祥彬進一步指出,近年來,高齡產婦做唐氏症篩檢的比例越來越高,門診中,每天都有4、5人來做羊膜穿刺。在台灣,國健署可補助羊膜穿刺,但是國外則必須自費,大約需要2萬多元,至於抽血檢查費用也是2萬多元。

最佳生育年齡在24-28歲

關祥彬醫師說,隨著現代人晚婚,女性很多直到30歲才結婚,生育年齡也就跟著延後,致使高齡產婦越來越多。然而,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是在24-28歲;所以,對於想要懷孕生子的婦女,最好還是提早計畫,才能避免罹病風險。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