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腹部抽脂顧健康? 醫:無幫助

近年來,在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之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體重居高不下。根據研究統計指出,體重上升的確對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增加的,尤其血壓、血脂肪、血糖異常的風險在男性與青少年中又更明顯。

吳栢瑞醫師表示,代謝症候群包涵了5項危險因子,腰圍、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膽固醇,若是在這五項中有超過三項異常,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大幅上升。當然因為心血管疾病而導致的死亡率也同樣上升。所以體重的控制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有著直接的關係。

控制腰圍 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吳栢瑞醫師表示,在這五項危險因子當中,需要特別一提的是腰圍,尤其在東方人。在同樣身高同樣體重的東方人,囤積在臟器周圍的脂肪要比西方人來得高一些,而這些囤積在臟器周圍的脂肪會讓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也會因為這樣讓身體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最終就會形成糖尿病。所以控制腰圍也就代表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可以降低。

快速增加內臟脂肪的食物:炸雞、薯條、麵包

尤其年輕人大多喜愛高油脂與高澱粉類的飲食,如炸雞、薯條、麵包、手搖飲料等等,都是快速增加內臟脂肪的食物。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就必須培養正確的飲食觀念,在中年之後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的代謝性疾病的風險才會降低。在這裡必須強調一點,現代人常用的腹部抽脂針對的是皮下脂肪,但影響胰島素阻抗的主要是內臟脂肪,所以腹部抽脂只能針對外觀,是無法對健康有幫助的。

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族群 逐漸年輕化

吳栢瑞醫師表示,在產生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的族群當中,近年來也發現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向。尤其在醫院中慢慢出現30~40歲的青壯年卻出現中風的現象,追根究底,除了傳統過往大家熟知的抽煙與三高這些危險因子,因肥胖而導致的代謝性疾病人數也大幅上升。一旦出現心血管疾病與中風,除了對當事人造成極大的影響之外,對日常生活與家庭都造成極大的負擔與困擾。所以與其在疾病發生之後再來治療,更重要的,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先做好預防,維持健康的身體與適當的體重,這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附註: 代謝症候群定義

1)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35吋半),女性腰圍≧80公分(31吋半)。

2)血壓異常:未服用藥物下,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

3)血糖偏高:未服用藥物下,空腹血漿血糖≧100mg/dl。

4)三酸甘油脂偏高:未服用藥物下,三酸甘油脂≧150mg/dl。

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未服用藥物下,男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mg/dl,女性<50mg/dl。(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每5分6秒有1人罹癌 大腸癌連9年居首

現代人一定要注意健康和遠離癌症, 一定要從飲食方面開始

香港十大常見癌症 (2014) 發病數字:接近3萬

1. 大腸癌 16.80%
2. 肺癌    15.80%
3. 乳腺癌 13.10%
4. 肝癌    6.20%
5. 前列腺癌 5.80%
6. 胃癌    3.90%
7. 子宮體癌 3.40%
8. 非黑色素瘤皮膚癌 3.20%
9. 非霍奇金淋巴瘤 3.10%
10. 鼻咽癌 2.80%

台灣十大常見癌症 (2014)

癌症時鐘加快12秒!台灣剛公布最新癌登報告,2014年共有10萬3147人罹癌,平均每5分6秒有1人,癌症發生人數首度突破10萬人,而癌症時鐘也較前一年快了12秒,其中大腸癌人數最多,連續9年位居癌症發生人數之首。

大腸癌發生人數 首度突破1萬5

根據2014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排名依序為,大腸癌1萬5764人、肺癌1萬2462人、乳癌1萬1769人、肝癌1萬1358人、口腔癌7606人、攝護腺癌4904人、胃癌3786人、皮膚癌3674人、甲狀腺癌3361人、食道癌2613人。

男女首位癌症 男大腸癌、女乳癌

比較男女癌症發生人數排名,男性前十大癌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癌,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女性前十大癌依序為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卵巢癌、子宮頸癌、皮膚癌,以及胃癌。

大腸癌人數連續9年冠軍

吳建遠指出,2014年共有10萬3147人罹癌,較2013年增加4004人,癌症時鐘加快12秒。其中,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9年排名第一;而肝癌排行下降,發生人數與乳癌互換。

3大主因 癌症人數增加

王英偉強調,癌症發生人數年年增加,主因是人口高齡化、不良生活型態改變,以及癌症篩檢推廣,建議民眾多利用免費的4大癌症篩檢,包括30歲以上嚼檳榔(含戒檳者),或吸菸者每2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50至69歲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親等曾有乳癌的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 (吳建遠 -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 王英偉 - 國健署署長)

 

乳癌年輕化 危險因子是這些

乳癌已持續數年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的首位,尤其45歲以上的婦女更是乳癌好發的高危險群,且近年來更有日漸年輕化的趨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多年來大力宣導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之「四癌篩檢」,呼籲民眾重視預防保健及癌症防治,但是在乳癌方面仍有待婦女朋友正視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乳癌危險因子有這些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影像醫學部陳鴻樟醫師表示,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1)初經時間較早的婦女、(2)較晚停經的婦女、(3)本身有乳癌家族史的患者、(4)未生育或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的女性、(5)長期使用荷爾蒙製品的女性、(6)一些較少見的遺傳因素也扮演一部分的角色,比如有卵巢癌病史的婦女等。

乳房健康三部曲

針對「提高早期乳癌診斷率,降低乳癌致死率」的目標,國民健康署多年來積極推廣「乳房健康三部曲」的觀念:亦即(1)每月至少一次自我按壓乳房,看是否有硬塊或不正常分泌物、(2)35歲以上每年接受專科醫師檢查、(3)45歲以上婦女每2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希望藉由篩檢來發現早期乳癌,以利儘速治療,提升存活率。在免費乳房攝影篩檢部分,45~69歲婦女以及40~44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可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

乳房攝影輻射劑量並不高

至於一般人常擔心X光的幅射劑量問題,陳鴻樟醫師說明,一次篩檢性乳房攝影的輻射劑量並不會很高,約為0.7毫西弗,相當於是電腦斷層攝影輻射劑量的十分之一,相對的風險/利益比率是值得的。

隨時提高警覺 早期發現、治療

陳鴻樟醫師呼籲,婦女們並不需要太緊張,只要隨時提高警覺,把握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原則,並配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免費乳癌篩檢」,便是最好的乳房健康管理。

準媽咪腳抽筋 多因鈣攝取不足

懷孕的準媽咪一定要比一般人多補充鈣質,除了為了胎兒的骨骼發育,也可以避免自己鈣不夠;有不少人就是因為鈣不夠,會在懷孕末期出現腳抽筋現象。營養師建議,除了喝牛奶之外,也可以補充鈣片,而且應該要多曬太陽攝取維他命D,才有助於鈣質吸收。

孕婦每天應該要1200毫克鈣

鈣質是孕婦很重要的營養素;中山醫院營養組組長林素貞營養師表示,一般成年人每天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而孕婦應該要1200毫克,平常飲食食的牛奶、黃豆、堅果與全穀類都有鈣質,若是鈣質攝取不足,除了會影響胎兒骨骼發育,也會影響本身健康,而且可能有腳抽筋出現。

補充鈣片+維他命D

但是,根據調查發現,國內婦女每天的飲食中,平均只吃到350至400毫克的鈣,林素貞營養師指出,除了在飲食上來攝取鈣質之外,也可以補充鈣片,但是也需要有維他命D來幫助吸收,否則單吃鈣的效果不好,而且曬太陽就可以攝取維他命D,一天曬15-20分鐘就夠。

要從全穀根莖類獲得糖份

此外,也有很多婦女在懷孕前飲食都很節制,但是在懷孕之後卻會補過頭。林素貞營養師進一步指出,懷孕後仍然要均衡飲食,很多年輕媽媽怕胖,什麼都吃,就是不吃米飯,這是不對的;應該要從全穀根莖類獲得糖份的來源,因為大腦細胞的營養來源就是糖份,所以應該要酌量攝取全穀。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