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7成兒童不知道氟化物 不會用牙線

你家的小朋友,知道如何保護口腔健康嗎?國內最新調查發現,蛀牙率偏高的兒童,有1成每天刷牙不到2次,高達7成不知道氟化物的功能。專家表示,口腔保健應從小教育,餐後應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使用牙線加強清潔,每半年定期檢查牙齒。

6成錯失預防蛀牙時間點

衛福部心口司委託台北醫學大學,針對國內5歲以上、共4800名民眾,進行「口腔健康調查」,結果發現,近4成不知道蛀牙是細菌造成,6成錯過預防牙齒變成蛀牙的時間點,近3成不知道口臭、牙齒敏感、牙齒搖動,是牙周病常見病徵。

7成兒童不知道氟化物

調查進一步分析兒童的口腔保健觀念,結果發現,1成2的兒童每天刷牙不到2次,僅2成有使用牙線、5成有使用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潔,7成不清楚氟化物可以預防蛀牙,最近一次看牙醫做的治療是拔牙、補牙及洗牙。

刷牙、牙線 正確這樣做

此計畫主持人、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副教授周幸華表示,調查對象中,有6成居住在醫療缺乏及山地離島地區,多數沒有正確的口腔知識,正確的刷牙方式應使用貝氏刷牙法,輕柔清潔每個牙齒表面;而牙線的使用方式,則是貼在牙縫上下移動清除牙垢。經過舉辦超過147場的衛教宣導課程,並贈送「潔牙工具組」,近9成口腔知識提升。

誰是身體的建築師? 乳清蛋白扮演重要角色

人體的肌肉生長,跟蛋白質有很大的關係!每天所攝取的營養中,必定不可以缺少蛋白質,蛋白質能幫助長肌肉,可說是身體的建築師,而且蛋白質是所有營養素中,最能維持飽足感的成分,因此對於控制體重、塑身也很有幫助。尤其是乳清蛋白,不只能幫助長肌肉、增加飽足感、控制體重,還有助穩定血壓、血糖、血脂,以及減少發炎因子產生。

每人每天攝取的蛋白質量應佔熱量的12-15%

每天所攝取的營養素中,需要多少蛋白質?譚健民, 宏恩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暨胃腸肝膽科主任表示,每人每天攝取的蛋白質量應佔熱量的12-15%。以男性而言,每天攝取2200大卡熱量,則蛋白質應佔330大卡,就大約要82g蛋白質;女性每天攝取1600大卡,蛋白質大約要240大卡,就要有60g蛋白質。至於蛋白質來源主要是肉魚蛋豆類,而五穀根莖類、蔬菜與奶類也含有蛋白質。

攝取蛋白質最可以維持飽足感

譚健民指出,人體的肌肉生長,跟蛋白質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吃蛋白質最可以維持飽足感,因為蛋白質在體內消化的時間比較慢,而且也不會有血糖飆高的問題;其次才是未經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如蔬菜、全穀類與水果,至於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則是糖份分解速度極快,往往最無法讓人感到有飽足感;而且想要吃蛋白質長肌肉,以乳清蛋白的功效最被稱道。

吃乳清蛋白可以精準掌握攝取量

對於想要減重或是塑身族群而言,攝取乳清蛋白就非常有其意義,至於一般人需要額外補充乳清蛋白嗎?譚健民主任解釋,吃一般食物需要經過腸胃吸收、消化、轉換,除了時間會拉長外,所吃下的就不止蛋白質,還包括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若沒有精準掌控,就很有可能吃下太多熱量。透過調配好的乳清蛋白,可以精準的掌握攝取的量,而且乳清蛋白還不只幫助長肌肉、增加飽足感、控制體重,也有助穩定血壓、血糖、血脂,以及減少發炎因子產生。

選購前應注意成份列表

市售乳清蛋白琳瑯滿目,要如何選擇?譚健民主任建議,在購買之前應先評估自己需要哪種乳清蛋白,應注意成份列表,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有些產品是針對增加肌肉,有的是增加體重,若是要減脂,每份熱量不宜提供太高,若為了增加肌肉,適量熱量提供,可幫助蛋白質發揮更好效果。也有產品不是只有蛋白質,還添加維生素、礦物質、中鏈三酸甘油脂(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MCT)及麩胺酸等全營養成分,添加維生素或礦物質,可幫助熱量代謝與運用,至於MCT中鏈脂肪酸,可快速轉換成熱量且較不易累積在體內;另外,如果要增肌,別忘了配合負重運動,才能幫助肌肉建構得更理想。

参考文獻

Karelis AD, et al. Effect of cysteine-rich whey protein supplemen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and lean body mass in non-frail elderly subjec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study. J Nutr Health Aging 2015; 19:531-6.

 

秋冬感冒病毒最活躍 中醫預防有一套

秋冬換季時,感冒病毒最活躍,很多人都因此而出現感冒病況,更別說是流行性感冒所帶來的嚴重後果。西醫針對流感有疫苗可以預防,而傳統中醫也有方法可以預防;中醫師指出,藉由中藥來滋補強身,增加抵抗力,就能達到預防效果。

感冒病毒主要入侵肺和脾胃

莊雅惠中醫師指出,感冒病毒入侵主要是肺和脾胃,所以,在這季節要預防感冒,就要補肺健脾胃,必須針對呼吸道與消化道來調養,使之產生抗體就不易有症狀;而且對於有感冒與沒有感冒所服用的中藥,會有所不同,要特別注意。

預防感冒要用滋補的藥膳

莊雅惠指出,要預防感冒則是要吃滋補的藥膳,以刺五加5錢、桑椹5錢、防風1.5錢、菊花1.5錢,先以1000CC水將刺五加、桑椹、防風泡水半小時,大火煮滾後以小火煮,再煮30分鐘息火,之後再放入菊花,悶熱5分鐘,即可飲用,是很好的預防感冒藥膳茶飲。

刺五加+桑椹+防風+菊花

莊雅惠醫師強調,刺五加是五臟具補,心肝脾肺腎都可補到,呼吸道與消化道,甚至筋骨與眼睛都可以吃刺五加來補;另外則是桑椹,用乾燥品,桑椹是涼補藥材,血液中白血球是對外的抵抗力,桑椹可補血,進而能補到白血球,而且桑椹可以補眼睛,現代人眼睛很容易過敏、用眼過度,吃桑椹都有幫助;至於防風可防風邪入侵,菊花可預防病毒入侵。

 

手機簡訊 可提升慢性病患治療配合度?

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時,患者的醫囑遵從度、配合度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現在許多醫療院所使用手機簡訊服務,提醒患者按時用藥,或叮嚀患者按時回診、注意生活及飲食習慣。《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近期有多篇研究指出,透過手機簡訊,確實可以提高慢性病治療、醫囑配合度,但也有學者提醒,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患者治療配合度,解釋這類研究結果時,應該保守、謹慎為宜。

治療想達標 患者治療配合度是關鍵

根據最新亞洲胰島素治療追蹤調查顯示,台灣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控制率、達標率只有約一成。醫界、患者想讓治療達標,除了慎選藥物,患者本身的治療配合度更是重要。

簡訊提升患者治療配合度

《美國醫學會期刊》刊載三篇研究指出,手機簡訊可以提高慢性病治療配合度。研究發現,這樣的介入措施可以提升糖尿病、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氣喘、愛滋病等慢性病患的用藥、醫囑遵從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並有效改變其生活型態,不少慢性病患因為簡訊提醒,養成運動習慣、戒菸,血糖、血壓、體重與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等也都獲得控制,這些健康行為都對改善病情很有幫助。

學者提醒 謹慎看待研究結果

台灣醫療資訊專家、台灣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所朱基銘教授提醒,民眾檢視這些報告時要留意,這些研究都有一些盲點,答應參加臨床試驗的慢性病患者,本身可能配合度就比較高,不見得所有患者都是如此。其次要考慮的是,學術研究期刊傾向刊登介入有效成果,有些研究可能顯示介入計畫無效,但沒有投稿或沒有通過審查,因此無法登上研究期刊。

最重要的是,「醫療治療配合度」問題背後成因複雜,並不是單純科技問題。手機簡訊使用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環節。不只手機簡訊,電視購物頻道、收音機廣播、電話行銷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其他人透過網路訊息、社群網站、通訊軟體等,也可能干擾患者的治療配合度。

此外,不少垃圾簡訊、罐頭簡訊,還會干擾醫療簡訊效果。因此朱基銘教授提醒,民眾看到這些醫學報導時,最好保守、謹慎一點,特別是慢性病患,不要以為光靠手機簡訊,就能控制疾病,多檢視自己的治療配合度、全方位配合醫囑,才能提升、維持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曾子容 2.參考文獻:Thakkar J, Kurup R, Laba TL, Santo K, Thiagalingam A, Rodgers A, Woodward M, Redfern J, Chow CK. (2016 ) Mobile Telephone Text Messaging for Medication Adherence in Chronic Disease A Meta-analysis. JAMA, 176(3):340-9 3.參考文獻:Nieuwlaat R, Mistry N, Haynes RB. (2016) Mobile Text Messaging and Adherence of Patients to Medication Prescriptions. JAMA , 176(3):350-1 4.參考文獻:Chow CK, Redfern J, Hillis GS, Thakkar J, Santo K, Hackett ML, Jan S, Graves N, de Keizer L, Barry T, Bompoint S, Stepien S, Whittaker R, Rodgers A, Thiagalingam A. ( 2016 ) Effect of Lifestyle-Focused Text Messaging on Risk Factor Mod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314(12):1255-1263

5.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https://goo.gl/x5ENgw 《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