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糖友單靠吃藥 胰島細胞持續衰亡

糖尿病是一種複雜的代謝疾病,目前治療糖尿病藥物,主要作用為增加胰島素分泌、降低胰島素抗性與減少糖份吸收等,以幫助調降血糖、延緩併發症的產生為主要目標,但仍然無法避免胰島細胞持續衰亡的現象。而近期醫學研究則是發現,高穩定藻褐素可抑制胰島細胞凋亡,甚至進一步修復受損的胰島細胞,且在合併小分子褐藻醣膠後,其成效更為明顯。

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細胞活性會出現退化現象,與正常人比較,約只剩下35~50%,並且逐年以5~6%持續退化,雖然經由目前的藥物良好控制血糖值,但是在10~12年後,胰島細胞也將全面衰亡,而需開始施打胰島素。由於糖尿病藥物之機轉皆以調降血糖為主;因此,在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細胞逐漸失活的惡性循環下,造成糖尿病患者最後常常無藥可用,併發症持續衍生的命運。

現行藥物僅能調降血糖、無法修復受損細胞

依據2015年台灣腎病年報資料顯示,台灣人洗腎原發原因以糖尿病高居第一位,占45%。糖尿病患者要是血糖控制不好,當血糖耐受性變差,脂質、蛋白質代謝也會慢慢開始異常,促使體內組織及器官出現糖中毒及脂中毒,進而造成心血管、周邊血管及微血管病變,衍生其他器官併發症產生。

若想要有效控制第二型糖尿病,僅僅調降血糖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效防止胰島細胞萎縮或促進其再生,進一步修復受損胰島細胞,主動促進身體恢復血糖調控的功能才行。所以,現有藥物控制之外,透過輔助食品等多途徑綜合療法,如何能夠調節及活化胰島細胞功能,已成最新研究方向。

藻褐素+小分子褐藻醣膠 可修復胰島細胞

依據臺灣海洋大學黃培安博士所發表之「高穩定藻褐素(HS Fucoxanthin)研究成果」顯示,由褐藻所萃取之藻褐素,除了具有高抗氧化能力,對於許多慢性病也具有調節作用,且經由水試所獨自研發的高穩定技術,不僅可大幅提升藻褐素穩定度,初期細胞實驗結果也證實,高穩定藻褐素具有調降高血脂及高血糖(控制糖尿病)功能。

此外,透過進一步動物實驗,黃培安博士及慈濟大學周志中教授,分別以先天及後天代謝異常動物模式研究發現,高穩定度藻褐素合併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使用後,不僅穩定血糖效果不亞於糖尿病用藥,甚至可進一步修補已受損的胰島細胞,避免因胰島細胞受損甚至凋亡所帶來的併發症,也為糖尿病輔助治療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小心! 消炎藥會傷你的「心」

當因為發炎而感到疼痛時,醫師可能會開立消炎藥給民眾。目前市售的消炎藥-「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雖不是類固醇,但同樣具有消炎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疼痛、發燒、關節扭傷、僵直性脊椎炎、急性痛風等。但是此種藥物具有潰瘍、血壓上升等副作用。最近一份大型研究集結並分析了過去所有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消炎藥可能對心臟病患者有害,並且舊類型NSAIDs可能危害心臟健康。

新型及部分舊型NSAIDs增加心臟病風險

這項研究是歐洲14所大學合作的結果,許多歐洲知名的心臟學家參與其中,集結了關於心臟病患者服用NSAIDs後的研究並進行分析。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丹麥奧胡斯大學的醫藥學博士Morten Schmidt說明,多年來已知新型態的NSAIDs(如COX-2抑制劑)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基於這項理由,這些新型態的NSAIDs被逐出市場,而如今了解到部分舊型態的NSAIDs,如解熱鎮痛劑Diclofenac,也與心臟病風險上升有關,並且風險上升的程度與那些被逐出市場的新型態NSAIDs相似。

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應服用NSAIDs

這項研究發表後,歐洲心臟學會首次針對醫師開立消炎藥訂定了指引。奧胡斯大學心臟學教授Christian Trop-Pedersen表示,醫師開立消炎藥給民眾前應針對個別狀況進行完整的心臟病併發及出血的風險評估,並且NSAIDs只有在包裝上有完整的心/血管疾病警告標示才能在藥局販售。一般來說,NSAIDs不應該開立給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屬高風險者服用。

物理治療或其他藥物是較安全選項

Morten Schmidt博士呼籲應減少舊型態NSAIDs-解熱鎮痛劑Diclofenac的用量,他認為相對於Diclofenac,物理治療、微量的類鴉片藥物(opiods)或其他對心臟風險較小的NSAIDs是對患者較安全的選項,並且他認為根據這分研究所產生的指引是邁向病人安全的重要里程碑。

 

每天戶外活動2~3小時 一年近視少12度

近期研究計畫發現,每週戶外活動至少11小時,可降低5成5近視機率,已近視者一年增加的近視度數也可減少12度。因此,該計畫建議兒童應養成每天戶外活動2~3小時的習慣。

高度近視造成不可逆的失明

高度近視已經成為台灣、日本及中國大陸不可逆的失明原因第一位,台灣近視則有發生得早、盛行率高、高度近視比率高等三項特色。兒童越早罹患近視,近視度數會逐年加深,日後變成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的機會也就更高。而高度近視容易引起視網膜剝離、黃斑出血及黃斑退化、提早發生白內障、甚至導致失明之虞等。所以近視的預防與治療對孩子一生的視力健康是相當重要的,不能輕忽了它的嚴重性。

近距、長時、不當用眼導致近視

造成近視發生的因素很多,學生近視之主要原因為近距離、長時間、不當用眼所引起,統計也發現,每四名學童僅一人每天有戶外活動,而近視學童放假時平均每天花4.4小時看電視或上網等,遠超過醫界建議每天勿逾1小時的上限。

戶外遠距離視野 減少眼睛肌肉緊張

戶外活動是預防近視發生、延緩度數加深的保護因素,其保護作用可能來自於陽光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的量,進而抑制眼軸伸長。戶外遠距離視野亦可減少眼睛肌肉緊張,延緩眼球增長。

每天勿超過1小時近距離用眼

兒童若看電視、使用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建議每天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且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看書時,光線要充足,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每年定期1~2次的視力檢查,都可降低近視的發生。

 

歌曲和音樂激發催產素 療癒人心效果佳

根據一篇發表於〈英國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音樂治療有助改善憂鬱症狀,至少能維持短期的效果。

研究者以79位18-50歲被診斷有憂鬱症者為對象,隨機分配至常規治療組及常規治療合併音樂治療組,研究進行三個月。結果發現,接受合併治療的受試者在憂鬱緩解、焦慮症狀緩解以及一般功能改善分數上皆高於常規治療組,且其參與治療的出席率較高。研究者認為,憂鬱症治療除了常見的藥物和心理諮商外,音樂治療合併常規治療有助緩解憂鬱症狀,亦為治療憂鬱症的另一項選擇。

搭配不同歌單 流行音樂亦可調節情緒

韓德彥, 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學生輔導中心助理教授, 表示,一般民眾除了聽古典音樂,其實藉由流行音樂亦可達到紓解情緒的效果,他建議民眾平日多收藏自己喜歡的歌曲、不斷學習新曲拓展歌單,在不同生活情境下即可選擇合適的歌曲來抒發情緒。他表示,通常正向歌詞與優美旋律可以讓人心情變好,例如庾澄慶的「快樂頌」可帶出輕鬆歡樂的心情;周華健的「朋友」則讓人更珍惜友情的可貴;江蕙的「家後」流露出白頭到老的溫暖;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引發激勵振奮的狀態。但其實也可以透過憂傷小調,與聽者產生共鳴的歌曲也能紓解內心深處的傷痛,例如蕭煌奇的「你是我的眼」帶領無望者看到不同的生命面貌;林良樂的「溫柔的慈悲」唱出了憂鬱者無止境的哀傷;蔡淳佳的「陪我看日出」娓娓道出內心恆久的思念;阿吉仔「命運的吉他」則喊出深沉的哀痛與無奈。

音樂還能轉移注意力 增進互信與情感連結

葉雅馨,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表示,歡慶的場合如果配上沉重的音樂,被慶祝的事情可能會變得索然無味;快餐店會放些快節奏的音樂讓翻桌率增加、唱軍歌壯膽或鼓舞士氣…都是音樂和情緒之間的關聯。聆聽和唱歌都會增加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並產生催產素,這就是音樂在人體的作用,因為催產素有廣泛的影響力,包括增進人際互信、母子間的依附行為及許多情感的連結,而且反覆聽音樂也是轉移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如果個性害羞,不好意思在大眾面前唱歌,可以找個私人空間像是家中、洗澡時、騎腳踏車時…等。所以心情不好時來聽音樂、哼歌吧!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