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潮熱、盜汗 多冥想改善婦女病

一位50歲左右女性正值更年期,平時個性急躁,晚上不易入睡,過去被診斷有自律神經失調,最近因便秘問題自行服用瀉藥,吃完馬上拉肚子,但卻仍又連續2、3天無法自行解便,於是前往醫院求診,治療後漸漸可以自行排便,之後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服藥半年後,減低抗焦慮藥物劑量,並能夠不用靠安眠藥入眠。

此患者情緒易怒,自覺壓力大,就診時也發現有肩頸僵硬問題,一有小感冒就到處求診,氣喘和心悸伴隨發作,無法安心服藥抗病,確實像自律神經失調所引發問題,但自律神經失調只是一群症狀的統稱,並不是一種疾病。

偏頭痛、耳鳴、掉髮、恐慌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表示,自律神經失調好發女性,超過5成的更年期婦女也有此問題,自律神經分布全身,所以症狀可以從頭到腳,如偏頭痛、耳鳴、掉髮、恐慌症、焦慮、失眠、潮熱盜汗、皮膚病、心悸胸悶、大腸激躁症、頻尿等,經檢查後並無特別的問題,最後患者靠吃鎮靜安眠、抗焦慮類的藥物緩解。

4招可緩解

長期累積心理壓力讓精神意識受到影響,導致恐慌症、焦慮症,常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背後原因,自律神經掌管全身,若氣滯在腸道則會排便不順,氣滯在胸口則會胸悶發慌,氣滯在胃部則會反酸,氣滯久容易化火,導致心神不安等問題,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的人,平時生活可以注意以下方面:

1) 規律運動,早睡早起,擺脫失眠。

2) 放鬆自己,靜坐冥想,減少不必要的壓力。

3) 太衝、神門、內關、三陰交穴位睡前可各按摩3分鐘。

4) 百合5錢,柏子仁3錢,紅棗3顆,煮「安神解鬱茶」。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逾3成老師肥胖 5人有1人腰圍超標

老師動太少易肥胖!最新調查發現,逾3成老師體型肥胖,每5人中有1人腰圍超標,對身體健康大不妙。專家提醒,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建議每周至少快走150分鐘。

老師影響學童健康習慣

根據健康訪問調查發現,33.5%的教師過重及肥胖,22.5%腰圍過大,57.2%沒有天天攝取5蔬果。為人師表的老師應落實健康的生活習慣,將對學生從小養成健康習慣影響深遠。

運動能延年益壽

老師平時長時間身處教室,運動量普遍不足,建議每星期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跳舞、騎腳踏車等。根據研究顯示,運動可使腦部產生腦內啡,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維持運動習慣,更可改善身體機能、延年益壽。

送禮水果、堅果好健康

教師節到來,林莉如組長強調,若要送禮感謝老師教育之恩,建議以堅果、水果取代巧克力或不健康食品。堅果富含好的膽固醇,而水果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可抗氧化、降低壞膽固醇,具有保護心臟的功效。

 

使用熱水器4原則 防一氧化碳中毒

天氣涼了 小心一氧化碳中毒危害!

在密閉且室內空氣不流通的環境,加上使用瓦斯,導致瓦斯燃燒不完全,容易產生無色、無味的一氧化碳氣體。不慎一氧化碳中毒後,先是嚴重頭痛,接著噁心、嘔吐和呼吸急促,之後會有精神錯亂、肌肉無力,因此喪失意識導致昏迷,若未能及刻挽救生命,往往造成死亡,即使救活者,也有一成中毒者會腦受損留下後遺症。

發現中毒 3步驟挽救

當發現有上述中毒常見症狀,立即撥打求救電話,在救護車未到達前,可依照下列步驟挽救:

步驟1、迅速將中毒者移到通風處,解開身上衣物,協助呼吸新鮮空氣。

步驟2、保持環境安全及寧靜,使中毒者獲得安靜休息,下顎向上抬高維持呼吸道暢通。

步驟3、如無呼吸則需要急救實施心肺復甦術(CPR),並儘速送醫急救。

使用熱水器 牢記4原則

瓦斯Gas燃燒需要足夠氧氣,才不會因燃燒不完全產生一氧化碳,防範一氧化碳中毒危害,使用瓦斯熱水器,牢記4原則預防災害不費力:

原則1、使用安全的品牌:

熱水器及配管應貼有CNS國家標準檢驗合格標示。

原則2、要選擇正確型式:

屋外式熱水器不可裝在室內,避免裝置在廚房、浴室、樓梯間或加裝窗戶陽台等室內處所;室內處所應更換為強制性排氣式熱水器,並鄰近窗戶,讓廢氣從排氣管順利排出屋外,新鮮空氣經由窗戶進入,保持良好通風。

原則3、要注意安全的安裝:

熱水器及其配管由合格技術士依安裝標準正確安裝,並張貼施工標籤才有保障;並定期查看裝置電池處,設備及電池是否生鏽或變型需要更換,以避免意外發生。

原則4、要保持環境的通風:

注意天氣變化,應與戶外保持良好通風;熱水器裝設處的紗窗應保持清潔,並不可在裝設處晾曬大量衣物或推放過多物品,以免影響通風。

瓦斯添臭味 易察覺及時應變

國內天然氣及液化石油氣均依據法令添加甲硫醇或二乙基硫作為警示劑,使得原本無色、無味的氣體附有顯著臭味,一旦瓦斯外洩,民眾易於察覺及時採行應變措施,不易造成災害,因此多一分注意,就可以防範一氧化碳中毒的發生。

 

憂鬱不愛動 易成軟腳蝦

「高齡社會」(在世界各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4~15%以上),隨年紀老化容易有肌少症發生,其主要的症狀包括活力變差、感覺沒有力氣、走路速度變慢,容易發生跌倒意外,甚至可能伴隨其他疾病。

憂鬱、獨居、營養不良 都可能引發

肌少症與其造成的不良健康影響會隨著此老化的現象與速度而更加顯著,而肌少症並非單一因素所引發,除了年紀大肌肉量減低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癌症等多重疾病,憂鬱、老人獨居、營養不良、長期臥床等都有可能引發。

過馬路無力軟腳、瓶蓋轉不開

肌少症即是肌肉流失,生活型態偏向不愛動的老人,或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偏低、較瘦,肌肉流失較快,也比較容易有肌少症,若不積極運動,隨著年紀漸長,肌肉的流失量會增加,在生活上也會造成許多不便,如過馬路無力軟腳、瓶蓋轉不開等等。

少動、營養不良、高血壓

除了老化之外,荷爾蒙的改變,以及少動、營養不良、高血壓等,都因肌肉沒有在一定的頻率下受到適當的阻力,肌肉量逐漸流失,容易造成肌少症的發生,舉例來說,長期健身的人,在幾天不去運動之後,肌肉線條也會越來越不明顯,習慣受到阻力的肌肉,會有一定的強度,若沒有維持,肌肉組織就會變得鬆散。

70歲開始 10年減15%肌力

30歲到70歲的成年人,每10年約會減少8%的肌肉量及肌力,70歲開始每10年則會減少15%的肌肉量及肌力,然而除了老年人之外,年輕人也該注意肌少症的發生,尤其是肥胖者,只長脂肪不長肌肉的肌少肥胖症者,在減肥的過程當中,如果用錯方法,可能會導致肌肉量流失而成為肌少症高危險群。(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 依據台灣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臺北市65歲以上人口已達39萬9,182人(佔14.8%),已邁入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4%以上)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