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狗狗嗅覺強大 幫助揪出致病菌

國外媒體常報導狗狗透過嗅覺幫主人及早揪出癌症、糖尿病的故事,狗狗除了可以緝毒、找炸彈,還可以找出腫瘤、糖尿病,現在說不定也能揪出致病菌。《英國醫學期刊》曾刊登研究,描述荷蘭一家醫學中心成功訓練米格魯辨識「困難梭狀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患者氣味,狗狗或許也能成為「緝菌犬」。

拖延確診 疫情容易擴大

困難梭狀桿菌是常見醫院院內感染菌,常導致嚴重腸胃症狀,及早確診、治療最能控制疾病蔓延,而一般檢驗至少需要一到兩天時間,患者從出現症狀到接受治療平均為2.8至7.7天,一旦拖延治療,疫情就可能擴大。

狗狗嗅覺好 有助找出困難梭狀桿菌潛在病例

狗的嗅覺比人類好上一百倍,科學家便想運用狗狗嗅覺能力,及早找出困難梭狀桿菌病例。荷蘭一家醫學中心團隊便訓練一隻2歲大米格魯嗅聞病患、病患檢體是否受感染。科學家先讓狗狗聞帶有病菌的木棒,再讓狗狗聞不同檢體,並以更稀濃度進行訓練,兩個月後,這隻名叫克里夫(Cliff)的米格魯一聞到困難梭狀桿菌病例,便會坐下或躺下。

狗狗對於困難梭狀桿菌檢體 敏感性100%

研究團隊設計重重關卡,在第一關,克里夫必須從100個糞便檢體辨認出其中50個困難梭狀桿菌感染檢體,克里夫成功找出50個病例,也辨識出另外47個沒有病菌檢體,剩下3個則不太確定答案。初步計算出狗狗對困難梭狀桿菌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約94%,很適合擔任篩檢工作。

在第二關,研究人員帶克里夫去病房,面對300位患者,其中30人為陽性,270人為陰性。克里夫依然交出亮眼成績:從30個病例辨識出25位,270位沒有得病的病患中,克里夫指出其中265名陰性病例,敏感度高達8成以上,特異性成績好一點,為98%。如果不確定的答案通通視為得病,敏感性為93%、97%。

患者沒腹瀉、沒檢體 狗狗就難以辨識

這個試驗仍有一些限制,約18-30%的患者雖感染困難梭狀桿菌,卻沒有腹瀉等症狀,也不見得有糞便檢體,米格魯因此聞不到這些味道。此外,狗狗巡房時,也容易受小孩子、食物與觸摸的干擾,導致準確性大受影響,或者像是長照機構,許多病患會彼此接觸,以致氣味混雜,不像臥床病人那麼容易辨識。

在未來 狗狗說不定可加入醫療團隊

透過狗狗快速篩選疑似感染困難梭狀桿菌病例,的確相當符合成本效益。不只困難梭狀桿菌感染,許多研究也指出,狗狗可以嗅出膀胱癌、肺癌、皮膚癌、攝護腺癌、卵巢癌與大腸癌等惡性腫瘤氣味,狗狗不只是人類忠實朋友,說不定往後還可以加入醫療團隊,幫助揪出病灶。

延伸閱讀

1.Bomers, M. K., van Agtmael, M. A., Luik, H., van Veen, M. C., Vandenbroucke-Grauls, C. M., & Smulders, Y. M. (2012). Using a dog’s superior olfactory sensitivity to identify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 stools and patients: proof of principle study. BMJ, 345, e7396.

2.Oh, Y., Lee, Y., Heath, J., & Kim, M. (2015). Applications of animal biosensors: a review. IEEE Sensors Journal, 15(2), 637-645.

3.Angle, C., Waggoner, L. P., Ferrando, A., Haney, P., & Passler, T. (2016). Canine detection of the Volatilome: a review of implications for pathogen and disease detection.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3, 47. 4.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https://goo.gl/syqs4J

真要命! 事故傷害應把握「黃金1小時」止血

國外醫學文獻顯示,因事故傷害造成大出血而死亡的病例中,約1/4是可以避免。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醫學科簡立建主任表示,美國幾場戰役數據顯示,士兵死亡主因多為受傷後1小時內失血過多造成,死亡率高達24%。若在「黃金1小時」內止血,並得到醫療照護,存活率可大幅提高到85%。

把握黃金1小時 高嶺土止血敷片提升止血效果 傳統止血方式多使用紗布、直接壓迫止血,合併使用止血帶。為了提升止血效率,美國醫界研發高嶺土成分止血敷片,目前台灣醫材界引進高嶺土快速止血敷片第三代成品,止血效果更為迅速。

簡立建主任分析,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做實驗時,常使用「高嶺土」作為促凝劑,加速血液凝固。含高嶺土止血敷片主要以兩種方式止血,第一,高嶺土等成分會迅速與血小板作用,形成「栓塞物」;第二,其中成分與來自肝臟的蛋白質同時作用,也會促進血液擬固,加強「栓塞物」形成。

高嶺土成分縮短止血時間為原來1/5 過敏機率極低 高嶺土快速止血敷片醫材商近日捐贈台灣外傷醫學會50盒高嶺土快速止血敷片。該醫材商總經理鮑文睿表示,以傳統紗布直接加壓,止血時間若需要10分鐘,運用高嶺土快速止血敷片止血,時間約可縮短至2分鐘,為原來時間的1/5,加上高嶺土屬於「惰性」土質,成分穩定,過敏機率微乎其微,希望透過捐贈活動,幫助更多患者。

簡立建主任補充,高嶺土快速止血敷片的止血時間依患者傷口大小、凝血條件而有不同,即使正在服用抗擬血藥物、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透過上述機轉,止血敷片同樣也能達到止血效果。另外,患者遭遇重大外傷時,若傷口很髒,最好以生理食鹽水或飲用水清潔,再進行止血,以減少感染風險。

高齡聽障 恐增4倍失智風險

有聽障問題的老人,失智風險會提高,美國研究顯示,老人得到聽障會使失智風險較正常聽力老人提高1.24或1.27倍!65歲以上老人因毛細胞更加老化,細胞容易受損、死亡,一旦產生聽障問題,會使得人際溝通不良,較少動腦就容易失智。另一研究指出,輕度聽障老人會使失智風險提高1.89,中度聽障提高3.00倍,重度聽障提高4.94倍,因此65歲以上長者應每年定期做聽力檢測。

2025年全球5億人會出現聽障現象

高齡化社會來臨,聽障現象將越來越普遍,老人若出現重聽、雞同鴨講情形,就要注意是否為聽力障礙。WHO研究報告指出,隨著世界人口老化,2025年全球12億的60歲以上人口,其中5億人會出現聽障現象。本土研究也發現,50歲起聽力退化愈明顯,65歲以上至少3成有聽障現象。

長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楊宗翰指出,老年聽障危險因子包括從事的工作常曝露在噪音環境、耳毒性藥物暴露、耳炎、抽菸、高血壓、免疫疾病、荷爾蒙、基因等。因毛細胞死亡後無法再生,一旦因外力導致聽覺受損,終生都無法恢復。建議長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如有異常則轉診聽覺復健中心,有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配戴助聽器或安裝人工電子耳。

楊宗翰主任表示,弱勢族群眼耳鼻喉科整合照護模式,針對早療幼童、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可透過做聽力篩檢檢測功能,必要時協助轉診聽覺復健中心。有聽障前兆一定要持續觀察,症狀頻繁出現時應就醫檢測,及早發現,就能及早降低失智機會。(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肩膀咔咔作響 為何會有彈響肩?

有不少人會出現彈響肩,肩膀會咔咔作響,只要肩膀在某一角度下,就會發出聲響;復健科醫師指出,會發生彈響肩往往是因為姿勢不良,或是使用方式不當造成慢性軟組織受損,有很多人會因為使用錯誤的運動姿勢而產生,必須要導正姿勢,才能獲得根本的改善。

滑囊發炎或肌腱發炎導致 亞東醫院復健科醫師蘇怡恬表示,彈響肩主要是肌腱與韌帶在骨頭間滑動摩擦所出現的聲響,常見原因是因滑囊發炎或肌腱發炎,使得厚度改變以及血流增加,導致肌腱與韌帶連接在骨頭的組織液堆積在此附近,造成生物力學改變,而當在活動時,就使肌腱與韌帶和關節發生彈響的情形。

物理治療+類固醇或增生療法+抽出積液 至於彈響肩的治療方式要看其造成原因;蘇怡恬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是要治療疼痛可用物理治療儀器,以深層的熱療與電療來治療,若是急性期疼痛可以用超音波導引給藥治療,打藥常使用的藥品有類固醇或增生療法可改善軟組織症狀,增生藥劑常用的是葡萄糖溶液與PRP(自體血小板高濃度生長因子)可幫助改善,若是有積液,可以在超音波導引下,用針抽出積液,就可改善症狀。

注意姿勢 要使肌力平衡 因為肌腱與韌帶是一端固定在骨頭上,所以會因為外力受傷或是慢性姿勢不良,導致發生彈響肩,有些運動選手,投球或用拍子打球,因為姿勢不對也會造成。蘇怡恬醫師強調,若是有姿勢不良的問題,則是應該要針對姿勢不良的問題予以矯正;改變造成此問題的生物力學,首要注意姿勢,很多選手要強化前面肌肉力量,會往前端拉,後背肌肉沒有訓練,所以要訓練肌肉,要使肌力平衡非常重要。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