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每天活動十分鐘 有益身體健康

你也常常忙到沒時間運動嗎,或者沒有運動習慣呢,其實只要願意每天多花一點時間從事運動,即使只是步行十分鐘,一樣有益於身體健康,且還能有效提升免疫力,遠離疾病上身。

壽命多寡 研究指出關鍵在運動多寡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比較少坐且多活動的人,壽命比不喜歡活動的人來得長久,此研究是根據超過3000位約為50到79歲的年齡層做測試,結果發現,運動少的人死亡機率比最常運動的人多出五倍,即使是運動程度中等的人仍有三倍之差。

簡單活動 壽命比不動者更長

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會讓參與者配戴紀錄器方便紀錄活動量,且持續七天,並追蹤他們接下來八年的死亡率所測出的結果;研究主持人Ezra Fishman指出,研究證實即使只是常常走來走去,僅簡單活動,壽命都會比長期不動者來的更長壽。

雖這份研究目前仍無法證實其他活動和死亡有關連性,但可以確定,只要每天願意增加至少10分鐘的活動,就能讓身體感受不同;Fishman博士提醒,養成運動的習慣,漸漸從10分鐘變成30分鐘,讓勞動轉變成生理上的運動,絕對能對健康有幫助。

 

壓力是助力也是阻力 適當舒壓免傷身心

有許多研究顯示,壓力會有害健康;也有研究發現,壓力也不全然都不好,壓力也可激發潛力。不過,心理師提醒,壓力如果超過能力,就有可能引起疾病;所以,要懂得適當的舒壓,才能避免身心受到傷害。

壓力太大會使身心造成傷害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雖然壓力可以激發潛力,但是壓力太大,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時,往往會使得生理與心理都造成傷害;由於壓力大會使荷爾蒙受到影響,最常見的就是會出現鬼剃頭,以及影響消化道造成拉肚子,或是變胖,也會導致憂鬱、焦慮和記憶力減退,以及暴燥、易怒等負向情緒。

不讓壓力累積,須當下解決

對於無論是課業、工作或是生活上所造成的壓力;林萃芬強調,首先就是不要讓壓力累積,必須要當下就解決,而且應該要量身打造舒壓方法,因為每個人的壓力都不一樣,往往因人而異,最好是尋求專業諮詢,找出壓力源,才能進行適合的減壓方法。

腹式呼吸法+學習漸進式放鬆技巧

另外,仍有一些共通的舒壓方法可以進行;林萃芬心理師建議,最好養成腹式呼吸法,每天利用腹式呼吸法來舒壓,也可以練習一些放鬆技巧,而且學習漸進式的放鬆技巧,要比按摩放鬆的舒壓更有效。

音樂可緩解身心不適

種花蒔草、聽音樂也是很好的放鬆方法。林萃芬指出,種花蒔草可以調整生活步調,進而能轉移注意力,使達到休息目的;而聽音樂確實可緩解身心不適,就曾有研究發現,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讓阿兵哥聽音樂,是能緩解他們因為戰爭壓力所導致的身心痛苦。

運動舒壓因人而異

至於運動也是舒壓的好方法。林萃芬說,伸展性運動適合焦躁壓力者,可藉此提升血清素;而沮喪壓力者則適合有氧運動,能增加多巴胺與腎上腺素,但由於壓力太大有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就千萬不要從事跑馬拉松等運動,以免發生猝死危險。

 

 

日照不足心情好blue 憂鬱症容易被誘發

最近陰雨綿綿,日照不足,灰暗的天氣,讓人心情也灰濛濛的,好不憂鬱!精神科醫師提醒,灰暗的天氣容易誘發憂鬱症,若是發現周遭親友有出現負面語言,或是了無生趣,最好是要多關心他們,以免發生不可挽回的悲劇。

半數憂鬱症病人會隱藏情緒

已是春了,但冷氣團還來擾人,不只是會增加流感病例,就連憂鬱症病人也因此而會被誘發,但卻很難被發現,甚至自己也不覺得有憂鬱症;開業醫精神科醫師范庭瑋表示,憂鬱症病人大約有一半以上是比較壓抑的,很會隱藏自己的情緒,以致憂鬱症病況來襲時,往往會一發不可收拾。

碰到人生劇變應和人訴說

很多憂鬱症病人其實是個性堅強,甚至是當碰到人生劇變時,仍然不會和人訴說!范庭瑋醫師以倪敏然為例指出,倪敏然就是常人前搞笑,但其實他是內心很壓抑,以致於走上自殺之路,讓人相當錯愕。也有不少事業成功的企業家,雖然生意失敗,但卻不讓人知道,仍然照常出席一般場合,這都要非常小心。

太過壓抑會使身心負荷過重

范庭瑋解釋,健康的人對身心壓力是有感覺的,當有壓力時,應該會說出來,但若是太過壓抑的人,過於堅強與忍耐,長期累積之下,會使身心負荷過重,致使腦神經衰弱,因而導致憂鬱症;就好像糖尿病人未梢神經不好,被壓到會沒有感覺,進而會有更嚴重的併發症。

長期累積壓力會導致慢性傷害

范庭瑋進一步指出,例如我們去健身房運動,一週二、三次重力訓練,雖然是有壓力,但是卻是短期壓力,但對於搬瓦斯工人而言,每天都要搬八小時的瓦斯,長期累積的壓力,就會導致慢性傷害;這就好像在工作上如果都不會抱怨,老是願意承擔責任,以致老闆會給予更多責任,當累積過多壓力,就會誘發疾病。

不爽說出來+用耳傾聽

要如何查覺自己或是周遭親友罹患了憂鬱症呢?范庭瑋醫師強調,如果經常會說負面語言,例如飛機要掉下來了,或是會說人生活得沒有意義,甚至對平常喜歡的休閒都不去做了,愛吃的東西也不吃了,顯然就可能是憂鬱症上身;周遭親友應給予適時的關心,若是自己有這些情況,也應該尋求支持系統,找人傾聽,將自己的不爽說出來,而親友這時最重要的就是要用耳傾聽。

 

育兒最新概念 最初1000天營養是關鍵

為了胎兒的健康,孕媽咪從懷孕的第一天起,就應該要注意營養攝取,國際婦幼醫學權威Dr. Bloomfield 分享婦產醫學新發現,強調寶寶天生基因不是絕對,媽媽營養攝取才是關鍵。

孕媽咪營養攝取是關鍵

澳洲與紐西蘭新生兒學科專家Dr. Bloomfield於近日發表全球婦產科最新健康觀點與趨勢,指出影響胎兒成長的因素有媽媽的基因、荷爾蒙、以及營養攝取,其中以營養攝取的影響最為關鍵。Dr. Bloomfield指出,一般人認為媽媽基因與荷爾蒙等先天因素主宰了胎兒發育,但事實上,懷孕時期媽咪的飲食攝取將影響媽媽荷爾蒙以及胎兒基因表現。

如媽媽攝取某些食物可能誘發胎兒的過敏基因從隱性轉為顯性,使胎兒展現出過敏症狀;媽媽先天提供給寶寶的基因與荷爾蒙實際上會受到媽媽的營養攝取所影響,因此懷孕時期注意營養攝取便顯得至關重要。 孕媽咪營養影響新生兒發展 Dr. Bloomfield特別指出,研究證實,懷孕初期不注重健康狀況的媽媽較易生出早產兒。

新生兒成長初期,雖然只是胚胎狀態,是寶寶各方面發育的重要時期,若母體本身營養攝取不足,胎兒便無法藉由胎盤取得必須的養分,將影響其中樞神經系統與各部位器官的發展,對寶寶的新陳代謝與心血管機能也將造成一生深遠的影響。

婦產科醫師陳保仁提醒,葉酸、鈣、鐵、鋅、DHA等都是孕期重要的營養素,孕媽咪要注意均衡攝取勿偏食,以免出現營養不均的現象,恐將影響寶寶一生健康。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