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你有過敏性皮膚炎嗎? 千萬別抓到流湯流膿

冬去春來,正值換季階段,氣候非常不穩定,有很多過敏性皮膚炎的病人就犯病了;甚至有的高中生因為過敏性皮膚炎,竟然把皮膚抓得流湯流血後才去就醫。皮膚科醫師提醒,有過敏體質者若是出現皮膚搔癢,就應該立即就醫,以免抓到皮膚破皮,甚至出現細菌感染,那代誌就大條了!

拖了二個月才就醫 已經出現細菌感染 皮膚科醫師施懿玲表示,最近有很多過敏性皮膚炎病人來看門診,甚至有二位高中生因為過敏性皮膚炎抓到皮破血流;一位是整個大腿都抓破了,褲子拉起來都是血,拖了二個月才來就醫,還有一位是將脖子抓得流湯流膿,已經出現細菌感染。

留下疤痕色素沈澱 要二個月才會退 過敏性皮膚炎一旦將皮膚抓破,不但容易出現細菌感染,甚至還會留下疤痕。施懿玲醫師指出,若是在皮膚上留下疤痕,則其色素沈澱往往要二個月才會退;其實,過敏性皮膚炎及早接受治療,只需要使用抗組織胺就可緩解,而在出現細菌感染後,就需要使用抗生素才能改善。

換季、花粉、pm2.5都會影響 施懿玲醫師進一步指出,過敏性皮膚炎會在季節換季時好發,而且與環境因素也有相關性,例如對花粉過敏,或是空氣中比較髒,例如pm2.5霧霾影響,就很容易傷害肌膚,所以要特別做好防護;另外,就是一旦出現會癢等不適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診治,不要等到抓破皮流湯流膿才就醫。

情緒美學、美感密碼 提升微整新境界

「醫師,我淚溝有點深,想填一下淚溝…」、「醫師,我法令紋很深,看起來很兇!」在醫美診所診間,常出現這樣的對話,民眾尋求微整治療,往往聚焦於填補淚溝、改善法令紋等局部療程。國際知名整形外科醫師Dr. Mauricio de Maio對此表示,進行微整評估時,醫師需要探索患者真正需求,多數患者希望自己看起來不會太疲累,或希望自己看起來更年輕、外表不要鬆弛,了解患者真正需求,才是治療重點。

新型評估策略 有助提升治療效果 Dr. Mauricio de Maio表示,他遇到非常多的患者,總是述說相似的問題、訴求,長時間觀察下來,他發現到患者訴求多半希望看起來「較不累、較不鬆弛、較不哀傷、較不兇」,或希望看起來「更有吸引力、較瘦、變年輕、較柔和」,因此發展出情緒美學、美感密碼評估策略,醫師依據患者不同需求、年齡、自身皮膚狀況等選擇適合療程。

Dr. Mauricio de Maio說明,醫師進行微整治療時,整體治療評估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先將臉部劃分為數個區塊,強化療程精準度。第二階段則是「發掘患者的情感動機」,以了解患者接受治療背後原因。第三階段則是針對患者情感動機量身打造、定序出理想療程。舉例來說,像凝膠式長效型玻尿酸、肉毒桿菌素等都有助改善疲態,提升治療效果。

臉相看起來較兇 不見得是法令紋造成 皮膚科醫師彭賢禮指出,有些患者求診時會告訴醫師,因為外表看起來比較兇,想改善法令紋,但經評估會發現,患者的法令紋很淺,外表較兇主要原因來自其他問題,運用情緒美學、美感密碼評估方式,可以讓醫師、患者溝通更流暢,也能讓醫師更了解患者訴求。

Dr. Mauricio de Maio提醒,鼻子、靠近眼睛、額頭等處的血管及神經較多、較複雜,微整時要特別謹慎,民眾接受治療前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接受專業評估,以降低治療風險。

保養關節誰最重要? 5關鍵缺一不可

最近電視廣告強力播送關節保健營養品,許多老年人看了好心動,孝子孝女也願意花錢表心意,究竟關節保養關鍵為何?醫師強調,強健的膝蓋必須包含骨骼、軟骨、關節液,以及周圍肌肉、肌腱,5大關鍵部分互相關聯,需要全方位保護,缺一都不可。

關節卡卡走不動 老年人占多數

根據衛福部調查,國內關節病變及相關疾患就診量,是門診常見疾病的第7位,僅次於呼吸道疾病及其他內分泌腺疾病,每年就醫人數估計約近萬人。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陳柏臣指出,發生關節問題以老年人占多數,但青壯年也要留意。

健康膝蓋關節 肌肉、肌腱同等重要

陳柏臣醫師表示,健康的膝蓋必須涵蓋5大關鍵,包括骨骼強健、軟骨增生、具有足夠關節液潤滑,以及肌肉強壯、肌腱穩固。膝蓋關節組織,由骨骼、軟骨、關節液構成,骨骼的作用為支撐,軟骨、關節液則是潤滑骨頭,預防摩擦而受損,另外,還需要周圍的肌肉、肌腱組織提供穩定,才能夠維持行走能力。

關節保健營養素 這些都有效

陳柏臣醫師認為,民眾可選購適合的膝蓋保健營養品,預防關節退化、肌肉萎縮,例如補充葡萄糖胺、玻尿酸增加關節液;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UC-II)幫助軟骨增生;強化肌肉、肌腱可補充蛋白質、胜肽、胺基酸、膠原蛋白,以及咪唑胜肽化合物。

幼兒睡眠不足 上小學問題多多

俗話說,嬰幼兒是「一眠大一寸」,睡眠不只對嬰幼兒生長很重要,睡眠時間長短更會影響小孩認知功能發展。美國麻州綜合醫院一項針對3到7歲幼兒的研究發現,幼兒若睡眠不足,往後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控制障礙、同齡朋友關係不好等問題。

小孩睡眠不足 往後容易產生行為問題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學術兒科學〉期刊(Academic Pediatrics)。研究人員針對小孩父母、老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睡眠不足與睡眠充足的小孩相比,睡眠不足的小孩到了7歲,在注意力、工作記憶、推理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都產生明顯落差,且這些孩子也常產生行為問題。

美國麻州綜合兒童醫院兒科主任艾爾西‧塔斐拉斯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學齡前、剛開始上學的孩子若睡眠不足,到了約7歲,神經行為功能會比較差,即使調整一些變數,結果也一樣。

這是一項長期研究,研究人員以1046名兒童為研究對象,在這些孩子6個月大、3歲大與7歲大時,研究人員與小孩的母親進行面訪,小孩在1、2、4、5、6歲時,小孩的母親也需要填寫問卷,回答小孩執行功能、行為情況等問題。

看電視時間太長 也會導致睡眠不足 一般來說,6個月到2歲的孩子,睡眠時間多超過12小時,3到4歲的孩子,睡眠時間多超過11小時,5到7歲的孩子,睡眠時間多在10小時以上。研究也發現,5到7歲的孩子若家庭收入較少、小孩的母親教育程度較低,睡眠時間常少於9小時。其他小孩睡眠不足因素還包括看電視時間太長、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等。

研究人員訪問老師時,發現睡眠不足的小孩在校園問題更大。塔斐拉斯表示,從嬰幼兒睡眠時間長短,就能預測往後神經行為好壞程度,這項研究證實小孩睡眠品質好壞、睡眠時間長短有多重要。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